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的博客吧 关注:330贴子:5,738

回复:话说两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世宗柴荣死后,7岁的独生子柴宗训即位。由于年纪太小,


IP属地:山东73楼2013-03-15 16:22
回复
    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政局 不稳,人心浮动,谣言四起,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


    IP属地:山东74楼2013-03-15 16:22
    回复
      2025-05-20 06:14:50
      广告
      话说两宋十六


      IP属地:山东76楼2013-03-15 16:24
      回复
         但后人似乎并没有抓住这位太祖的小伎俩不放,而是采取了一种十分宽容的态度。说起“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的故事,总带有着些许的赞赏和恭维,把其作为赵大人智慧和谋略的展现。这恐怕取决于中国人惯有的思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只要成了事儿,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可以忽略不计。更何况他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统一是衡量是非成败的关键要素。当然,还有对历史的一种评判标准,那就是成就基业的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如唐太宗、明太祖;败了的则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如洪秀全、李自成。如果赵匡胤要是成不了该算个什么呢?他跟农民起义沾不上边,要算只能算个宫廷内谋反的逆贼。所以,他谋取帝位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赵匡胤成功了,他在众人的簇拥下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帝位。该怎么评价他这一“代周自立”的举动呢?我们前面说过,世人并没有过分追究他的行径,也没什么人给他背上“僭越”、“谋反”的罪名,甚至很少有人去探讨他的功过是非。英雄出世,一代君主,英雄是乱世之雄,君主是治世之主,雄才大略,文武兼具,盛誉还嫌不够呢,哪顾得上诋毁!就跟时下当官儿的位子没坐上前有人暗地里捣鼓,下套儿使绊儿打小报告,可一旦当上就都去吧唧了,而且越是鼓捣者吧唧得越厉害,人称“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叫“识俊杰者懂时务”,中国人的弯子转得快。当然没登成基落井下石的也绝不会少,肯定得臭白得一塌糊涂,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让他翻身。
         


        IP属地:山东80楼2013-03-15 20:41
        回复
           但这还没有接触到问题实质。不追究并不是没有问题,不背罪名并不是没有罪名,只不过世人不去计较。如果要深究他还是属于“篡党夺权”,按照“忠君”、“孝父”的祖制,甭说皇帝7岁,啥事都不懂,就是还没出生,也应当消消停停地在那等着。瞅人家诸葛亮,守着死没出息又傻到家的阿斗,照样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留得身后一世英名。
            这么理解对吗?为什么就形成了这么一种规矩?如果要问上一句,凭什么那党就不能篡,权就不能夺?难道权就专属帝王一家,别人欲掌就是僭越,就是犯上作乱?难道赵匡胤就不能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地取代小皇帝登基,偏要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史学家就不敢公然赞赏赵太祖的胆识和气度,为其的改朝换代歌功颂德?回答一个字:难。中国没有如此的社会基础,也不具备这样的思想观念。多少年来,皇权就是世袭禅让,你就是穿着开裆裤、流着清鼻涕也照样能接班,这合理吗?不合理,但它合乎封建典章之法。要改变它,不是大规模地使用暴力,就是皇室内部的血腥残杀。像宋太祖这样从统治集团内部更替,较少的流血,从乱到治,是不多的(隋文帝算得上一个)。所以,在这一点上应给予他客观乃至积极的赞许。


          IP属地:山东81楼2013-03-15 20:41
          回复
            话说两宋十七


            IP属地:山东82楼2013-03-15 20:41
            回复
              第二件事就是赵先生他的弟弟赵匡义官升殿前都虞侯(赵匡胤以前干过这个位置,最终当了皇帝,看样这个位置出人才呀),改名赵光义(匡字同太祖名字同音,犯忌,改光字)。必须要交代一下,因为这个人将来是要干大事的。


              IP属地:山东84楼2013-03-16 09:25
              回复
                话说两宋十八


                IP属地:山东86楼2013-03-16 09:25
                回复
                  2025-05-20 06:08:50
                  广告
                  说完赵匡胤父亲,要说说母亲,男女平等嘛。昭宪太后生与902年,917年也就是杜夫人15岁左右嫁与赵弘殷,婚后治家有道且重礼法,共生育五子三女:邕王赵光济、宋太祖、宋太宗、秦王赵廷美、夔王赵光赞、燕国长公主与陈国长公主等。 后周显德年间,其子赵匡胤为定国军节度使,因而有命妇身份,封南阳郡太夫人。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为帝,杜氏知道后大喜,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高兴过了头,说出这话。
                  赵匡胤登基后,追尊已逝的父亲赵弘殷为宋宣祖,母亲杜氏为皇太后。一次,赵匡胤跪见杜太后于大堂之上,左右皆向杜太后朝贺,惟独杜太后愀然不乐,旁人问:“臣曾听闻母以子贵,今日太后之子为天子,有何不悦?”杜太后说:“哀家知道为君难的道理。天子统治者天下百姓,若治世有道,则受百姓尊崇,反之,则连一介匹夫都不如,这也是哀家所担忧的。”太祖闻后跪曰:“谨受教。”
                  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患病,宋太祖亲侍汤药不离。但杜太后的病情并未好转。自知临终将近的杜太后召赵普入宫,草拟遗旨,并问一旁的宋太祖:“可知你何以得天下吗?”宋太祖啜泣不断无法应答,杜太后再问,宋太祖才止住垂泪答道:“儿臣之所以得天下,是受父亲与母亲的庇荫。”杜太后说:“并不是这样,是因为后周恭帝太过年幼。假使后周有年长的君王,你又怎么能得到天下呢?切记,在你死后要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由年长的君王来治理天下,才是社稷的福气。”太祖哭着说:“不敢不从。”
                  杜太后命赵普将方才的对话内容都记下,写成一封誓书,并命人藏在金匮之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也是对宋朝皇位影响很大的一个盟约。不久,杜太后于滋德殿崩逝,享年六十。宋太宗上谥“明宪”。葬安陵,神主祔享太庙。乾德二年,更谥昭宪,合祔安陵。


                  IP属地:山东88楼2013-03-16 09:25
                  回复
                    话说两宋十九


                    IP属地:山东89楼2013-03-16 09:26
                    回复
                      既然说到赵匡胤父母,也要说说他的弟兄们,关于长兄赵光济信息比较少,死的比较早,封为邕王。赵匡胤是老二,是宋太祖,老三是宋太宗赵炅,做了北宋第二任皇帝,以后还会说,我们来说说老四赵廷美,史籍记载,字文化,本名赵光美,太平兴国初,改今名。建隆元年,授赵廷美嘉州防御使。二年,迁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乾德二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宝六年,加检校太保、侍中、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太宗即位,加中书令、开封尹,封齐王,又加检校太师。从征太原,进封秦王。
                      七年三月,或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上不忍暴其事,遂罢廷美开封尹,授西京留守,赐袭衣、通犀带,钱千万缗,绢、彩各万匹,银万两,西京甲第一区。诏枢密使曹彬饯廷美于琼林苑。以太常博士王遹判河南府事,开封府判官阎矩判留守事。以如京使柴禹锡为宣徽北院使兼枢密副使,杨守一为东上阁门使充冯枢密都承旨,赏其苦廷美阴谋功也。左卫将军、枢密承旨陈从龙为左卫将军,皇城使刘知信为右卫将军,弓箭库使惠延真为商州长史,禁军列校皇甫继明责为汝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定人王荣为濮州教练使,皆坐交通廷美及受其燕犒也。荣未行,或又告荣尝与廷美亲吏狂言 :“我不久当得节帅 。”坐削籍,流海岛。
                      会赵普再相,廉得卢多逊与廷美交通事上闻。上怒,责授卢多逊兵部尚书,下御史狱。搏系中书守当官赵白、秦府孔目官阎密、小吏王继勋、樊德明、赵怀禄、阎怀忠等,命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学士扈蒙、卫尉卿崔仁冀、膳部郎中兼御史知杂滕中正杂治之。多逊自言:累遣赵白以中书机事密告廷美。去年九月中,又令赵白言于廷美云 :“愿宫车晏驾,尽力事大王。”廷美遣樊德明报多逊云 :“承旨言正会我意,我亦愿宫车早晏驾 。”私遗多逊马箭等,多逊受之。
                      阎密初给事廷美,上即位,补殿直,仍隶秦王府,恣横不法,言多指斥。王继勋尤为廷美亲信,尝使求访声妓,怙势取货,赃污狼藉。樊德明素与赵白游处,多逊因之以结廷美。廷美又遣赵怀禄私召同母弟军器库副使赵廷俊与语。阎怀忠尝为廷美诣淮海王钱俶求犀玉带、金酒器,怀忠受俶私遗白金百两、金器、绢扇等。廷美又尝遣怀忠赍银碗、锦彩、羊酒,诣其妻父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开封潘潾营燕军校。至是,皆伏罪。
                      诏文武常参官集议朝堂 。太子太师王溥等七十四人奏 :“多逊及廷美顾望ﳻ兄诅,大逆不道,宜行诛灭,以正刑章。赵白等处斩 。”诏削夺多逊官爵,并家属流崖州;廷美勒归私第;赵白、阎密、王继勋、樊德明、赵怀禄、阎怀忠皆斩于都门外,籍其家财。诏 :“秦王廷美男女等宜正名称,贵州防御使德恭等仍为皇侄;皇侄女适韩氏去云阳公主之号;右监门将军韩崇业降为右千牛卫率府率,仍去附马都尉之号:并发遣西京,就廷美居止 。”五月,贬西京留守判官阎矩为涪州司户参军,前开封推官孙屿为融州司户参军,皆秦王廷美官属,坐辅导无状也。
                      赵普以廷美谪居西洛非便,复教知开封府李符上言 :“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 。”诏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妻楚国夫人张氏,削国封。命崇仪使阎彦进知房州,监察御史袁廓通判州事,各赐白金三百两。八年正月,涪陵县公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卒。雍熙元年,廷美至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上闻之 ,呜咽流涕,谓宰相曰 :“廷美自少刚愎,长益凶恶。朕以同气至亲,不忍置之于法,俾居房陵,冀其思过。方欲推恩复旧,遽兹殒逝,痛伤奈何 !”因悲泣,感动左右,遂下诏追封廷美为涪王,谥曰悼,为发哀成服。


                      IP属地:山东90楼2013-03-16 09:26
                      回复
                        其后,太宗从容谓宰相曰 :“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后出嫁赵氏,生廷俊。朕以廷美故,令廷俊属鞬左右,而廷俊泄禁中事于廷美。迩者,凿西池,水心殿成,桥梁未备,朕将泛舟往焉。廷美与左右谋,欲以此时窃发,不果,即诈称疾于邸,俟朕临省,因而为变。有告其事者,若命有司穷究,则廷美罪不容诛。朕不欲暴扬其丑,及卢多逊交通事发,止令居守西洛。而廷美不悔过,益怨望,出不逊语,始命迁房陵以全宥之。至于廷俊,亦不加深罪,但从贬宥。朕于廷美,盖无负矣 !”言未讫,为之恻然。李昉对曰 :“涪陵悖逆,天下共闻。西池,禁中事,若非陛下季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 。”
                        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 :“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 ”,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已而柴禹锡等告廷美阴谋,上召问普,普对曰 :“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 。”退复密奏 :“臣忝旧臣,为权幸所沮 。”因言昭宪太后顾命及先朝自朔之事。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匮得誓书,遂大感悟。召普谓曰 :“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 。”辛亥,以普为司徒兼侍中。他日,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 :“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于是廷美遂得罪。凡廷美所以遂得罪,普之为也。
                        至道初,命司门员外郎孙蠙为皇侄、诸孙教授,廷美诸子之在京者肆业焉。真宗即位,追复皇叔涪王廷美西京留守、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河南尹、秦王;张氏,楚国夫人。咸平二年闰三月,诏择汝、邓地,改葬汝州梁县之新丰乡。仁宗即位,赠太师、尚书令。徽宗即位,改封魏王。
                        这里要说一下赵廷美的身世,赵廷美的生母究竟是谁?宋太祖说:是共同的母亲杜太后。宋太宗说:赵廷美是他们爹酒后乱性跟奶妈陈国夫人耿氏生的。不过鉴于宋太宗说这话时的政治目太明显,而且包括宋宣祖赵弘殷、宋太祖赵匡胤、杜太后、奶妈陈国夫人耿氏等当事人都也已死,没法对质或者发表异议,所以即使在当时,大家就不太相信宋太宗的说法。至少从正史的角度,认为赵廷美是杜太后所生是没有问题的:
                        予阅宋昭宪太后本传,生邕王光济,早死。次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幼亡。又燕国、陈国二长公主。则廷美为昭宪出无疑矣。


                        IP属地:山东91楼2013-03-16 09:26
                        回复
                          比廷美被谗,太宗谓宰相曰:“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后出嫁赵氏,生廷俊。”而《廷美传》言涪陵公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卒。此又若廷美真非昭宪出者,何也?盖廷美之出於昭宪,路人知之。
                          廷美之致祸,则昭宪贻之。金匮之诏曰:“汝百岁后,当传位於弟。”嗟乎!太宗不能壹日忘情於太祖,能壹日忘情於廷美乎?反覆廷美始终,未尝有壹显罪确情。如淮南江都之逆戾也,初告秦王骄咨,将有阴谋。阴谋,何谋也?王遹辈以告,骤擢美官矣。王荣辈,以交通安置矣。比赵普以私怨恨卢多逊,不藉廷美,则不中太宗之妒。不籍廷美以中太宗之妒,则中多逊不毒。赵白、樊德明之报多逊弓箭之遗,淮海犀玉之索,潘磷、银碗、锦彩、羊酒之私,皆壹时廷臣罗织成之,廷美何罪?
                          《传》又云:“遣赵怀禄私其同母弟赵廷俊”。夫廷俊,果耿氏出,天下莫不闻,何必太宗哓哓然鸣之於大臣,大臣哓哓然鸣之於群臣。又孰敢谓廷美,昭宪出也?况彼时宰相,普也。普言亦何可信乎?且太祖下滁,宣祖尚无恙,未几,而帝以太祖之仁孝,忍使其父有壮子之媵妾改适他人者。夫既已适他人矣,已为失节之妇,而陈国夫人之号,又孰崇之?盖太宗壹时为涂面之言,以遮饰谋杀廷美之故,当时讳之。史臣难之,故其纪错乱而矛盾,使后世疑之必辨之。
                          则太宗之残忍,赵普之险恶,廷美之冤愤,昭然如日月之行天,万世不能掩也。 ([元]陈世隆《北轩笔记》)
                          老五赵光赞:幼亡,追封夔王,后改岐王。


                          IP属地:山东92楼2013-03-16 09:27
                          回复
                            话说两宋二十


                            IP属地:山东93楼2013-03-16 09:27
                            回复
                              2025-05-20 06:02:50
                              广告
                              话说两宋二十一


                              IP属地:山东98楼2013-03-16 1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