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碧血全书,最讨厌的人物莫过于归辛树师徒,相信和我一样感觉的人不在少数。不客气地说,金庸笔下的这位”归大侠“除了武功高强以外毫无优点。目之所及,除了不分青红皂白地护犊子,便是恃强凌弱,为了医治儿子而大打出手胡乱伤人,如不是袁承志居中盘桓,归氏师徒所犯下的罪孽不可谓不深重,甚至殃及整个华山派。
不由得思考金庸创作这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我想绝不只是为了”恶心“读者、衬托袁承志这样简单,如果将归辛树的身份和全书背景结合在一起,似乎能略窥其中深意。
归辛树的原身份为农民,尽管已是穆人清座下的得意弟子,并在江湖上享有“神拳无敌”的名号,但在旁人眼中,归仍似个”老实巴交的菜农“,可见虽然身份地位发生了改变,但其仍保持着(或者说未脱离)原有身份的形貌,这只是外貌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后更加深入的描写,则将归农民类武夫的形象刻画地更加具体:寡言沉默,任劳任怨,但也麻木不仁、自私残忍,做事情全凭眼前的本能喜恶,是非观念淡薄,因此在座下弟子滥杀无辜而被袁承志教训时,不问缘由极力袒护,在已知袁承志身份的情况下,仍然与之缠斗,令其无法抽身搭救被孙仲君痛下杀手的青青。且心胸狭窄而不懂得反思,被穆人清责备后,双膝下跪却并未自省,心里却记恨起师弟袁承志来。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归氏师徒到孟伯飞寿宴抢药一段,归失手将孟伯飞爱子打至垂死,闯下如此大祸而不自知,仍想着怎样去迫趁机溜走的董开山,爱子心切却不懂得体会他人的丧子之痛,冷漠麻木程度令人咋舌。
书中提及归辛树俨然已是“江南的武学领袖”,然而这样一位行事鲁莽、缺乏理性、见识短浅之人又如何能担当起领导群雄,共举大事的重任呢?更可怕的是其已拥有强大的力量(或手握强权),如头脑发热、冲动战胜理性,所产生的破坏力不可估量。
这也是为什么穆人清要在第一次离别之际循循善诱:做事情要多想想前因后果...."只是这样的劝导对于已经步入中年的归辛树来说已经太晚了,传授武功而并未开智,这是穆人清的失误,也是归辛树的悲剧。
联想书中的”闯军“,从举事时的民心所向、势如破竹,到入京后的烧杀淫掠、相互猜忌,最终走向失败,究其根本,还是自身局限性所致。而归辛树只是闯军在武侠世界的一个缩影而已。
不由得思考金庸创作这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我想绝不只是为了”恶心“读者、衬托袁承志这样简单,如果将归辛树的身份和全书背景结合在一起,似乎能略窥其中深意。
归辛树的原身份为农民,尽管已是穆人清座下的得意弟子,并在江湖上享有“神拳无敌”的名号,但在旁人眼中,归仍似个”老实巴交的菜农“,可见虽然身份地位发生了改变,但其仍保持着(或者说未脱离)原有身份的形貌,这只是外貌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后更加深入的描写,则将归农民类武夫的形象刻画地更加具体:寡言沉默,任劳任怨,但也麻木不仁、自私残忍,做事情全凭眼前的本能喜恶,是非观念淡薄,因此在座下弟子滥杀无辜而被袁承志教训时,不问缘由极力袒护,在已知袁承志身份的情况下,仍然与之缠斗,令其无法抽身搭救被孙仲君痛下杀手的青青。且心胸狭窄而不懂得反思,被穆人清责备后,双膝下跪却并未自省,心里却记恨起师弟袁承志来。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归氏师徒到孟伯飞寿宴抢药一段,归失手将孟伯飞爱子打至垂死,闯下如此大祸而不自知,仍想着怎样去迫趁机溜走的董开山,爱子心切却不懂得体会他人的丧子之痛,冷漠麻木程度令人咋舌。
书中提及归辛树俨然已是“江南的武学领袖”,然而这样一位行事鲁莽、缺乏理性、见识短浅之人又如何能担当起领导群雄,共举大事的重任呢?更可怕的是其已拥有强大的力量(或手握强权),如头脑发热、冲动战胜理性,所产生的破坏力不可估量。
这也是为什么穆人清要在第一次离别之际循循善诱:做事情要多想想前因后果...."只是这样的劝导对于已经步入中年的归辛树来说已经太晚了,传授武功而并未开智,这是穆人清的失误,也是归辛树的悲剧。
联想书中的”闯军“,从举事时的民心所向、势如破竹,到入京后的烧杀淫掠、相互猜忌,最终走向失败,究其根本,还是自身局限性所致。而归辛树只是闯军在武侠世界的一个缩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