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67,321贴子:16,916,113
1
月暗星稀的夜晚,独坐灯下,我总是这样独自一人。忽然心有所动,想起了初中时的好友——未有名。正想着,他就如我飘忽不定的思绪一般,飘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惊讶的说:“老友,好久不见了你还是精神倍佳啊。”
未有名笑道:“呵呵,是啊,我们已经七八年没见面了,我很想念你啊。”
我说:“是啊,初中时我们还经常见面,我还把你写进我的作文里,当时老师还夸我写得好呢。后来一别千里,跟你毫无通讯,实在是抱歉。”
未有名说:“没什么,我也经常想念你,只是总有俗事缠身,不得已啊。”
我问道:“那你最近如何,在哪高就?”
未有名叹气道:“唉,可称不上高就,只是考不上学,出来瞎混而已,你呢,你现在怎么样?”
我说:“呵呵,这只是一时困难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嘛。我的话,如你所见,我现在正在准备考研呢。不过呢,有的时候总会想到一些关于阴阳的事。你知道我这个人精力总是不集中,总是在做正事的时候想些其他不沾边的事。”
未有名说:“哦,那可是你的老毛病了。不过既然你提到了,想必是想出了什么结果了吧。”
我笑着说:“呵呵,真是知音啊。我这几年已经思考出了一整套关于阴阳的哲学理论,都是以阴阳为基础和精髓的。这也跟我学中医不无关系,只是我担心外人不懂,一直没有说出来。”
未有名说:“哎呀老友,论对你的了解,谁都赶不上我,咱俩的关系还不熟吗,你的习惯心理我都了解得很,就把你的哲学全部跟我说一下吧。”
我们两人在书房坐下,捧上一杯香茶,望着窗外的夜空,心中感到无名的纠结。未有名说:“刚才听你说你的哲学是以阴阳为基础与精髓的,那么你认为什么是阴阳呢,哲学又是什么呢?”


1楼2012-12-21 16:09回复

    我答道:“阴阳其实是一种规律,是人所认识的规律的一种**,是由一切规律集成与升华,得到的一种规律的规律,也是由这些规律的规律所构成的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事物的规律所升华而来的,比如说,男女结婚生育子女,动物交配产卵,植物授粉而结实,这些都是事物的具体规律,而这些规律中都具有二合为一的规律,这就是它们抽象升级而成的规律,即是去其不同而取其相同,总结升华而成的规律,将一系列的规律结合重组,就成了阴阳的规律。说起来,哲学不就是如此吗,量变与质变,矛盾,因果,这些都是从众多的自然规律中总结升华而得到的规律,也是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哲学其实就是有自然规律总结升华抽象而得到的规律,将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总结升华抽象而形成了大部分事物都适用的规律。阴阳只是哲学其中一种而已。”
    未有名说:“哦,你这么说的话我就明白了,那么你说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我答道:“规律即是性质的规则,是对性质的一般与特殊性的总结。举个例子来说,街上的汽车在跑,“车能跑”是街上的一辆车的性质,而很多车都在跑,在我脑中就会慢慢形成“车能跑”这个车的性质,总结后就会得出“车都能跑”的结果。这个结果即是我所总结的规律。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有一辆车因为某些原因不能跑了,人们就会怀疑车能跑这个规律的真实性,其实并非是车能跑规律的错误,而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规律。”
    未有名说:“嗯,说的不错,那么什么是性质呢?”
    我答道:“性质就是事物的表现,只要能表明事物的存在与变化的外在表现都是性质。无论是具体的抽象的,鲜明的晦暗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正常的特殊的,外在的内在的,甚至是感知到的,感知不到的,也全部都是性质。”
    未有名问:“感知不到?这是什么意思?”


    2楼2012-12-21 16:10
    回复
      2025-09-12 01:19: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说:“人类所知道、所探寻、所研究的,无一不是人所能感知的事物。人知道有太阳,是因为能看到太阳,人知道有音乐是因为人能听到音乐,人研究太阳是因为人可以感知太阳的一部分性质,而感知不到的性质,人只有借助工具来感知它,或是通过已经得到的规律来推算它。性质与人的思维建立关系是通过感知来进行和完成的,感知即是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性质的感觉与建立印象。感即是可以感受的,知即是建立一个印象。人的感知是人认识自然的最基础的方式,没有感知就不能认识自然。还记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四个盲人摸一头大象,结果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如果人是什么感觉都没有的东西,怎么认识大象这个事物呢?而且还有一点,人的感知是不完全的,就我所指,人虽然能通过触摸感受一个事物的温度,却不能像蛇一样凭空去感受一个事物的寒热,我们不能像蝙蝠一样听声辨物,也不能像猫一样夜能见物,更不能像鹰一样望穿千里。我们的感知是有限的,不能感知分辨所有的性质,对能感知的性质也只有有限的感知。我们不能广泛的感知事物性质,使得我们的思维也是有限的。就算人有专业的仪器,却非人人都有,而且,这些仪器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即使专门研究某个事物的人,也无法把这个事物的所有的,一切的性质都搞得清楚,所以我认为,人对外界的感知是片面的,有些事物是人所不能感知的。”
      未有名说:“那就是说,人类所能总结的事物的规律也是片面的了。”
      我说:“正是这样。人类只能总结自己所能感知的事物的性质,如果连性质都感知不到,那凭什么去研究它呢?规律是来源于性质的,没有性质,又怎么总结规律呢?这就如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因为人类的感知是片面的,感知到的自然是片面的,总结的规律也只能是片面的。自然规律是无穷的,人类不停的研究,就算到人类灭亡,我估计也不能把自然完全研究完。
      未有名笑道:“看来你还是个不可知论者。”


      3楼2012-12-21 16:10
      回复

        我说道:“正确地说,我既是可知论者又是不可知论者,我认为的是自然是绝对的,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的一个存在与变化相结合的世界,而人感知的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依照感知进行的思维也只能局限于人的感知的范围内,而人的心世界是由人的感知和思维来构成的。人的心世界反映了自然世界,又不能完全的反映自然世界,人通过对心世界的思维处理得到规律,并将这规律适用于自然世界,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我所思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未有名说:“那么,你所认为的哲学又是什么呢?”
        我说:“哲学即是自然的规律,是自然存在与变化的规律,也是人类通过感知,思考得到的自然规律。它既反映了自然的存在与变化,也反映了人是怎样感知与思考自然的。简单地说,就是哲学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看自然的规律,人的哲学必须有人才能存在。”
        未有名说:“还真是有你的特色啊,我也明白了哲学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的了。”
        我说:“嗯,经过了四五年才终于形成的完整的思维,我终于可以舒放出来了。谢谢你了。”
        未有名说:“今晚的谈话很有意思,不过现在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去了。以后我会常来的,到时再一起谈谈哲学吧。”
        我说:“嗯,那好,再见吧。”我把他送到门口,伫立良久,看着他如行云般飘然而去。回到房中时,心中的纠结早已一扫而空。
        2012.9.12


        4楼2012-12-21 16:11
        回复
          2
          夜空暗淡,不见一星,晚归的车辆喧嚣不停。我投笔长叹,天下无人知我,惟文惟乐,可以抒怀。
          翻开素书,正看到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时,未有名飘然而来。我起身说:“欢迎,朋友,我正想与你谈天说地呢。”
          未有名笑道:“深夜前来,打扰你学习了啊,呵呵。”转眼正看到我手中的素书,便问道:“这是什么书?是关于哲学的吗?”
          我答道:“嗯,是的这本书讲到的,都是为人处事的哲学。”
          未有名说:“哦,昨天你说到的哲学是自然规律的总结与升华,那么也有社会规律总结和升华的社会哲学吗?”
          我说:“我认为哲学并不分自然与社会哲学,自然是自然的,社会也是自然的,自然的规律表示在社会上就是社会规律,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从社会规律中推出的哲学应该不会与自然哲学有什么两样的。但是它们各自有侧重点,自然哲学表现的当然以自然规律为主,而社会规律推出的哲学会以社会的规律为主,所以说将哲学分为社会哲学与自然哲学也是可以的。”
          未有名说:“那么,你认为哲学就全部是自然的吗?”
          我说:“不,也不是这样,哲学当然是自然存在的,而哲学的发现与使用则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才是发现哲学与利用哲学的主题。如果说人不存在的话,“哲学”这个东西就不能存在了,因为必须是人发现与利用它,但是就算人不存在,自然的规律也是存在的,不会因为有人或没有人就消失。人是发现与利用自然规律的主体,而人发现与利用的是自然规律升华而成的哲学,简单说就是人通过思考把自然规律总结升华成哲学,就像工厂一样,工人和机器把原料生产加工成产品,这个产品就是哲学。加入工人和机器不存在,原料还是原料,只是没有人加工而已。”
          未有名道:“哦,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就是说自然规律通过人的思考发现了哲学,那么哲学肯定是由人来挑选、决定、使用的吧。”


          5楼2012-12-21 16:11
          回复

            我说:“对,我认为发现、选择和使用哲学的是人,那么人所使用的哲学肯定具有和反映人的思维和实践特点。自然虽然确定了有规律但谁发现和使用它,它就为谁所用。如果人不是智慧的生命,而是马、牛、羊作为智慧生命存在,他们所发现和使用的哲学肯定就不会具有人的思维和实践特点,而是具有马牛羊的思维和实践特点,就会为马牛羊所用。而哲学具有的思维和实践特点也是人的物质范围所决定的。比如说,人运算时为什么会用十进制?
            我估计是因为人的十个手指就是我们人类最早运用的运算工具。但是,人所发现和利用的必然是自然本来就有的规律,就像是人为了做锄头,就必须去找直的木头,如果没有直的木头,他就只能去找别的材料,人为了消灭老鼠,就必须去找能捉老鼠的猫,如果没有能捉老鼠的猫,他就只能找其他的动物。”
            未有名说:“嗯,我明白了。不过上一次你说的阴阳的含义,听起来更像是对阴阳的哲学意义进行的论述,能不能从定义上说一下阴阳的含义呢?”
            我答道:“嗯,是这样的,阴阳是一种规律的**体,是一系列的有内在联系的规律所**的抽象概念,是这些规律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抽象的事物模型,它并不是单一的规律,而是包括了很多方面和层次的规律。所以它的范围极广,我还没有发现能超越阴阳的规律或事物。”
            未有名说:“哦?真那么确定?那么会不会有事物是不遵循阴阳的规律的呢?”
            我说:“虽然现在我还没有发现,但是能确定的就是能够肯定有事物的性质是不遵循阴阳的规律的,这只能看以后是否会发现了。”
            未有名说:“那么你是怎么得出阴阳的规律的呢?”


            6楼2012-12-21 16:12
            回复
              3
              未有名问:“哲学这个学科,我看到别的书上都写的是能指导人类更好的生活的工具,或是爱智慧,或是关于社会与世界观的学科,那么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认为的?你说哲学是什么呢?”
              我答道:“我认为他们所说的并不错,但我总感觉这样解释的哲学好像并不到位,好像隔靴搔痒一样。在我看来,哲学就是规律的规律。就从传统的哲学上来说,一般都是讨论世界是怎样产生的,人的思维与自然的关系,事物都有怎样的规律,我们又应该怎样运用这些规律。其实质是在归纳总结一种规律,哲学如此,其他的学科不也是这样吗?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是语言文字的规律及其应用,动物学研究的是动物的习性规律及其应用,医学研究的是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及其应用,政治是研究人类社会的规律及应用,经济研究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那么哲学又是研究什么的规律的呢?我来举个例子,量变和质变是由来已久的哲学论点,就是量变是渐变的,质变是突变的,量变促成质变,质变也是形成量变的基础,这个规律是由什么得来的呢?是从自然的各种变化与现象中得来的。水从0度到99度,是一度一度升高的,它在升高过程中没有出现质的变化,一直是保持液态的,但是到100度时,它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无法保持液态水的形态而变化为气态。这是物理学所总结的规律,包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规律。一个人的力量不能与国家抗衡,但很多人组成党派就可以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控制这个国家,这是社会学与政治学所研究的规律,也是包含量变与质变规律的。一粒沙子肯定是不能形成沙漠,但是水土破坏到一定程度,沙子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沙漠,这是坏境学的规律,也包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规律,这样的话,我就可以说,其实哲学就是从各种已经发现的自然的规律中总结升华而得到的,比原来的规律要更高级的,适用范围更广的规律,并且哲学还在试图寻求更高层次的规律,就是这样。”
              未有名问:“那么你的哲学是怎样得来的呢?”


              8楼2012-12-21 16:13
              回复

                我说:“呵呵,其实我的关于哲学的理论是完全反着上面我所说的过程得到的。正常的哲学研究,是从自然中发现规律,再从规律中发现更高层次的规律,再将这些规律**而得到再高层次的规律,就像开车到一个目的地,开车的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也不知道到那里怎么走,只能一边走一边摸索道路,一边问一边注意路的情况。而我的哲学是在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灵感中收集得来的,我不知道这些理论是否是对的,是否合理,就用我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践与思考来验证这些理论的合理性,就像是我开车去一个目的地,我事先找到一份地图,但是这份地图的准确性与实际路面的情况都不得而知,还是需要我去一边验证一边走。我的哲学是通过高中学习的一些基础的哲学知识与后来学习的阴阳精气学说融合提炼,并且加入了我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与成果,其实我对历史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理解从高中开始就已经很成熟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尽量把我能记住的与能推导的所有的理论都**在一起,形成了我现在的理论体系,并且还触类旁通的得到很多更深层次的规律,这样的话,就可能有些先入为主的感觉。再来比喻一下的话,别人就像做应用题一样,是既不知道过程也不知道答案,只能按步骤一步一步来,而我更像是做选择题,知道了这四个答案,但不知道哪个正确,还需要我一个一个代入题目验证,哪个更合理正确就选择哪个。别人的哲学研究都是从阴到阳,而我却是从阳到阴,说起来,我的研究方式更像是实习生刚上岗,而不是老教授穷尽一生思考问题。”
                未有名问:“那么,你是怎么知道并确认你的理论是正确的呢?”


                9楼2012-12-21 16:13
                回复
                  2025-09-12 01:13: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说:“哲学是来源于自然的,也当然适应于自然,只要有这一点就够了。如果要确认我的理论是正确的,就把它放到自然中去验证就可以了。自然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性质,肯定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既然哲学是归纳总结升华的自然规律,那么它肯定是可以解释自然的现象与性质的。我的验证方法就是这样。比如说我想知道萝卜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我的猜想是它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或是从树上长的,那么我就实际地拿一个萝卜来观察,它的性质表现是更适合树上还是土地里,萝卜不像树上长的果实一样没有限制阻力而长的大而圆,而是又细又长,而且没有洗过的萝卜都沾着泥巴,更加直观的是萝卜在整个萝卜植物的部位是根部,这样我就可以基本确定萝卜是地下生长的了。如果这样还无法确定的话,就到萝卜地里去看一下,那里是最有说服力的地方。通过已知的性质和现象去推断,还是可能有错误,还是自己实际的去看一下最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2012.9.30


                  10楼2012-12-21 16:13
                  回复
                    4
                    未有名问:“你认为感知与哲学,与自然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说:“人的感知就是人对自然事物的感觉与印象,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所有感觉来认知与理解自然事物的过程。感知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即印象,通过印象,人将一个整体事物的能感觉到的事物性质**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记忆中的事物印象,并且由这个印象来对事物的性质与规律进行思考,并与其他事物的印象进行对比,得到这个事物的相对性质与规律,并且可以将这个印象整合在思维的世界中,共同构成一个思维内的印象世界。
                    这就是我认为的思维的过程。感知是片面的,我们的感觉是有限的,对事物的感知也是有限的,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只能了解事物的一部分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及相对性。例如我们对一个石头进行感知,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石头的颜色、形状、重量、硬度、大小,但是如果以普通的感知,我们所能了解的石头的性质也就只有这些,但这个石头并不只有这些性质,就算打碎了这个石头,我们所能知道的石头的内部性质也是有限的,就算动用专业设备,对石头进行分析,也只能达到仪器所能感觉到的性质,仪器也是有限的。而且,我们对石头的各种感觉都是一种相对的,不精确的感觉,例如我们直接感觉的石头的重量,一般我们只能说是大概多重,无法得到这个石头精准的重量,就算是对这个石头进行的最精确的称重,也只能达到仪器的精确值,数学界都知道,自然中的很多数值都不是整数,有的小数点后几位,几十位甚至上百位上千位,甚至有无限不循环小数,而我们测量和使用的一般不过小数点后好几位,剩下的位数就没有了吗?不,自然是精准的,并不因为人的思维精确到几位,它就跟着算到几位。这样下来,我们是肯定无法得到这个石头的所有的、全面的、精确地性质,只好望石兴叹,呵呵,我们无法感知到石头的所有性质,那么在思维中形成的石头的印象也只能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那么,根据这些不全面的、不准确的印象来思考的规律,肯定也会有不全面、不准确之处,例如,我们对石头进行了感觉的分析,判断石头的成分是碳酸钙,而仪器显示这个石头的成分是二氧化硅,这就是感知的不全面性与不准确性的结果。通过感知而得到的印象是如此,通过印象的分析而得到的规律也会有不全面性与不准确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多个事物的分析、综合与实践中来完善事物的性质与规律的思维。


                    11楼2012-12-21 16:14
                    回复

                      感知是哲学的根本与基础,感知是哲学存在的根本,如果没有感知,哲学也不能存在。我说过哲学是规律的规律,是由性质总结升华而成规律,再由这些规律总结升华为哲学的。性质是由感知所认识的,规律是由性质经过思维分析而得到的,如果没有感知来认识性质,思维又能分析什么呢?就像一个人拿着水桶去井边打水,但是井里没有水,他有桶又能干什么呢。由于哲学是由思维对感知的性质进行分析得来的,因而哲学也具有感知的片面性,即不全面性、不精确性,但是哲学可以通过多种规律的归纳总结与对比来减小这些缺点,就像配一把钥匙,可能刚配出来的钥匙并不完全与原来的钥匙吻合,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与原来的钥匙对比一下,用锉来打磨一下,就可以让钥匙基本相同了。哲学的广度、深度、精确度都受到感知的强烈影响,也受到自然事物的强烈影响。哲学部分地反映了感知的性质与规律,也部分地反映了自然事物的性质与规律。
                      自然事物呢,则是一种绝对存在的,不可完全感知的,精确地、完全的、拥有多方面性质的、有规律的、存在于整体中的事物,自然事物的性质当然不止这些,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的、想到的只是沧海一粟,自然是无限的,而我们的感知是有限的,由感知的到的印象是有限的,由印象分析得来的规律也是有限的,由规律升华而得到的哲学也是有限的。我们只能感受到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那一部分自然,我们能感知总结升华的也只是一部分自然,就像古代的传说一样,古代传说世界是这样的:我们所在的地面是一个大平面,平面之下是由一个大乌龟所支撑的,乌龟动一下地面就会震动。天上是龙的领域,龙发怒或高兴就成了变化无常的天气,地面的尽头是大海,大海的尽头则是无底的深渊。这样的世界观在现在看来或许是童话一般,但是也反映出了编造它的人的感知的特点,他肯定没有开阔的眼界,只是在一小片地方活动的人。现在的人也并不是完全的认识这个世界,很多人的世界观还只停留在地球的范围,我认为人的世界观对于世界的反映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这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人类是不可能用自己的感知来认识整个自然的。


                      12楼2012-12-21 16:14
                      回复

                        自然造就了人的感知,也限制了人的感知,感知认识了自然,但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整个自然,感知所形成的印象形成了心的世界,但是心的世界不能完全反映真实世界,人的思维通过思考心的世界而得到了哲学,但哲学也是受到心的世界的限制。自然让人可以感知自然,因而感知可以部分的反映自然,印象是感知所形成的,因而印象也反映了感知的特点,心世界是由感知得到的印象组成,因而也反映出印象的特点,由心世界分析综合而得到的世界观、规律与哲学,也肯定带有心世界的规律与特点。说到底,人是不能完全的认识自然地,就是我很久以前就想到的,我的哲学的原则,三个不全:1.事物不可能拥有所有的性质,只能拥有部分性质。2.由于我们感知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完全的感知事物的所有性质,也不能完全准确的感知事物的性质。3.由于感知的限制,我们所总结出的规律也是不完全的,不准确的。这就是我关于感知、哲学、自然的关系的理解。”
                        2012.10.11


                        13楼2012-12-21 16:15
                        回复
                          5
                          未有名问:“我很好奇,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哲学的呢?又是怎么想到的呢?”我说:“那就是一段时间以前的事了。我翻看最早写到的那些理论时才发现,在每天的思考中,我所思考的理论早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已经在质的方面完全变化了。我开始时的思维,毫无疑问是从古典阴阳学说中演化的,当然一开始就与古典的阴阳学说有质的不同。我先说说我的理论与古典阴阳学说有什么不同吧。古典的阴阳学说对我的认识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是古代人对于自然的一次深入的观察与总结,是人对自然认识的集大成者,也是古代哲学的一次大飞跃。古典阴阳哲学的一大优点是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从事物的规律中总结而成阴阳的规律,并且将阴阳的规律**抽象而成阴阳这个概念。阴阳是什么?前面我说过,阴阳是规律的总结,是由性质总结升华而成的规律的**抽象的概念。古代的道家学者将这个概念抽象而成一个具体的图形,即是太极图。这是一个由黑白两部分构成的图形,又是一个整体中分明的黑白两部分,黑色的部分与白色的部分分明显示,却必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圆形。白色的部分包含着黑色的部分,黑色的部分也包含着白色的部分,在这个整体中,白色的部分非常显眼,但是没有黑色的部分,就只是一片白色,而黑色的部分也是很明显的,但没有白色的部分,就只有一片黑色。两者相互衬托,互相使对方更加明显。黑白两部分相互依靠,并且其根部都是从对方的一角延伸出来,一个意思是相互滋生,阴生阳,阳生阴的意思,另外的一种意思是两者相互压制,由己方的最强的部分来压制对方最弱的部分。同时,两种颜色在量上是平衡的,达到一种均衡的,平衡的状态,如果哪一边出现了多一点或少一点,都能立即显示出来,让人立即察觉。两个部分虽然都不是圆形,甚至有些不规则,但是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两者在形状上是完全相同的,这样才能组成一个圆形。这么多的性质与规律都能从一个小小的圆形中完美的体现出来,真是奇妙啊!画出这幅太极图的先哲真是无愧于圣人的称谓,在古代的环境中,对自然与人的思维都了解有限,不仅画出了这样美妙优雅的图画,而且融入了阴阳的规律,还能将如此多的规律都整合在一幅图里面,这是要多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的对阴阳的如此深入、全面、详细、直观的理解才能成就的啊。这幅图简直就是整个阴阳。阴阳学说在解释一些自然与思维的问题中都非常合理,但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能完美解决的,这其实是自然对人的限制,好像孙猴子刚从五行山放出来,就被戴上了紧箍咒一样。


                          14楼2012-12-21 16:15
                          回复
                            人是无法完全认知自然的,当然也无法用从不全的感知中总结的哲学来解释完全的自然。古典阴阳的不全之处之一是没有分出动态阴阳与静态阴阳,只是一味的将所有有联系的事物都作为阴阳来解释,这样的话,有时就会出现阴阳不能解释的事物,比如静态阴阳就没有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规律,更没有阴阳平衡的为规律。而这些规律只有动态阴阳才会出现。这就像是把阴阳看成是一团稀泥一样,完全分不出有什么适合阴阳规律,什么不适合阴阳规律。我认为古人没有找到这个缺点的原因估计是古人认为只要有一个性质符合阴阳的规律就可以称为阴阳,这显然是错的。不全之处之二是古典阴阳对阴阳规律总结的不全,它只总结了一些常见的规律,而一些需要复杂推导的规律就没有记载。就像看一个鸡蛋,只看到了这个鸡蛋表面的形状颜色等性质,却没有把它打开来看。这只能算是认识与思维的局限,就像前面的古代世界观一样,现在的人们有了卫星照片,怎么会还相信地面是个平面。不全之三是它没有将这些规律进一步推论,得出事物的更多更深层的规律,这也与古代的认知程度有关,其实,有些阴阳的性质能从五行学说中找到,虽然它们也与阴阳相关,但是它们只是做了简单的总结,距离阴阳的规律还是很远,而更接近具体事物的性质。不全之四是古典阴阳将事物整体的性质与事物在整体中的性质相混淆,没有将它们分别开它认为这两者是一种性质,事物在整体中属于什么性质,它本身就属于这个性质,其实不是这样的。事物的个体性质即表现性质,与它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的性质即根本性质,虽然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就像看到羊肉也是肉,牛肉也是肉,就把两者统称为羊肉,这显然是不对的。


                            15楼2012-12-21 16:16
                            回复
                              2025-09-12 01:07: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在年初开始总结我的理论,一边总结一边思考,一边印证,所以说前期的理论与后期的理论有很多不同之处。我初期总结的规律就有很多地方与古典阴阳学说不同,主要是以下几个,一个是我开始考虑从根本上来解释阴阳的存在与合理性,就是从阴阳的两个特征——联系与影响上来考虑的,而且从联系与影响出发,发现了动态阴阳与静态阴阳,也从根本上扩充了阴阳的规律,就像人们只知道水是能喝的,我却要去探索一下水是从哪里来的,当然当时的阶段只是一种有限的根本。二是总结了事物本身的性质与事物在整体中的性质,即是根本性质与表现性质,不过那个时期我只是感觉出它们的区别,但没有确认它们是不同的,没办法,它们的联系太深刻了。第三就是开始研究中极的概念,扩充了阴阳的规律。中极是完全由我自己创立的,中极其实是阴阳在特殊时期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成分。虽然少见,但是也是存在的,而古人没有发现它估计是把中极划分为阴或阳,而忽视了它作为中极的性质。而那些扩充的阴阳规律此时还只是初级阶段,因为我那时对阴阳的了解还不够充分深入,仅凭印象怎么可能一下子成功。第四就是在阴阳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而总结出事物的规律。
                              这也是我的世界观的基础。其实我对阴阳的整体理解是晚于这些事物规律的,有的规律很早以前就已经完全成型了,不过它们与阴阳的联系是这个时候才开始的。当时一共有八个事物规律,分别是量质论、联系论、影响论、波动论、平衡论、断续论(现已合入联系论)、强弱论。不过我不相信就只有这八个规律,还在笔记本上写了“还会有新的吗?”这几个字,现在果然又添了很多,而且最喜人的是现在我已经根据这些规律构建完成我的世界观了,与以前只是划线相连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了。这是我在八月以前的理论的特别之处,因为从八月前我开始整理弃书的电子稿,现在在我空间里的弃书电子稿还留着很多当时的痕迹。以后估计还要做一份新的吧。


                              16楼2012-12-21 16: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