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浣溪沙(五首)】·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公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复作两首。
·其五
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
》苏:苏醒。
》翠袖:绿色的衣袖,这里代指舞女。
》柳絮:这里代指雪。
》呵(一作“诃”)手:暖手。镊:捋。霜须:白须。
————————————————————
根据词前小序及词中内容可知这五首词的创作背景。元丰四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黄州下雨之后又下雪,苏轼因夜来饮酒醉睡未起,太守徐君猷给苏轼送来了酒,苏轼家人到废圃挑选寒菜以待太守。二人畅饮的酒酣之际,苏轼创作了《浣溪沙》三首。第二天酒醒后雪更大了,他又用原韵创作了两首。因徐君猷在此之前举荐苏轼还朝,故苏轼在词中表示谢意。
这首词写翌日酒醒所见所感,由瑞雪联想丰年,以至眼前幻化出麦千车的景象,由己及人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好愿望。上片写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苏醒后却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作者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倒叙,转忆前一天徐君猷过访见访,席间对酌的情形。翠袖绛唇的明媚与诃手镊霜的龙钟形成对比,上下片间诃手镊霜的龙钟与“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宽广胸怀形成对比。这首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其五
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
》苏:苏醒。
》翠袖:绿色的衣袖,这里代指舞女。
》柳絮:这里代指雪。
》呵(一作“诃”)手:暖手。镊:捋。霜须:白须。
————————————————————
根据词前小序及词中内容可知这五首词的创作背景。元丰四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黄州下雨之后又下雪,苏轼因夜来饮酒醉睡未起,太守徐君猷给苏轼送来了酒,苏轼家人到废圃挑选寒菜以待太守。二人畅饮的酒酣之际,苏轼创作了《浣溪沙》三首。第二天酒醒后雪更大了,他又用原韵创作了两首。因徐君猷在此之前举荐苏轼还朝,故苏轼在词中表示谢意。
这首词写翌日酒醒所见所感,由瑞雪联想丰年,以至眼前幻化出麦千车的景象,由己及人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好愿望。上片写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苏醒后却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作者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倒叙,转忆前一天徐君猷过访见访,席间对酌的情形。翠袖绛唇的明媚与诃手镊霜的龙钟形成对比,上下片间诃手镊霜的龙钟与“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宽广胸怀形成对比。这首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