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国吧 关注:7,354贴子:360,011
  • 8回复贴,共1

明末清军的战斗力被后世严重夸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1楼2012-06-10 18:55回复
    现在看史料,还有人们的观点,包括一些不待见清朝的,都有一些误区,那就是认定清军尤其满八旗的战斗力极强。
    其实大误。


    2楼2012-06-10 18:56
    收起回复
      2025-09-18 13:52: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首先,从萨尔浒到松锦大战,明军的最终失利无不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内应。像洪承畴被俘就是被部将降清献上。这说明后金在用间方面,在收买方面,做得特别出色。但这跟军队的战斗力没什么关系。


      5楼2012-06-10 18:59
      收起回复
        其次,清军在最强的时候,也就是松锦之战时期,当明军组织有序、后勤无忧时,双方同等兵力对抗,清军不但无法占据优势,反而逐渐呈现败势。只有当明军粮草被断,军心涣散准备逃跑时,清军此时才体现出了自己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利用机动力进行追杀比谁都狠,但在阵地战中的表现乏善可陈。


        6楼2012-06-10 19:03
        收起回复
          不讨论清朝拿下全国后的表现,只讨论入关前和入关初期的清军,尤其是满洲兵。


          7楼2012-06-10 19:04
          回复
            明军之所以在跟后金的对抗中总是失败,处于下风,跟军队的关系不大,根源在于京城指挥体系的混乱和低效,内耗太重,导致明廷无法协调各方力量,进行迅速的有效动员和应对。
            更重要的是,作战时的后勤实在是惨不忍睹,这同时也表明明廷对付后金时,包括后来的松锦之战,明廷中央指挥系统一直没有作好战略决战的准备,没有一个长远计划和针对性的部署,来**资源,而是变来变去,党同伐异,互相攻击,从而在党争中不断地毁掉明军的有生力量。


            9楼2012-06-10 19:08
            收起回复
              同时,两线作战也在疲惫明军的精锐部队,消耗能打的士兵。
              实际上就是不平等的对战。
              后金(清)强在它的指挥决策体系,是一种反应很快的战时机制,很少扯皮和内耗,一旦下了决定全力以赴,全国总动员,像松锦之战是很好的参照。
              而明军在作战中,一旦列阵完毕,像后金一样准备充分时,八旗就失去了优势,往往付出极大的代价,在明军弹药耗尽、且缺乏支援时,才能将其拿下。像用车轮战拿下孤军作战的白杆兵和浙兵,后金当时的伤亡很大。


              10楼2012-06-10 19:13
              收起回复
                后金方自己也承认,对付明军,必须在其没有结阵时动手,也就是行军状态下,进行突然进攻,才能取胜,否则就会陷入缠斗。
                为什么后金这种进攻手段屡屡得手,根源是明方的情报和协调能力太差,但这跟士兵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其实关系不大。
                松锦之战明军伤亡巨大,但多数是在逃跑时被追击而杀,这无法作为参考。松锦之战初期,双方有过数次激战,清军几旗军营都被夺占,兵马死伤,军心惶恐,甚至出现崩溃征兆,多尔衮甚至都动了撤军的念头,否则黄台极也不会流着鼻血往前线赶,还最后总动员把老底都带了过去。
                这其实已经表明,只要明军的指挥系统稍微恢复正常,后边没人捣乱,明清双方的军队战斗力,相差无己。


                12楼2012-06-10 19:20
                收起回复
                  2025-09-18 13:46: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许多人都对后金入关抢劫时的“威风”记忆深刻,觉得这是清军战斗力强的表现,觉得明军无法抵抗。
                  但我问一句,既然这么强,进来势不可挡,为何不占据城池,拿下中原呢?什么“时机不到”均是扯淡,原因就是后金进来是抢东西,抢了就跑,关内明军分散,大规模集中,调配粮草兵器需要时间,后金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
                  而且事实上,后金抢得也并不欢乐哟,史载后金每次入关抢掠,回去后部队都没了人形,像进了一次地狱,父死子没,家属们哭声震天。这本身就是冒险极大的抢掠行为,饿得不行了,才进来抢一把。黄台极那次从喜峰口进来,就是赌国运的一次入关,走到半路,几乎所有的大臣部下都主张回去,因为路途实在太远,凶险莫测。
                  可惜的是,明廷的协调和应对体系,此时再次展示了自己的低效率,总是在这种关键时刻,无法做出最快和最有效的反应。


                  17楼2012-06-10 19: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