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经典有个约会
——读《最后我们留给世界的》后感
什么是死亡?不同的人会怎样对待死亡?用什么来形容死亡?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我带着好奇心细细地品读了《最后我们留给世界的》这本书,它所倾注的一切堪称经典,为我答疑解惑。
死亡是永恒的话题……
这套书告诉了人们如何对待死亡和不同的人如何对待死亡等等。也许,死亡在许多人的眼里是非常可怕的,正如郭敬明所讲:“我最害怕的就是死亡,在这一点上,我非常的懦弱。”而徐浩的说法让我敬佩,他让我从中感受到许多在18岁少年上感受不到的。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拍。他这样讲:“曾听人说,在死亡的那一边没有痛苦和忧伤,但我想,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死亡的勇气,那还有什么痛苦能算作痛苦?所以我不想死亡,因为至少在我现在的世界里,每天在我睁开眼之前,就已经有阳光照进了我的窗子里!”我觉得,这扇窗,仿佛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所以我这样想:“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充满了阳光,那么还会有什么阴霾能算做阴霾?所以,只要一个人的心灵充满了阳光,就不会有任何东西能阻挡他,阻挡他前进的脚步,阻挡他对一切真理的渴望与追求。”文天祥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我而言,当干出一件伟大的事业却不甚死亡时,你的死亡不一定会重于泰山,有时候死亡是公平的。如果你违背了你自己或者别人的原则时,别人对你死亡的看法,大部分都是轻于鸿毛,而你自己没有察觉。所以说,我认为:大部分的人对于自己的死亡的看法都是重于泰山的。
死亡处处可见。但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集体与个人。集体的死亡有可能是战争,也有可能是疾病,还有可能是自然灾害。这本书谱写了一场令我记忆犹新的战争,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役,死亡人数达到了518895人,这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这次战争震撼人心,有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然,死亡也肯定会在生活中留下足迹,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他们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东西,哪怕只是一根头发。书上写到了一只鸟留给世界的所有东西,它这样写道:“我把我的羽毛留给世界,天空会记住我吗?我把我的飞翔留给海洋,泡沫会记住我吗?我把我的鸣叫留给朋友,他还会寻找我吗?这一片滩涂,会留给我一个不被潮汐摧毁的终点吗?这几句话令我感慨万千。一个人或一个动物能够留给世界的又能有多少呢?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光,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要在跨入天堂的时候,再忏悔!
也许,用什么来形容死亡?黑暗的、令人恐惧的、无知无觉的、冷的、寂静的、永恒的、消失的……死亡带来的阴影,是隐藏在暗夜中的游怪,它们追猎人的心,捕获人的灵。让人害怕去直面、去触碰。在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他可能在后悔,可能在抱怨,还可能在叮咛,也可能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可能在那时占据每个人心灵的最多的就是后悔吧!后悔没有珍惜原来的时光,后悔没有完成自己所定下的目标。换一种说法,可能是理想的彼岸还遥不可及,也可能是近在咫尺,却没有到达。
死亡不是句号,死亡也不是感叹号,死亡更不是问号,死亡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省略号,他证明了死后,还有未完结的故事。
每一个都会死亡,无论何时何地,但每一个人对待死亡的看法都不一样。只有完成了自己所定下的目标,珍惜所有的时光,才会不遗憾吧!
最后,我们能留给世界的,又会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