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询问今天的大学生为什么要读大学?绝大多数人的答案可能是:不读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好收入,没有好收入就买不起一套房子,买不起房子就找不到爱人,成不了家,等等。这样的回答并没有错,早在宋代,有一位史称宋真宗的皇帝不是也亲自撰写了一篇《劝学文》,说什么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皇帝们总是希望人们好好读书,不仅可以博取功名,换得一生荣华富贵,还可以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其中原因不外乎如当年唐太宗在城门上说的那句话“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摭言》卷一)这里的彀中是指射箭可以飞到的地方。言下之意,科举考试无非是用名利的缰绳牢牢系住了那些雄心勃勃的英雄人物。所以后来就有一位叫赵嘏的诗人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基教魅影11我不想批评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可是,我想问一下,如果大学仅仅是提供职业教育和颁发文凭的场所,大学又何必称之为大学呢?因此,我们必须再次追问,大学何为?答案就是:大学应该提供“通识教育”。什么是“通识教育”?用中国古代道家的话说,通识教育就是无用之学。《庄子》中讲过这么一则小故事: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