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2哥吧 关注:41贴子:3,939
  • 9回复贴,共1

《墨攻》——类型小说和商业电影的“人设”和“奇观”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墨攻》这个名字衍生了三件艺术品。一是小说、二是漫画、三是电影。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有个作家,叫酒见贤一,写了一本古代中国题材的小说,叫《墨攻》。这个小说当时得了个日本文学奖,九十年代被一个日本漫画家看中,改编成了漫画。到了零十年代,香港电影导演张之亮购买了漫画版权,拍了一个电影。我接触这三样东西的顺序,刚好于他们的诞生顺序相反,先电影,再漫画,最后是小说。很多人应该和我是一样的吧。


IP属地:江苏1楼2016-04-22 09:46回复
    剧情大纲三者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数万大军即将攻袭小小梁城,梁城岌岌可危。危难之际,一位来自墨家的使者出现,率领全城军民奋力抵抗赵国侵略军的故事。这种题材说得是困守危城孤胆英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三者大纲一致,但具体内容则各不相同。


    IP属地:江苏2楼2016-04-22 09:47
    回复
      2025-10-16 03:25: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通俗小说和类型小说的剧情必须发挥俩个作用:一是“塑造人物”、二是“展现奇观”。所谓“塑造人物”,是指作者必须刻画出一个让读者和观众印象深刻、感同身受、备受喜爱的人物。所谓“展现奇观”,是指在剧情中,你能拿出多少奇特有趣与众不同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和读者,让他们觉得你的作品非常好看,具有浓厚的观赏性。
      打个比方来说,每一个写侦探小说,每一个拍侦探剧的,谁不希望自己能塑造出一个堪比福尔摩斯一样流芳百世的侦探形象?连街上最没文化的老大娘都知道“福尔摩斯”就是神探的代名词。——这就是“塑造人物”。除此以外,他们同样也希望能创造出一个在读者面前晴天霹雳在剧情里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杀人诡计,就像《占星术杀人事件》里的“无中生有”诡计,《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李代桃僵”诡计。——这就是“展现奇观”。


      IP属地:江苏3楼2016-04-22 09:47
      回复
        俩者皆得,可安天下。这样的作品就是神品了。退而求之,俩者得一,也不错了。最怕看到的就是俩者皆无的通俗小说或者类型小说,那可真叫一个没意思到极点。比如欺世盗名的吉川英治跟新田次郎写的书。


        IP属地:江苏4楼2016-04-22 09:47
        回复
          我们先谈谈人物塑造吧。电影《墨攻》的男主角革离是刘德华演的。老刘演《见龙卸甲》,是胜笔。演《墨攻》就完全成了败笔。《见龙卸甲》是一部硬线条的美型片,适合老刘的路子。赵子龙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老刘在现实生活里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偶像,基本没有什么黑点,角色气质上十分契合。电影《墨攻》的基调是写实的,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老百姓永远都是一副风尘仆仆的感觉,偶像范的老刘就很不合适了。老刘在电影里也把革离演成了一个圣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里永远充满了大爱,哪怕是深陷在火海里的敌人,他的眼睛里也不吝表现出深深的同情和愧悔。在平常的待人接物上,老刘的革离也永远是不卑不亢,谦谦君子,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在写实主义的作品中,高大全的人物显然是没有味道的。


          IP属地:江苏5楼2016-04-22 09:48
          回复
            相比之下,《墨攻》小说里的革离倒是喜怒嗔痴,平常人该有的情绪都有。比如下面这段,革离初至梁城,拜见城里官员的情节。
            几个衣着整肃的人从门里走了出来,大约是这城里的文武官员。其中一人走前几步,说:“革离先生么,在下牛子张,是这城里的大将军。”其他人也报上了自己的姓名:“我叫李艾,身兼司徒、司空二职。”革离不禁心下暗笑:这等荒郊小城,还搞什么大将军、司徒、司空。果然是地方豪族的作派,不管三七二十一,总喜欢把大国的官名拿过来安在自己头上。
            再来看革离跟梁城公子会晤时的心理描写:“……这小家伙完全不了解当世的局势,只知道信口开河,和他没什么好说的。”
            革离在面对梁王赏赐的美女是这么想的:“哈哈,既然如此我就笑纳了……可惜不行啊。战争期间,还是忍耐一下比较好。”赶走了美女以后又睡不着了,“还是有人抱着的好啊。”


            IP属地:江苏7楼2016-04-22 09:48
            回复
              电影里一共经历了四战。在电影的第三次攻城战中,赵军乘坐着热气球性质的古代飞行工具飞进梁城,居高临下四处放箭,梁城因此失陷。这个情节是不是有点太“科幻”了,脱离了片子的写实基调。虽然说中国古代就有“孔明灯”这种发明,但那毕竟只是民间哄孩子泡姑娘的轻巧玩意(黄月英姑娘应该就是这样被诸葛亮小伙子搞定的),现在把“孔明灯”放大实现载人飞行,以当时的科学认识和技术条件,能够做得到吗,我很怀疑。
              以上俩者,优劣并存,既让观众感觉到了新鲜刺激,事后推敲又觉得似乎不符逻辑。对于电影的“奇观”环节来说,既是胜笔,也是败笔吧。


              IP属地:江苏10楼2016-04-22 09:49
              回复
                漫画里的梁城攻防情节是最丰富的,前后经历了十几次交锋,层出不穷的攻城术守城术让人看着非常过瘾。这些情节大部分都非常精彩,这也是这部小众漫画能够传世的关键所在。当然也不乏一些想当然的地方。比如赵军统帅巷淹中搞来一台抛石机,把士兵们像石头一样抛进城里,杀死了城门兵,打开了城门。在这个抛射士兵的过程中,有的士兵被摔死了,有的士兵被摔残了,能幸运落在柔软地方最后安全落地的,十个里面有一个就不错了。这个情节很精彩,但是同样经不起推敲。这种极端轻视士兵生命的命令在真实的部队里能够得到执行吗?十个人里面死一个,活九个,这种性质的任务,军队肯定会铁腕执行。十个人里面死九个,活一个,这种性质的任务,我觉得即便是近代我朝觉悟最高的人民子弟兵,也一定会拒绝执行,因为这也太不把人命当一回事了。


                IP属地:江苏11楼2016-04-22 09:49
                回复
                  2025-10-16 03:19: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革离禁止葬礼,要求死尸集中存放。因为革离从一开始就准备在将来没有粮食的时候用人肉充当粮食。
                  二、为了预防敌人悄悄地挖地道攻城,革离命令看水井的人:“水色变化、浑浊之时,速报我知。”
                  三、革离把粮食集中起来,实行粮食配给。粮食共分九十天吃完。前面二十天每人每天二升粮食。中间三十天每人每天三升。最后四十天每人每天四升。(这个是最有意思的。别人守城,粮食的分配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是越来越少。革离守城,粮食的分配量却是越来越多。一开始我觉得不可思议,随后就想起了“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典故:一个人家里养了十几只猴子给它们早晚分栗子的故事,顿时豁然开朗,妙不可言啊。)
                  综上所述,个人给小说打分8.5分,漫画前三部8.0分,电影7.0分。


                  IP属地:江苏13楼2016-04-22 09:50
                  回复
                    (完)


                    IP属地:江苏15楼2016-04-22 09: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