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太后吧 关注:755贴子:72,524
  • 2回复贴,共1

春秋初期的一些地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祝阿县
  《礼记乐记》武王封帝尧之后于祝,《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明国于祝柯,”左传作盟于督扬,杜预注,督扬即祝柯也,公羊传作祝阿汉为县,故城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北,唐初移今禹城县治,改名禹城。
祝其县
  汉置,《左传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即此地,南朝宋省,唐置新乐县,改曰祖其,寻省入怀仁故城在今江苏赣榆县南。
  南齐置,今江苏丹阳县地。
祝丘
  春秋鲁邑,在今山东临沂县东南,《左传桓公五年》“城祝丘,”汉置即丘县,孟康曰,即丘,故祝丘也。

  周国名,舜后,春秋时灭于齐,亦作隧,今山东宁阳县西北与肥城县接界处有遂乡,是其地,《春秋庄公十三年》齐人灭遂而戍之,《又十七年》齐人薤于遂。

    古邑名,中国春秋时纪地,后属齐,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

  春秋地名,《左传庄公元年》"齐师迁纪郱鄑郚,"在今山东昌邑县境。
  《春秋庄公十一年》公败宋师于鄑,《杜注》"宋鲁间地。"按当在今山东之济宁道境。

    潍坊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


1楼2009-03-01 09:11回复
    新城
      春秋晋地,《左传僖公四年》太子奔新城,《杜注》“新城曲沃,”在今山西闻喜县东二十里。
      春秋郑地,《春秋僖公六年》诸侯伐郑,围新城,《杜注》“郑新密,今荥阳密县,”今河南密县东南三十里有故密城。
      春秋宋地,《春秋文公十四年》同盟于新城,《杜注》“宋地,在梁国谷热县西,”在今河南商丘县西南。
      春秋秦地,《左传文公四年》晋侯伐秦,围元新城,《杜注》“秦邑,”今陕西澄城县东北二十里有古新城,秦谓之新里,为秦取梁地,《春秋地名考略》新城,即梁国之地,秦取之,战国时为秦公子封邑。
      在辽宁省兴京县北,晋咸康五年,慕容皝击高句丽,兵及新城,高句丽乞盟,乃还,《通鉴注》新城,西南傍山,东北接南苏木底等城。
      在山西朔县西南,《史记秦记》庄襄王三年,蒙夷攻赵新城,《通典》齐置朔州于故城西南新城,一名新平城,后移马邑。
      在湖北襄阳县东南十里,《宋元通鉴》咸淳三年,砟贵援襄樊,殛术谓诸将宜整形舟师以备新城,明日,贵舟果趋新城。
    新城县
      古戎蛮子国,战国时韩邑,《国策秦策》“张仪曰,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即此,汉置新成县,后汉作新城,东魏置新城郡,隋郡废,改县曰伊阙,以伊阙山为名,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县南。
      三国吴置,明清皆属浙江杭州府,民国改为新登县,参看新登县条。
      南朝宋置,后魏因之,今山东临淄县地。
      南朝宋置,南齐因之,今阙,当在河南旧南阳府境。
      南朝宋置,南齐因之,今四川成都市。
      南齐置,今阙,当在湖北境。
      南齐置,今阙,当在云南旧曲靖府境。
      本穰县地,汉侯邑,后魏置县,故城在今河南邓县西北八十里,西魏改临湍,隋复故,唐移县治,寻还治故城湍聚,复曰临湍,五代汉曰临濑,宋省,搂临湍城,今名南古城,其南有张村城,去临湍十里,当即唐之虎遥城也。
      南朝陈置,隋省入衡阳,唐复置,寻省,故治在今湖南耒阳县北五址城,接衡阳县界,元复分衡阳东乡为新城县,明省入衡阳,即今新城市。
      后魏置,今河南潢川县地。
      后魏置,故治在今河北省徐水县西南。
      后魏置,故治在今山西孝义县西九十里。
      后魏置岭东县,改曰新城,隋省,唐初复置,后省,故城在今山西隰县东北。
      后魏置,故治在今山西代县西。
      后魏置,今阙,当在湖北旧黄州府境。
      西魏置,改曰昌城,隋改为郪县,即今四川三台县治。
      北周置,隋省,故治在今山西沧西县西北。
      唐置,今阙,当在四川旧龙安府境。
      战国时燕督亢地,唐置新城县,五代晋入辽,宋时与辽分界于此,宣和四年归宋,赐名威城,寻入金,复曰新城,元改新泰州,寻复为新城,明清皆属河北保定府,今属河北保定道。
      宋置,元废,故治在今江苏淮安县西三十里。
      宋置,明清皆属江西建昌府,民国改为黎川。
      元以长山之驿地置,明清皆属山东济南府,民国改为桓台。
      清置新城府,民国改县,又改为扶余,属吉林滨江道,县北向有伯都讷台站,为西通蒙古边驿,康熙间别建砖城于其南,号曰新城,嗣后历置长宁县伯都讷厅于此,光绪末升厅为府,即取以为名。
      明新城千户所,清废入普安县,置县丞于此,民国置新城县,寻改国兴仁,即今贵州兴仁县治。
    伊阙
      在河南洛阳县南,即春秋周阙塞,《史记秦记》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水经注》“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如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宋祁曰,伊阙,洛阳南百之险也,自洱颍北出,必道伊阙,其间山谷相连,阻扼可恃,汉灵帝置八关都尉以备黄巾,伊阙居其一。


    2楼2009-03-03 11:28
    回复
      2025-09-19 11:33: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新城
        春秋晋地,《左传僖公四年》太子奔新城,《杜注》“新城曲沃,”在今山西闻喜县东二十里。
        春秋郑地,《春秋僖公六年》诸侯伐郑,围新城,《杜注》“郑新密,今荥阳密县,”今河南密县东南三十里有故密城。
        春秋宋地,《春秋文公十四年》同盟于新城,《杜注》“宋地,在梁国谷热县西,”在今河南商丘县西南。
        春秋秦地,《左传文公四年》晋侯伐秦,围元新城,《杜注》“秦邑,”今陕西澄城县东北二十里有古新城,秦谓之新里,为秦取梁地,《春秋地名考略》新城,即梁国之地,秦取之,战国时为秦公子封邑。
        在辽宁省兴京县北,晋咸康五年,慕容皝击高句丽,兵及新城,高句丽乞盟,乃还,《通鉴注》新城,西南傍山,东北接南苏木底等城。
        在山西朔县西南,《史记秦纪》庄襄王三年,蒙夷攻赵新城,《通典》齐置朔州于故城西南新城,一名新平城,后移马邑。
        在湖北襄阳县东南十里,《宋元通鉴》咸淳三年,砟贵援襄樊,殛术谓诸将宜整形舟师以备新城,明日,贵舟果趋新城。
      新城县
        古戎蛮子国,战国时韩邑,《国策秦策》“张仪曰,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即此,汉置新成县,后汉作新城,东魏置新城郡,隋郡废,改县曰伊阙,以伊阙山为名,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县南。
        三国吴置,明清皆属浙江杭州府,民国改为新登县,参看新登县条。
        南朝宋置,后魏因之,今山东临淄县地。
        南朝宋置,南齐因之,今阙,当在河南旧南阳府境。
        南朝宋置,南齐因之,今四川成都市。
        南齐置,今阙,当在湖北境。
        南齐置,今阙,当在云南旧曲靖府境。
        本穰县地,汉侯邑,后魏置县,故城在今河南邓县西北八十里,西魏改临湍,隋复故,唐移县治,寻还治故城湍聚,复曰临湍,五代汉曰临濑,宋省,搂临湍城,今名南古城,其南有张村城,去临湍十里,当即唐之虎遥城也。
        南朝陈置,隋省入衡阳,唐复置,寻省,故治在今湖南耒阳县北五址城,接衡阳县界,元复分衡阳东乡为新城县,明省入衡阳,即今新城市。
        后魏置,今河南潢川县地。
        后魏置,故治在今河北省徐水县西南。
        后魏置,故治在今山西孝义县西九十里。
        后魏置岭东县,改曰新城,隋省,唐初复置,后省,故城在今山西隰县东北。
        后魏置,故治在今山西代县西。
        后魏置,今阙,当在湖北旧黄州府境。
        西魏置,改曰昌城,隋改为郪县,即今四川三台县治。
        北周置,隋省,故治在今山西沧西县西北。
        唐置,今阙,当在四川旧龙安府境。
        战国时燕督亢地,唐置新城县,五代晋入辽,宋时与辽分界于此,宣和四年归宋,赐名威城,寻入金,复曰新城,元改新泰州,寻复为新城,明清皆属河北保定府,今属河北保定道。
        宋置,元废,故治在今江苏淮安县西三十里。
        宋置,明清皆属江西建昌府,民国改为黎川。
        元以长山之驿地置,明清皆属山东济南府,民国改为桓台。
        清置新城府,民国改县,又改为扶余,属吉林滨江道,县北向有伯都讷台站,为西通蒙古边驿,康熙间别建砖城于其南,号曰新城,嗣后历置长宁县伯都讷厅于此,光绪末升厅为府,即取以为名。
        明新城千户所,清废入普安县,置县丞于此,民国置新城县,寻改国兴仁,即今贵州兴仁县治。
      伊阙
        在河南洛阳县南,即春秋周阙塞,《史记秦纪》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水经注》“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如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宋祁曰,伊阙,洛阳南百之险也,自洱颍北出,必道伊阙,其间山谷相连,阻扼可恃,汉灵帝置八关都尉以备黄巾,伊阙居其一。


      3楼2009-03-03 1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