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次花丛懒回顾吧 关注:156贴子:1,498
  • 13回复贴,共1

(资料:古代酒水分类及相关)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5-13 20:26回复
    (1)酒与礼
    君乃国之主,父为家之主。礼序之道体现在饮酒之道中,君先饮,臣后饮,君臣可共
    饮而不可对饮,父子亦然。溯其因,饮酒之始时,生产力低下只能如此。在铁制工具的冲击
    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酒之为序、为仪也产生了许多变化,总的趋势是发展为“俗”。
    经过数千年的筛选,酒礼已融入年节、时令之中,并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农耕民族的节日均和时令有一定联系,不论节日还是时令,大多离不开酒。丰收后有余粮才能酿酒,有酒喝就意味着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酒之为礼在年节、时令之中,系“诚不可缺、缺之为憾”。
    (2)酒与义
    刘、关、张桃园结义时,举杯盟誓,匡扶汉室„„“七七”事变时固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官兵干了碗老白酒后,冒着倾盆大雨向龙王庙高地冲去,一手持大刀,一手举着打成捆的手榴弹,用血肉之躯和日军的坦克同归于尽。
    (3)酒与情
    人生得意之事包括“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晚年生贵子,他乡逢故知”。洞房花烛夜,要喝交杯酒、合卺(jin)酒。金榜题名时,要喝谢师酒、谢恩酒、谢亲酒。同年好友自然地也要喝上一杯庆同酒,以乐同喜同荣。“晚年生贵子”要喝一杯延宗酒,庆贺后继有人,企盼“小犬”能光宗耀祖。“他乡逢故知”,必然会长夜之饮,以话别情。有道“他乡有酒叹无情”,此时是“他乡美酒做知情”,真乃酒情相交融了。
    人生失意时也离不开酒:摆酒压惊,设酒赔罪,洒酒致奠,泼酒冲侮„„酒烈如火,可燃起希望,可激起斗志,失意时更需痛饮几杯,以壮声色,以振豪情。
    酒中情,观山则情满于山;眺海则意溢于海。酒中情,灞桥折柳岂能忘却故人;洞房
    信誓自然要偕老此生。酒中情,酒浓情更浓。
    6.酒与文统
    (1)酒与诗
    人是人间赤子,诗是天籁之声。“赤子”与天籁的沟通、拥抱,酒是心中的便桥。在不同的心境、物镜中,酒和诗一拍即合,均能产生火花和灵韵。“长风巨浪会有时”,“还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叹惜;“我醉欲眼卿可去,明日有意抱琴来”的旷达;“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情谊;“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乐趣„酒把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融会在一起,但却和谐适意。
    (2)酒与书画
    书法、绘画均与酒有缘,书画家亦均重养气,认为心正则笔正,胸中有浩然之气,笔下有千钧之力。心中的浩然之气发于中,酒中的豪情激于外,才能“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直抒胸臆。否则,郑板桥只不过是个酒中七品官耳。
    (3)酒与歌
    歌借助于酒,或低吟九转,或引吭高歌。低吟者令人心碎肠断,高歌者惊天地泣鬼神,山河变色,日月同辉。《诗经》中有相当的部分是酒中的颂歌、祭歌,《楚辞》中有酒歌,著名的《国殇篇》就是酒中的祭歌。曹操的《短歌行》开篇则是“对酒当歌”。
    在烈火中壮歌,在烈火中涅盘,点燃烈火的是酒。


    4楼2014-05-13 20:43
    回复
      2025-05-21 03:31:27
      广告
      对于饮料酒的品评鉴定,中国人民习惯称之为评酒。
      评酒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技术,是因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要采用理化鉴定和感官鉴定两种方法来对各种饮料酒进行品评;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不同酒的色、香、味、体所形成的风格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享受,使人“知味而饮"。
      当然,只有能够领略这种奥妙的人,才能谈得上评酒。倘若嗅到酒气就退避三舍,只能说老天没赐予他这份福分。《汉书·食货志》称酒为“天之美禄”,禄者,福也,不能享受这份福的人,自然也就没福了。但是,纵然是有福之人,不择其香,不辨其昧,不思其品,不探其趣,来者不拒,只顾牛饮,地瓜干子酒也喝,药用酒精兑白水也解馋,喝不出艺术的感觉,喝不出品位,似乎又是一种悲哀了。
      苏轼《书东阜子传后》中自述:“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这是他对自己酒量的一种评估,又说“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是说他对酒的喜欢程序,既没酒量,又如此热衷,当然是对酒趣一一其中包括品评这种体现酒文化的痴情了。宋代诗人范成大也曾说: “余性不能酒,士友之饮少者,莫余若。而能知酒者,亦莫余若也。口敢下“知、酒”的断言,评酒自在其中了。
      评酒的历史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古代文人学士写下了许多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作和诗篇。明·袁宏道的《筋政》中说:“凡酒以色清味冽为圣。色如金而醇苦为贤。色黑味酸国离者为愚。以糯酿醉人者为君子。以腊酿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醒烧酒醉人者为小人。” 清·梁绍圭《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对酒品的香、昧、色等方面均有精辟的品评论述。说明评洒在中国古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这一古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先后举行了四届全国评酒会议,对提高中国饮料酒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前面提到的评酒的理化鉴定法,是借助于各种科学仪器进行化学分析,准确的分析出不同酒类的组成成份,运用数字结果及互相比较,说明不同成份的数量对酒的品质关系,鉴定出对人体有害的成份的数量是否超出卫生标准。
      感官鉴定就是通过人的感观来对酒品进行鉴定。饮料酒是一种具有色、香、昧的味觉品,仅靠仪器的测定数值是不能全面的评价酒的品质优劣的。比如有的酒品在理化分析的数据方面,组成成份十分接近,而在风味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一种酒品的独特风格的形成,不仅决定于各种成份数量的多少,还决定于它们之间的协调、平衡、衬托、缓冲、掩盖等关系,而感官品评则正是综合的复杂反映。


      5楼2014-05-14 23:17
      回复
        古人对饮酒养生早有认识。《诗经·豳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上句的意思:用酒帮助长寿,下旬的意思:举酒杯敬酒祝长寿。
        古人饮酒养生经验:
        酒以陈者为上,愈睐愈妙。暴酒(指仓促酿成的酒)切不可饮,饮必伤人。此为第一。酒戒酸,戒独,戒生,戒狠暴,戒冷;务清,务洁,务中和之气。或谓余论酒太严矣。然则当以何者为至?口:不苦,不甜,不成,不酸,不辣,是为真正的好酒。又问何以不言戒谈也?日:谈则非酒,不在戒例。又间何以不言戒甜也?曰:昔人有云,清烈为上,苦次之,酸次之,臭又次之,甜斯下矣。夫酸臭岂可饮哉?而甜又在下,不必列戒例。又曰:必取五味无一可名者(即苦、酸、辣、甜、成五味中任何一种味道都不突出一饮,是酒之难也。……盖苦、甜、成、酸、炼者必不能陈也。如能陈即变而为好酒矣。是故陈之一字,可以作酒之姓矣。
        由于条件所限,古人虽然无法准确的测定出酒中所合的各种成分,但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却很科学。根据现代科学测定,酒液中酒精含量越高,有害成分也就越高。如蒸馏酒和发酵酒比较,有害成分主要存在于蒸馏酒中,而发酵酒中部相对较少。高度的蒸馏酒中除合有较高的乙醇外,还合有杂醇油(包括升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醛类(包括甲醛、乙醛、糖醛等)、甲醇、氢氧酸、铅、黄曲霉毒素等多种有害成分。人长期或过量饮用丁这种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质酒,就会中毒。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胃病、咳嗽、胸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的则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而低度的发酵酒、配制酒、如黄酒、果露酒、药酒、奶等,有害成分极少,却富合糖、有机酸、氨基酸、甘酒、糊精、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开始的时候,古人认为质量皎高,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后来才发展到白酒及以白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盛行至今,甚至成为宫廷和国宴用酒。
        葡萄酒合有较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氦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6楼2014-05-14 23:18
        回复
          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曾经盛赞它“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十分喜爱饮用,而且还亲自督造。
          大臣魏征擅长酿制葡萄酒,他曾亲自写诗称赞他酿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新修本草》已将葡萄列为补酒,认为它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
          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称它“益气调中,耐饥强志”。
          李时珍也说葡萄酒“驻颜色、耐寒”。
          高濂在《运生八笺》中也将它列为“养生酒”。
          桂花酒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为古人所饮用。屈原在《九歇)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种祭把仪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酿制的桂花酒,古代也叫桂醣、桂花醋、桂浆。
          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嘉干岁”。
          《四民月今》载:汉代桂花酒是人们敬神祭祖的佳品,祭里完毕,晚辈向长辈敬此酒,长辈们饮此酒后便会长寿。除此而外,桂花酒还是人们宴宾待客的上品。
          《汉书.礼乐志》说:“尊桂酒,宾八乡。”不少封建帝王还将桂花酒作为礼品赏赐给大臣。
          白居易曾用“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的诗句来赞美桂花酒。
          宋代苏轼更作有《桂酒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己了解丁菊花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魏文帝曹丕认为菊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
          苏轼也认为菊花的花、叶、根、责“皆长生药也”。
          刘款《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古人认为菊花是经霜不凋之花,所以菊花酒可以抗衰老。《本草纲目》等医书说菊花有去风、明目、平肝、清热等功效,对老年人的听见、视觉尤其有益,所以古代菊花酒倍受青睐,是重阳节的必备之物。
          此外,椒柏酒、莒蒲酒、枸杞子酒、莲花酒、人参酒、袂苓酒等等滋补酒,也均是养生益寿的好酒。
          饮酒的目的在于“借物以为养”,而不能“身为物所役。鉴于独饮滥饮的害处,古人一直致力于用法律的手段来禁酒,用道德训诚来劝人们自觉节饮和戒酒。
          《易经》、《诗经》等懦家的经典里部有劝告人戒酒或节饮的箴规。
          名医席鹊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损寿。”
          唐代以嗜酒知名,白居易说“佳肴与旨酒,信是腐肠膏。”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云:“饮酒过多,丧身之源。”
          贸铭《饮食须知》:酒类甚多,其味有甘苦酸淡辛涩不一,其性皆热,有毒。多次助火生痰,昏神软体,损筋骨,伤脾胃,耗肺气,夭人寿。
          《本草纲目》引邵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若夫况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此大禹所以疏仪锹,周公所以著酒谐,为世范戒也。”
          现代科学已证实丁古人的这些认识和说法是正确的。一个人长期过量饮酒:他的寿命便会缩短十至十二年。


          7楼2014-05-14 23:18
          回复
            饮法得当
            也许有人认为,饮酒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则不然。饮酒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有许多学问。特别是在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如什么时候能饮、什么时候不宜饮、在什么地方饮酒、饮什么酒、如何饮酒等,都有许多规矩和讲究。比如关于饮酒的理想环境,昊彬就曾做过如下概括:
            饮人:高雅、衰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
            饮地:花下、竹林、高间、画舫、幽馆、曲石间、平嘻、荷亭。另,春饮宜庭,夏饮宜效,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饮候:春效、花时、情秋、瓣绿、寸雾、积雪、新月、晚凉。
            饮趣:清淡、妙今、联吟、焚香、传花、度曲、返棹、围炉。
            饮禁:华诞、座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谵、唷秽、佯醉。
            饮阑:散步、歌枕、踞石、分匏、垂钓、岸岸、煮泉、投壶
            (《檀几丛书全集》卷下昊彬《酒政三则》)。


            8楼2014-05-14 23:19
            回复
              温酒而喝
              古人饮酒多温热了喝。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但喝冷酒也不好,认为“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明人陆容在《菽固杂记》中记裁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尝闻一医者云:‘酒不宜冷饮’颇忽之,谓其未知丹溪之论而云然耳。数年后,秋间病痢,致此医治之,云:‘公莫非多饮凉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饮醇酒。医云:‘丹溪知热酒之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热酒固能伤肺,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郎滞其气。而为亭饮,盖不冷不热,适其中和,斯无患害。”
              此二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酒中除乙醇外,还合有甲醇、杂醇油、糠醛、丁醛、戊醛、乙醛、铅等有害物质。甲醇对视力有害,十毫升甲醇就会导致眼睛失明,摄人量再多会危及生命。但甲醇的沸点是64.7℃,比乙醇的沸点78.3℃低,用沸水或酒精火加热,它就会变成气体蒸发掉。乙醛是酒的辛辣气味的主要构成因素,过量吸人会出现头晕等醉酒现象,而它的沸点只有21℃,用稍热一点的水即可使之挥发。同时,在酒加热的过程中,酒精也会随之挥发一些,这样,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闰少丁许多,对人体的损害也就少些。当然,酒的温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酒过热了饮用,一是伤身体,二是乙醇挥发的太多,再好的酒也没味了。


              10楼2014-05-14 23:20
              回复
                饮必小咽
                我们现代的许多人饮酒常讲究干杯,似乎一杯杯的干才觉得痛怏,才显得豪爽。其实这样饮酒是不科学的。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吕氏春秋》说:“凡养生,……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明龙遵钗在《饮食绅言)中说:“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则会损伤肠胃和肺。肺是心、肝、脾、肾、肺五脏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帝王车子的车盖,特别不能损伤。”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也说:“饮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伤肺。肺为五脏华盖,允不可伤。且粗速无品。”徐坷也认为:“急盥非所宜”,吃饭、饮酒都应慢慢的来,这样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致于给脾胃造成过量的负担。《调鼎集》中更明确的说:酒“忌速饮流饮”。


                11楼2014-05-14 23:21
                回复
                  2025-05-21 03:25:27
                  广告
                  勿混饮
                  元人贸铭在《饮食须知》中说:“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忌,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是养生者亦未赏不害生也。一酒也是如此,各种不同的酒中除都合有乙醇外,还合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杂。多种酒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清升录》曾行诚人们:”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深。“井举一例说:”宛叶书生胡适,冬至日延客,以诸家群遗之酒为具。席半,客恐,私相告戒,适疑而问之,一人曰:‘某忸君家百氏浆。’”
                  另外,药酒也不宜用作饮宴用酒。药酒中一般合有多种中草药成分,如作饮宴用酒,某些药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发生矛盾,令人不适。


                  12楼2014-05-14 23:21
                  回复
                    空腹勿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酒”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唐孙思邈《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们忌空腹饮酒。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这也是饮酒养生的一个窍门。当然,饮食后也不宜饮酒。


                    13楼2014-05-14 23:22
                    回复
                      勿强饮
                      饮酒时不能强逼硬劝别人,自己也不能赌气争胜,不能喝硬要往肚里灌。张潮在黄九个《酒社刍吉》小引中说:“饮酒之人,有三种,其善饮者不待劝,其绝饮者不能劝。惟有一种能饮而故不饮者宜用劝,然能饮而故不饮,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为劝之哉。故恩谓不问作主作客,惟当率喜称量而饮,人我皆不须劝。”情人阮葵生在所撰《荼余客话》中引陈畿亭的话说:“饮宴苦劝人醉,荀非即是客人,不然,变意谷也。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人懦雅,概有斯致。夫惟府井仆役,以通为恭敬,以谵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言语中虽然合有轻侮劳动群泉之意,但他说的不要劝人醉印是极为可取的。


                      14楼2014-05-14 23:22
                      回复
                        酒后少饮茶
                        自古以来,不少饮酒之人常常喜欢酒后喝茶,以为喝茶可以解酒。其实则不然。酒后喝茶对身体极为有害。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孪痛之疾。”未彝尊也说:“酒后渴,不可饮水及多啜茶。茶性寒,随酒引入肾脏,为停毒之水。今腰脚重坠、膀胱冷痛,为水肿、消渴、孪”现代科学已证实了他们所说的酒后饮茶对肾脏的损害。据古人的养生之道,酒后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与白萝熬汤解酒。


                        15楼2014-05-14 23:22
                        回复
                          宴会酒
                          宴会是比较轻松的时刻,往往是喜庆的日子或者是朋友团聚集会的场合,此时此刻,人头颤动,觥筹交错,呼五喝六,热闹非凡,酒是宴会必不可少的兴奋剂。且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张继的《春夜皇甫冉宅欢宴》:“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其八:“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千锺合尧舜,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壁。”
                          饯行酒
                          临别饯行,友人们既共叙美好回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福,都留在饯行的酒席上。把所有的离情别绪全都倾注在浓浓的美酒中吧,朋友啊朋友,让我们举杯畅饮,祝愿你一路保重;让我们一醉方休,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重逢矣。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传统节日酒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往往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传统佳节,诗人自然饮酒舒怀。如白居易的《喜入新年自咏》:“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销磨岁月成高位,此类时流是幸人。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孟浩然的《积登万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韩愈的《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曾》:“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独酌、闲饮、咏怀酒
                          诗人们有时空闲,独酌杯酒,抒发人生感慨,或激进慷慨,催人自新,促人奋进;或感叹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想念佳人、人生坎坷而处于矛盾、苦闷和焦灼中的彷徨和痛苦,他们以酒寄情,托物言志,咏成不少千古佳作。如王绩的《过酒家》:“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李世民的《赋尚书》:“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及《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独酌成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罗隐的《自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韦庄的《谴兴》:“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边塞、军中酒
                          边塞酒诗较少,仅有王翰《凉州词》最为优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诗悲壮雄浑,抒发了征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其他如李欣的《塞下曲》:“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鲍防的《杂感》似乎与边塞有关:“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畅当的《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酒渴爱江清,余酣漱晚汀。软莎欹坐稳,冷石醉眠醒。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沉冥。”
                          祭祀神灵、村社酒
                          这是饮酒中场面最为壮观、气氛最为活跃的时刻,往往是上下三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妇孺全到。中国传统节日以祭祀神灵、集社欢庆丰收最为热闹。此时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锣鼓喧天,欢歌狂舞,痛饮豪赌,游戏玩耍,热闹场面,应有尽有。如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埘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李嘉佑的《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枪枪铜鼓芦叶深,寂寂琼筵江水绿。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刘禹锡的《阳山庙观赛神》:“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启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踏竹歌还。”
                          展现社会的酒诗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阴暗面,封建的唐帝国也不例外。诗人们以他们敏锐的视觉,发现了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疾苦,也感受到达官贵人们的奢侈和糜烂,这些酒诗是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如杜甫的《自京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轻肥》:“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郑遨的《伤农》:“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释贯休的《富贵曲》:“太山肉尽,东海酒竭;佳人醉唱,敲玉钗折。宁知耘田车水翁,日日日炙背欲裂。”


                          16楼2014-05-14 23:23
                          回复
                            以上资料均来自百度百科及百度文库


                            18楼2014-05-14 2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