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中医看病,未病而治的是第一等的,次之的是对治欲病,到已病阶段,那只能算是亡羊补牢了。但绝大多数的人,病入膏肓了还在幻想,市场里最终牺牲的,总是这种人。
“上医”最早见于先秦散文《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大概意思是说:真正高明的医生,首先
要精通大的规律,能够治理国家;其次才能诊疗人的疾病或者处理更细微的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医生的管理者,亦官亦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明了医国与
医人从根本上是同理同宗的,既要通晓大的规律亦要注重细节。 其后唐朝名医
孙思邈在《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基础之上
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
《内经》当中提到是:高明或有远见的智者,往往是在疾病没有蔓延或症候的时
候及早干预,防范于未然,提前做好防护,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蔓延,倘若“夫病
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牛人就是要牛的缠中说禅会是下医治已病,病入膏肓还在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