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吧 关注:40,490贴子:191,669

回复:读通鉴,写笔记,字很烂,将就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开贴到阅读量1万,用了1年零1个月的时间;从阅读量1万到2万,用了2个月的时间。这大概就是坚持的力量吧。也许我做的并不好,我开始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但兴趣与坚持让我一直在路上。感谢一路陪伴我的贴友,是你们的阅读和时常的留言鼓励和探讨给了我坚持的信心。分享和交流使阅读更美好,感恩,感谢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2楼2019-02-20 11:21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3楼2019-02-21 11:21
    回复
      2025-08-11 07:44: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4楼2019-02-22 21:23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5楼2019-02-24 16:1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8楼2019-02-26 19:23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9楼2019-02-28 17:57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1楼2019-03-01 09:28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2楼2019-03-04 19:49
                收起回复
                  2025-08-11 07:38: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今夜,让我们谈谈问题,不要答案
                  ——《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延续了那种很西方的分析方法,如庖丁解牛一般。庖丁眼中的牛只是各部位肉和骨头的组合体;尤瓦尔•赫拉利眼中的人类,只是肉体包裹的各种算法。
                  但这同时给了我们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思维方式(其实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存在,只是我们习惯用的是另外一种),这种跳出自我看自我的方式颇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禅意;也有庄公梦蝶“是蝶在我梦中?还是我在蝶梦中?醒着是梦?还是睡着是梦?”的脑洞。总体说来,他是把人类客观的肉身存在和捉摸不到的意识剥离了开来,穷根究底的提问:除去所有的所有,人类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大约没有答案,但没有答案的问题,是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而事实就是,这种问题反而很有价值。
                  一直觉得,西方很有方法,而东方很有智慧。
                  就像治病,西医会想用各种仪器透视你的五脏六腑,神经血管,要做到最直观的看到身体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看不到的,就分析各种细胞和化学成分的数量,哪个指标不正常,就用另外一种化学成分去把它影响正常。那人跟一堆化学成分的集合体有什么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很准确,也很奏效,理论上解释得通,实践上也有可量化的操作。
                  而中医会从整体上去研究,望闻问切之后,得出“虚”、“寒”、“燥”、“亢”、“亏”、“潮”等等一类描述上的结论,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文字在中医这里类似一种代码,而这种代码的内涵可以被中国人所理解,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也没有直观的看到心肝脾肺肾发生了什么,但只看文字就能知道那种感觉,而且会觉得“没错!就是这种感觉!”然后中药也没有具体说明是里面的什么成分化解了身体里的哪种成分所以消除了症状,只说是用大热逼出体内寒气,用温补慢慢调理,仿佛什么也没说,但也达到了治病的目的,与西医殊途同归。
                  但方法可以记录和复制,智慧却只能通过实践和悟来获得。前者方便但冷冰冰,后者麻烦但妙不可言。
                  《未来简史》里反复提到“叙事自我”和“故事”,认为意识让人活在一个又一个故事里,关于自己的故事和关于整个世界观的故事。这一点跟霍金提出的“到底有没有一个脱离人类感官而独立存在的世界”不谋而合,与另一部西方著作《乌合之众》里的观点也几乎相同。而故事又是什么呢?我不禁想到假新闻的问题。其实,制造假新闻的人不用说一句谎话就可以让一件事实呈现出各种面貌。举个例子:
                  第一种描述:一个人的狗咬了另一个人。(我们内心不会有任何波澜)
                  第二种描述:一个富人家的狗咬了一个穷人。(我们马上会联想到为富不仁,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穷人遭到富人欺凌的故事)
                  第三种描述:一个坐轮椅的老人家的狗咬了一个骑摩托车超速还染着黄头发的小青年。(我们马上会联想到不良少年,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可怜的残疾老人被超速骑车的男青年撞倒,被与老人相依为命的忠实的狗狗咬了的故事)
                  第四种描述:一个夜总会老板家的狗咬了一名女大学生。(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桃色事件,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纯真柔弱的女大学生被地痞流氓老板欺辱的故事)
                  而完整的事实是一名女大学生,她家里很穷,但也有爱美之心,省吃俭用染了一次头发,但为了填补亏空,兼职骑车送外卖赚钱,那天因为赶着送单而超速了,不小心摔倒了,这惊吓到了旁边一位坐轮椅的老人的狗,上去咬了一口,这位老人是一家夜总会的老板。
                  也就是说,这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双方也没有任何交集和爱恨情仇,但因为对事实要素不同的描述,便让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故事。
                  而且很有可能听说到不同版本新闻的人,根本不会去实地向双方了解真相,而是按照自己听到的要素去编造故事,并觉得这就是事实。而且无懈可击的是,每一种描述中没有一个词是撒谎。
                  那到底是谁撒了谎呢?
                  是我们自己编造的故事骗了我们自己。每一个词原本都是中性的,是一个个关于这些词的故事让这些词语有了“形象”,正是这些“形象”骗了我们。
                  那既然“故事”和“叙事自我”都是“骗子”,那去除所有的“故事”和“叙事自我”,人类会不会变得纯净?那人类大概真的只剩下肉体包裹下的算法了。
                  但人类真的可以脱离一切“故事”和“叙事自我”吗?就像作者自己也提到的中国文化中的阴阳概念一样,阴阳共生共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玄之又玄。
                  既然人类无法摆脱“故事”和“叙事自我”,那把算法单独剥离出来在另外一种东西上体现是可以的吧?人工智能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那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人类?能否毁灭人类?
                  我自己还想提出的问题是:
                  毁灭人类的标准是什么?
                  毁灭人类的肉体就算毁灭?
                  还是毁灭人类的意识算毁灭?
                  就像现在医学和法律上争议的“脑死亡”算不算死亡?
                  所有人类肉体都死亡了,人类的意识还依托于计算机存在有没有可能?
                  ………………
                  大概这些问题现在都没有答案,那就在这个浩渺宇宙中根本不值一提的夜晚,让我们谈谈问题,不要答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3楼2019-03-06 21:38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4楼2019-03-12 19:56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5楼2019-03-21 10:08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7楼2019-03-27 12:01
                        收起回复
                          被漩涡裹挟至何方?——《将军吟》读后感
                          随手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只知道它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没想到,这是一本关于文革的小说,而且是深入展现文革时期各种人物命运与心路历程还有深刻思考的小说。如作者莫应丰在文尾的落款:冒死写于一九七六年……
                          巧合的是,读到这本书前刚读完《亮剑》,有了《亮剑》的铺垫,我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个初步大概的了解,《将军吟》使我之前模糊碎片化的印象更丰富完整厚重了。再结合《资治通鉴》里类似的件件桩桩,对那段时期,那些事件,已能客观而又哀叹的看待。大人物自有大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能量,小人物也要看到小人物在历史漩涡中的状态。再归根结底,还是人性使然。为什么人类社会总绕不过那些前人已经掉进去无数次的沟沟坎坎?也许真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摆脱这种规律的程度。
                          如果说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类似的阶段,便会出现一个类似的漩涡,那当漩涡来临,人们将被裹挟至何方?漩涡中的人们有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这个问题也许只有掉进漩涡中的人才能回答。
                          从文学角度来分析,《将军吟》这部小说塑造了几个非常鲜明、生动、真实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司令员彭其有魄力也有头脑,他不搞整人的手腕,但也有斗争的手段,是能够立得住、输得起、打得开的人物。但历史的进程走到了漩涡平地起的时代,他自然而然的落入了漩涡的中心,他有洞明,也有无力,但始终没有放弃抗争。他不怕死,但又向死而生。他是一个强者,强者也会被漩涡吞噬,但强者会跟漩涡大战300回合。
                          政委陈镜泉习惯于做一个平衡的人,他行为的坚守总是跟妥协同坐一把交椅。这样的人内心是清楚明白的,是属于自己的,但行动常常受制于人。当引领他行动的强势者是彭其一样的好人,他便能协助好人,保护好人;当引领他行动的强势者是江醉章一样的坏人,他便内心痛苦,沦为傀儡。但这能怪他吗?性格决定命运,本性不是虎豹,注定了不会以牙爪逞强,他只能等待时机做平衡的决定。
                          后勤部长胡连生是个真性情的简单人,爱恨分明,脾气火爆,不讲那些弯弯绕,不想那些弯弯绕,所以他做不了大领导,但捅得了大篓子。这样的人,得罪人一大堆,但对他心里认定的人,他也是可以拼命的去保护,尽管结果是救还是害还不好说。
                          大反派江醉章,书里没有交代他的来龙去脉,不知是故意为之,还是不便言明。总之这个人物充满了神秘感和阴谋感。他是如何进入部队走到这个位置的?他是如何发现了漩涡的奥秘成为得漩涡之利的人的?书中没有交代,他就像一个潜伏的幽灵,在风平浪静时不显山不露水,风云际起便摇身一变了。没有战功,没有履历,完全靠路线嗅觉和阴谋运作,玩的都是政客的伎俩。他没有感情,没有灵魂,却阴险毒辣,玩弄权柄于股掌之间。他是一个幽灵般的敌人,但在时代的漩涡中却如金钟罩护体,谁人也奈何不了他。这样的人只有一个江醉章吗?在人群中大约有许多的江醉章,他们的破坏力极其巨大,只能祈求厌服他们的封印不要解开,不要让他们有漩涡可乘。
                          造反头目范子愚,是个到死也没有彻底明白的愚人。但愚人通常都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他对政治、对社会、对人心的认识都很肤浅和低层次,他根本没有领会到核心的意义,只有对权力和威风的简单向往。有欲望,无头脑,正是被江醉章这样的阴谋家利用的趁手工具。用时拿来用,用完扔一边,他根本不是江醉章的对手,但还妄想能够要挟一把江醉章,结果落得被扣上污名死了都没处说理的结局。
                          书生意气赵大明,他是个单纯的人,单纯的履历,单纯的背景,有单纯的爱与单纯的恨。但书生的头脑注定跟范子愚不同,跟胡连生也不同。他有朴素的善恶观,也有朴素的价值观,但入世未深的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漩涡,开始摸不着头脑,他不知道该听谁的,谁是真的,谁是假的,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他也会恐惧,也会自私,会分不清感情和理智,他毕竟是个年轻人啊!而且是个始终想保持自己独立思考分析的年轻人。他必须通过一系列谎言、诱惑、错误、失败的洗礼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有力的人。当他看清了漩涡的真相,他也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有限,他不想同流合污,但也自知无法与其抗衡,于是决然地选择离开这个漩涡。
                          冷血投机分子邬中。邬中是彭司令员的秘书,但嗅到漩涡的味道后,他马上倒向了江醉章的阵营。他算得上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但他的内心隐藏得很深,最深不见底,连他自己都拒绝去看的,是他的惟己惟利。他是一个超级理智的人,是所谓精致利己主义的人,善恶情感于他皆是浮云。抓住一切机会,保全自我,获取最大利益才是他思维程序的终极目的。他并不以此为耻,他认为这是像海洋生态规则一样自然的东西,不是谁爱谁恨就能改变的,而顺应这样的规则,是天经地义的,为此纠结烦恼的只是糊涂人而已。也许,从某种方面来说,他的思路是对的,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将这样的思路付诸行动,是很冷血残忍的事情。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8楼2019-04-16 15:08
                          回复
                            情义凡人徐秘书。政委陈镜泉的秘书徐凯,是个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他能力普通,思维普通,他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思想,他想不通为什么邬中可以毫无感情毫无愧疚感的背叛和倾轧一个无辜正直而且从没对不起他的老领导。他想不通,所以他干脆不想了,他最后得出结论,人总会有一种思想的,既然他无法有邬中的思想,那就按照我徐凯的思想来吧。他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他知道自己无法不顾及与政委这么多年追随的感情,即使政委倒了,他也愿意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敢作敢为陈小炮。小炮虽然是个姑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却难能可贵的具有真正的独立思考独立决断独立行动的能力。她本也生活在将军之家,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但当漩涡来临,陈小炮没有把自己当孩子,她知道这个漩涡会波及到她的父亲,进而波及到她自身,她很早,甚至比她父亲还早就开始为将来打算了。她的打算说来也很简单,那就是活下去,靠自己活下去。父母迟早是靠不住的,只是早晚而已,她自己学种地,自己学生活,她不以失去某种身份而伤心,她为饿不死而努力付诸行动。(陈小炮如果是下岗职工,相信她也是能创业当老板的那种)她也不迂腐,对于糖衣炮弹,糖衣留下,炮弹送回。她积极保护善良和正义,有胆量有谋略地帮助彭伯伯和彭湘湘,是个敢作敢为有勇有谋的女汉子。
                            觉醒成长彭湘湘。相比之下,彭湘湘更代表了大多数的孩子,特别是“好孩子”。她敏感又有些任性,她脆弱又有些倔强。她面对困境与难题,更多的是恐惧、伤心和无奈,是情绪的发泄和不知所措。她从内心里还是把自己当孩子,她知道对错与善恶,却无法自己担起责任。她被钢琴和白袜子羁绊,无法放开手脚为生活而战。幸而她有陈小炮这样一个好朋友,带领她一步步学习,一步步解放思想,她开始真正的长大了,可以赤脚踩在泥水里洗蚊帐,这就是立足现实的写照。
                            掩卷沉思,又翻出作者莫应丰的创作心路来看,他提到好的作品要交给时间来检验。作品写成至今已过去了42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历史、社会、人性的思考依旧有警醒和学习的意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9楼2019-04-16 15:10
                            回复
                              2025-08-11 07:32: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0楼2019-04-17 14: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