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吧 关注:28,108贴子:348,466

回复:【还我本来面目】[美]赛安慈 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正文 共振能使低频变高频(1)
为了说明能量是如何从低振频转换到高振频,必须提到1665年荷兰科学家贺金斯(Christian Huygens)所发现的“共振原理”(entrainment):当两种有着不同周期的物质能量相遇时,振动韵律强大的物质会使较弱的一方以同样的速率振动,而形成同步共振现象。也就是说,强大韵律的振动投射到另一有相对应频率的物体上,而此振动韵律弱的物体由于受到相对应频率之周期性的刺激,因而与较强的物体产生共鸣而振动。
贺金斯曾在房间里的墙上并排放置不同速率的老爷钟,然后走出房间,第二天再回来时发现老爷钟的钟锤皆以同速率同步摆动,其后许多人相继重复此钟锤实验,屡试不爽。事实上,“共振”可以说是一种共鸣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琴弦,未振动的琴弦会受强烈振动琴弦的影响而一起共振;再举个女高音震破玻璃杯的例子,女高音高频的歌声(无形)能提高玻璃杯(有形)的振动速率,当振动高到某一程度,玻璃杯无法再维持玻璃的形状因而破碎。当你和人谈话很投机产生共鸣时,或课堂上老师的谈话很吸引你而你猛点头时,你的脑波可能正在共振;有时与人相处,彼此虽无言语却灵犀相通,也是共振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愿意花钱买机票,千里迢迢去参加某法师或牧师主持的法会或布道大会,你若坐在他们的振频范围之内,你的能量也会随之提高。
你可能会问,能量的“高”和“低”是怎么定的?到底能量“高”或“低”意所何指?我们常听人用“能量”来形容人、物或地理环境,“此人很有能量”或“这地方能量很强,风水不错”。可惜的是,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没有任何“绝对”的科学标准或仪器能精确测量世上所有的能量。因此,在疗愈学或灵学上,要测量能量的高或低,传统上都是靠测量者的超感能力(超视觉、超听觉、超嗅觉、超味觉、超触觉或动觉)。由于每一种能量皆有特定的脉动(亦即其振动频率),可以用超感官去测量,举个用超触觉或肌肉动觉测能量的例子:如到市场买水果,我伸手去感觉来自两个不同农场的苹果,A苹果感觉上脉动慢些,B苹果感觉上脉动快些、振动的“质”也精细些,我当然会选择能量较“高”的B苹果。


20楼2012-10-30 14:25
回复
    正文 共振能使低频变高频(2)
    除了靠超感能力外,各文化也有特定的方法测量能量,如西方用占卜杖或占卜枝来测地下水或矿脉,这古老的方法即使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被广泛使用。安慈的大哥10多年前退休后想离世独居,在加州的天使营山区买下20多英亩的地,这大片荒地当时没路、没电、没水,要在其上建屋子居住,当务之急自然是找水源凿井,他请的便是当地的“导者”(Dowser)为他找水。安慈的养父生前在加州的莫得斯朵(Modesto)拥有大片农场,农场上10多幢房子是安慈小时候跟着他合建的,他告诉我,他找水源从不假他人,也是用柳枝占卜找水源。本书在“气轮”一章所谈的摆锤测量也是相同的原理。
    近代一位法国物理学家宝维斯(Antoine Bovis)用钟锤原理发展出“宝维斯尺度”(Bovis Scale),有系统地用数据来测量并记录物质的能量,任何东西都可测量出用数字代表的值。对生物体来说,6500单位以下是负值,对健康有害;6500为中性,不好不坏,若是对健康有益,必须至少在8000以上。比如说,如果将之用来测量地理,所得之值若是低于6500则不适合人居住,可能是地下水脉流经之处或正好是地球辐射线较强之处。另外,教堂钟声为11000,宗教庙宇为14000。
    若用“宝维斯尺度”来测量人体,在细胞层次上,癌细胞都低于6500,正常细胞的DNA
    高于6500,至于全身的能量,有病的人测出的数字低于6500,感觉疲倦的正常人为6500,身体健康的人为7500,精力充沛的人为8500,有能力疗愈别人的人至少是8500,有灵媒能力之人至少9000,不少长期修行者所测出的能量值远超过10000。


    21楼2012-10-30 14:26
    回复
      2025-09-18 05:44: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正文 把低频能量提升成高频能量
      疗愈就是透过共振,把低频能量提升成高频能量
      所谓的“疗愈”,其实就是透过“共振”来转换人的电磁场中低频能量状态,这表示我们是可以经由一些方法来调高我们自己的能量,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转化升华成精细轻快、密度小、振频高的能量。共振可应用在人体的各个层次上,在细胞层次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人体内堆积过多的自由基转换成为阴离子;在肉体上,可以将高度浓缩的肿瘤转换成密度较小的健康肌肉;在情绪上,我们可以将比重大的痛苦升华成比重小的快乐;在认知上,可以将负面的批判转换成正面的欣赏,将悲观的看法转为乐观的态度;在灵性上,可以将人的意识从原本只认同有形的肉体,提高到也能感觉无形灵体的状态,从而唤醒我们的灵性意识,重新和自性本体联结,最后达到和宇宙合为一体的状态。
      本书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却准备带各位走一趟心灵之旅,心物本来就是相互融合的,
      在本章中我们发现许多西方近代伟大的心灵,越深入其物质科学研究领域,就越能体会心灵与物质的相通之处。例如从玻姆的全息宇宙观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多相融溶的“华严世界”——整体包含个体,而个体也包含整体的讯息,每一个体都是本自俱足的。
      在接下来的章节,我们会从“自性本体”、“高层自我”逐步认识到“低层自我”,在生命蓝图的暗示下,我们会体会到所谓“疗愈”,其实就是回归自性本体的“觉悟”过程,这过程始于“创伤”、终于疗愈,却从不曾离开创伤,以较时尚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创伤本来就具有疗愈的所有密码,只等着我们去解码,创伤与疗愈本来就是同个本质的两个面向,看似二元对峙,实则本自如一。就像华严世界一般,从高层自我到低层自我,从物质的肉身到高次元的能量体,所有的空间都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自性本体从未远离。请读者不要把高层与低层看做一个直线的两极,否则就堕入了二元化的思考模式,使得创伤与疗愈反而变成互相否定对峙的客体。
      依循本章所提的许多伟大学者从物质过渡到心灵的足迹,我们建议读者在往下的身心探险旅程中,带着三个宝贵的心灵钥匙:
      开放的视野:惊奇的喜悦往往隐藏在别无去路的困顿之后,所以别忙着否定任何与我们刻板经验不同之处。
      跨越二元对立的平等心:莫要去区分好坏、善恶、高低,只要区分就有界限,就砌了一道阻碍悟道的高墙。
      用心去体会的直觉:碰到难解迷惑之处,与其用脑思考,不如用心去导航。


      22楼2012-10-30 14:26
      回复
        正文 我变成了谁——五种人格结构(2)
        “人格结构学”后来加入的能量灵学部分不只来自伊娃和约翰,也来自布兰能。布兰能以上述从赖克一脉相传的人格理论为基础,再用她天赋异禀的超感透视眼所观察到的现象,更深入讨论每一种人格的能量体和能量模式,把人格结构学说再度发扬光大。
        最后要提的人物是创“肉体动力学”(Bodynamics)学说的丽斯柏•马歇尔。马歇尔是丹麦人,有“北欧的赖克”的美称,她研究人身上每一块肌肉的心智体能活动发展过程,为人格结构学在肌肉发展方面打下更深厚的基础。她联合20多位治疗师,花了长年工夫记录、整理、分析一万多个个案的治疗资料,将人体每一块肌肉的反应灵敏度,及其所启动的心理议题、启动的时段联结起来。他们发现,人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有其心理意义,每一块肌肉被启动的时段各不相同。启动是指小孩可开始“有意识”运用某肌肉(在此之前可能只是反射动作),若孩子运用某肌肉的冲动过早被压抑,或创伤的压力过于巨大,这块肌肉对外界很可能反应过低(hyporesponsive),当这孩子长大成人后与这块肌肉有关的心理反应则为退缩、消极、躲避的态度;反之,若创伤是在肌肉已发展完全后才发生,孩子必须抑制运用这块肌肉的冲动,或将之保留在身体内


        24楼2012-10-30 14:28
        回复
          正文 第一节 分裂型人格(Schizoid)(1)
          前面提到,五种人格大致上是依据童年受原始创伤的时间先后而分类的,分裂型人格受到创伤的时期,以今世而言,多半是出生前、出生当时或出生后几个月之间这三个阶段。
          创伤发生的原因是需要不被满足,初入人间之胎儿的需要即是对存在有安全感,正如一个初入陌生之地的外乡人,他需要感觉生存不受威胁,也需要觉得自己受欢迎。想想,你若刚搬入新居,你最需要的自然是:(一)新屋有安全感,(二)受街坊邻居欢迎。孩子若感觉自己不安全,创伤于是生成了。
          出生前、出生当时或出生后三个阶段的胎儿会有什么样的创伤?
          出生前的创伤
          当胎儿在母体时,胎儿生存的一切完全仰赖母亲,母亲不只透过脐带供给胎儿食物和养
          分,两者的荷尔蒙系统和化学作用也紧紧相连,母亲的感受和情绪都能传达给婴儿,比如说
          亲的肌肉会收缩,包围着胚胎的胎盘缩紧,胎儿能感受到压力,胎儿小身体(此时尚未有肌肉,只有一些结缔组织)也收缩。胎儿能感觉父母亲的争吵,能感受到父母亲内心的愤怒,若是父亲对母亲拳脚相加,孩子感受到的恨就更强烈,有时,母亲心里想要堕胎,即使从来没向任何人提起,肚子里的胎儿也能感觉到。
          又比如胎儿在34周左右开始具有“惊吓反射”(startle reflex或mono reflex,在受到惊吓时,四肢和脖子同时向外伸张),此反射在出生后三四个月后消失,“惊吓反射”是传统医学上用来测试新生婴儿中枢神经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若胎儿常常受惊吓或长期处于不安的警戒状态,会有什么情况产生?由于惊吓反射能启动下枕骨肌肉群,我常常从抚摸小病人下枕骨处就能知道孩子对生存是否有安全感,我所治疗过的孩子下枕骨附近的肌腱不是太紧就是太松,其神经发展自然也不会正常。
          还有一种情况属于出生之前,但与这一世的“新居”可说毫无关系,那就是胎儿对以的世界仍恋恋不舍或极度不愿却又不得不投生此娑婆世界,这样的情况,即使新居再坚固安全,父母亲再欢迎,胎儿仍满心不悦也不愿住进这人的世界。
          


          25楼2012-10-30 14:29
          回复
            正文 第一节 分裂型人格(Schizoid)(2)
            出生当时的创伤
            出生当时可能有什么情况使孩子受到惊吓?想想胎儿原处在母亲温暖的羊水里,自母亲狭长黑暗的产道经过千辛万苦把自己挤出,一旦出来,眼睛所看到的是刺眼的日光灯、乌黑黑的陌生人,耳朵听见冰冷金属器械相互碰撞的声音,身上的毛孔呼吸到的是产房里冷冰的空气,更糟的是有的医生大力地在幼嫩的小屁股打一大掌,凡此种种,都可能让胎儿受到很大的惊吓。在孩子出娘胎后,传统的医院大都马上将孩子和母亲隔离,先抱去清洗,之后大半的时间都待在育婴室里,婴儿没有办法随时获得母亲的关爱和抚摸。这种和母亲没有联结的情形,也可能使他在日后的生活中发生和人互动的问题。好在现今有些先进的医院已意识到产后身体接触和吸食母奶对母子关系发展的重要性,也有研究证明无人抚摸的婴儿其猝死率也高。十多年前我认识一位女士退休后在医院里担任义工,她的工作就是抚摸安慰初生的婴儿,好让他们感受到人的联结而去除恐惧感。
            出生后的创伤
            出生后有什么情况使孩子受到惊吓?比如说母亲由于在生产时遭到巨大的痛苦,因而没有多余的心情和体力时时刻刻给予孩子所期待的爱和关怀,疲倦的母亲有时只是一个眼神,或只是母亲转过身去,都会让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遭到创伤而感到生存的痛苦,因而要逃跑(能量分裂)。
            不管原因为何,所有这时期所受的创伤都殊途同归,都对生存产生恐惧感,都使婴儿一开始就抗拒这世界,因为世界太让他失望了,只好缩回自己的壳,别人都不得靠近。分裂型的创伤比起其他几型,可以说更具威胁性,危害也更大,因为它早在婴儿还未发展自我之前就已存在,否定了婴儿的生存权利。有许多疗愈大师认为出生的创痛对长大成人的个性要负至少50%的责任。
            做父母的请勿自责
            我们讨论孩子创伤的同时,绝不是指责母亲不够好或不称职,有时孩子受伤和母亲好不好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孩子是用他们自己的意识去感觉周遭的世界。也许孩子的母亲充满慈爱,而且非常期待这个孩子的出生,但如果孩子的意识认为这个世界对他是有敌意的,即使母亲只是转身去做其他的事情,孩子可能会感觉“糟糕,她怎么没有看到我,大概不想要我”或是“天哪!眼前这个女人根本不喜欢我,她肯定很讨厌我”,因而对世界、对母亲(此时期母亲就是全世界)产生敌意。


            26楼2012-10-30 14:29
            回复
              正文 第一节 分裂型人格(Schizoid)(6)
              能量体特征
              至于能量体,整体看上去是上圆下尖,呈现出扭曲或周边支离破碎的状态。分裂型自我保护方式是逃跑,逃跑的方式通常是能量离开地面向头顶第七气轮的方向直向上升,可以说分裂型的人住在头部,而不住在肉体这个躯壳里,因为撤退到用脑袋的心智世界,相对来说是较安全的,这也是为什么这型的人较擅长用脑部思考或喜好追求灵性体验。
              由于他四体不勤,无法脚踏实地吸取地气,以滋养振频低、比重大的肉体,这也是为什么分裂型的肉体外形可能较为细长、单薄或弱不禁风。由于他不能将自己的能量专注
              于肉身,能量于是无边无际地向四周扩散,由于无一明显疆界保护自己,其能量体外围周边变得单薄且支离破碎,这么一来,外界能量可长驱直入地渗透进来,因此分裂型的人很容易感染外面的能量或被外面的能量入侵,可以说他们的能量体极为敏感或易感。
              举个例子来说明分裂型人格的易感度,以前我们在BBSH疗愈大学学习的时候,每个星期都会有一次“解心结大会”,所有的同学都会把自己过往的创伤、不愉快经验或心结毫不保留地说出来,释放体内的负面能量。有些分裂型的同学在这个时候由于能量体极易感,会早一步感受到他人的感受,别人如果很伤心,他们也会很伤心,甚至在别人还未说出之前就先伤心,如果别人很痛苦,他们也会很痛苦,有时甚至还会号啕大哭或高声尖叫,也就是说他们也经历了别人的痛苦。
              许多分裂型的能量阻塞在后脑,特别是脖子上枕骨下的地方,这部分的能量阻塞,使他
              们有先天视力的问题或偏头痛的毛病。为什么能量会阻塞在这部位?和之前提到的惊吓反射有关,何况出生前后短短几个月的婴儿身体还无法移动,只能用眼睛来探索世界,如果感觉到害怕或是看到不想看到的状况时,只能立刻把自己冻结起来,拒绝让这些不想看到的事物进入身体里。如何冻结?首先就把视神经关闭起来,而视神经正好位于后脑枕骨附近。
              以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分裂型人格。以我(至青)个人来说,我是属于在这个时期受伤很大的孩子。我的父母非常疼爱我,即使如此,我的内心还是有很严重的“孤儿情结”,心里常感觉孤孤单单,莫名其妙地有恐惧感产生。对人也很害怕,大人称做“害羞”,对我来说只是恐惧。我常在等,也不知道在等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有一天会有人来接我,把我从这个世界带走,到另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时候我还是个邻里有名的超级爱哭鬼,听我母亲说,我只要一哭,至少可以哭上两个小时,内心好像有怎么也宣泄不完的悲伤。翻开童年的相簿,只要有我的相片,相片里的我总是侧个脸,歪着头,脸上没有笑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等“什么”从天上下来,把我带离这个地球。
              


              30楼2012-10-30 14:33
              收起回复
                正文 第一节 分裂型人格(Schizoid)(7)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我高中、大学。高中时,我念的是北一女,老师总看到我一双大眼出神地望着老师,有时老师会称赞我的眼睛很美,他们总觉得我上课时看起来很专心。但考试成绩一出来,才发现我的眼睛虽大却是大而无当,虽然美却空无一物,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我,应该是归入“有学习障碍”
                为了能找出真正的原因,于是我征得母亲的同意,想对彼得做一小小实验。我很小声地轻唱生日快乐歌,原本不言不语的彼得突然转过身,看着我(从入门到此刻,彼得一直未正眼瞧过我),我惊讶地发现,彼得的脸变得扭曲而且吓人,豆大的泪珠从他的眼睛滴落下来,突然间他拿起身边的玩具一个个砸向他的妈妈,像是在抗议妈妈为什么要提醒他今天是他的生日。
                这件事让我十分挂心,两天之后我决定去找彼得的老师谈一谈。彼得念的学校是一所专门教导自闭症孩子的特殊学校。彼得就读的班级有五六个同学,他们都是自闭症的孩子,只有彼得是华裔的孩子。我和彼得的老师谈到生日事件,老师惊讶地表示:“不会呀!平时我们在班上常常为孩子庆生,也曾为彼得庆祝生日,还为他唱生日快乐歌,他表现得很正常,并没有 大哭大闹的情况发生。”
                就在我和老师谈完话之后,我们决定再为彼得唱一首生日快乐歌。于是,彼得坐在他的助理老师身旁(每一个孩子都配有一名助理老师),我和老师就开始为彼得唱生日快乐歌。
                说也奇怪,在我们唱歌的过程中,彼得面无表情,只是抬了一下眼皮,轻轻地望了我们一
                下,歌声完全引不起他的兴趣,他继续玩着他的玩具。
                一个智力有障碍、人话听不懂几句的孩子,怎么会知道哪一天是他的生日?我们很难以一般医学的角度去解释彼得的行为,但用疗愈学的眼光来看,彼得受到很大的“出生创伤”,他是分裂型人格一个极端的例子。
                彼得的诊断书中指出,彼得的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行为退缩,很害怕见到陌生人,还有就是彼得喜欢踮着脚走路。踮脚走路是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对一个从事特殊教育的人来说,踮脚是许多自闭症孩子都有的症状,对脑神经或复健医师来说,踮脚表示脑神经活动异常或肌肉张力过紧的症状,但对我这个也做疗愈的人来说,因为双脚直接接触地面、接触现实,从一个人如何使用双脚支撑身体,可看出此人在面对生命的挑战时或对生活于人世间所采取的观点和态度。平时踮着脚、不愿与地面有所接触,表示这孩子无法很踏实地生存在他目前所处的环境,表示这孩子不愿做人,表示这孩子对人的世界极为害怕,我常会在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儿、脑性麻痹、自闭症的孩子身上发现他们踮脚走路的情形。
                以彼得的例子来分析,彼得害怕存在,因而生出了“我要逃跑”、“我将分裂”的负面意念和“我不存在,你也不存在”的低层自我,继而启动了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能量分裂、意识扭曲),彼得不但否定自己所存在的物质世界,也无视于别人的存在,当这种恐惧存在的习惯显现在彼得身上就成了自闭症。


                31楼2012-10-30 14:34
                回复
                  2025-09-18 05:38: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正文 第一节 分裂型人格(Schizoid)(9)
                  分裂型人格
                  创伤
                  感觉不受欢迎或受敌视,或肉体受侵犯。
                  低层自我
                  低层自我:我不存在,你也不存在。
                  负面意念:我要分裂。
                  形象自我
                  对人对己:我若存在肉体,将被消灭。
                  对世界:这世界极不安全。
                  防御模式
                  常离开肉体,多半时间处于灵性世界中。能量分裂,意识扭曲。
                  面具自我
                  我知道你会拒绝我。我不在意物质生活,追求灵性比较重要。我在你不理睬我、拒绝我、恨我之前,先不理你、拒绝你、恨你。
                  高层自我
                  特质:与灵性世界联结,强烈感受生命的目的。
                  直觉高度发展,对能量状态很易感。有创造力,充满幻想,人生丰富美妙。
                  肯定正言:我有权活着。我是真的。我存在着。
                  此生功课
                  面对内在的恐惧和愤怒,将创造力显现于肉体层次上,让灵性融入物质世界中。完全地融入于人世间。
                  肉体特征
                  修长,左右或前后不平衡,身体各部位比例不均。关节弱,手脚冰冷,四肢无力。眼神空洞。
                  能量体
                  特征
                  能量内缩,冻结于本体中,无法扩张。头部后脑基部和颈部有能量阻塞情形。


                  33楼2012-10-30 14:36
                  回复
                    正文 第二节 口腔型人格(Oral)(2)
                    掌握吸奶行为表示能满足自我需要喂食指的是吃和拉,婴儿天生能吸奶能排泄,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必经过学习,比如说吸吮反射(东西碰到婴儿的上腭,不管饿不饿马上做出吸吮动作)早在胎儿32周左右已形成,出生后三个月左右消失。婴儿出生后,在具备这与生俱来的吸吮反射之时,同时也发展有意识的吸吮,随着时日增长,他越来越能掌握自己的吸吮行为,就满足自我需要这点来说,婴儿能掌握吸吮行为是件大事,有意吸奶意味着他开始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如何满足?借着用行动表达需要(如哭泣表示饥饿),借着接受别人所给予的(如吸奶并消化奶的营养),借着分辨饱足感(如知道自己吸够了而放开**);在满足自我需要上,他不再只是被动地由别人摆弄,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可以说婴儿在发展吸吮行为以求饱足的同时,也为他一生是否有能力满足个人需要、是否有能力“收受”外界所给予的奠下重要基础。
                    若肚子不饱足会如何?若大小便没人理会如何?这种时候要吸要排或要抱的需要便在体内形成一种压力,婴儿会焦虑不安,通常用哭声来表达这种压力。有压力就得释放,若母亲适时喂奶、换尿片或抱抱亲亲予以安慰,婴儿的焦虑不安于是消失,回到安乐满足的状态,过些时候压力再度形成,婴儿再度焦虑不安,母亲再度帮助他释放压力,如此一吸收一释放的韵律,正如呼吸般地自然,也是整个大宇宙自然的韵律。
                    此阶段的婴儿活在与天地混沌成一体的状态,尚未发展我与外界有所分别的观念,对婴儿来说,我就是母亲,母亲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世界就在这种压力形成与释放的一收一放的韵律中运转
                    而生命就在一吸奶一排泄中进行着,一切如此自然又如此值得信赖,事情自然发展,一切理所当然,饿了有人喂,哭了有人抱,孩子不怀疑世界的丰足圆满,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充满自信,也完全信任生命的过程。
                    然而,人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吸奶排泄从没如此顺利,没有任何一个母亲能随时随地满足孩子每一分每一秒的需要。母亲不能满足婴儿需要的原因很多:有时是母亲的奶水不足;有时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不佳,没有充裕的能力喂饱孩子;有时母亲忙着做家事没注意到孩子该喂奶了;或许是因母亲工作太忙,喂奶时常在很赶的情形下,孩子往往还没吃饱**或奶瓶就被移走。有时婴儿肚子痛、胀气,即使母亲随侍在侧也无法满足孩子必须释放压力的需要。当孩子的需要无法满足时,对他整个系统的运作产生什么影响?原本一吸收一释放再自然不过的过程被破坏了,而这破坏不只一次两次,而是几百次几千次,久而久之,孩子不再信任世界的丰 足圆满,不相信自己会被人疼爱,不相信自己能饱食温暖,不相信这一辈子有充裕的时间做他爱做的事,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这世界的局面,自信因而消失殆尽,年纪小小就对世界、对人生失望透顶。
                    


                    35楼2012-10-30 14:40
                    回复
                      正文 第二节 口腔型人格(Oral)(3)
                      低层自我
                      婴儿无法供应自己喂食上和情感上的需要,这两大需要非得靠外界供应,因此被人拒绝或遗弃成了他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恐惧。为了生存,为了不让他受到被遗弃的痛苦折磨,低层自我便勇敢地站出来保护主人,低层自我生出一种负面意念,认为别人有而我没有,因此理所当然别人应给我;同时认为我是受害者(被剥夺)、我是弱者(无能力),因此是别人欠我的,要人“给”我,而我是不会无条件地“给”出去的。因此,口腔型的人不断向外说“我要”,要人照顾,要人给,要人爱,这种种负面意念成了“贪”,成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在人际关系上,口腔型的人如果有侵略性要发出来,多半透过语言(如言语攻击)而不是用身体去表达其侵略性。他们自觉不够、内在空无一物,极需靠外界给予肯定和支持,因此与人的关系倾向于依赖,依靠对方的方式是攀缘,牢牢把人缠住,当然,结果反而常把对方赶跑。
                      形象自我
                      于是等他们长大,“不够”常成了这一型人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一种特定形象。小时候被遗弃的经验,使得他以为自己不讨人喜欢,只有当我们被人疼爱过,才会觉得自己值得人爱,若不曾被人疼爱,显然是我有问题,就是我这个人一点都不可爱,因此口腔型的人自我形象很低,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如人、没有能力,而且一文不值。他们觉得这个世界的物质是匮乏的。
                      对于任何事都觉得“不够”的心理状态,落实在生活中往往就变成“多多益善”,说得不好听就是“不知节制”“贪得无厌”。吃饭吃撑了也不在乎,衣服同一式样买好几套,怕过一阵子就没货了,上餐馆每一样都要试一点。说到吃的方面,有些口腔型的“不够”会发展到“上瘾”地步,如酒精上瘾、抽烟上瘾、吃巧克力上瘾、喝咖啡上瘾、享用美食上瘾等。口腔型的人对于时间总感觉到有压力,他的形象是“时间不够”,不但自己老觉得时间不够用,别人也总在催他“快点快点”;他们若有需要,可能总要求现在、马上、立刻就要得到,也要求别人立刻就要“给”出来。
                      举个例子,我曾见一个友人打电话找人,一次两次没人接,接下来的10分钟之内连打20多次,还是没人接就开始焦躁不安,情绪大受影响,最后接通了就开始怪罪对方没接电话,之所以会造成这种习惯,可能肇因于在婴儿期母亲赶时间的喂食方式,若现在不把握机会多吸几口,妈妈的**马上就要被抽走,又将回到那熟悉的“不够”状态。口腔型的人不但自己紧紧守着这“不够”的自我形象不放,身边的人或事也会不断地加强这“不够”的信念。以我(至青)母亲的教导方式为例,记得小时候拿学校的考试成绩单回家给我母亲,若是80多分,母亲总说:“为什么考得这么差?”若是90多分,母亲就说:“下次再努力一点拿100分。”不管分数是高是低,在我母亲心目中,只要不满一百分,永远“不够好”。这种不够好的管教方式对我的个性影响极深,而这种永远不满足的心理亦可代代延续,即使我对此现象有所警惕,常提醒自己不要用这种苛责的心态去对待我的孩子,但仔细检讨起来,这些年我对自己两个孩子的管教方式还是受了母亲很大的影响。


                      36楼2012-10-30 14:42
                      回复
                        正文 第二节 口腔型人格(Oral)(4)
                        我在这里并不是批评我的母亲,事实上这种管教方式在强调谦虚为美德的华人社会里极为普遍,大人总吝于称赞,理由是不要养成孩子自满骄傲的心理,且“爱之深责之切”,对孩子期望越深,管教方式就越苛责,因此这种苛责孩子的情况也没什么好或不好、对或不对。对我个人来说,这正是吸引我今世投生华人社会的重大原因,也是为什么我选择了一对同样具有口腔型创伤的人做我的父母亲,因为他们可以不断提醒我“不够好”,可以提供我一个有所匮乏的“不够”的生活环境,我才有机会做功课、去了悟自己原来“极好”!
                        因此,看到这里,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责怪自己,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称职,才使得孩子受伤。我们必须强调,每一个人投生到这个世界,都有其目的和使命,而这个目的和责任也就是必须学习的功课。孩子在口腔时期受到创伤,很可能早已设计好并写入孩子的生命蓝图,并非全然是父母的错误,学习经历口腔期的伤害,是这个孩子一生必经的人生过程。
                        防御模式
                        口腔型的人通常无法自地球吸收能量自我满足,所以精力不够,必须随时由别人身上吸取已消化的能量来滋养自己,而且是吸进来的多过给出去的。有些人你并不讨厌,但每次和这些人一起总觉得很累,整个人像是被掏空一样。即使你在心理上有自觉要离开,对方却抓着你不放。有这类口腔型防御反应的人,在上腹部太阳神经丛(即第三气轮处)伸出一条或数条无形的带子或管子,通到你的上腹部。这条管子就像个吸尘器,要吸空你的能量,让你无法离开。
                        “口腔型”的人最常用的防御模式都和口腔有关。有的口腔型爱说话,自顾自地说个不停,说话不是为了彼此沟通,只是借着不断听到自己的声音来防御,你或你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时,表示他觉得受到威胁,在那一瞬间断绝了所有感受,必须不断地用听见自己声音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还活着,也借此证明自己对身边的事物还有主宰权。他们有时话多到令人厌烦,这是因为小时候口腔的需要未被满足,使得能量滞留在口腔,到达不了手臂或身体下部的性器官。他们的一双眼睛像是巨大的吸尘器,渴望和人沟通以吸取能量。在情感上亦是如此,因为婴儿无法供应自己情感上的需要,爱一定要靠外界供应,因此长大成人若仍学不会自爱,也会继续终日向外界求取别人的爱,他们对爱有强烈需求,极度需要人爱,当他被爱了,他像是充了电浑身是劲,充满自信,感觉生命完整。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从宇宙万物间吸取能量,这就像我们呼吸一样。但有口腔型防御反应的人无法自给自足,有时候他们会借着轻声细语的方式,让你不自觉地靠近他,好让他饱餐一顿。他们并不是有意如此,而是毫不自知。他们就像佛学经典上描述的饿死鬼,有个永远也填不饱的肚子。


                        37楼2012-10-30 14:43
                        回复
                          正文 第二节 口腔型人格(Oral)(5)
                          看到这里,请不要先对这型的人做出批判。在追随布兰能老师长达4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要对自己的防御打分数,也常写报告,在第一年时,同学中很多人都否认自己有“口腔型”的特质或防御反应,因为大多数的人对口腔型人格都存有偏见;但经过几年之后,随着自己内省和修行的功夫日深,渐渐地,原本不愿承认的人,也接受自己有口腔型的特质。
                          如果看到刚才对“口腔型”的叙述,你开始觉得这类型的人很讨人厌,那你自己可能正好就有这种人格特质,或是常运用这种防御反应而不自觉。千万不要轻轻放过这个了解自己的大好机会,这正是个线索,从这里开始去拉线,从生活小事里一天拉一点,慢慢地你就找到真正的自我。
                          面具自我
                          被人抛弃,一次又一次,最后不再哭泣,不再开口要东西,完全绝望,这是口腔型人格的无助,是他一生不管在肉体上、情绪上、心理上的翻版。面具自我为的就是用来遮盖我们自认为人格中不完美的部分,用来遮盖我们的创伤、防御、主要形象、低层自我的工具,他们觉得什么都不够,既然无法满足自己,所以就试着向外寻求,然而他们不懂得如何去要求别人给予,但又觉得必须向外寻求是一件丢脸的事,他不愿承认这人格中被他引以为耻不完美的部分,因此千方百计去掩盖自己对别人有所需求这一事实,对外在的世界就塑造一副被美化的面具自我:“我不需要你。我不会去要求。”
                          因此口腔型的面具自我,否认自己有需要,对外在的世界塑造一副无所求的面具,但私底下又会释放一种讯息:“我不主动要求,但你们要懂得给我,照顾我。”除此之外,他更进一步发展出反作用的防御,比如说他把这种渴望有人养育、有人照顾的心态,转换成去养育别人、照顾别人,但潜意识里总要求回报,因此,他们对外戴着慈悲和爱心的面具,对内也以为自己很有爱心(面具有两面,一面对外,一面对己)。
                          很多口腔型很爱付出,很能奉献牺牲,因为透过服务他人,他本身被人需要的需要因而得到暂时的满足,然而,他们通常不自觉肩头负担过重,也不自觉付出过多的心力已远远超过自己的能力,因此很快就枯竭,不管在肉体、情绪或心理上迟早会出毛病。因为只要称得上“牺牲”就要付出代价,付出代价自然心有不甘而要求回报,而要求回报的爱过不久便会干枯,这就是面具爱心和本体爱心的分别。自性本体的大爱源源不断、永不枯竭,而面具爱心是为了“得”才“给”,得到的自然不会多(且大多时候被人拒绝),由于不断地付出而导致快速精疲力竭,内心越来越空,越空就越向外求,永不得满足,形成恶性循环。


                          39楼2012-10-30 14:47
                          回复
                            正文 第二节 口腔型人格(Oral)(6)
                            高层自我
                            口腔型的高层自我极其聪慧,而且能言善道,是个天生的好老师。对很多事都抱着好奇的态度,很有正义感,对很多人都怀着爱心,如果说口腔型的面具自我是“爱心”,那么, 当他揭开面具,步步往回走时,将可找到高层自我的慈悲是那么地光辉灿烂、温暖人心。
                            口腔型的人生功课,就是去学习满足自己现在拥有的,不再常常觉得不够,同时要学习“受”和“给”,更要学习怎么去开口“求”,另外,在生活上能自立、自爱、自我满足,唯有这样才能避免被抛弃的经验重复发生。在时间上也要学习如何掌握时间而不必觉得“不够用”,告诉自己“我有的是时间,不必急在一时”;更重要的,要慷慨地给自己时间去犯错,也就是说,允许自己犯错,因此犯了错也很好,不必自责。
                            肉体特征
                            就整体架构来说,典型的口腔型身体瘦长,极端的个案会让人觉得只剩皮包骨,看起来营养不足,整个身体结构松垮无力,全身像是发育不良,风吹便倒。他们下半身很弱,因为他的自我支撑系统脆弱无力,站立时两个膝盖打得笔直才能站稳脚步,双腿无力,长时间用力就会颤抖,脚下可能是两只扁平足。
                            由于长期压抑需要不被满足的悲伤及愤怒,长期感受被抛弃后之失望乃至绝望,最简单的解决办法自然是限制呼吸,限制呼吸就可限制感觉,因此口腔型的呼吸正如同分裂型一般:又短又浅,如此一来便可不必去感觉那锥心之痛。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产生了口腔型特有的站姿:额头向前、两肩前伸、前胸塌陷、腹部凸出。读者不妨试试这种感觉沮丧或绝望的姿势:当你胸部下陷时两肩自然前伸,小腹自然凸出,你的头部也自然向前,走起路来像整个身体被头拖着走。至于下陷的胸部易压迫心肺,影响循环及呼吸功能,严重些的呈现突出来的鸡胸(胸骨突出但肋骨下陷)或者成凹陷的漏斗胸。此外,为了抑制哭泣(因悲伤或愤怒),口腔型的人会紧缩下腹部的肌肉(此举使他更无力做深呼吸)及颈部到下巴的肌肉(使他常觉肩颈酸痛、头痛或有着与口腔有关如磨牙、TMJ〔颞腭关节症候群〕的毛病)。另外,由于口腔型的人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较差,使得他的两肩可能是向下斜削的。
                            整个人由侧面看来,他的头顶、耳孔、肩峰、髋骨中点、膝盖中点、一直到脚踝中点这许多点都不能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你若画条线连接以上各点则可能出现两三条弧形线,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体,
                            不能保持正位。如果身体不能保持正位,地球的能量无法顺利往上进入身体。受创伤的时间若是属口腔型的早期,其肌肉松软,平滑肌张力较低且没有弹性。为什么肌肉松软?就心理层次上,伸手向人要却要不到,很早就绝望、放弃,因为“求不到的,别求了,向外求太难了”这种心理过早形成,在肌肉还没有机会去充分锻炼之前就被剥夺,因此在肉体上形成弹性过低的肌肉,前面提到我的小病人中有几位是弃婴,其中触觉感官度太低的婴儿就有着这种弹性过低的肌肉,也因此出现喂食上的问题,由于位于两颊的咀嚼肌肌张力不够,无力抵抗地心引力,他们的嘴在不说话不吃饭时也是张开的,外表上可以看见舌头顶着下齿,两边的嘴角常泛着口水的亮光,情况严重些的就流着口水。
                            由于神经肌肉和感官上的反应较迟钝,因此喜欢人抱、渴望人摸,表现在个性上则很随和可亲,在饮食习惯上,他们通常爱吃可平滑下肚的面食,不爱吃青菜或任何需咀嚼的食物。当然,这过低的肌张力不只出现在口腔,全身的肌肉甚至内在器官亦可能松软无力,因此可能常有消化系统上的问题。


                            40楼2012-10-30 14:50
                            回复
                              2025-09-18 05:32: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正文 第二节 口腔型人格(Oral)(7)
                              能量体特征
                              以整体来看,他的能量体也是细长形的,能量呈现不断外泄的情形。全身的气轮除了位于眉心的第六气轮和头顶的第七气轮是打开的之外,其他的几乎是闭锁的。他们的第一轮(海底轮,位于会阴处)因为是闭锁的缘故,无法自地球吸收能量以供养能量体,必须依靠吸取别人已消化的能量才能生存。
                              口腔型和分裂型一样,能量聚积头部,好处是他爱用脑筋,但也常使能量阻塞在后脑,所以会感觉到脖子疼痛或是会有背痛肩酸的情形。另外在口腔周围也有能量阻塞的情形,由于小时候没有被喂饱,悲伤的情绪就聚集在口腔附近不散,这类型的人在做呼吸治疗时,常会在嘴巴附近有麻痹到动弹不了的感觉,还有不少人出现婴儿吐舌或吸奶的动作,他们正是在经历婴儿期受口腔型创伤的过程。
                              口腔型的人也常会有口腔上的问题,因而常常要去看牙医,这也是因为能量阻塞的缘故。
                              口腔型人格
                              创伤
                              被剥夺、遗弃。
                              低层自我
                              低层自我:照顾我,因为是你欠我的;我不给。
                              负面意念:我不需要,我会让你给出来。
                              形象自我
                              对人对己:我永远不够,我的需要也永远不能被满足。
                              对世界:世界的物质是匮乏的。
                              防御模式
                              用多话惹人注意;去吸取别人的能量;侵略性多透过语言而非身体去表达;吸收进来的多过给出去的。
                              面具自我 我不需要你;我不会去要求。
                              高层自我
                              特质:聪明、能言善道、天生的老师;兴趣广泛;精于睿智的仲裁及强调证据;能时常付出爱心于所认知事物。
                              肯定正言:我足够了;我满足又富有;我有权去拥有,有权去要我需要的。
                              此生功课
                              学习不求回报的付出,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尽可能地给予满足。
                              肉体特征
                              结构松垮无力,肌肉松弛,身形瘦长。手脚冰冷,站立时胸部凹陷,肩膀下垂,膝盖挺直才能站稳,双腿无力,扁平足。
                              能量体特征
                              能量场空竭;主要能量聚积头部,智性体泛明亮淡黄光,多数气轮关闭但第六或七气轮可能打开


                              41楼2012-10-30 14: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