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至多算是个手机发烧友,称不上极客。所以尽管我非常欣赏王自如以大数据量化标准来衡量手机分数的极致精神,而且很多知识也是学习自Zealer,但却不能苟同他所宣称的量化对于购机指导上的实用价值,毕竟即便你把亮度精确到尼特,把对比度精确到5000:1,把触控灵敏度精确到3ms,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参考意义真的有那么大么?就连我这样的机友都需要一定时间去消化那些专业的数据,更何况那些普通用户。换言之,市场上绝大多数购机者是不具备参数的识别能力的,即便有的人在大浪潮的推动下,对核心数、主频、像素、分辨率等等基本参数也有一定注意,但你也不可能指望每个人都能理解为什么八核1300万像素的联想A8卖798元,而同样八核1300万像素的VIVO却卖将近3000,之间差异在哪?甚至连手机导购员都很难具体的讲出G/FF屏幕和OGS屏幕的工艺差异、HIFI音质是什么概念、光学防抖又是多么高大上……所以我在上一篇“心得”里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而非参数堆砌的介绍了一些专业术语的解读。然而这也不能改变市场真实的情况是,绝大部分人选择一款手机,除了本身性能方面的口碑不错外(注意,是口碑,而不是真正的理解),更多的是感性层面的东西。比如手机的外观、品牌拥有感、品牌吸引力、广告营销的感染等,甚至仅仅是不明觉厉的一种感觉而已。因此基于这个情况,我本篇“心得”将抛开过于专业的参数系,仅从感性层面去浅谈一下我对目前手机各品牌的理解。如有不准确和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