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国安:不疯魔不成曹操
前不久,著名演员、朗诵表演艺术家鲍国安参与“为孩子朗读”公益计划,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小学生读课文,这让关注这项活动的小伙伴们激动不已,大家惊呼:“曹操来了?!”是的,曹老师来了,又走了。曹老师,不,鲍老师为小同学录的课文真好。
1994年,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制作的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热播,在剧中饰演曹操的鲍国安,因为细腻到位的演绎荣获了“飞天”、“金鹰”男主角双奖,让中国观众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于是,不管后来《三国》怎样翻拍,人们都会拿他演的那版曹操去对比,以至于后辈们亚历山大。
今年68岁的鲍国安坦言自己是个懒人,不会争着去演个什么角色,如今大多数时候喜欢陪着老伴在香港,没有喜欢的戏就不演。出演曹孟德20多年后,他依然有着不同常人的气场,这是一种深藏在谦卑之下的气场,坐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坦荡慈祥的老头,但交谈间,他如果猛然皱着眉头看你,瞬间,你会被“曹孟德”锐利的目光吓得一片慌乱。
录课文的前后,钟芳跟随鲍国安老师进行了相关采访,以下是钟芳与鲍国安的对话:
“当时我13岁,就算是参加革命工作了。”
钟 芳:您喜欢表演艺术是受什么影响?
鲍国安:我母亲是个文艺爱好者。她爱看书,爱看舞台表演,我也跟着一起看。还有一个原因,小时候我生活在天津,50年代那里的业余文化活动搞得非常好,小学里就有很多合唱团、朗诵团,到了中学有话剧团、歌舞团,我几乎假期都在学校里度过,跟着一起排戏、演出。
钟 芳:您什么时候真正当上了演员?
鲍国安:真正从事这个工作也很偶然,1960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要成立一个附属儿童剧团,需要招一批儿童演员,到各个学校去挑人。这么着,也许是阴错阳错,就把我挑上了。当时我13岁,就算是参加革命工作了。
鲍国安参与“为孩子朗读”公益计划
“老百姓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
钟 芳:您饰演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观众特别喜欢。有观众评价说:自古以来只有两个人成功扮演了曹操,一是曹操本人,第二个就是鲍国安。当年面对曹操这个角色,您是什么心态?
鲍国安:这是我一生演戏中,压力最大的一次。大家对于《三国演义》太熟悉了,在拍摄前的准备学习阶段,我压力就非常大。剧组聘请的老专家会跟我讲:鲍国安,你一定要演出老百姓心中的曹操。
老百姓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那会儿我就像着了魔一样,见了人就问。当时我可能问了上千人,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他们的理解,他们的想象,最后都成了我(演戏)的营养,尽管当初我并没意识到。
当时我们剧组有一句口号:“上要对得起祖宗,下要对得起观众”,现在听起来有些夸张。在影视作品中一个角色的成功,跟整个剧组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三国演义》剧照
“我自己是个小人物。”
钟 芳:不少报道说您喜欢演英雄,演大人物,是这样么?
鲍国安:对。我的经历很奇怪,13岁进入天津人艺,第一个角色就是少年英雄刘文学。从这开始,一路演来不是完全正面的英雄,就是有瑕疵的英雄,这样演了一辈子,应该说到了晚年才演了些小角色。
我喜欢演大人物。因为我自己是个小人物,老想着大人物应该是什么样?要过过大人物的瘾,就在戏里过瘾了。
电影《鸦片战争》中饰演林则徐
“演人物最佳的状态应该就是人物的灵魂附在你的体上。”
钟 芳:现在名著重拍得很多,不过大家普遍觉得老版更为经典。您怎么看?
鲍国安:我不好去评价别人。我们拍摄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不大考虑资金问题,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像《三国演义》这种经典大剧,播出后会有大量的广告收入。所以当时演员可以有半年多时间不拍戏,就学习,现在是不可能的。
就说《红楼梦》,我听它的摄像讲过一句话:这些孩子刚进剧组时也不象那么回事。但经过一年多的琴棋书画训练后,再穿上服装,站在摄像机前,她不说话,你都感觉她就是戏中的那个人物。这个现在是做不到了,这就是人物创作积淀的过程。演人物最佳的状态应该就是人物的灵魂附在了你的体上。
电视剧《开创盛世》中饰演隋炀帝
“我一生基本上都在接受上天的恩赐。”
钟 芳:今年您68岁了,还有什么角色想演还没演成?
鲍国安:太多了。作为一个演员其实很被动,很多演员为了想演的角色去做很多努力,我在这方面是很懒惰的,不愿意去做这样的努力。我这人一生基本上都在接受上天的恩赐,就把遗憾留着吧。
钟 芳:若干年后当人们再提起您,您希望别人怎么评价您?
鲍国安:我希望人们忘记了我,每个人在自己活着的时代起点作用就行了,我从没想过若干年后别人怎么评价我,我是真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