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香鸭队
【01】元海晏
【02】君恒宇
陈献章
兴许醉意太甚,乘酒兴陈献章又走至了绿沉枪面前。他之左掌一点点抚上绿沉的枪身,三十余年征战掌中早已磨出粗砺的茧,拂过的绸面常被它勾挂出细细的绒丝,可此时那为娇嫩丝绸所不容的粗糙大掌,它的每一根纹理都与绿沉的精制寒钢切合。将军与名枪,天生契若一体。
绿沉如故,刃锋之锐依旧可一式夺命。可他陈献章,早不是将军了!
此一念之生,夺他四肢百骸的气力。方才举起丝毫的绿沉枪,因这一时的怔忪,重落回木制的枪托之内,嗡嗡作响如泣。
陈献章仰面欲笑,那豪放的作态却似乎早被他忘在了马背之上,只余喉管鼻息间的几缕浊气可让他此刻低低地叹出来。
“献章老矣——”
是也,献章老矣。他年七十一了,那句尚能饭否,他到底问不出口。陈献章抛枪揽壶,绿沉砸上方砖的声音,脆得人心肝发颤,只一金石之声,献章脑中却演出了万千兵戈交接,八百里幡旗相续。
有多少胡虏祭过他的陈字帅旗,他的绿沉枪镇守过几方疆土,他之英雄过往累牍难书。他不是好论功吹擂的少年郎了,更何况卸甲多年,琼酿泼面,欲说也须还休。
跪一人为君,守他之家,卫君之国。洪兴年的忠勇将军,何等意气风发。葱岭之高险没能挡住他的步伐,西突厥的虎狼之师畏惧他的十万雄狮。陈献章自负常胜,未愧对忠勇二字,可朝堂却是逾沙场凶险万倍的虎狼之地,最后放下他的枪的,竟是他为之忠尽其勇的君王。
卸甲归田,君王乐见绿沉不出,那么耽于杯盏便是他最后的“忠勇”,立命子孙后代永不为将,自此再无陈家军。
可他的大郎,他的独子,却仍一意孤行孤身走入行伍之中,他多次阻挠无功,只让父子结怨,膝下无人承欢。
他壮年时亲自授子,教他行军打仗之术,教他为将为帅之法,告诉他大丈夫死当马革裹尸、青山埋骨。大郎学得很好,他是天生的帅才。后来他为新帝启用,捷报连传,满朝叹服于他惊才绝艳之际,他也会在心底暗暗自傲,他的儿子,原本不输任何人。独一样,陈献章忘了教的,陈之麟忘了学的,是为臣之道。
今日,他的大郎连胜归朝,被册作太子少保。风头无两,却也再不能打仗了。
新帝懦弱畏怯,初登大宝一统疆域的雄心壮志消磨殆尽,唯独帝王之术却学得很好。
他痛惜他的儿子,他也痛惜他自己。景平二十年和洪文四十三年,一样冷。
陈献章跪坐榻上,满饮一盅,南烛温后愈烈,他被呛得发眩。室内并不敞亮,只他身旁一秉烛摇曳出些许昏黄,外间泼雨雷鸣并烛声噼啪,因而那一人进来时,他只做未觉,并未言语。
气息渐稳了,陈献章一开嗓才发现喉中一片喑哑。
“稀客。”
再没有棍棒教子的陈献章,也没有针锋相对、据理力争的陈之麟。室中多了一人,却比先前陈献章一人独坐更冷清。
陈之麟
暴雨连连,乌云压坠,方不过夕阳之时,暗色压境,天浊雾蒙,风起浓云翻涌,急雨林鸣乱流。倏忽一道雷鸣划破长天,紫芒碎裂大地,暗无蓦生一线曙光天色,光影尽头,古宅高阁,红漆石门泛着沧桑沉淀的暗哑,铜兽衔环,斑驳了光泽,暗却了辉煌,唯独余剩,威武庄严,岁月所不能磨灭。
陈之麟双眸忽暗,眸中神色空远,他凝着雨中朦胧的宅院,似忆及往昔,陷入无限追思。朱门院墙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石山旁嬉闹的蝴蝶,檐下筑巢的新燕,篁园青松长翠的竹林,还有春雨润长,每至春浓,破土生芽,驱散临冬的余寒,清明尺长的青笋。桩桩件件,恍如昨日,如今。也是否可同昨日一般。
他已有多久,未曾踏入那座宅院,他细思算来,已,二十年了吧。
一别二十年,自他同父亲争执决裂,他怒而离家远走,二十年无归,统兵御战,征战四方,他是朝野歌颂的军神,兵士信重的不败将军,是敌军望而生畏的修罗死神,他傲然绝伦,铁骨铮铮,他扬名天下,万夫莫敌,然而心底深处,唯一所期许的,并未万世功名,并非利禄权势,不过是那一个人,那一句话,他期许着,他可予他一句赞言,如同孩提时,教他御马扬鞭,许诺下的纵揽四海,唤他一句,大郎。
然而最终,他也是未能等到那一句。新帝老矣,他亦韶华不复,最初的誓言,也在时光中黯淡。他守国护疆,驱除外夷,为信守曾经的诺言,为了千万同胞百姓。为了他的君主,为了他曾向父亲许下的,炽燃豪情,丹心赤血。时间可以磨灭过往,亦可沉淀下沧桑,半生戎马,人世变换,曾也热血,曾也无畏,却在磨砺中抚平棱角,那曾熟悉的,蓦然陌生,连自己也陌生起来。
他扣响门扉,老管家开了门,白发苍苍,身形佝偻。早已不似多年前,让他跨坐登高,共赏烟火的坚厚臂膀,然而一点未变,是他眼中,从来宠溺温煦的神色,一如往昔。
“少爷您回来了?”管家神情激动,喜色溢于言表,他多年不归,便连年节,连一封书信也不曾寄往,他已不是少年,身形磨炼出的沧桑,鲜有人可再识得少时,老管家却一眼识出,令他心中一暖,扶了他肩膀,并行入府。
“老爷在里面,少爷快去吧。”老管家将他引至武阁外便去了。他凝屋内昏黄的烛火勾勒出的坚阔身影,却似比从前,清瘦许多。他推开那扇门,烛火虚曳,那一头白发,却刺痛了他的眼,眼中突然酸涩,他敛眉,迈入房中,一身风雨,被落在屋外。
相顾无言,他听着那声苍老沙白的话语,曾年少拍案而立,怒而争论的彼此,再重逢,却行如路人,连话语,亦寥寥无几。
陈之麟略顿,望着那桌案上的酒,嗅着一室酒气。眉宇,从不似从前那般折拢,反是平抚而展,云淡风轻一道:“你又在喝酒。”
陈献章
大郎生时他二十六岁,白衣起家立过赫赫战功,官拜骠骑将军。他为他取名“之麟”,少年时候意气风发,遥想过陈字帅旗之下上阵父子兵,保家卫国守护太平清明。
陈献章抬头看着他的儿子,那张脸与他何其相似。也是在这间屋子里,那时的陈之麟还不及桌案高,他抚摸着他的头顶道一声“吾儿肖我”,眼中是明白袒露的骄傲之色。也是在这间屋子,他立誓子孙后代不得为将,他甚至还记得那日陈之麟脸上的失望错愕,与他争执之后掷袖离开的背影。
而今阔别二十载,景平二十年的大郎与洪文四十三年的他已是相仿的年纪。他们有着相似的容貌,承袭着一般的陈家枪法,都曾是当时无二的惊艳帅才,也都是一般地不懂圆滑、不懂上意、不懂明哲保身、不懂如何漠视国难当头做一个富贵长久的臣子。
他也曾恼怒于大郎不听规劝、一意孤行,曾在他未归来的二十载付出过无限的惦念,也比谁都更想知道那个绝肖他的少年登上沙场时是怎样一夫当关、以一敌百,在中军帐中又会怎样运筹帷幄、智计无双。他想念他,也想念战场。可是纵他没有狼子野心,皇帝也不容陈家军中独大,帝与将的关系自古微妙紧张,他只能在醉里一次次去梦与大郎一齐上阵的情形。
也因此,他好像有些离不开酒了。
陈献章张嘴欲言,想要责问他可知二十载未尽孝之罪,却到底说不出口。毕竟他在心底早已原谅了他,也是世上最理解他之人。他何罪之有。
“累了吧?”
他出身陈家,刀伤剑伤孤军冲锋,都不会让他疲累。可是今日的朝堂,今日的诏告,今日君臣间的心照不宣,他必然是感到累的。
“来坐。”
他向他招了招手,好像立在门口的还是那个不及桌案的少年,稚嫩柔软,跌倒的时候会在地上来回翻滚,玉雪可爱。
陈之麟
一灯如豆,折映那张沧桑容颜,也曾俊朗流逸,也曾坚毅如磐,刀斧刻画出的棱与角,曾在陈之麟眼中,那般彷如天神,彷如神祗,从他忆事起,他便是战神,是朝野威赫的大将军,是守土封疆,百姓信仰的神将,他自幼长于军中,陈家军之名,拢盖被子过他全部的年少轻狂,五岁,他已能同父亲并肩策马,十二岁,他箭法小成,百步之外,箭无虚发,十五岁,他红缨长枪,军中已无敌手,能与父亲过得百手,得父亲赞许,少年威名,风华无二。是也那一年,他举枪立誓,愿随父亲,守土开疆,驰骋沙场。他犹记得父亲当时面容,他抚他肩,喜悦赞许,欣慰之颜,同袍泽叔伯炫耀一番,满是自豪之色,可却拒绝了他,道他年幼,待他及冠,必随他所愿。
然而他苦等数载,却换来父亲班师回朝,侯位加身,位极人臣,往来文武络绎不绝,可结果却是,从那之后,父亲再未上过战场,他闭居府内,深居简出,与他交流,也越见疏离,他虽不解,父亲亦不愿与他多言,他便不曾多问。至父亲辞官,与酒作伴,素日酩酊,并立下陈氏子孙,不可入朝,不可从军之言,他怒而顶撞,与父亲大吵一架,自此后,隔阂愈深。
他曾三度入伍,却无一人敢收,便连父亲旧部,亦是如此,他知乃父亲从中作梗,父子二人争执更甚,愈吵愈烈,愈吵也愈淡,至最后。他再不曾顶撞一句,索性未留一言,离家而去。
避过陈军旧部,绕道凉州,白丁入伍,这也才有了,他此后二十年戎马生涯,而那个家,早已落在心底,蒙了灰。
回首处,他已白发苍苍,他也浸染岁月风霜,仍未变,却是这座阁楼,那一柄绿沉枪,铭记镌刻的曾经,尚未被人遗忘。
他依言步入,武阁高门落合,满室静谧,一簇微火,对影双人,少了针锋相对,少了轻狂气盛,他低唤轻缓,竟让陈之麟怔仲须臾,那么一瞬,他不再垂垂老矣,他也未染风霜,荏苒时光似瞬息倒流,那一室朝阳微曦,镀满神光金沙,将军卸甲,古剑藏锋,只为他眼前,蹒跚学步的稚童。
陈之麟走近案前,古檀案雕琢一幅万马奔腾,纹理已见模糊,光泽却更见温润,三十年,连它已平了棱角。案中一壶酒,已被开封,饮至过半,而壶旁,却置着两盏酒樽。
他,早知他会归来。
陈之麟坐在对侧,搬过坛口,满斟两盏,举起一杯,一饮而尽。辛辣入喉,他却只觉苦涩。他曾是最厌恶这杯中之物,因父亲辞官之后,便溺于此道,夜夜如此,他从起初的不解,不喜至深恶痛绝,连同军中,也少有饮用,然而今夜,他竟突然想痛饮一番,那酒中的酸涩悲苦,排山倒海而来,他终于,似是明白父亲当年所想。
“您当初阻我参军,是否早已料到有今日?”
陈之麟手掌攥紧铜樽,指骨微微泛白,力透樽身,若非青铜所制,许早已裂纹遍布。
他语气却仍是平淡,压抑的繁复心绪追在心口,他看着父亲,却又错开目光,烦绪如蔓草疯长,纠葛在他心底。从入门至今,他未去唤一句父亲,未唤他一声,哪怕他已两鬓斑白,令他心痛,哪怕他已理解他所思所想,不再怨怼,哪怕不甘与愤怒,早随岁月风化,可他,话至嘴边,却如何无法道出。
便似他这一句,似是承认当年轻狂年岁,不尊父命,执意从军,是错。
可他,无错。
他守土卫疆,无错,击御强虏,无错,父亲阻他从军,无错。圣上诏令回朝,止战议和,也无错。
可究竟,是谁错了?他父子二人,四十载戎马,赤血丹心,何错之有?
“今日圣上派和亲使者出塞,诏令各州止战休养,并令四帅镇守四州,减军归田。而唯独升任了我这个凉州将军,调任进京,看似升任,实则…”后话他未再说,一杯酒已灌入喉中,将那句话,吞入腹中,所过之处,如利刃裂肤。
“我错了吗?”他语声极淡,眸中暗淡了神色,酝做悲愁,却又压抑不发,翻滚的如夜色浓郁般的暗云。雷鸣翻搅。
【01】元海晏
【02】君恒宇
陈献章
兴许醉意太甚,乘酒兴陈献章又走至了绿沉枪面前。他之左掌一点点抚上绿沉的枪身,三十余年征战掌中早已磨出粗砺的茧,拂过的绸面常被它勾挂出细细的绒丝,可此时那为娇嫩丝绸所不容的粗糙大掌,它的每一根纹理都与绿沉的精制寒钢切合。将军与名枪,天生契若一体。
绿沉如故,刃锋之锐依旧可一式夺命。可他陈献章,早不是将军了!
此一念之生,夺他四肢百骸的气力。方才举起丝毫的绿沉枪,因这一时的怔忪,重落回木制的枪托之内,嗡嗡作响如泣。
陈献章仰面欲笑,那豪放的作态却似乎早被他忘在了马背之上,只余喉管鼻息间的几缕浊气可让他此刻低低地叹出来。
“献章老矣——”
是也,献章老矣。他年七十一了,那句尚能饭否,他到底问不出口。陈献章抛枪揽壶,绿沉砸上方砖的声音,脆得人心肝发颤,只一金石之声,献章脑中却演出了万千兵戈交接,八百里幡旗相续。
有多少胡虏祭过他的陈字帅旗,他的绿沉枪镇守过几方疆土,他之英雄过往累牍难书。他不是好论功吹擂的少年郎了,更何况卸甲多年,琼酿泼面,欲说也须还休。
跪一人为君,守他之家,卫君之国。洪兴年的忠勇将军,何等意气风发。葱岭之高险没能挡住他的步伐,西突厥的虎狼之师畏惧他的十万雄狮。陈献章自负常胜,未愧对忠勇二字,可朝堂却是逾沙场凶险万倍的虎狼之地,最后放下他的枪的,竟是他为之忠尽其勇的君王。
卸甲归田,君王乐见绿沉不出,那么耽于杯盏便是他最后的“忠勇”,立命子孙后代永不为将,自此再无陈家军。
可他的大郎,他的独子,却仍一意孤行孤身走入行伍之中,他多次阻挠无功,只让父子结怨,膝下无人承欢。
他壮年时亲自授子,教他行军打仗之术,教他为将为帅之法,告诉他大丈夫死当马革裹尸、青山埋骨。大郎学得很好,他是天生的帅才。后来他为新帝启用,捷报连传,满朝叹服于他惊才绝艳之际,他也会在心底暗暗自傲,他的儿子,原本不输任何人。独一样,陈献章忘了教的,陈之麟忘了学的,是为臣之道。
今日,他的大郎连胜归朝,被册作太子少保。风头无两,却也再不能打仗了。
新帝懦弱畏怯,初登大宝一统疆域的雄心壮志消磨殆尽,唯独帝王之术却学得很好。
他痛惜他的儿子,他也痛惜他自己。景平二十年和洪文四十三年,一样冷。
陈献章跪坐榻上,满饮一盅,南烛温后愈烈,他被呛得发眩。室内并不敞亮,只他身旁一秉烛摇曳出些许昏黄,外间泼雨雷鸣并烛声噼啪,因而那一人进来时,他只做未觉,并未言语。
气息渐稳了,陈献章一开嗓才发现喉中一片喑哑。
“稀客。”
再没有棍棒教子的陈献章,也没有针锋相对、据理力争的陈之麟。室中多了一人,却比先前陈献章一人独坐更冷清。
陈之麟
暴雨连连,乌云压坠,方不过夕阳之时,暗色压境,天浊雾蒙,风起浓云翻涌,急雨林鸣乱流。倏忽一道雷鸣划破长天,紫芒碎裂大地,暗无蓦生一线曙光天色,光影尽头,古宅高阁,红漆石门泛着沧桑沉淀的暗哑,铜兽衔环,斑驳了光泽,暗却了辉煌,唯独余剩,威武庄严,岁月所不能磨灭。
陈之麟双眸忽暗,眸中神色空远,他凝着雨中朦胧的宅院,似忆及往昔,陷入无限追思。朱门院墙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石山旁嬉闹的蝴蝶,檐下筑巢的新燕,篁园青松长翠的竹林,还有春雨润长,每至春浓,破土生芽,驱散临冬的余寒,清明尺长的青笋。桩桩件件,恍如昨日,如今。也是否可同昨日一般。
他已有多久,未曾踏入那座宅院,他细思算来,已,二十年了吧。
一别二十年,自他同父亲争执决裂,他怒而离家远走,二十年无归,统兵御战,征战四方,他是朝野歌颂的军神,兵士信重的不败将军,是敌军望而生畏的修罗死神,他傲然绝伦,铁骨铮铮,他扬名天下,万夫莫敌,然而心底深处,唯一所期许的,并未万世功名,并非利禄权势,不过是那一个人,那一句话,他期许着,他可予他一句赞言,如同孩提时,教他御马扬鞭,许诺下的纵揽四海,唤他一句,大郎。
然而最终,他也是未能等到那一句。新帝老矣,他亦韶华不复,最初的誓言,也在时光中黯淡。他守国护疆,驱除外夷,为信守曾经的诺言,为了千万同胞百姓。为了他的君主,为了他曾向父亲许下的,炽燃豪情,丹心赤血。时间可以磨灭过往,亦可沉淀下沧桑,半生戎马,人世变换,曾也热血,曾也无畏,却在磨砺中抚平棱角,那曾熟悉的,蓦然陌生,连自己也陌生起来。
他扣响门扉,老管家开了门,白发苍苍,身形佝偻。早已不似多年前,让他跨坐登高,共赏烟火的坚厚臂膀,然而一点未变,是他眼中,从来宠溺温煦的神色,一如往昔。
“少爷您回来了?”管家神情激动,喜色溢于言表,他多年不归,便连年节,连一封书信也不曾寄往,他已不是少年,身形磨炼出的沧桑,鲜有人可再识得少时,老管家却一眼识出,令他心中一暖,扶了他肩膀,并行入府。
“老爷在里面,少爷快去吧。”老管家将他引至武阁外便去了。他凝屋内昏黄的烛火勾勒出的坚阔身影,却似比从前,清瘦许多。他推开那扇门,烛火虚曳,那一头白发,却刺痛了他的眼,眼中突然酸涩,他敛眉,迈入房中,一身风雨,被落在屋外。
相顾无言,他听着那声苍老沙白的话语,曾年少拍案而立,怒而争论的彼此,再重逢,却行如路人,连话语,亦寥寥无几。
陈之麟略顿,望着那桌案上的酒,嗅着一室酒气。眉宇,从不似从前那般折拢,反是平抚而展,云淡风轻一道:“你又在喝酒。”
陈献章
大郎生时他二十六岁,白衣起家立过赫赫战功,官拜骠骑将军。他为他取名“之麟”,少年时候意气风发,遥想过陈字帅旗之下上阵父子兵,保家卫国守护太平清明。
陈献章抬头看着他的儿子,那张脸与他何其相似。也是在这间屋子里,那时的陈之麟还不及桌案高,他抚摸着他的头顶道一声“吾儿肖我”,眼中是明白袒露的骄傲之色。也是在这间屋子,他立誓子孙后代不得为将,他甚至还记得那日陈之麟脸上的失望错愕,与他争执之后掷袖离开的背影。
而今阔别二十载,景平二十年的大郎与洪文四十三年的他已是相仿的年纪。他们有着相似的容貌,承袭着一般的陈家枪法,都曾是当时无二的惊艳帅才,也都是一般地不懂圆滑、不懂上意、不懂明哲保身、不懂如何漠视国难当头做一个富贵长久的臣子。
他也曾恼怒于大郎不听规劝、一意孤行,曾在他未归来的二十载付出过无限的惦念,也比谁都更想知道那个绝肖他的少年登上沙场时是怎样一夫当关、以一敌百,在中军帐中又会怎样运筹帷幄、智计无双。他想念他,也想念战场。可是纵他没有狼子野心,皇帝也不容陈家军中独大,帝与将的关系自古微妙紧张,他只能在醉里一次次去梦与大郎一齐上阵的情形。
也因此,他好像有些离不开酒了。
陈献章张嘴欲言,想要责问他可知二十载未尽孝之罪,却到底说不出口。毕竟他在心底早已原谅了他,也是世上最理解他之人。他何罪之有。
“累了吧?”
他出身陈家,刀伤剑伤孤军冲锋,都不会让他疲累。可是今日的朝堂,今日的诏告,今日君臣间的心照不宣,他必然是感到累的。
“来坐。”
他向他招了招手,好像立在门口的还是那个不及桌案的少年,稚嫩柔软,跌倒的时候会在地上来回翻滚,玉雪可爱。
陈之麟
一灯如豆,折映那张沧桑容颜,也曾俊朗流逸,也曾坚毅如磐,刀斧刻画出的棱与角,曾在陈之麟眼中,那般彷如天神,彷如神祗,从他忆事起,他便是战神,是朝野威赫的大将军,是守土封疆,百姓信仰的神将,他自幼长于军中,陈家军之名,拢盖被子过他全部的年少轻狂,五岁,他已能同父亲并肩策马,十二岁,他箭法小成,百步之外,箭无虚发,十五岁,他红缨长枪,军中已无敌手,能与父亲过得百手,得父亲赞许,少年威名,风华无二。是也那一年,他举枪立誓,愿随父亲,守土开疆,驰骋沙场。他犹记得父亲当时面容,他抚他肩,喜悦赞许,欣慰之颜,同袍泽叔伯炫耀一番,满是自豪之色,可却拒绝了他,道他年幼,待他及冠,必随他所愿。
然而他苦等数载,却换来父亲班师回朝,侯位加身,位极人臣,往来文武络绎不绝,可结果却是,从那之后,父亲再未上过战场,他闭居府内,深居简出,与他交流,也越见疏离,他虽不解,父亲亦不愿与他多言,他便不曾多问。至父亲辞官,与酒作伴,素日酩酊,并立下陈氏子孙,不可入朝,不可从军之言,他怒而顶撞,与父亲大吵一架,自此后,隔阂愈深。
他曾三度入伍,却无一人敢收,便连父亲旧部,亦是如此,他知乃父亲从中作梗,父子二人争执更甚,愈吵愈烈,愈吵也愈淡,至最后。他再不曾顶撞一句,索性未留一言,离家而去。
避过陈军旧部,绕道凉州,白丁入伍,这也才有了,他此后二十年戎马生涯,而那个家,早已落在心底,蒙了灰。
回首处,他已白发苍苍,他也浸染岁月风霜,仍未变,却是这座阁楼,那一柄绿沉枪,铭记镌刻的曾经,尚未被人遗忘。
他依言步入,武阁高门落合,满室静谧,一簇微火,对影双人,少了针锋相对,少了轻狂气盛,他低唤轻缓,竟让陈之麟怔仲须臾,那么一瞬,他不再垂垂老矣,他也未染风霜,荏苒时光似瞬息倒流,那一室朝阳微曦,镀满神光金沙,将军卸甲,古剑藏锋,只为他眼前,蹒跚学步的稚童。
陈之麟走近案前,古檀案雕琢一幅万马奔腾,纹理已见模糊,光泽却更见温润,三十年,连它已平了棱角。案中一壶酒,已被开封,饮至过半,而壶旁,却置着两盏酒樽。
他,早知他会归来。
陈之麟坐在对侧,搬过坛口,满斟两盏,举起一杯,一饮而尽。辛辣入喉,他却只觉苦涩。他曾是最厌恶这杯中之物,因父亲辞官之后,便溺于此道,夜夜如此,他从起初的不解,不喜至深恶痛绝,连同军中,也少有饮用,然而今夜,他竟突然想痛饮一番,那酒中的酸涩悲苦,排山倒海而来,他终于,似是明白父亲当年所想。
“您当初阻我参军,是否早已料到有今日?”
陈之麟手掌攥紧铜樽,指骨微微泛白,力透樽身,若非青铜所制,许早已裂纹遍布。
他语气却仍是平淡,压抑的繁复心绪追在心口,他看着父亲,却又错开目光,烦绪如蔓草疯长,纠葛在他心底。从入门至今,他未去唤一句父亲,未唤他一声,哪怕他已两鬓斑白,令他心痛,哪怕他已理解他所思所想,不再怨怼,哪怕不甘与愤怒,早随岁月风化,可他,话至嘴边,却如何无法道出。
便似他这一句,似是承认当年轻狂年岁,不尊父命,执意从军,是错。
可他,无错。
他守土卫疆,无错,击御强虏,无错,父亲阻他从军,无错。圣上诏令回朝,止战议和,也无错。
可究竟,是谁错了?他父子二人,四十载戎马,赤血丹心,何错之有?
“今日圣上派和亲使者出塞,诏令各州止战休养,并令四帅镇守四州,减军归田。而唯独升任了我这个凉州将军,调任进京,看似升任,实则…”后话他未再说,一杯酒已灌入喉中,将那句话,吞入腹中,所过之处,如利刃裂肤。
“我错了吗?”他语声极淡,眸中暗淡了神色,酝做悲愁,却又压抑不发,翻滚的如夜色浓郁般的暗云。雷鸣翻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