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e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a(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e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e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i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