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3日漏签0天
李俊基吧 关注:707,502贴子:22,336,424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 130回复贴,共9页
  • ,跳到 页  
<<返回李俊基吧
>0< 加载中...

回复 :【爱学】╬8.30╬中国哲学简史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政治、社会哲学 
 
 可是,像这样断长、续短的事,恰恰是“人”尽力而为的事。一切法律、道德、制度、 

 
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他们发现有 
 
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 
 
事情弄得更惨。《庄子》的《至乐》篇有个故事说:“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 
 
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 
 
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乌养养鸟也。……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 
 
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 

 
好心好意。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发 
 
生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庄子激烈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原因就在 
 
此。他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 
 
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在,宥,就 
 
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制度“治天下”,那就像是络马首,穿牛鼻。也 

 
像是把凫腿增长,把鹤腿截短。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称之为“以人灭 
 
天”(《庄子·秋水》)。它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 
 
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他的论 
 
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以上所说,仅只是庄子的求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就 
 
得到这样的相对幸福。这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 

 
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任何政治、社会哲学所希望做到的,充其量都不过如此吧。 
 
情和理 
 
 相对幸福是相对的,因为它必须依靠某种东西。这当然是真的:人在能够充分而自由地 
 
发挥自然能力的时候,就很幸福。但是这种发挥在许多情况下受到阻碍。例如死亡,疾病, 
 
年老。所以佛家以老、病、死为四苦中的三苦。是不无道理的。照佛家说,还有一—苦、就 
 
是“生”的本身。因此。依靠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的幸福,是一种有限制的幸福,所 
 
以是相对幸福。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2025-08-23 03:21: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人可能有许多大祸临头,最大的大祸是死亡,《庄子》中有很多关于死亡的讨论。畏惧 

 
死亡。忧虑死亡的到来,都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来源。不过这种畏惧和忧虑,可以由于对事物 
 
自然本性有真正理解而减少。《庄子》里有个故事,讲到老子之死。老子死子,他的朋友秦 
 
失来吊唁,却批评别人的痛哭,说:“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 
 
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养生 
 
主》)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是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情 

 
感。这宁可说是,他不为情所忧乱,而享有所谓“灵魂的和平”。如斯宾诺莎说的:“无知 
 
的人不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对上帝、对万 
 
物似乎一概无知的生活,活着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 
 
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 
 
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和平。”(《伦理学》,第五部分、命 
 
题XLⅡ) 
 
 这样,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 

 
法,他就不依赖外界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他可以说是已经得到了绝 
 
对幸福。这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方向,其中有不少的悲观认命的气氛。这个方向强调自然过程 
 
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人在自然过程中对命的默认。 


jkjkjkjk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可是道家思想还有另一个方向,它强调万物自然本性的相对性,以及人与宇宙的同一。 
 
要达到这种同一,人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解。由这种同一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绝对 
 
幸福,《庄子》的《逍遥游》里讲明了这种幸福。 
 
 这一篇里,描写了大鸟、小鸟的幸福之后,庄子说有个人名叫列子。能够乘风而行。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他所待者就是风,由于他必须 
 
依赖风,所以他的幸福在这个范围里还是相对的。接着庄子问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在这里描写的就是已经得到绝对幸福的人。他是至人,神人,圣人。他绝对幸福, 
 
因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区别。他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 
 
所以他无己。他与道合一。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无为,所以无功,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 

 
功。他也许治天下,但是他的治就是只让人们听其自然,不加干涉,让每个人充分地、自由 
 
地发挥他自己的自然能力。道无名,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名。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限的观点 
 
 这里有一个问题:一个人怎样变成这样的至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分析《庄子》的 
 
第二篇:《齐物论》。在《逍遥游》里,庄子讨论了两个层次的幸福;在《齐物论》里,他 
 
讨论了两个层次的知识。我们的分析,且从第一个层次即较低的层次开始。在本书讲名家的 
 
一章 里,我们说过,惠施和庄子有某些相似。在《齐物论》中庄子讨论的较低层次的知识, 

 
正与惠施“十事”中的知识相似。《齐物论》的开始是描写风。风吹起来,有种种不同声 
 
音,各有特点。《齐物论》把这些声音称为“地籁”。此外还有些声音名为“人籁”。地籁 
 
与人籁合为“天籁”。 
 
 人籁由人类社会所说的“言”构成。人籁与由风吹成的“地籁”不同,它的“言”由人 
 
说出的时候,就代表人类的思想。它们表示肯定与否定,表示每个个人从他自己特殊的有限 
 
的观点所形成的意见。既然有限,这些意见都必然是片面的。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自 
 
己的意见都是根据有限的观点,总是以他们自己的意见为是,以别人的意见为非。“故有儒 

 
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人们若这样各按自己的片面观点辩论,既无法得出最后的结论,也无法决定哪一面真是 
 
真非。《齐物论》说:“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 
 
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惧是也,其俱非也 
 
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黑甚)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 
 
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 
 
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这就是说;假使 

 
我跟你辩,你胜了我,我不胜你,这就能证明你的意见一定正确吗?我胜了你,你不胜我, 
 
这就能证明我的意见一定正确吗?或者你我中间,有一个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或者都是正确 
 
的,或者都是不正确的、我跟你都不能决定。叫谁决定呢?叫跟你的意见相同的人来决定, 
 
既然跟你的意见相同,怎么能决定?叫跟我的意见相同的人来决定。既然跟我的意见相同, 
 
怎么能决定?叫跟你、我的意见都不同的人来决定,既然跟你、我的意见都不同,怎么能决 
 
定?叫跟你、我的意见都同的人来决定,既然跟你、我的意见都同、怎么能决定? 

 
 这一段使人联想起名家的辩论态度。只是名家的人是要驳倒普通人的常识,而《齐物 
 
论》的目的是要驳倒名家,因为名家确实相信辩论能够决定真是真非。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庄子在另一方面,认为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观点上。所有这 
 
些观点都是相对的。《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 
 
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永远在变化,而且有许多方面。所以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观 
 
点。只要我们这样说,就是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假定,就没有 

 
必要自己来决定孰是孰非。这个论证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无需另作解释。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2025-08-23 03:15: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更高的观点 
 
 接受这个前提,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齐物论》把这叫做“照之于天”。 
 
“照之于天”就是从超越有限的观点,即道的观点。看事物。《齐物论》说:“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 
 
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明”就是“照之于天”。这段话换句话说,“是”(此)和“彼”,在其是非的对立中,像 

 
一个循环无尽的圆。但是从道的观点看事物的人,好像是站在圆心上。他理解在圆周上运动 
 
着的一切,但是他自己则不参加这些运动。这不是由于他无所作为,听天由命,而是因为他 
 
已经超越有限,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在《庄子》里,把有限的观点比作井底之蛙的观 
 
点(《秋水》)。井底之蛙只看见一小块天,就以为天只有那么大。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从道的观点看,每物就刚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齐物论》说:“可乎可。不可乎不 
 
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 

 
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万 
 
物虽不相同,但是都“有所然”,“有所可”,这一点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由道而生,这也 
 
是一样的。所以从道的观点看,万物虽不相同,可是都统一为一个整体,即“通为一”。 
 
《齐物论》接着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例如, 
 
用木料做桌子,从这张桌子的观点看,这是成。从所用的木料的观点看,这是毁。可是,这 
 
样的成毁,仅只是从有限的观点看出来的。从道的观点看,就无成无毁。这些区别都是相对 

 
的。“我”与“非我”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从道的观点看,“我”与“非”我”也是通为 
 
一。《齐物论》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又得出了惠施的结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jkjkjkjkjk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更高层次的知识 
 
 《齐物论》接着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己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 
 
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 
 
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在这段话里,《齐物论》比惠施更进了一步,开始讨论一种更 

 
高层次的知识。这种更高的知识是“不知之知”。“一”究竟是什么,这是不可言说的。甚 
 
至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如果一对它有所思议,有所言说,它就变成存在于这个思议、言说 
 
的人之外的东西了。这样,它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就丧失了,它就实际上根本不是真正的 
 
“一”了。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他用这些话描写“大一”,确实描写得很 
 
好,他殊不知正由于“大一”无外,所以它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因为任何事物,只要 
 
可以思议、可以言说,就一定有外,这个思议、这个言说就在它本身以外。道家则不然,认 

 
识到“一”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因而他们对于“一”有真正的理解,比名家前进了一 
 
大步。《齐物论》里还说:“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 
 
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无竞”是 
 
得道的人所住之境。这样的人不仅有对于“一”的知识,而且已经实际体验到“一”。这种 
 
体验就是住于“无竟”的经验。他已经忘了事物的一切区别,甚至忘了他自己生活中的一切 
 
区别。他的经验中只有浑沌的“一”,他就生活在其中。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以诗的语言描写,这样的人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他真正是 
 
独立的人,所以他的幸福是绝对的。 
 
 在这里我们看出,庄子怎样最终地解决了先秦道家固有的冈题。这个问题是如何全生避 
 
害。但是,在真正的圣人那里,这已经不成其为问题。如《庄子》中说:“夫天下也者,万 
 
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 
 
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田子方》)就这样,庄子只是用取消问题的办法,来解决 
 
先秦道家固有的问题。这真正是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 

 
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死,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 
 
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从实用的观点看,哲 
 
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 
 
之用”(《人间世》)。 


jkjkjkjkjkjkj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斯宾诺莎说过,在一定的意义上,有知的人“永远存在”。这也是庄子所说的意思。圣 
 
人,或至人,与“大一”合一,也就是与宇宙合一。由于宇宙永远存在,所以圣人也永远存 
 
在:《庄子》的《大宗师》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 

 
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 
 
大情也。……放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圣人“永远存在”。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为了与“大一”合一,圣人必须超越并且忘记事物的区别。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弃 
 
知”。这也是道家求得“内圣”之道的方法。照常识看来,知识的任务就是作出区别;知道 
 
一个事物就是知道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所以弃知就意味着忘记这些区别。一切区别一旦都 
 
忘记了,就只剩下浑沌的整体,这就是大一。圣人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说是有了另一个更 

 
高层次的知识,道家称之为“不知之知”。《庄子》里有许多地方讲到忘记区别的方法。例 
 
如,《大宗师》篇中有孔子和他最爱的弟子颜回的一段虚构的谈话:“颜回曰:‘回益 
 
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它日复见。 
 
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末也。’它日复 
 
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 

 
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2025-08-23 03:09: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颜回就这样用弃知的方法得到了“内圣”之道。弃知的结果是没有知识。但是“无知” 
 
与“不知”不同。“无知”状态是原始的无知状态。而“不知”状态则是先经过有知的阶段 
 
之后才达到的。前者是自然的产物,后者是精神的创造。 
 
 这个不同,有些道家的人看得很清楚。他们用“忘”字表达其方法的决窍,这是很有深 
 
意的。圣人并不是保持原始的无知状态的人。他们有一个时期具有丰富的知识,能作出各种 
 
区别,只是后来忘记了它们。他们与原始的无知的人之间区别很大,就和勇敢的人与失去知 

 
觉而不畏惧的人之间的区别一样大。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 130回复贴,共9页
  • ,跳到 页  
<<返回李俊基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