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450贴子:421,674

回复:起舞徘徊风露下——东坡经典词作整理(按编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④【浣溪沙(五首)】·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公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复作两首。
·其五
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
》苏:苏醒。
》翠袖:绿色的衣袖,这里代指舞女。
》柳絮:这里代指雪。
》呵(一作“诃”)手:暖手。镊:捋。霜须:白须。
————————————————————
根据词前小序及词中内容可知这五首词的创作背景。元丰四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黄州下雨之后又下雪,苏轼因夜来饮酒醉睡未起,太守徐君猷给苏轼送来了酒,苏轼家人到废圃挑选寒菜以待太守。二人畅饮的酒酣之际,苏轼创作了《浣溪沙》三首。第二天酒醒后雪更大了,他又用原韵创作了两首。因徐君猷在此之前举荐苏轼还朝,故苏轼在词中表示谢意。
这首词写翌日酒醒所见所感,由瑞雪联想丰年,以至眼前幻化出麦千车的景象,由己及人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好愿望。上片写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苏醒后却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作者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倒叙,转忆前一天徐君猷过访见访,席间对酌的情形。翠袖绛唇的明媚与诃手镊霜的龙钟形成对比,上下片间诃手镊霜的龙钟与“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宽广胸怀形成对比。这首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IP属地:宁夏93楼2018-08-02 16:57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95楼2018-08-02 19:06
    收起回复
      2025-11-29 03:48: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艺术井喷——♢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IP属地:宁夏96楼2018-08-02 21:48
      回复
        ①【水调歌头】·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
        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退之:即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听颖师琴诗:指韩愈诗作《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隐括:亦作“檃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词的檃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
        》昵(nì)昵: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
        》尔汝:表亲昵。
        》填然:状声响之巨。
        》青冥:指青天。
        》跻(jī)攀:攀登。
        》寻:长度单位。《史记·张仪传》有“蹄间三寻”。索隐云:“七尺曰寻。”亦有云八尺为寻者。
        ————————————————————
        作于元丰五年壬戌(1082)正月间。
        此词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苏轼通过联想,在上阕运用形象描写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在下阕则对比音乐本身,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二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的对比,添之以自己的感慨,使整首诗具备与原作不同的艺术韵味。


        IP属地:宁夏97楼2018-08-02 21:55
        回复
          ②【江城子】·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
          ————————————————————
          》陶渊明:一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其游斜川事在晋安帝隆安五年(401),时陶渊明五十岁。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都昌、星子之间的鄱阳湖畔。
          》班坐:依次列坐。
          》南阜(fù):南山,指庐山。
          》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县西五里,一名乌石山。
          》斜川诗:指陶渊明《游斜川》诗。
          》东坡:苏轼躬耕处。位于湖北黄冈东面,原为数十亩久荒的营地,苏轼在其处筑茅屋五间,名日雪堂。
          》挹(yì):通“抑”,抑制。
          》了了:明白,清楚。
          》前生:先出生,此有前辈之意。
          》却:还。
          》乌鹊:喜鹊。
          》亭丘:即四望亭的后丘。
          》孤秀耸曾城:孤峙秀美如同耸立的曾城山。曾城,增城山,传说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
          ————————————————————
          元丰四年春夏之际,苏轼生计困难,在老友马正卿帮助下向州郡求得黄州东门外东坡故营地数十亩,开垦耕种,以补食用之不足。苏轼因此自号东坡居士。这年冬天,黄州大雪盈尺,十二月二日微雪,至二十五日大雪始晴。下雪期间,苏轼在东坡营造了房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东坡志林》卷四)。
          元丰五年初春,苏轼躬耕于东坡,居住于雪堂,感到满意自适,有似晋代诗人陶渊明田园生活一般。陶渊明《游斜川》诗序云:“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苏轼与陶渊明异代神交产生思想共鸣,以为东坡雪堂初春的情景宛如渊明斜川之游,因有此作。


          IP属地:宁夏98楼2018-08-03 12:29
          回复
            (接上)
            这首词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起笔甚为突兀,直以渊明就是自己的前生。他后来作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序云:“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陶渊明好饮酒,自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饮酒二十首》序)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但他以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逆境,以逆为顺,因而“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这些春天富于生气的景物使他欢欣,感到适意。
            词的下片略叙东坡雪堂周围的景观。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正如其《雪堂问潘邠老》所说:“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仅以粗略的几笔勾画,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意适于游,情寓于望”,超世遗物。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而不知是否也会像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那时王安石已罢政数年,章惇、蔡确等后期变法派执政,政治生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政局存在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似随手写出,未曾着意经营,而词人胸中自有成熟的构想,故下笔从容不迫,不求工而自工。苏轼对付逆境有自己的特殊态度。他对生活有信心,善于从个人痛苦情绪中解脱出来,很快适应环境,将生活安排得很好,随遇而安。这也正是他所令人钦佩的地方。


            IP属地:宁夏99楼2018-08-03 12:3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楼2018-08-04 02:46
              回复
                一首《定风波》居然发不出去。。。


                IP属地:宁夏112楼2018-08-04 17:51
                收起回复
                  2025-11-29 03:42: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元丰五年壬戌三月七日,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对所有逆境中的人们,《定风波》宛如一颗定风丹。
                  “……日暮时分,劳作归来,过城门时,守城士卒都知道这位老农,是一个大文人,但不知道他为何沦落至此,有时候还会拿他开几句玩笑,苏东坡总是泰然处之,笑而不语。
                  此时的苏东坡,渐渐远离忧愤,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那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IP属地:宁夏116楼2018-08-04 22:25
                  收起回复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8楼2018-08-04 23:27
                    收起回复
                      ④【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白发:老年。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
                      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字,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IP属地:宁夏120楼2018-08-04 23:44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宁夏122楼2018-08-05 12:18
                        回复
                          ⑥【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
                          》蜗角:蜗牛角。比喻极其微小。《庄子·则阳》谓在蜗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两簇常为争地而战。
                          》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
                          》些子:一点儿。
                          》“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浑:整个儿,全部。
                          》“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苔茵”两句: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
                          ————————————————————
                          这首《满庭芳》词作于何时已不可确考,但从词中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看,须是苏轼受到重大挫折后,大致可断为写于贬于黄州之后,当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三年)之后几年内所作。
                          《苏诗词全集》:“《东坡纪年录》、《苏诗总案》、朱本、龙本、孔谱未编年。曹本云:“惟细玩此词意境,与在黄州所作词相似……故可断定此亦黄州作,惟不知在何年。因下片末数句,与本集黄泥坂词引及前首《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之意境略似,今从本集酌编元丰五年壬戌。””
                          严羽讥弹宋人“以议论为诗”,有一定道理,然词人重在解脱,在感情生活中表达了一种理性追求,故不免以议论入词。苏轼就好在诗词里发议论。但是他多数作品能作到情景并行,而不是一味叫噪怒骂。这首词就是以议论为主的典型例子。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对偶工整的起句成了后世用来议论名利最贴切最形象的概括。词的结构也颇为特殊,它打破了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层层递进的直线式结构法,而采用了平行式的结构法,上片着重勾画世俗社会的名利世界,下片是人生命运的忧患世界,它们彼此呼应,构成了苏轼面临的人生矛盾。
                          苏轼擅长在词中书写人生。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他能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旋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苏轼描写的人类心灵就比别人多一个层次。这也是他的作品能使人“登高临远”的重要原因。


                          IP属地:宁夏123楼2018-08-05 12:46
                          回复
                            ⑦【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①湖北江汉之间称赤壁者有五:蒲圻县赤壁山、武昌县西赤矶山、汉阳县西南临障山南峰、汉川县城西八十里之赤壁草市、黄州城西之赤鼻山(又名赤鼻矶)。三国赤壁在鄂州蒲圻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长江南岸,一说在湖北武昌县西南赤肌山。此处所写赤壁为黄州赤壁。苏轼《东坡志林》卷四《赤壁洞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
                            ②大江:长江。傅注:“《汉书·地理志》:‘岷山,岷江所出,故为大江。’”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③三国:一作‘当日’。曾季狸《艇斋诗话》:东坡“大江东去”词,其中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陈无己见之,言:“不必道三国。”东坡改云“当日”。今印本两出,不知东坡已改之矣。
                            ④羽扇:用鸟羽做的扇。纶巾:冠名,又曰诸葛巾,以青丝缓为之。程大昌《演繁露》卷八《羽扇》条:“《语林》曰:‘诸葛武侯与晋宣帝战于渭滨,乘素车,着葛巾,挥白羽扇,指麾三军。’”《晋书》卷六八《顾荣传》:“顾荣征陈敏,自以羽扇麾之,敏众大溃。”
                            ————————————————————
                            约作于元丰五年七月,苏东坡时年四十六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道,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蒹葭,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4楼2018-08-05 22:05
                            回复
                              2025-11-29 03:36: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消,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张侃《拙轩词话》:苏文忠《赤壁赋》不尽语,裁成“大江东去”词。
                              ·杨慎《草堂诗余》:古今词多脂软纤媚取胜,独东坡此词,感慨悲壮,雄伟高卓,词中之史也。铜将军、铁拍板唱公此词,虽优人谑语,亦是状其雄卓奇伟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卷五十九)
                              后山诗话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余谓后山之言过矣。子瞻佳词最多,其时杰出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词,……凡此十馀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之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耳。(卷二十六)
                              ·黄苏《蓼园词选》:
                              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故垒”句至次阕“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拍到自己。“人生如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5楼2018-08-05 22: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