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个人觉得比较平淡无趣。
但是总是让我挥之不去的,是这一期中《易燃易爆炸》、《红颜劫》联系着两个早逝的生命:尚梦迪和姚贝娜。
而下一期,汪峰选唱《等待》也是因为突然接到有生死之交突然因病离世的消息,而献给逝者的。
齐邦媛的《巨流河》里感叹,她那个时代,所有的事都是突然发生的。
在现今,我们有从不离手的电话,有微信QQ,我们真正关心的人,仿佛永远和我们保持着连接,任何事情都能提前得知、提前看到征兆,突然性似乎已经被现代社会消解了。唯独一件事,那就是死亡。它就好像是一个硬生生的截断,没有缓冲,没有补救,突然的摆在人的面前。
尤其是现代社会,死亡给人的惊慌和绝望更甚于从前。
当尼采下棺立碑式地喊出“上帝死了”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能完全意识到这后面是现代社会最大的危机。当科学的发展将全人类拖入“大除魅”时代,我们千万年来,为了寻求心灵的平静而倾注无数智慧苦思构建的种种死后图景一个个被画上了“拆”字,来世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天堂地狱都没有了。于是,人的寿命虽然看似是延长了,但心理上,每个人突然拥有的全部被消减为几十个春秋,此外一片虚无。这也是人类在整体行为上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短视背后所藏的绝望——“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这次,死亡似乎真的胜利了。
最近看《非凡匠心2》,海清说了这么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
小时候我们都羡慕天才,
因为他们可以走在时间的前面,
当我们意识到作为普通人
或许只能落在时间后面
就开始与时间对抗
做宣纸 就是周师傅对抗时间的方式……
是啊,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那样,现代人必须向死而生。对抗时间,也就是一种向死而生。那并不是徒劳的驻颜养生,而是在时光不可阻挡的恒定的流逝中,思考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做一点什么,留下些什么。
这让我又不能不联想到《一千零一夜》里寓言式的山鲁佐德,她必须每天讲一个故事,让国王意犹未尽,才能躲过第二天被处死的命运。死亡的刀锋里山鲁佐德,始终只有一夜时间,而她则通过她呕心沥血的创造和讲述,对抗了时间。
国王最后有没有如书中说的那样和她白头偕老其实已经无关紧要,甚至,如果国王真的有着那样幼稚和极端的性格,山鲁佐德是否能够幸福,我们依然会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其实,并不是国王的赦免延长了她的生命,而是她的那些故事本身,已经成就了她本身虚构的生命。因为这些故事,已经活在了国王心中,活在了每一个读过一千零一夜的人的心中。
唐诺在《尽头》一书里写得这么精彩:
用鲁迅著名的那几句话说,世上本来并没有路的,是人而且许多人持续地、反复地走,这样才有了路;这也意味着,只有单独一个人走过的路不成其为路,它马上会被荆棘蔓草重新占领,跟从未发生过一样。聆听者的追随身份,给了最初说话者希望,希望兑换成当下就需要的英勇,帮他证实“他存活之后的世界”时间是存在的、成立的、源源不绝的。
是的,只有在表达和传递中,人才有了超越死亡界限的希望。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但在这里这个层面上,他人即永生。
我们内心也一定有小小的希冀,那些年少夭折的天才们,不要那么努力,不要那么有才华,不要那么流星般过早的将自己一生的福报燃烧殆尽,而宁愿他们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岁月静好的过一辈子。
然而这样的静好,或许才是真正杀死他们的方式。
比若姚贝娜,她第一次劫后余生,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反而燃起更熊熊的心火,更饥渴的去演唱,去留下作品。当她演唱《鱼》的时候,她应该是已有预感的。这也是为何她在咳血的状态下依然要去把这首歌唱出来。因为她知道,这才是她得以活下去的方式。
对于她,对于他们,这才是他们的平安,他们的幸福,他们的静好。
他们唱过的歌,写过的词,说过的话,在我们的世界被我们记住,被我们见证,被我们追随,被我们活下去。
请原谅我又臭又长无关主旨的前言。我的乐评,渐渐加入了越来越多的音乐本身以外的议论和联想。作为一名码农,我实在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读太多的真正想读的书,写太多真正想写的文字。
于是唯有借着歌手这个节目,一年一度地,我仿佛得到了借口,找到了可以接着音乐的契机表达自己,和这个世界沟通的通道。
乐评,也许就是我自己对抗时间的方式。
但是总是让我挥之不去的,是这一期中《易燃易爆炸》、《红颜劫》联系着两个早逝的生命:尚梦迪和姚贝娜。
而下一期,汪峰选唱《等待》也是因为突然接到有生死之交突然因病离世的消息,而献给逝者的。
齐邦媛的《巨流河》里感叹,她那个时代,所有的事都是突然发生的。
在现今,我们有从不离手的电话,有微信QQ,我们真正关心的人,仿佛永远和我们保持着连接,任何事情都能提前得知、提前看到征兆,突然性似乎已经被现代社会消解了。唯独一件事,那就是死亡。它就好像是一个硬生生的截断,没有缓冲,没有补救,突然的摆在人的面前。
尤其是现代社会,死亡给人的惊慌和绝望更甚于从前。
当尼采下棺立碑式地喊出“上帝死了”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能完全意识到这后面是现代社会最大的危机。当科学的发展将全人类拖入“大除魅”时代,我们千万年来,为了寻求心灵的平静而倾注无数智慧苦思构建的种种死后图景一个个被画上了“拆”字,来世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天堂地狱都没有了。于是,人的寿命虽然看似是延长了,但心理上,每个人突然拥有的全部被消减为几十个春秋,此外一片虚无。这也是人类在整体行为上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短视背后所藏的绝望——“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这次,死亡似乎真的胜利了。
最近看《非凡匠心2》,海清说了这么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
小时候我们都羡慕天才,
因为他们可以走在时间的前面,
当我们意识到作为普通人
或许只能落在时间后面
就开始与时间对抗
做宣纸 就是周师傅对抗时间的方式……
是啊,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那样,现代人必须向死而生。对抗时间,也就是一种向死而生。那并不是徒劳的驻颜养生,而是在时光不可阻挡的恒定的流逝中,思考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做一点什么,留下些什么。
这让我又不能不联想到《一千零一夜》里寓言式的山鲁佐德,她必须每天讲一个故事,让国王意犹未尽,才能躲过第二天被处死的命运。死亡的刀锋里山鲁佐德,始终只有一夜时间,而她则通过她呕心沥血的创造和讲述,对抗了时间。
国王最后有没有如书中说的那样和她白头偕老其实已经无关紧要,甚至,如果国王真的有着那样幼稚和极端的性格,山鲁佐德是否能够幸福,我们依然会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其实,并不是国王的赦免延长了她的生命,而是她的那些故事本身,已经成就了她本身虚构的生命。因为这些故事,已经活在了国王心中,活在了每一个读过一千零一夜的人的心中。
唐诺在《尽头》一书里写得这么精彩:
用鲁迅著名的那几句话说,世上本来并没有路的,是人而且许多人持续地、反复地走,这样才有了路;这也意味着,只有单独一个人走过的路不成其为路,它马上会被荆棘蔓草重新占领,跟从未发生过一样。聆听者的追随身份,给了最初说话者希望,希望兑换成当下就需要的英勇,帮他证实“他存活之后的世界”时间是存在的、成立的、源源不绝的。
是的,只有在表达和传递中,人才有了超越死亡界限的希望。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但在这里这个层面上,他人即永生。
我们内心也一定有小小的希冀,那些年少夭折的天才们,不要那么努力,不要那么有才华,不要那么流星般过早的将自己一生的福报燃烧殆尽,而宁愿他们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岁月静好的过一辈子。
然而这样的静好,或许才是真正杀死他们的方式。
比若姚贝娜,她第一次劫后余生,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反而燃起更熊熊的心火,更饥渴的去演唱,去留下作品。当她演唱《鱼》的时候,她应该是已有预感的。这也是为何她在咳血的状态下依然要去把这首歌唱出来。因为她知道,这才是她得以活下去的方式。
对于她,对于他们,这才是他们的平安,他们的幸福,他们的静好。
他们唱过的歌,写过的词,说过的话,在我们的世界被我们记住,被我们见证,被我们追随,被我们活下去。
请原谅我又臭又长无关主旨的前言。我的乐评,渐渐加入了越来越多的音乐本身以外的议论和联想。作为一名码农,我实在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读太多的真正想读的书,写太多真正想写的文字。
于是唯有借着歌手这个节目,一年一度地,我仿佛得到了借口,找到了可以接着音乐的契机表达自己,和这个世界沟通的通道。
乐评,也许就是我自己对抗时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