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147贴子:354,519

王阳明:先儒之学,得有浅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儒之学,得有浅深,则其为言,亦不能无同异,为惟反求之于心,不必苟求其同,亦不必故求其异,要于在是而已。——《书石川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0-26 21:21回复
    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不过养成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钱德洪录》(可惜王龙溪还是没听)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0-31 20:1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1-02 23:42
      回复
        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1-03 16:29
        回复
          玩易窝记
            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乎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决,联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厄也。于是阳明子抚几而叹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名其窝曰“玩易”,而为之说曰:
            夫《易》,三才之道备焉。古之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观象玩辞,三才之体立矣;观变玩占,三才之用行矣。体立,故存而神;用行,故动而化。神,故知周万物而无方;化,故范围天地而无迹。无方,则象辞基焉;无迹,则变占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于密,斋戒以神明其德也。盖昔者夫子尝韦编三绝焉。呜呼!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1-06 11:53
          收起回复
            《易》为五经之一,何故只谈“阳明得之易而后悟道”
            龙场所著《五经臆说》,老王用心性理性诠释诗,书,礼,易,春秋,无一不通。
            这种觉悟貌似不只是受益于《易》。可惜此书已毁。


            IP属地:北京6楼2018-11-06 14:46
            收起回复
              斗胆尝试诠释一下:
              夫《易》,三才之道备焉。古之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观象玩辞,三才之体立矣;观变玩占,三才之用行矣。体立,故存而神;用行,故动而化。神,故知周万物而无方;化,故范围天地而无迹。无方,则象辞基焉;无迹,则变占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于密,斋戒以神明其德也。盖昔者夫子尝韦编三绝焉。呜呼!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
              《易》,涵盖了天道,地道,人道,谓三才之道。
              《易》有道具和一套理论体系。道具就是八卦,包括卦象和爻位结构。理论体系就是解释卦象的卦辞和爻辞,理论体系分经,纬两套,其中的纬为儒家作品,包括《系辞》等。
              可以说《易》是象征中华文明最高抽象智慧的作品,被儒道两家都奉为宝典。
              《易》是象牙塔里的魔法世界,是形而上学的最佳游戏道具。在这里思想可以天马行空,是极具创造力的逻辑演练场。
              古代的君子们,居敬则用它观象玩辞,用它占卜分析其变化来指导行动。观象玩辞,实际上是用它构建天道地道人道之天理模型;观变玩占,实际上是对三才之道的运用。
              通达天理,就能长存人心,明了天道,地道,人道之玄妙神用;
              用它去指导行动,言行就顺化,以适应万物改变之道理。
              神之玄妙,在于周知万物之理而不能用方、体来丈量;
              顺化于万物,因此存于天地宇宙之中却找不到其痕迹。
              没有方体,却可以用《易》的象辞来表达;没有痕迹,却可以用《易》的占变来推演;
              所以君子修炼心性通达天理,却把这些知识武器收敛起来,敬畏天理,戒慎恐惧地修行,运用天理的玄妙来积累修炼自己的德行。
              难怪孔圣人对易是爱不释手,书都翻破了几遍。
              哎,再给我几十年学易,言行也可以达到无大过的境界啊。(这话夫子也说过)


              IP属地:北京7楼2018-11-07 13:51
              收起回复
                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著。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11-07 20:5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所谓良知,即孟子所谓:“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孰无有?但不能致此知耳。能致此知,即所谓充其是非之心,而知不可胜用矣。——《与周道通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11-09 21:30
                  回复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IP属地:广东11楼2018-11-11 14:02
                    收起回复
                      忠信明敏之资,绝不可得。如生者,良亦千百中之一二,而又复不免于陷溺若此(佛老),可如何哉!可如何哉!——《答甘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11-13 13:28
                      收起回复
                        士之学也,以学为圣贤。圣贤之学,心学也。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六经以为户牖,四子以为阶梯。——《应天府重修儒学记》
                        注:四子 即 四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1-15 20:15
                        回复
                          夫天地之道,诚焉而已耳;圣人之学,诚焉而已耳。诚故不息,故久,故征,故悠远,故博厚。是故天惟诚也,故常清;地惟诚也,故常宁;日月惟诚也,故常明。——《南冈说》


                          IP属地:广东14楼2018-11-23 11:02
                          回复
                            今学者于先儒之说苟有未合,不妨致思。思之而终有不同,固亦未为甚害,但不当因此而遂加非毁,则其为罪大矣。——《书石川卷》


                            IP属地:广东15楼2018-11-23 11:0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广东16楼2018-11-23 1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