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印象吧 关注:3,924贴子:536,011

回复:成语小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咄咄怪事: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晋代人殷浩,曾做过刺史,后来,受到朝廷信任,在北征后秦时,担任中军将军,统管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个州的军事。殷浩虽有学问,但不善打仗,结果北征失利,被撤职流放到信安(今浙江衢县)。他被流放后,从不抱怨,但常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有人发现他对空写的是“咄咄怪事”几个字。原来,殷浩是借此抒发内心的不满和烦闷。


来自iPhone客户端180楼2017-05-28 21:06
回复
    恶贯满盈: 贯:穿钱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这个成语来源于《书.泰誓上》,商罪贯勇,天命诛之。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巳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来自iPhone客户端181楼2017-05-29 05:49
    回复
      2025-09-15 23:27: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尔虞我诈: 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平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诈、虞:欺骗。


      来自iPhone客户端182楼2017-05-31 10:35
      回复
        发愤忘食: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来到楚国叶县。县官沈诸梁间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后来子路把沈诸梁的问题告诉给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发愤求学,连饭都忘记了吃),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会高兴得忘记忧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这个成语形容勤奋好学,忘我工作。


        来自iPhone客户端183楼2017-06-01 10:32
        回复
          罚不当罪: 当:相当,抵挡。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这个成语来源于《苟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子》。   《荀子》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文中提出一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来自iPhone客户端184楼2017-06-02 05:36
          回复
            反求诸己: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部下们很不甘心,就一致的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点,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这种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这么做的人,我们就说他能“反求诸己”。
              虽然,这只是短短的四个字,但是,它却可以做为我们修养上的金科玉律,不仅我们可用它来反省自己,也可以用它来劝勉别人,对于我们自己的做人处事,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来自iPhone客户端185楼2017-06-03 12:00
            回复
              返老还童: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汉朝淮南王刘安喜好学道求仙,用重金招聘这方面的门客。一天,八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前来求见,说有长生不老术愿意奉献。守门人进去通报。刘安说:他们自己都老态龙钟了,哪会有什么长生不老之术!分明是欺骗。快把他们给我赶走。老人们听说刘安嫌他们老,就一下子都变成了儿童。刘安一听,慌忙出来迎接。


              来自iPhone客户端186楼2017-06-04 06:00
              回复
                方寸已乱: 心已经乱了。
                  东汉末年,刘备因兵败暂时投靠荆州刘表。他听说徐庶很有谋略,便请来做自己的谋士。不久,曹操进攻荆州,刘表病死,刘备向南败走。这时曹操抓了徐庶的母亲。徐庶为了营救母亲,不得不向刘备辞别,去见曹操。临行前,他指着自己的心胸说,本来想和将军共同努力,建立霸业,只是因为老母亲被抓,方寸乱矣(心里乱得很),所以只好告辞了。徐庶还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方寸:指心。这个成语指心绪已经慌乱。


                来自iPhone客户端187楼2017-06-05 05:05
                回复
                  2025-09-15 23:21: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防微杜渐: 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来自iPhone客户端188楼2017-06-06 05:14
                  回复
                    放虎归山: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东汉末年,刘备被吕布击败,被迫投降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看到刘备是个英雄,主张趁机杀掉刘备,以免后患,但曹操不听。吕布被曹操消灭后,刘备借口截击袁术,率几万人马离开了曹操。程昱闻讯乘机劝阻曹操说:当初我让你杀刘备,你不肯,现在又给他兵马,让他单独出兵。你这是放老虎回山林啊!果然刘备在击败袁术后,占据徐州,自立门户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90楼2017-06-07 19:26
                    回复
                      飞蛾扑火: 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南朝梁时,朝廷大臣到溉的孙子到荩,从小就非常聪明,而且擅长写诗作文,深得梁武帝的赏识。一次,到溉和到荩随梁武帝游览京口的北顾楼。梁武帝边观景,边让到溉作诗,到荩很快就写好了。梁武帝看后和到溉开玩笑说:你的文章是不是孙子代写的?并为到溉写了一首诗,大意是:到溉一生辛苦,像飞蛾扑火一样,为了照亮他人,自己焚身也毫不吝惜,毫不保留地贡献着一切,如今已经年老,可让到荩接替爷爷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91楼2017-06-08 05:24
                      回复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形容骏马奔腾飞驰。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唐朝文学家韩愈为勉励自己儿子韩符好好读书,写了首题为《符读书城南》的诗。诗中写道:有两个邻居男孩容貌相像,又都灵巧可爱。由于一个好学,一个不爱读书,渐渐就分出高低了。到二十来岁时,他们的区别就如清水沟和污水渠一样明显;当三十而立时,一个就像龙,在官场上飞黄腾踏(如神马飞腾直上),连连升迁。而另一个还像癞蛤蟆一样在地上爬。飞黄腾踏现写为飞黄腾达。


                        来自iPhone客户端192楼2017-06-09 05:41
                        回复
                          飞鸟惊蛇: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来自iPhone客户端193楼2017-06-10 13:07
                          回复
                            废寝忘食: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废寝忘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形容工作和学习专心努力。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述而第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已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来自iPhone客户端194楼2017-06-11 22:00
                            回复
                              2025-09-15 23:15: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分崩离析: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一个叫颛臾的小国,把它并吞过来。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俩觉得很难谏劝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却怀疑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说:“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就应该尽力劝阻他。”
                                冉有又说:“不过,如今颛臾的国力越来越强大。现在不攻取,以后可能会成为祸患。”
                                孔子说:“这话不对!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而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而你们俩辅佐季康,使得远方的百姓离心而不来归附,人民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还想去用武力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烦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来自iPhone客户端197楼2017-07-03 06: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