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远日斜平原阔吧 关注:1贴子:677

回复:你是人间四月天----张幼仪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几十年过去了,这苦命人终于在去世前说了实话。她活了88岁,1988年在纽约去世。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小姐,1996年9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


31楼2009-04-08 21:08
回复
     张邦梅是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的孙女。从1983年到1988年张幼仪去世前,她和姑婆谈了5年,先写成毕业论文,再充实成传记著作。“姑婆看过我的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


    32楼2009-04-08 21:08
    回复
      2025-09-14 06:35: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33楼2009-04-08 21:09
      回复
        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过去都认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写了那封乞求父亲的信,现在知道了,这封信多半也是应张君劢之请而写的。分居数年,当时的情势,没有理由不让张幼仪出国。不是徐志摩要她去的,而是婆家送她去的。而公婆所以送她去的理由,也只是提醒徐志摩对家里的责任。再没有比张幼仪本人的这个解释更为合理了。


        34楼2009-04-08 21:09
        回复
          三个星期后,轮船终于驶进马赛港的船码头。“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惟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


          35楼2009-04-08 21:09
          回复
            在由巴黎飞伦敦的飞机上,张幼仪晕机呕吐,徐志摩把头撇过去说:“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话才说完没多久,他也吐了,张幼仪也不甘示弱,轻声脱口说:“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在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柏林那一段生活,过去总说徐志摩如何的仁义、如何的善良,现在也知道了,徐志摩对待张幼仪是很不友好的,直可说是惨无人道的。


            36楼2009-04-08 21:10
            回复
              两人在沙士顿住下,不久张幼仪怀孕,此时徐志摩正在疯追林徽因,无暇顾及,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37楼2009-04-08 21:10
              回复
                过后不久,徐志摩带一位中国女留学生来家中吃饭,书中叫她明小姐。张幼仪发现,这位穿着毛料海军裙装的小姐,竟是裹过脚的。送走客人,徐问张,对这位明小姐有什么看法,张说:“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与西装不搭调。”走来走去的徐志摩,把脚跟一转,好像张幼仪的评语把他的烦躁和挫折一股脑儿宣泄出来似的,突然尖叫说:“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38楼2009-04-08 21:10
                回复
                  2025-09-14 06:29: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书名即由此而来。张幼仪是天足,徐志摩后来也很少穿西服,这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
                    徐要马上离婚,见张不答应,竟一走了之,将张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明知张的去向,却不予理睬。只在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


                  39楼2009-04-08 21:11
                  回复
                    孑然一身在德国
                      他俩住在一个叫沙士顿的小镇上,平日无人往来。有一天,徐志摩忽然对张说,今天有一个女朋友要来吃饭,让她准备一下。对这突如其来的事,张幼仪深感意外。徐志摩请来的那位朋友,正是他当时热恋中的林徽音(后改徽因)。林徐因诗而成密友,可谓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因而徐向张提出了离婚要求。
                    要知道,那时的中国妇女如被丈夫抛弃,是一件很不名誉的事。但张幼仪考虑再三,尽管怀着两个月的孩子,仍答应了徐志摩的要求,离开伦敦,到了巴黎,因为那时她二哥张君劢正在巴黎。在巴黎住了不久,她又随之到了德国。在德国,张幼仪孑然一身,发愤图强,边工作,边学习,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德国话。


                    40楼2009-04-08 21:29
                    回复
                      幼仪出生于1900年,正当义和团围攻西方人的时刻。当时的中国有一群人是极为憎恨西方的,但西方思想却彷佛是一股无可抵挡的力量、有意无意地影响中国的人们。在这个变动的世代,幼仪听从旧言论也聆听新言论,幼仪的内在一部份停留在东方、一部份眺望着西方,幼仪具备女性的气质、也同时拥有男性的气概。究竟幼仪真如她自己所言般、是因为与徐志摩离婚才成长,抑或在她的生长过程中已然有许多促使她成长的种子埋下,只待发芽? 
                        那时候的女性都缠小脚,而幼仪有的却是一双大脚。在三岁的那年、幼仪的脚被缠上厚厚的白棉布,裹脚的仪式只进行了三天,幼仪的二哥出面阻止了一切。从阿嬷到堂兄弟姊妹、都曾经因为幼仪的大脚发过牢骚或是加以揶揄。幼仪是家中第一个未缠脚的女孩(她下面的2位妹妹也都未缠脚),也是家中最在意教育的女孩。也许正是因为她的未缠脚、也或许是因为她的二哥与四哥影响了她,但无论如何、当时的观念仍旧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幼仪却说服了父母、邀了大姊一块儿进入苏州的女子师范学校,在学校里的幼仪是受到老师极不同的对待----这多少也是因为幼仪是个未缠脚的学生,在老师的观念中、缠了脚的女孩是观念守旧的且没有学习能立的。


                      43楼2009-04-08 21:32
                      回复
                         幼仪要嫁到徐家之前,张母给了她两点忠告:第一是凡事绝对只有一个「是」的答案,第二个是无论夫妻关系如何,她都得持续以同样尊敬的方式对待公婆。 
                        这两个忠告一直到她与徐志摩离婚后,依然对徐志摩的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他们两位老人家的身后事都是她一手包办,所以她算是执行的很彻底。


                        44楼2009-04-08 21:33
                        回复
                           幼仪要嫁到徐家之前,张母给了她两点忠告:第一是凡事绝对只有一个「是」的答案,第二个是无论夫妻关系如何,她都得持续以同样尊敬的方式对待公婆。 
                            这两个忠告一直到她与徐志摩离婚后,依然对徐志摩的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他们两位老人家的身后事都是她一手包办,所以她算是执行的很彻底 
                           


                          45楼2009-04-08 21:33
                          回复
                             幼仪要嫁到徐家之前,张母给了她两点忠告:第一是凡事绝对只有一个「是」的答案,第二个是无论夫妻关系如何,她都得持续以同样尊敬的方式对待公婆。 
                              这两个忠告一直到她与徐志摩离婚后,依然对徐志摩的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他们两位老人家的身后事都是她一手包办,所以她算是执行的很彻底 
                              徐志摩听从父母之命与幼仪完婚,可他却是打从一开始就鄙视幼仪的。徐志摩差不多在完婚后就立刻北上读书,他们的沉默几乎可以说从新婚即开始,不论是在中国或是在英国,徐志摩始终是相同。在床第之间、徐志摩在最想摆脱幼仪的时候,败给了她的肉体;但他们终究是没有感情的夫妻,在思想上、徐志摩从未正眼瞧过幼仪,彷佛幼仪是不存在似的。如果说是因为学问,那么幼仪在未结婚之前即与两位有学问的男人相处----幼仪的二哥和四哥。幼仪的大脚、幼仪的曾经受教育,似乎都无法将徐志摩对幼仪的观念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幼仪在离开徐志摩、待在法国的时候赫然地发觉自己在许多观念上与缠过脚没什么两样----不敢辜负父母和公婆的期待,未曾怀疑过中国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46楼2009-04-08 21: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