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吧 关注:73,832贴子:466,645

回复:修行误区(转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观心的重要性
为什么观心是直达电梯?佛陀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们说“能禅定者究竟解脱” ?因为禅定是盯着一个念头,是住着在这个念头上,因此必须打破这种死沉沉的住着。但是,许多人在打破这种住着的时候,因为外缘太过突然,禅定下比较柔弱的心受到这个惊吓,他会一下子不可遏止的进入一种有对待的空境,但因为这时候还有对待在,还是有所缘的,还是执着心在其作用,所以还不是开悟,但是,因为他住于空,念头同样不会出现,他会得到一种从没有过的空的觉受,所以他会误认为是开悟了。
这种例子非常多,许多人还是很杰出的禅修者。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开悟,所以他们不见诸佛境界,因而只能往生到天道,比如到弥勒内院去。一切阿罗汉都是这样住于空境的,不见诸佛境界。对于这些人,佛陀在《大宝积经》上明确的说,这些人最终都要回向大乘菩提心,然后才能成佛。怎样回向?当然是观无我了。他们到弥勒那里干什么?当然是听弥勒给他们讲怎样与大悲心相应,从而证入如来藏,因此弥勒又称慈氏,以慈悲为本 。
从这里可以看出,观心的确是佛陀教我们的直通车,而禅定最终还是要乘坐这个电梯才能登上楼顶的。
下面我们专门分析住于深禅定的人为什么在突然的外缘到来时,没能开悟,而是仅仅证入了一个有对待的空境。禅定时的心是很柔细的,是很柔弱的,这时候如果外缘过分突然、过分剧烈,会逼迫他立刻做出反应,他会因此受到惊吓,一下子不知所措,处于一种大脑空白无思维的状态。这一点那些正在专心做事情,突然受到惊吓的人都有体会 。
因此,通过禅定来开悟的人,一定要有合适的外缘 ,这个外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这个外缘虽然比较突然,但一定不强烈,因而不会形成一种逼迫的力量,不会逼迫你必须瞬间作出反应。这样,你不会急于作出反应,你会获得一个反观自心的机会,这也是观心,因为我们的真心是无所缘的,所以你此时可以不去缘那个外缘,这样真心就赤裸裸的显露。这时候你往往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想去应对外缘的心,但是因为不紧迫,所以你发现自己此时无法对那个外缘作出立刻的反应。当你经过一番努力,重新出来时,你就自然而然的发现分别执着识,而分别执着识的出现表明你刚才是在如来藏中。
假若你没有发现分别执着识出现,那说明你还没有开悟,这是一个硬指标,任何人都不例外。看见桃花,以及佛陀的看见流星,这些外缘都具备这个特点。可惜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遇到合适的外缘,虽然禅定功夫非常了得,最终也无法开悟。因此,佛陀没有说“能禅定者究竟解脱”,而是告诉我们“能观心者究竟解脱”。观心,是一个直达如来藏的非常稳妥的捷径。


来自手机贴吧33楼2017-04-12 07:30
回复
    睡功有两种入手方法,一是直接观心入手,二是间接观心入手。直接观心就是完全住于警觉心;间接观心是设置一个容易培养走神的所缘,利用觉知心不断地把走神的念头拉回原来的所缘上。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住于警觉心,不同点就是直接观心可能会住与思维本体开悟。所以以下直接观心和间接观心就不分开来谈,统称为观心。
    上座观心,会有三种可能性结果:观得住,入定或开悟;稍微观得住,得到一个清明静;观不住,得到一个昏沉静(昏沉本身也是一种静)。
    静是打瞌睡的前提。 随后, 清明静无法持久,也许会经过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然后逐渐也转向昏沉静,因为昏沉是有层次的,随着昏沉的加剧,又开始向细昏沉转变,在完全进入细昏沉之前,会经历一个界面,这个界面主要考察的就是觉知心
    如果之前观得稍好的,可以提起觉知心,这个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入定点,仔细觉知每一个念头,任何一个念头没有觉知到,跟着念头走了,在失去觉知的一瞬间,昏沉会像潮水一样漫上来,头会马上点一下,这里就是界面处,在这里要反复提起觉知,抓住昏沉的念头,这是个过程,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可能会伴有烦的产生,这里就要明确,任何的变化都是念头的变现。
    比如,点头,再抬起头这个动作,也是无数个念头组成的,所以,不要急于抬起头,慢慢的,慢慢的,尽量慢的抬起头,仔细的观察抬头的过程,你会发现这个抬起头的过程是有无数个片段组成的,每一个片段由一个念头指挥,整个抬头的过程是“一节一节”构成的,随着觉知的加强和心的柔软,你观察到的片段也就越细越短暂,数量越多


    34楼2017-07-14 06:38
    收起回复
      2025-10-08 00:40: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欲界定前的过程:放松入静,培养静,让静稳定,让心稳定,提起专注,培养专注,破静入定。


      35楼2017-10-21 08: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