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吧 关注:26,697贴子:204,443

回复:刘氏家族大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梅州
客家刘氏
据梅县、宁化刘氏族谱:唐乾符年间( 876-879年),一百二十七世(一作一百二十一世)祥公,为避乱,与其子天锡(官居翰林学士)弃官自河南洛阳徙居宁化石壁,为闽粤开基始祖。南宋间,若连开基流溪头新桥。宋嘉定时,一百四十六世孙开七(有谱作一百三十四世或一百三七五世),官授潮州总镇,遂居潮州为广东始祖。续衍梅县、兴宁、五华、紫金、龙川、河源、惠阳、大埔、平远、蕉岭、长宁、归善、博罗、永安、丰顺、惠州、厦门、江西赣州、长乐、兴国、湖广道州、江华、万安、广西梧州、四川、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山东各地。现深圳惠州梅州河源韶关香港台湾海外等地遍布刘氏客家人。
兴宁刘氏家族
《刘氏族谱》载:刘氏之先出自帝尧陶唐氏。尧第九子受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子孙以邑为氏,为刘氏之始。
汉景帝第九子立为中山靖王,居彭城郡(今徐州),后世即以“彭城”为堂号。
刘氏自河北播迁于山东、苏北以至大江南北。
曹魏成熙元年(264年)刘永(刘备第二子)东迁洛阳。
东晋南迁,刘永之裔孙亦迁居于江南。
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刘祥因战乱偕子天锡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为刘氏入闽始祖。
南宋嘉定年间,刘开七任潮州都统制,率兵至兴宁岗背平黄彦章之乱,殁于营,葬于该地。
其子广传令其子孙落居于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
广传生子十四,其中一半(七大房)在兴宁各地立业,裔孙遍布本县28个区镇。
其中万人以上的有罗浮、水口、罗岗;5000人以上的有坭陂、叶塘、叶南、新圩、下堡、龙北;千人以上的有新陂、坜陂、合水、龙田、刁坊、岗背、径心、黄槐、石马,全县合计有10.8万人。
大埔刘氏家族
大埔刘氏族人,多为广传公派下。
分布:大埔刘姓分布于湖寮、青溪、百侯、双溪、大东、大麻、三河、洲瑞、古野、高陂等地,有农业人口约3.2万人。
分布如下:
茶阳下马湖,由青溪大塘背迁入,现传至22世,220人。
茶阳茅坪甜竹,由茶阳左弼迁入,现传至28世,365人。
茶阳阁庵角里,由百侯旧寨里松柏坑迁入,现传至16世,49人。
茶阳浒田下村,由大麻恭洲迁入,现传至18世,22人。
茶阳乌石乌石坑,由大麻恭洲迁入,现传至20世,63人。
茶阳左弼,何处迁来不详,现传至25世,52人。
茶阳群丰富北,由大麻恭洲迁入,现传至21世,7人。
青溪下坪沙、内禾,由青溪桃林下塘迁入,现传至21世,63人。
青溪青华,由青溪青锋沿埔迁入,现传至26世,308人。
青溪青华百余石,由福建忠礤迁入,现传至25世,151人。
青溪溪口高陂坑,由青溪蕉坑大水坑迁入,现传至25世,252人。
青溪桃林案湖,由福建永定峰市迁入,现传至22世,130人。
青溪桃林大塘背、富才,由福建永定峰市迁入,现传至23世,351人。
青溪蕉坑大水坑,由百侯旧寨里松柏坑迁入,现传至25世,260人。
青溪青峰沿埔、三方,由福建峰巿磜头坝迁入,现传至23世,1410人。
青溪浐坑看牛坪,由福建峰市、磜头坝迁入,现传至24世,420人。
湖寮莒村三世祠,由百侯旧寨里松柏坑迁入,现传至22世,10人。
湖寮莒村湖洋心,由百侯新乐迁入,现传至18世,5人。
湖寮古城简子头,由湖寮新寨迁入,现传至21世,10人。
湖寮岭下,由湖寮新寨迁入,现传至23世,382人。
湖寮黎家坪礤头,由大东东光大片里迁入,现传至20世,18人。
湖寮黎家坪营盘下,由湖寮新寨迁入,现传至25世,161人。
湖寮黎家坪上凹,由湖寮新寨迁入,现传至25世,25人。
湖寮新寨,由百侯旧寨里松柏坑迁入,现传至25世,1365人。
湖寮龙岗坪上,由湖寮河腰段塘头迁人,现传至3代,6人。
湖寮葵坑磜下、围子里,由湖寮新寨迁入,现传至22世,372人。
湖寮双髻山圣塘,由大东迁入,现传至3代,9人。
湖寮双髻山三塘,由大麻恭上迁入,现传至23世,149人。
湖寮双髻山头塘,由大麻敬里迁入,现传至23世,105人。
湖寮双髻山磜头缺,由湖寮双髻山三塘迁入,现传至3代,10人。
湖寮密坑段塘头,由湖寮新寨迁入,现传至23世,202人。
湖寮山子下社背角,由百侯迁入,现传至23世,102人。
百侯新乐,由百侯松柏坑迁入,现传至24世,768人。
百侯旧寨里松柏坑,由福建永定苦竹迁丰顺迁入,现传至27世,620人。
百侯旧寨里,由百侯新乐迁入,现传至26世,66人。
百侯武塘,由百侯新乐上村迁入,现传至22世,465人。
百侯侯南二村下祠堂背,由五华水寨迁入,现传至4代,17人。
百侯侯南大禾埕角,由百侯武塘定丰迁入,现传至3代,15人。
百侯软桥深坑,由大东东光大片里迁入,现传至23世,148人。
百侯软桥半岭,由百侯武塘定丰迁入,现传至21世,148人。
双溪三溪宫背,由饶平饶洋石井迁入,现传至22世,132人。
双溪三溪,由百侯松柏坑迁上木迁入,现传至22世,1561人。
双溪上木洋坑,由饶平洋坑迁入,现传至22世,202人。
双溪上木中村,由百侯松柏坑迁陂村迁入,现传至23世,150人。
双溪清泉溪,由饶平石井迁入,现传至21世,28人。
大东富溪远磜,由大东东光大片里迁入,现传至22世,48人。
大东三坤麻坳,由大东白土官宅迁入,现传至20世,102人。
大东白土官宅,由百侯侯南迁入,现传至23世,821人。
大东家荣禾埕头,由大东东光大片里迁入


IP属地:江苏265楼2019-05-28 16:57
回复
    插个
    四会市石狗良坳寨刘氏族谱
    家族堂号:彭城堂----良溪盛庆堂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脉,良坳寨刘姓脉源也有他久远的历史根源。良坳寨"盛庆刘公祠"的神台上写着:"刘门堂上历代祖先始高曾祖"(即汉高祖刘邦),两边对联:上联"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下联"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祠堂门口的祠联: 上联"彭城世冑", 下联"禄阁家声",属彭城派。虽然我良坳寨刘氏宗族谱散失,但从刘姓溯源证实良坳寨刘姓脉源始高曾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远籍江苏沛县)。也不知传了多少代,到宋朝末年,刘仕后裔中刘龙(即龙公),有九个儿子,第七个儿子刘开七是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人,授官潮州总镇,随在广东潮州安家立业。刘开七为由闽入粤的开基祖。因御寇而亡(葬于广东兴宁岗背黄颜山章下土墩岭村高车头行山象形鼻穴),他有一子,名广传。149代开七公生广传公。广传公进士出身,授官瑞金县令,共有14个儿子:1巨源、2巨湶、3巨汌、4巨渊、5巨海、6巨浪、7巨波、8巨涟、9巨江、10巨淮、11巨河、12巨汉、13巨浩、14巨深。分为14房,有孙辈83人。广传公作《内侍诗》云:"源湶渊海及涟江,淮汉与浩共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数五房是从杨。",先祖广传公还为十四子分远赴任律诗曰:"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据祖辈说:刘法标是刘昌盛、刘昌庆、刘昌伦的祖辈,是刘广传第九房巨江的后裔。经考查,惠州矮陂镇黄沙洞刘氏族谱记载,开七公派下第一房第三代巨源公相沿至第六代法承公、第八代法儒公、第十代法述公;龙门县开七公派下第一房第三代巨源公妣杨氏、林氏生8子,其中第四代福二郎公与妣杨氏生子为第五代念一郎(法行公)、念二郎(法正公)、念三郎(法通公),第五代法通公与李氏、江氏、罗氏生2子,其中第六代孟琏公与妣邹氏生子法强、与妣张氏生子法镛为第七代;第四代宗远公(巨源公第四子)与妣陈氏生3子:法贞、法忠、法信。兴宁县刘氏族谱记载开七公派下第二房巨湶第四代法宣公、第九代法举公、第十二代法福公,广西贺州开七公派下第二房巨湶第四代法缘(1398年-1478年)与妣黄氏、温氏生子:法传、法宗、法开,第五代法开与妣徐氏生子为第六代:友义大郎、法?、仲贤、法寛、法探、发容,第七代法兴、第八代法游。兴宁县合水镇乐群村芽仔寨巨汌房致中系(局部)谱系记载,第四代致中公生四子:法聪、法明、法旭、法惠,第五代法明生子:法贤、法澄,第六代法澄生子:法安,第七代法安生子:法光,第八代法光生子:元模、元梅、元松、元柏、元?(未详),第九代元模公生子:法清、法波、法?(未详)。紫金县上义镇大唐面村开七公派下第六房第三代巨浪公相沿至第六代法兰公、第七代法达公、第九代法惠公。五华县棉洋刘氏族谱记载开七公派下第八房巨涟公-君泫-法清-文福-法沿-善-志亮……。五华县郭田镇布关村第八房巨涟公后裔世系,第八代刘宝与妣苏氏生子:法滔、法滋,第九代法滋与妣张氏生子:有源,第十代有源与妣谢氏生子:法宝,第十一代法宝与妣江妙贞生子:法兴……。广传公第九子巨江官授广西太平府知府、浙江宁波府尹,后封为三海关大将军,享年97岁(公元1369-1466年),生七子:城清、城河、城海、城沆、城汉、城涌、城池。龙川县开七公的后裔世系:开七-广传-巨江-城河-法缘-法定(法兴)……,龙川县黄庙岭东水、和平双头黄沙坪四世祖城涌公(巨江之六子也)族谱记载生一子:法开,五世祖法开公与妣陈氏生一子:法穆,六世祖法穆与妣黄生三子:法海、法茂、法成。巨江房城池公的23世祖怀滨次子祝麟公与按妣谢氏生子:盛洪、盛庆。通过考查,广传公14房中有很多"法字辈",但没有发现刘法标的名字。因此良坳寨刘昌盛、刘昌庆是属于广传派下哪一房有待考证。根据推算,刘昌盛、刘昌庆大约是刘开七的17代孙。刘昌盛为兄,是一位老实的耕田佬。刘昌庆是小弟,是一位地理风水先生,云游各地为别人看风水地理,看到良坳是一块风水宝地,为了得到这块风水宝地这里有一个感人匪夷所思的故事。约于清朝初年刘昌庆伙同兄长刘昌盛从广东惠州迁移到四会市石狗镇新屋背暂居,后转入良坳寨定居开发建寨,也就是开基始祖。为了后辈知道良坳寨的开基始祖,因而良坳寨祠堂命名为"盛庆刘公祠",自封堂号为"良溪盛庆堂"。定居后,刘昌盛、刘昌庆的儿孙辈从惠州祖坟将其父亲刘法标与弟刘昌伦迁来合葬在放坑(即良坳寨刘姓人的太公山)。昌盛亲生1子,从昌庆过继来1子,共2子。其子分别为:一房刘杨龙,二房桃龙。杨龙公名下记载有三个儿子:元超、元槐、元建。昌盛公葬在放村背鹿暗塘山脉,昌盛婆一个葬在飞鹅塘下丫山脉,另一个葬在三丫塘牛眼山脉。杨龙公葬在沙头入去吹风罗带山脉,杨龙婆葬在大哗山仙人头山脉。桃龙公葬在金竹窝鹅脚山脉,桃龙婆葬在﹙ ? ﹚山脉。昌庆生建龙、桃龙……等几子,其中过继桃龙给昌盛做儿子,另几龙分支到黄田、高腰等地。一房建龙公名下记载有五子:元宗、元荣、元威、元鹤、元?。昌庆公葬在龙塘三坑石蛙尾山脉﹙田螺装雾﹚。昌庆婆葬在西岸田崀头半山﹙壁上挂灯﹚。建龙公葬塘坑古塘尾(听说被分流到黄田龙塘的族人移去另葬)。建龙婆张氏葬在墩顶(又名龟嘴),墓碑刻着:"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淸显妣刘母张氏墓,祀男元﹙宗、荣、威、鹤、?﹚五大房立",其一子名无法考证名字。从清朝初年至今(公元2009年)有三百六十多年,刘昌盛、刘昌庆支脉繁茂,繁子衍孙,由良坳寨"盛庆刘公祠"族人分流别处的有:四会市黄田龙塘村、黄竹塘村、岗背尾村;高要市水坑村、桑坑村;鼎湖小湘;英德曲江;鹤山、香港、新加波、吉隆波、马来西亚等地。"盛庆刘公祠" 由于年久失修,于公元1999年,由族人世仁、刘洋(立忠)、文忠等牵头,发动族人捐款,世彬带头捐出10000元开始动工,总筹得15万多元,志强带资及对不足部分垫资,按原来的形状重建"盛庆刘公祠"。盛庆祖祠,灵气重光,千秋祀典,长发其祥。从良坳寨始祖刘昌盛、刘昌庆开始订立以下字辈:"昌龙元林定盛世忠其祥芳"。如今族人繁子衍孙已经到了芳字辈。因此,刘汉忠(广西民族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生)题族谱诗:"政道德安晟,贤良远浩深。添福源积善,颂华富豪恩。"释义:掌握国家权力,处在执政地位时,要向群众讲清道理,为百姓多做德政工程,使百姓安居乐业、看到光明;要努力学习,使之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善良的人。做事要深谋远虑,具有远见卓识,具有自信心,既要声势浩大,又有扎扎实实;当你锦上添花、得到幸福和利益时,更要多做善事积德;歌颂中华民族富强时,应谢恩于百姓。
    一:敦孝弟:孝弟为百行之首,凡为人子弟者,不可忍灭天性,兹我族子孙,宜敦孝弟於一家。  二:睦宗族:宗族为万年所同,虽分房系支派,实源同一脉,不可视为秦越,兹我宗族宜敦一本之谊,笃亲亲之道。  三:和乡邻:乡邻同井而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不可相残相斗,宜视异姓如骨肉之亲。  四:明礼让:礼让为处世之道,非拜跪坐揖之文,必使亢泪不萌骄泰不作庶成谦逊之风。  五:务本业:士农工贾,各有其业,业精於勤、荒於嬉。凡务其业者,宜自食其力,切戒盘游无度。  六:端士品:士为名之首,隆其名,贵有其实,凡为士者,宜居仁由义,以成明体,达用之学,若荡检偷闲,不求上进,后悔莫及。  七:隆师道:师道为教化之源,隆师重道,正以崇其教也,尊之崇之。  八:修坟墓:坟墓为藏祖先之魂骸,每年宜整修祭扫,切勿挖掘抛露,致祖宗怨恨。  九:戒犯讳:同姓子侄,每派宜择定名字以为名,凡属内之嗣孙,不得犯父兄伯叔之名,当讳之。  十:戒争讼:争讼非立身保家之道,争必有失,讼则终凶,宜以忍处之,勿致倾家荡产之悔。  十一:戒赌博:赌博非人生正业,一入场中,百业俱废,人格亦轻,宜自守本分,切勿贪财,害累终身。  十二:戒淫恶:淫为万恶之源,宜检身防过,免损名节。  十三:戒犯上:自古尊卑上下名分昭然,不得以卑凌尊,以下犯上,宜尊长敬老。十四:戒轻谱:家谱是一家一族之宝,宜珍重收藏,以传后世详悉源流,查考世系。
    寻根:我是封开刘氏手机1892981600 1q号517457655


    IP属地:江苏267楼2019-05-28 17:04
    回复
      2025-09-20 05:32: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江苏269楼2019-05-28 17:10
      回复
        河源
        紫金刘氏
        始祖刘源明传至十七世祖刘聚义,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临汾县。到四十九世刘胜海皆居山西各县。五十世刘杜伯事周宣王为上卿大夫,食邑于杜(今长安杜城)。五十五世刘拱照移山东济南府立业。传至五十九世刘士云徙于丰(今江苏徐州沛丰地区),直到七十五世祖,汉高祖刘邦(高祖故居沛郡丰邑中阳里)居住沛丰。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西安,史称西汉。七十九世祖刘贞封陆城亭侯,食采于涿郡(今河北涿州市),直到九十四世祖刘玄德世居涿州。公元220年,刘玄德建立蜀国,定都四川成都。其次子刘永东迁洛阳定居。传到一百二十七世刘祥因避战乱,于唐末携子及孙由洛阳向南迁移,迁至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洞葛田坳开基。一百四十六世祖刘开七(生于福建宁化),宋末授广东潮州总镇,率兵往兴宁岗背平乱,殁于营。后裔为他在兴宁岗背立祠,是为刘氏由闽入粤大始祖。刘开七生子广传,刘广传生14子,为刘氏14大房:巨源、巨湶、巨汌、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涟、巨江、巨淮、巨河、巨汉、巨浩、巨深。长房巨源,生八子;二房巨湶,生八子;三房巨汌,生二子;四房巨渊,生二子;五房巨海,生九子;六房巨浪,生七子;七房巨波,生五子;八房巨涟,生八子;九房巨江,生七子;十房巨淮,生五子;十一房巨河,生六子。十二房巨汉,生四子;十三房巨浩,生六子;十四房巨深,生二子。
        迁入紫金各地刘氏均为兴宁刘开七之子刘广传的后裔,有长、二、三、四、六、八、十、十一等八房后裔,先后迁入紫金。全县刘姓人口约四万人,居全县第五位。
        (一)长房刘巨源世系
        1、长房长刘大万后裔刘正达在水墩秋溪段布开基,刘学面在乌石书田开基。
        2、长房二十世刘亦野,从兴宁北厢莳螺塘迁紫金凤安车田坝开基。十七世子刘琏,从车田坝迁至古竹下洞洋屋湖开基。十六世子刘玑从车田坝迁古竹下洞新陂头开基。蓝塘铁留塘、义容黄洞刘氏亦属长房二。
        3、长房三十世刘其信由兴宁北厢迁瓦溪,后到县城下厚街立祠。分支瓦溪天子嶂,附城上顿之,县城东门、北河街,柏埔圩等地。
        4、长房四刘宗远传下十一世习仁、习义、习礼、习智四兄弟,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从兴宁石马迁来永安(今紫金)开基。其中刘习义携子易城在紫金城北门内开基(现称花园刘)。后裔分居水墩群丰、秋溪、段布,柏埔仓下,中坝良庄,乌石书田等处,还有迁往四川、广西、海外等地。
        5、长房后裔分居乌石岗顶,乌石书田、中澄,凤安觉民,古竹蓼坑,临江塘排、禾坑,瓦溪红光等地。
        (二)二房刘巨湶世系
        1、刘巨湶第七子刘法宣其长孙六世刘孔招,自明朝洪武初年(1368~1397年)由南雄珠玑巷迁惠州河南岸立业,元配邬氏生子贡元;刘孔招带继室陈氏及子刘子元、孙刘彦文迁古竹岸头围开基。
        2、十一世刘仕旺迁到九和在南开基,十五世刘友由在南迁蓝塘高车坝立业,十七世刘朝楠由在南迁园芬福星排立业。
        (三)三房刘巨汌世系
        1、六世刘陞刘巨汌之长子刘致中之孙,由五华铁炉坝迁紫金苏区青溪村开基。
        2、六世刘乌子随母温祖妣于明洪武九年(1367年)由五华积木嶂迁入紫金九丫树开基。后裔分居原九树乡各村及九和,瓦溪,苏区青溪,附城林田,白溪等地。
        刘乌子后裔十一世刘觐捷,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九树到瓦溪墩头立基。
        (四)四房刘巨渊世系
        刘巨渊后裔在附城白溪小坡坑开基。
        (五)六房刘巨浪世系
        1、十三世刘念山刘巨浪后裔于清代从五华华阳镇金坑迁到义容庄子,后又迁义容汀村鹤薮,其子刘奕南从鹤薮迁到义容华新村南蛇湖(现称刘屋坝)开基,在村内建立刘奕南祠一座。
        2、十四世刘登华刘巨浪第七子刘仕九之后从五华安流大塘面迁紫金上义徐屋排(后改称大塘面)开基。
        青溪上窖亦有六房刘氏。
        (六)八房刘巨涟世系
        1、九世刘尚义从兴宁盐米沙乡迁来南岭庄田开基。
        2、十三世刘龙从兴宁岗背柏树下迁九和双罗村开基。
        3、八房八,念九十九郎后裔由兴宁柏树下迁到龙窝龙弯、茶松开基。
        4、九世刘德治从兴宁水口坭坡迁来紫金县城内孔圣庙侧开基,后裔分布紫金县城九田,龙窝茶园,九树柳布、红光、陈坑,九和黎坑,附城樟村等地。
        八房刘氏还分布在古竹、蓝塘、瓦溪、青溪、水墩等地。
        (七)十一房刘巨河世系
        五世刘元佐,生四子(6世),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5年)由江西省卢陵移居今紫金县城九田开基。长子刘民俊留守九田,分一支到黄塘和目田及青溪下窖;次子刘民望在龙窝彭坊李洞、宝洞米田角立业;三子刘民杰在乌石榕树下(榕林村)立业;四子刘民亮到蓝塘留塘立业。
        刘民杰后裔十六世刘永发,于清乾隆16年(1751年)由乌石榕林迁义容青溪矿坝立业。
        临江年峰四方围有刘氏千多人,房系待查。据传,十六世祖刘联芳从博罗石坝迁来。
        附:紫金刘氏主要聚居点
        镇名 村 或 自 然 村
        附城 林田山下、脚锄布、上顿、中布、牙前
        乌石 榕林、书田、坑塘、中澄、岗顶
        龙窝 龙光、茶松、茶园、彭坊李洞、莲塘角、罗洞、张姜
        苏区 青溪
        南岭 庄田
        水墩 群丰、秋溪、段布
        敬梓 冯坑
        中坝 良庄
        瓦溪 瓦溪、姜坑、墩塘、半岗、车坝、围坳、高田、仙女铺、米糊坑、九树、公坑、柳布、茶光、红光
        九和 官坑、双罗、龙卜、热水、园芬、在南、在下、在上、金光、富竹、九和圩
        蓝塘 留塘、高车坝、大村、南山、半径、自然、塘田、茜坑、双兴、百牧羊、元吉
        凤安 上坑、黄竹塘、佛岭、车田坝
        好义 老圩坳、吉田
        上义 上义、茅田
        古竹 雁头、蓼坑、吉安、上洞、下洞
        义容 黄洞、刘屋坝、汤田、均安、汀村、南坑、青水、上窖、下窖、青溪、龙田
        柏埔 仓下、良洞、东升、方湖、岭下、小鲁
        临江 年丰、禾坑、梧丰
        黄塘 车前和目田
        白溪水库 新楼、小坡坑
        附注:县城和各镇所在地均有不少刘氏人分散居住。
        四、堂号、祠堂与堂联
        (一)堂号
        “彭城堂”汉高祖刘邦祖籍江苏彭城郡(今徐州丰县、沛县一带),刘邦之曾孙中山靖王刘胜出自彭城,后代多为王侯、官吏,有彭城望族之称,后世以“彭城堂”为堂号。
        “禄阁家声”或称藜阁家声。汉宣帝时大学问家刘向勤奋好学,其读书的地方称禄阁。一天黄昏天色已暗,刘向仍苦读不辍,一老者扶藜杖造访,见刘向如此勤奋,遂吹燃手中藜杖为之照亮。故禄阁又称藜阁。刘氏后人称禄阁家声或藜阁家声,意为书香之家。
        (二)祠堂与堂联
        1、刘氏总祠
        紫金县刘氏,在县城建有一总祠,其余各房各脉聚居的地方都建有祠堂。紫金县城内建有5个刘氏祖祠。刘氏总祠建在紫金县城北门街(今称儒林街),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座东向西,面积800平方米。
        大门联:
        彭城世泽,禄阁家声(或汉室家声)。
        彭城世泽,天禄流芳。
        2、乌石下书田刘氏祠堂
        顶梁联:
        始系溯尧唐,百七代世泽流传,香火远追洪洞脉;
        分支由紫邑,数十里宗房别建,云盈冀绍汉家声。
        3、紫城九田刘氏祠堂
        顶梁联:
        赤帜绘皇图,河清海晏,兰台溢彩,石室生香,祖业辉煌照日月;
        金山立祠宇,人杰地灵,铁水流光,天鹅展翅,桃源茂盛映乾坤。
        4、青溪矿坝刘氏祠堂
        顶梁联:
        世系溯彭城,定国安邦,两汉丰功垂史册;
        书香承禄阁,光前裕后,三元文彩耀千秋。
        5、花园刘易城公祠联
        赤帜映蓝天,龙吟虎啸,约法三章,剔除暴政,灭秦收楚功赫赫;
        红花绕福地,子肖孙贤,立规六好,培育仁心,勤耕重读瓞绵绵。
        彭城世德,善驾驭,铁马金戈,重用三杰,驰骋三秦十万里;
        禄阁家声,宜力行,宽容饶让,宏扬六好,纵横四海百千年。
        6、瓦溪墩头刘氏宗祠
        顶梁联:
        举目共思宗功祖德;存心当为子孝孙慈。
        五、族规、家训、传说
        (一)刘广传家训
        敦孝弟、睦亲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士品、隆师道、修祖墓、戒犯讳、戒争讼、戒赌博、戒淫恶、戒犯上、戒轻谱。
        (二)刘广传族诗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三)花园刘易城家训
        吾今不遽责尔子孙,有经天纬地之才,博古通今之学;但愿尔子孙,遵守礼义,爱惜廉耻。立好心,行好事,做好人,读好书,写好字,交好友。勤俭持家,清白守身。毋嗜酒,毋赌博,毋嫖行,毋游荡、毋花耗,毋强梁,循规蹈矩,安分纯良。每念一起,必思上下左右,有天地鬼神;每行一事,必上顾祖父,中顾名节,下顾儿孙。诚能如此作想,则礼义常在,廉耻不丧,自然天地护庇,祖宗默佑,明有人钦,幽有神保,将来功名事业,子孙福寿,世泽绵延,可与先人令绪,同其悠久。惟尔子若孙,毋忘祖训,保艾尔后。
        (四)饶让巷的传说
        紫金县城内下厚街中段,刘名载故居“观察第”与江家祠之间有一小巷,此巷称“饶让巷”。
        相传清代刘江两姓因建房引起地界争议,刘氏的亲属向在外任职的刘名载寄书求援。他回信并引先贤名诗:“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教育亲人谦让乡邻。此后,刘氏主动退让三尺,江姓受感动,亦退三尺,留出六尺宽的小巷,被乡人传为佳话,称为“饶让巷”。
        紫金刘氏人物简介





        IP属地:江苏270楼2019-05-28 17:13
        回复
          阳江
          刘为当地第五大姓
          阳江刘氏
          多系刘广传后代。刘广传,官名弁,号清淑,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选授江西瑞金县令,因平洞寇有功改京秩擢至奉政议郎。广传有源、泉、洲、渊、海、浪、波、涟、江、淮、河、汉、浩、深十四子,以“巨”字为字派,称十四“巨”。时人谓茂林修竹。其入粤子孙遍及惠州、兴宁、潮洲、饶平、南雄、南海、番禺、佛山和阳江各地。迁居阳江者为其五子巨波后代,主要有五支。阳春三甲刘姓。此系广传七子巨波后代。巨波三子念三郎于明成化八年(1472)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田背迁至阳春三甲石咀定居。阳西县塘口镇黄仙垌刘姓。黄仙垌刘姓子孙同属刘巨波后代,明成化年间,巨波玄孙文莪自阳春三甲迁居阳江乌石坑,后徙黄仙垌村。阳江谐村刘姓。刘广传玄孙刘少集(系刘巨海之后)为宋岁进士,官授南恩州教授,卸任后住隶籍阳江谐村。阳西县塘口镇横山刘姓。本支刘姓同属刘少集后代,自阳江谐村迁塘口横山定居。江城及海头白土刘姓。本支刘姓系刘广传玄孙刘汉友后代,于宋岁由肇庆府迁入。(刘裔清)
          阳春刘氏家族
          刘姓 汉族,堂号彭城郡(沛县)。
          明成化年间,刘念三从福建上杭县田背村迁阳春三甲龙湾,刘清河从新会迁入阳春合水满堂寨定居。
          明万历年间,刘乔宇从福建漳州南靖川子寨迁入阳春那乌那心寨,转合水看牛塘,后到潭水高定居。
          清代,有多支迁入阳春定居。
          主要居住镇:三甲、潭水、春城、双滘、河口、合水。
          阳春市境刘姓有6支,各有排辈。


          IP属地:江苏271楼2019-05-28 17:17
          回复
            清远
            清城刘氏家族
            刘氏为区内的第三大姓,以分布在横荷岗头的人口居多。
            源潭刘氏:
            大垯刘屋村刘氏,其祖先于清代中期从镇内良洞村迁来,至今已繁衍9代,今刘屋居住刘姓人口168人。
            青龙高埔村刘氏,其祖先刘文举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增城麻丰村迁居至白石村,再由白石村迁徙至源潭青龙高埔村,后刘文举迁回增城,其子刘南居遗落在青龙高埔村,至今已繁衍17代。今高埔村居住刘姓人口300多人。
            秀溪大围村刘氏,其祖先于清代中期从潮州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8代,今大围村居住刘姓人口200人。
            石角刘氏:
            灵洲刘氏,其祖先刘英玉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从郁南连滩东坝虎山村迁徙至石角灵洲(老屋),至今已繁衍14代。今石角镇内居住其后裔人口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灵洲灵一、灵北、灵南、刘屋、凤至、老屋、石马、新基荷东、石角四村、廻岐江仔(江一、江二)等自然村落。分支到香港、广州、佛山等地定居的有1500多人。
            田心河江村刘氏,其祖先于清代中期从横荷岗头迁来,至今已繁衍14代,今河江村居住刘姓人口220人。
            横荷刘氏:
            刘氏为横荷镇的第一大姓。其祖先南寿公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年间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至横荷岗头,至今已繁衍30多代。分支的自然村落有:赤岗的高边、高西、上东村。岗头的下岭、上岭、石东、石南、大路、大地、风光、下泥、上泥、新屋、敢一、敢二、敢三、办一、办二、办三、大沙、冷仔、下巷、上巷、岭顶、湾仔、新田、旧一、旧二、旧三、上田、下田、油田、高西、高东、格江。青山的深冲、石比、石比塘、石联、上海、下海、狮子头、向背、向南。玉塘的沙坑、北丫、黄塘墩、玉塘。大有的上大角四、中大角二、下大角、新圩、大地、竹仔园、观洲三、沙塘村。打鼓的新建、牛头、向南、红建、上王、下王、昨石。横荷的老寮、中心、下氹。车头的东屋。今在横荷镇居住的刘姓人口10758人。
            龙塘刘氏:
            办冲勒背村刘氏,其祖先新虾公从横荷岗头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11代。今勒背村居住刘姓人口51人。
            安丰竹园路边村刘氏,其祖先于明代末期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而来,至今繁衍17代。今竹园路边村居住刘姓人口60人。
            沙溪石太和村刘氏,其祖先于清代初期从横荷岗头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14代。今石太和村居住刘姓人口11人。
            洲心刘氏:
            三角下岭村刘氏,其祖先于清代中期从惠州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12代,今下岭村居住刘姓人口200人。
            高桥刘氏:
            高桥洞尾村刘氏,其祖先刘文昌来自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至今已繁衍20多代。分布在长洞、大树栏、高山等自然村落,今共居住有刘姓人口1000多人。另一支分支到源潭大垯大龙迳村。
            源潭刘氏家族
            大垯刘屋村刘氏,其祖先于清代中期从镇内良洞村迁来,至今已繁衍9代,今刘屋居住刘姓人口168人。
            青龙高埔村刘氏,其祖先刘文举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增城麻丰村迁居至白石村,再由白石村迁徙至源潭青龙高埔村,后刘文举迁回增城,其子刘南居遗落在青龙高埔村,至今已繁衍17代。今高埔村居住刘姓人口300多人。
            秀溪大围村刘氏,其祖先于清代中期从潮州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8代,今大围村居住刘姓人口200人。
            大垯刘屋村刘氏家族其祖先于清代中期从镇内良洞村迁来。至今已繁衍9代。今刘屋居住刘姓人口168人。
            青龙高埔村刘氏家族其祖先刘文举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增城麻丰村迁居至白石村,再由白石村迁徙至源潭青龙高埔村,后刘文举迁回增城,其子刘南居遗落在青龙高埔村,至今已繁衍17代。今高埔村居住刘姓人口300多人。
            秀溪大围村刘氏家族其祖先于清代中期从潮州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8代。今大围村居住刘姓人口200人。


            IP属地:江苏272楼2019-05-28 17:19
            回复
              东莞
              东莞本土姓氏录
              据l98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东莞全市本地居民共有285姓(单姓282个,复姓3个)。这些姓氏不少是历史上从外地迁入的。唐末、五代、北宋、南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中原逐鹿;而广东地处南陲,较为安定,于是大批人口南迁。他们先从江西越过大庾岭、梅关,聚南雄珠玑巷后迁莞的有41族。另一路是从福建的莆田、泉州、福州、同安等地迁来。还有少数从山东、浙江等地迁入。解放后,南下干部、转业军人留在本邑工作;改革开放后,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庭迁入较多,这都是姓氏增加的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刘氏。
              东莞刘氏祠堂
              在常平镇田尾村。该村刘姓始祖——福远公南宋末年到此地定居,其子刘显宗和刘柏宗二世传宗立业,兴建两座祠堂,名为上围祠堂、下围祠堂;祠堂设计、建筑相似,历经多个年代重修(最后一次于一九九三年由居住在南洋马来西亚华侨刘氏后裔刘柱出资重修)仍可见昔日艺术风貌。祠堂坐北向南,主建筑分为前、中、后三大部分,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整座祠堂气势非凡,给人一个雄伟建筑的感觉。其廊木檐柱,雕刻生动,鸟翔花盛,图文清晰。自古至今,始终是该村标志,体现该村兴衰。解放前夕,东江游击队曾在此祠堂办公。


              IP属地:江苏273楼2019-05-28 17:23
              回复
                中山
                中山刘氏家
                一、广东中山沙溪刘氏家族有两大分支:
                1、山谿角(即今云汉、龙瑞两村)刘汝贤家族于宋绍兴末年由南雄珠玑巷迁今东区土瓜岭,其六传后代迁山谿角开族,后代分支石岐,沙溪龙聚环、坑口圩、沙棚、涌头,东区库充、新村,环城区寮后、树涌、北台、芦溪,板芙湖洲,五桂山龙塘。
                2、龙头环刘禘当家族原籍南雄,为明朝昭武将军,于明洪武初年随军入粤,以军籍安家小榄,其后代分支龙头环及石岐。
                二、广东中山小榄刘氏有六大分支
                1、刘帝绶家族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来;
                2、刘起晨家族原籍辽阳,明朝世袭广海锦衣卫百户,因屯兵小榄而安家;
                3、刘裔存家族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由顺德马滘迁来;
                4、刘延祚家族于清初由鹤山迁来,其第二代孙分居黄圃;
                5、刘成昌家族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由恩平迁来,
                6、刘梓缓家族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来。
                三、广东中山大黄圃刘氏有四大分支
                1、刘南安家族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由番禺亭岗迁来;
                2、鼓楼坊刘万荣家族于清乾隆初年由小榄迁入;
                3、刘纯儒家族原籍南海,先迁居黄泥坑,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迁三社坊;
                4、刘宏深家族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南海金利都黄岗堡迁来三社坊。
                四、广东中山三乡鸦岗刘氏家族
                始祖:刘中行
                原籍:南雄珠玑巷
                迁移:于宋代由南雄珠玑巷迁石岐,后人再迁鸦岗。
                五、广东中山神湾刘氏家族
                始祖:刘尚德
                原籍:兴宁县
                迁移: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迁来。


                IP属地:江苏274楼2019-05-28 17:27
                回复
                  2025-09-20 05:26: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山刘氏是以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为祖的家族,是刘氏著名家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汉昭烈帝--刘备就出自中山刘氏。
                  中山刘氏是刘姓使用最普遍的堂号之一,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主要宗族。中山郡始建于汉高祖时,景帝时改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省定州市卢奴县),所辖范围相当于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开皇初废。西汉时,汉景帝封儿子刘胜为中山王,史称中山靖王,西蜀刘备家族,就是中山刘氏之后。今日绝大部分中山刘氏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另外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封第五子刘焉为中山王。但后世中山刘氏中,至今尚未发现有自称是中山王刘焉后裔的。唐朝时,中山郡刘氏在当地就已经衰落。宋元以后,随着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的崛起,中山郡也重新在刘氏宗族中扬名起来。
                  插个
                  南京高淳400多“中山刘氏”后人三月三祭祖
                  农历三月三,也称上巳节,不少家族选择在这天祭祀。4月18日南京高淳区和安徽宣城市的中山刘氏八大支宗亲代表400多人齐聚宣城市狸桥镇塔山刘家,举行一年一度的春季祭祖典礼。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刘氏三月三祭祖”是高淳区唯一的祭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月18日上午9时28分,祭祖典礼正式开始。在震天的锣鼓声中,中山刘氏的后人恭迎列祖列宗的牌位,随后,各支宗亲中有威望的老人作为代表,献上猪、鸡、鱼、三素、水果等祭品,再燃烛进香、行叩拜礼。献祭之后是宣读家规、祭文,最后是宗亲代表祭酒、祭茶……整个祭祖过程持续了半小时左右,简单文明。
                    根据刘氏家谱记载:唐朝末年刘禹锡五世孙刘政来到溧水,而溧水古时有中山的别称,中山刘氏定居下来。刘政的孙子刘宰任江宁尉时,先迁居金坛,后落户高淳砖墙镇茅城,刘宰一共生了八个儿子,也就是现在八大支的祖先。77岁的刘维珍是中山刘氏第七房的第29代后人,他介绍说,“如今,八房中有六房留在高淳,还有两房定居在紧邻高淳的宣城狸桥镇,每年的三月三,八房轮流举办祭祖典礼,今年轮到第五房的狸桥镇塔山刘家。”
                    1000多年来,刘氏家族人才辈出,先后出过进士14人,其中探花1人,翰林2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祖先的教诲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延续着,而这正源于刘氏严格的家规。2014年,刘氏子孙对家谱进行第16次重修,总结凝练出新的十条家规:孝为先、勿非为、勤创业等。“这十条家规凝结了全族人的智慧,也得到了大家认可。”南京大学博士后、刘氏第32代后人刘尔富告诉南京日报记者。
                    家规推陈出新,辈份排列也贯彻了家族核心文化,从中山刘氏八大支31代开始,便统一了后人40代的辈份,40字串起来其实是一首诗,“宜尔行善事,务滋广立功……”汲取了《诗经》《尚书》等古籍精华、道德约束,告诫子孙后代要多行善事,忠孝传承,这样才能世代绵远,家族兴旺。


                  IP属地:江苏275楼2019-05-28 17:38
                  收起回复
                    十一世祖石井三世祖大十四公,谥显寿,妣十三娘钟氏,生四子:宗宁,宗福,宗义,宗和.均住石井,又分军埠、刘屋埔、台湾等处.钟氏葬于莲圹下蟹形.妣二娘黄氏,生子宗华.公与黄氏葬于丰顺锡坑山上.仙人撬脚形。
                    公撰有辈序诗曰:宗孔文元良,大继益时光,可传万世守,家兴邦得康.(从开七公传下十二世,石井第四世起用辈序).
                      十二世石井四世长房宗宁公,谥宽性,妣淑善李氏.生二子:孔裕,孔琼,祖祠老屋里,派下东作楼,东山楼圹腹下.
                      十三世石井五世名孔裕,谥端正公,妣八娘詹氏,生三子:文安,文创,文荫,派东山楼塘腹下.
                    十三世石井五世名孔琼,谥诚朴公,妣正淑张氏,生五子:文金,文深,文尾,文熔,文锷,派居东作楼.宽性公派下东作楼十八世,名守达,字史侯,谥伯坚,(刘史候(1881-1927年)参加过辛亥之广州起义,1918年授陆军少将衔.现在东作楼内,有一座少将第至今保存完好).
                      十二世祖石井四世二房宗福公,谥诚德,妣翁氏、曾氏,生三子:孔辉,孔隆,孔清,祖祠在田唇,派居新丰田唇,台湾新竹县等地.
                      十三世石井四世三房宗义公,谥英迈,妣赵氏、陈氏.祖祠中央祠,生五子:孔仁,孔礼,孔富,孔智,孔信.
                     派下埔下,庵头黄,前洋,蔡坑,陆河县水唇镇山子下村,滴水寨,老楼子,台湾,高桥子,庵下等处.
                    十二世祖石井四世祖四房宗和,谥恒义公,妣宜顺林氏,公妈合葬在狮地岗尾,祖祠是背屋祠,生四子:孔森,孔新,孔盛,孔昌.
                      十三世石井五世长房孔森,谥茂隐公,妣淑范黄氏,赴台湾.
                      十三世石井五世次房孔新,谥纯厚公,妣曾氏,张氏,沈氏,祖祠是上新屋,葬在狮地岗,生三子:文镒,文鉎,文铿.
                      十四世石井六世长房文镒公,谥弘毅公;
                      十四世石井六世次房文鉎,谥中亭公,迁台湾;
                    十四世石井六世文铿公,谥和亭,于嘉靖辛酉年五月初十日,因避乱在三饶病故,葬在扬康径口石壁岭山埔坪,每年八月十二日扫墓,生五子:元佩,元璋,元雍,元珖,元瑀.
                      十五世石井七世长房元佩,谥端谨公,嘉靖壬辰科邑痒生,祖祠白屋厅,龛顶挂有匾:"文辟饶荒".生五男二女,一嫁大埔背,一嫁上田.
                      十六世石井八世长房良韬, 谥宽惠公,封千总之职,系大门口大房公,生三子:大洵,大潜,大璜,裔孙移居揭阳碣石.
                      十六世石井八世二房良韫,谥忠肃公,生二子:肇发,肇登派居大门口二房公.
                    十六世石井八世三房良韡,谥恭恕公,生四子:一:大沆,派揭阳鲤湖,汤坑;二:大波;三:大漂;四:大注,谥广惠公,派介祉楼,新楼,中先,老大楼,戬谷楼.
                      十六世石井八世四房良韐,谥贞恕公,派居东河楼(可能是东作楼,可能是把作字写成了河字了),龟子坑.
                      十六世石井八世五房:良韨,谥敦质公,生四子:大滨,大唇,大堤,大晚,派居大坪楼.
                      十三世石井五世三房孔盛,谥整饬,妣廖氏,张氏,生三子:文宗,文宾,文质,派老大楼下三房.裔孙刘士煌,乾隆乙亥恩科由拨贡中式第49名举人.
                    十三世石井五世四房孔昌,谥兴仁,妣詹氏,生二子一女,长文华,次文显,谥义和生四子:元琛,元夔,元洪,元兰.派居新屋子,老楼子,城子里,大埔第三溪,宫背等处.
                      十七世石井九世四房大注公,谥广惠,妣勤肃钱氏,生四子.
                      十八世石井十世长房:继谇,谥惟善,派居前洋,十一世文开,十二世仁寿.
                      十八世石井十世次房,继贺,字庆万,谥宽义,妣詹氏,林氏,派戬谷楼,坎下楼.
                      十八世石井十世继诏公,谥仁泉,妣庄宜詹氏生两子:益苏,益芹,派新楼.
                      十九世石井十一世益苏公,字宏敬,谥文山公,妣顺睦邱氏,辑睦侯氏,生七子:时防,时隆,时健,时宪,时阼,时陬,时附,派老大楼,新楼等.
                    二十世石井十二世时陬公,刘大力,字梁载,号裕斋,谥开邑,雍正十一年癸丑(公元1733年)科中式第五名武进士,钦赐都间府衔.身长八尺,勇力过人,性刚正仁孝,好学不仕,乐善好施,时值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歉米腾贵,裕斋出私积与妻亲操斗斛计口济民,乡中老病孤弱赖以全活者不下数百人.并不自为德,子孙三代进庠生者十三人,国学生十九人,书香不断.所遗举重石凳约三百斤,铁大刀四支.长可丈许.重者二百多斤.轻者九十余,乃平日练武所用也.葬深峻,每年九月九重阳节扫墓.传下老大楼四个房.传至(公元2008年)已传下康字辈,四个房总人口二千多人,其中长房人口一千多人.
                      十九世石井十一世次房益芹公,字文成,谥义成公,妣黄氏公葬伯公座麒麟吐火形,生四子:时恺,时升,时恒,时枕,派居中先,介祉楼等.
                    二十世石井十二世时恺,谥东仁公,一生乐善好施,雍正甲辰皇恩拨为优行贡元,传至石井十五世,孪生兄弟,映春,映华同科等举人.映华中文进士,曾撰续石井乡辈序诗:"陶唐贻泽远,成汉溯源长,化日皇风布,贤能应运昌".
                      石井乡自刘谷祥初由新安寨迁来大门口结庐耕作开基创业,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派下有四房,分设七个管理区,历代外迁人口难以数计.
                      其他如五世宗宗华移居丰顺锡坑,七世启元派居揭东汾水,孔宽移居渔村,庵下派出莳田,绍汉迁居杨桃坑,引下,新丰田唇,等地.
                    由于先祖有八角井的传说,因而取名为石井乡,白村有诗云:"石井有井名八角,八角石栏祖刻明.今中有鱼游自乐,小螺缺尾能孪生.闻说清初郭令尹,饮水却疾思濯缨.每逢佳节游人过,红妆粉黛来盈盈
                    .拾石投井期有孕,蕃我族类利我耕.回思祖德诚不朽,应于此井共扬名."
                     1988年10月21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八角井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竖有碑文纪念.(可惜在90年代,此井在石南小学高墙的围护下还是难逃一劫,八个石栏和石狮全部被盗走).
                      石井素有"文武世家"的美称.兹将科举时期全乡考中的文武进士,文武举人,和最难齐全的恩,拨,副,岁,优五式贡生简介于下:
                    刘大力,字梁载,号裕斋,谥开邑,雍正十一年癸丑(公元1733年)科中式第五名武进士,钦赐都间府衔.身长八尺,勇力过人,性刚正仁孝,好学不仕,乐善好施,时值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歉米腾贵,裕斋出私积与妻亲操斗斛计口济民,乡中老病孤弱赖以全活者不下数百人.并不自为德,子孙三代进庠生者十三人,国学生十九人,书香不断.所遗举重石凳约三百斤,铁大刀四支.长可丈许.重者二百多斤.轻者九十余,乃平日练武所用也.
                    刘映华,嘉庆三年戊午(公元1798年)与兄映春同科中式第二名举人,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 年)科中式第一百二十一名进士,任广州府儒学教授 .
                    刘映春,乳名栽桃,嘉庆三年戊午(公元1798年)科中式十六名举人,任贵州,普安,安平,南安等县知县.
                     刘士煌,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恩科,由拔贡中式第四十九名举人,任安徽蒙城知县.
                     刘廷桢.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公元1771年)科中式第六十名举人.
                     刘国标,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公元1792年)科中式第八名武举人.
                     恩贡:刘廷桢,乾隆辛卯科
                        刘用中,乾隆乙酉科
                        刘鸣銮,乾隆乙酉科
                        刘映春,嘉庆戊午科
                        刘引藜,道光辛已科
                        刘启文,道光乙未科
                     拨贡:刘士煌,乾隆丁酉科
                     副贡:刘际尧,嘉庆庚申科
                     岁贡:刘鸣銮,乾隆乙酉科
                     优贡:刘绍汉,雍正壬子科
                      刘仁扬,号必山,石井大门口人,性孝友,有气节,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闽粤边境
                    未平,仕扬独招募义民征抚之,四境得以安戢,功敕授千总之职,卒年五十九.
                     刘史候(1881-1927年)参加过辛亥之广州起义,1918年授陆军少将衔.
                                      刘建省整理于公元二零零八年六月
                    注:1:此族谱是根据刘陶天整理在《饶平客家姓氏渊源》书中的刘氏部分,由石井刘建省整理上网,兴宁刘光宗长指导填加并翻译繁体字。
                    2:刘陶天整理在《饶平客家姓氏渊源》书中的刘氏部分,存在一些瑕疵和很多不明的地方,只能做为一种参考。本人将此族谱整理上网,只做为初步的寻根问祖,如有寻根问祖者应联系当地的乡中各位老大。
                    ------- 刘建省。


                    IP属地:江苏277楼2019-05-28 17:42
                    回复
                      揭阳
                      刘是当地第十大姓
                      刘氏始创桂花篮村
                      前几年我们在流沙工作的四位同乡相约访先祖刘氏居住地一一桂花篮村。
                      桂花篮村位于南径镇东南10里潮普交界处,古属潮阳县,明神宗年间划入普宁治下,属土包括今之青洋山、碧屿(北屿苏)二个管理区,古时主村址在碧屿,现名和靖村。据说,刘氏先祖刘琰山于北宋年间从福建莆田迁居潮阳,创桂花篮村,历300余年,至明洪武六年,刘燕山携胞弟刘南岗避乱迁居霖田都桂林(今揭东县霖磐镇下林乡),第四子刘忠义从下林东头寨迁居普宁桂扬,俗称洋尾刘,即今南溪镇扬美乡。
                      .600多年前先祖居南径桂花篮时可谓当地望族,虽然时移世易,山移水改,但是许多动人事迹仍在附近村寨世代相传,古迹文物依稀可见。
                      刘氏手迹“朝阳石”
                      铁山山脉系莲花峰支脉,从大坝主峰蜿蜒东去30里落龙脱脉,落龙处结一山丘,形似卧牛,先民称此地为“眠牛地”。刘氏先祖在山下建寨,祠堂坐西向东,依山傍水。从山下往上望去,一块形似交椅的巨石高高耸立在山头上,特别显眼,巨石高约2丈,宽约3丈,顶端呈半圆形,面东刻着“朝阳”二字,落款“元至正戊子刘南海书,明天启丁卯杨紫台修”。据史记载,刘南海是刘族祖先,元顺帝至正六年丙戌科进士,官至内阁太学士。“朝阳”二字约2尺见方,用楷书撰写,十分苍劲有力,实乃书法珍品,被列为文物保护景点。多年来,青洋山管区的干部每年都要派人用红漆油刷新。
                      “朝阳石”历经沧桑,不管物换星移,政局变幻,总是栉风沐雨,岿然屹立。
                      “牛嘴石”寨门的沧桑
                      在“朝阳石”脚下旧村址的巷头,倚立着一块辟开的巨石。从前这里是一个石门,10多年前还残留两边石墙,近年因修村道需要,辟去一半,只留下靠厝屋这一边了。据前辈讲,这里创寨时,选址眠牛地,利用天然巨石修成寨门,称石门为牛嘴,全村人口经由此出入。置寨后,人口日蕃,科仕不断,可谓地灵人杰。衍至元朝末期,家中供养一位风水先生,专施堪舆,后来失盲,终身赡养。一天,他问家童,近日为何餐餐吃着羊肉,家童答称前几天一只羊跌死山岗,把它杀了,阿舍
                      (主人)唔食死羊肉,专留给你吃。先生听后不动声色,记恨在心,不久即向主人建议:若将石门扩大,乡里会更加兴旺发达。主人从其所言,请来石匠,挥斧凿石,可是动工3天后,寨中大小排水沟都流“黄常水”(黄颜色污水)。自此,村寨日渐萧条,祸事接二连三,遂致避乱他乡。先民把散寨归究为石门凿破,牛嘴流血,活牛变死牛。传说终归是传说,大可不去相信它,但是利用天然巨石修寨门,确是匠心独到,如今石墙上还留下4个架横梁的石孔。
                      “牛索桥”与桂花篮散寨
                      石门前面横躺着小溪,小溪上原来架设一座石桥,俗称“牛索桥”。近年已改建成8米宽的混凝土桥,别小看这座桥,它却发生一件与散寨有关的重大事件。刘氏先祖定居桂花篮后,相继有人在朝为官,权势显赫,凡过桥进入乡里者,文官需下轿,武将当下马,成为定例。一天,朝廷一位太史官来潮州解粮,路过此桥时,因初来乍到,北方人又不懂潮语,不明风俗,不习水性,骑马过桥,适逢一群儿童在桥下洗澡戏耍,看到有人敢于骑马过桥,便大声起哄,致使马惊人翻,跌死桥下。后来其子在朝为官,为报父仇,奏请朝廷围剿,朝廷遂勒令一姓杨总兵围剿桂花篮,故而散寨。苏氏重建桂花篮村后,村民每年都在桥边祭拜这位解粮官,名为拜“官龙王”,此风俗流传至今。究竟刘氏先祖缘何离开桂花篮,因年深日久,详情难以考证。但是散寨时,正值元末明初风雷激荡年代,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改朝换代,战乱遍及全国。大批人民流离失所,避乱他乡,可能是主要原因。
                      刘氏先祖离开桂花篮后,后裔境况如何?散寨时全村人口多少?现无证可考。但仅其后裔刘燕山兄弟二人,子孙今居榕江两岸者已达
                      3万余人。


                      IP属地:江苏279楼2019-05-28 17:51
                      回复
                        福建
                        福州
                        刘是当地第九大姓
                        凤岗刘氏
                        分布于建新镇的刘宅、城门镇的胪厦等。
                        福清刘氏家
                          刘厝刘氏 始祖刘瑄,明洪武八年(1375年)自福州南台迁平南里五九都刘厝村。
                          围底刘氏 始祖刘尔,清嘉庆时自惠安县白沙尾迁平南里五九都围底村。
                          下牛刘氏 清乾隆时自侯官县神钟村迁方兴里下牛村。
                          旗山刘氏 迁闽始祖刘存,唐末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福州凤冈,二世昌茂,由凤冈迁入旗山麓。
                        闽清刘氏家族
                        《刘氏家谱》载:“始祖刘存,河南西路光州固始县人。唐僖宗中和元年,因战乱率子侄入闽。初居漳浦,景福二年五月迁瓯冶(今福州),天祐间徙居怀安凤岗(今闽侯),至明洪武二年第十五世维济公迁居闽清六都芦坂(今坂中村)。”
                        刘姓迁入闽清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现为闽清第二大姓氏,县内刘姓人口近三万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闽清刘姓人才辈出,勤勉奋进,为推动我县的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发挥了应有作用。闽清籍刘姓在外华侨华裔爱国爱乡,为侨居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还积极回馈乡梓,在家乡投资兴业,捐助公益,他们的品德和业绩都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许建平强调,闽清彭城刘氏联谊会的成立,将在凝聚族人、团结社会、教化文明、与全县各姓氏更加和谐共进、建设闽清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她还希望联谊会发挥姓氏宗族的特有凝聚力,进一步发挥联谊会在连接闽清与海外乡亲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海外侨胞爱国爱乡、投资兴业、共建闽清、捐资公益等各项事业服务。


                        IP属地:江苏281楼2019-05-29 16:31
                        回复
                          厦门
                          海沧刘氏
                          刘 姓
                            人口2245人,海沧第14位。
                            得姓来由:源于祁姓: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今河北唐县),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史称刘氏正宗,是为陕西刘氏。
                            郡望 彭城郡。
                            入闽 唐天宝八年(749年)刘韶(字虞乐,号仪廷)贬为泉州别驾殁于任所。副室为莆阳人氏,生育四子,分别开居莆田、仙游、惠安和永春等县。其子刘友与家属舆榇北归,来到莆田涵江地界,时因安禄山之乱所波及,地方动荡,道路梗阻,刘友乃胥宇而家于涵江之西坂。后择吉葬其父刘别驾于莆田兴教里梧仑西洋地,即今之瓦窑山,人称“刘墓”。而其后裔子孙分支莆田、仙游和秀屿等地;又分惠北之圭峰、峰尾和土坑等地,以及惠安之东岭一带。
                            肇基海沧
                            后埔刘氏 上源属莆田涵江派。刘韶后裔子孙一支移居海澄。明朝初年,刘四极从海澄南门外内楼迁居东孚后埔(时称玉塘,今属东孚镇凤山村)。刘四极裔孙世系列表如下:
                            1世  2世  3世  4世
                            德瑞 裔孙有居石浔
                            灿塘— 仁瑞 裔孙有居漳浦
                            辅瑞
                            四极— 辉碧 居窑头、石兜
                            履义 居马埭
                            耀环— 蹈义 居霞美
                            体义 居充龙
                            喻义 居锦宅
                            从表中得知,刘四极有三子,二子辉碧裔孙分衍窑头、石兜,三子耀环裔孙分居马埭、霞美、充龙、锦宅。而长子灿塘有子三:德瑞、仁瑞、辅瑞,即分三大房。灿塘的裔孙除外迁石浔、漳浦外,留在后埔的裔孙分布在凤山村的后埔、乌石埔,东瑶村的下尾溪和寨后村的林后,今已传至26代,人口约250人(含乌石埔、下尾溪、林后)。
                            马垄刘氏 亦属莆田派。元朝末年,始祖刘汝实从海澄内刘随军来到温厝村马垄开基。汝实生5子,裔孙分三大房,今已传至28代,家庭人口250人。裔孙多往泰国贩洋,还有迁新垵村。
                            霞阳刘姓 无族谱,始祖名失考,据族人口传,明朝时从南安迁来。裔孙人口150人左右。无祠堂。
                            族谱 后埔《玉塘刘氏族谱》清宣统二年抄本,代数编到22代。
                            昭穆 后埔(17世起):积善传家 文源衍派 迪德敦和 保世滋代。
                            祠堂 后埔 文革时毁。
                            马垄 刘氏家庙 位于马垄277号,光绪二年重修,1991年维修。


                          IP属地:江苏282楼2019-05-29 16:36
                          回复
                            莆田
                            仙游刘氏
                            分布于鲤城、榜头、枫亭一带
                            涵江刘氏家族
                            唐刘韶(河南固始人),官泉州别驾,后途经涵江,定居于沙坂(今保尾)。子孙又迁居境内洋中、洞庭、岩□(今鳌山村)等地。
                            城厢刘氏家族
                            唐固始人刘韶,从王审知入闽,定居涵头沙坂,其后裔分布于今城厢的有乌石、后村、义门、北门、延寿西刘等处。


                            IP属地:江苏283楼2019-05-29 16:40
                            回复
                              2025-09-20 05:20: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明
                              刘姓为三明市的第十大姓,共有人口7416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7%。其中,以永安市刘姓人口最多,有18081人,占全市刘姓总人口24.38%。三明市区刘姓人口7788人。
                              三明刘姓来源 晋代永嘉年间(307~313年)随着晋政权的南移,居于洛阳的刘永后人也迁居江南。刘永是三国蜀汉主刘备的次子,蜀国被魏国灭亡后移居洛阳。唐朝末年,刘永的第三十三世孙刘天钖唐僖宗时(874~888年)为翰林学士、视察使。唐干符二年(875年)因避黄巢之乱,刘天钖弃官奉父刘祥南下,避居到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今宁化石壁乡)。所以,刘祥为入闽刘姓开基始祖之一。刘氏也成了汀闽望族。 南北朝时,景帝后裔刘国祥迁徙宁化石壁。 从历史便可只三明刘氏人才济济,为后世所敬仰,影响后世子孙,成一代名门望族。
                              将乐刘氏
                              分布于枣树
                              宁化县及台湾刘姓家族源流、刘氏家谱
                              刘氏:梅县、宁化《刘氏族谱)载:以源明为远祖(一世),至七十五世,刘邦建立汉国,称汉高祖。七十七世刘启,为汉景帝,生十四子。其第八子刘胜封中山靖王,由西安迁彭城。至一百二十七世(宁化谱作七十九世亦有谱作一百二十世、一百二十一世)刘祥,避黄巢之乱,与子天锡自洛阳徙居宁化石壁洞,为闽粤开基始祖。(其夫妇合葬墓在宁化石壁葛藤凹‘八仙下棋”形,保存完好)至一百四十五世龙,字景庆,生九子,依次名开一至开九。第七子开七,宋嘉定时(1208一1224年),官授潮州总镇,随任居家潮州。生子广传,赐进士,官为瑞金县令,生十四子,分衍成十四房,裔孙广布闽、粤、赣、桂、湘、鄂、蜀、浙、鲁、苏、滇、黔、港、台及东南亚各国。
                              南靖(刘氏族谱》:始祖刘祥,入闽开基宁化石壁葛藤凹。传至刘弁,任瑞金县令,后传十四子,八十八孙,闽、粤、台之刘氏,多为其裔。
                              台湾新竹《刘氏渊源》:广传公第四子巨渊公之八世孙信乡公,为广东饶平杨康一世,下传十一代瑞阁公,生子:延转、延白,兄弟同时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自饶平杨康东迁台湾在枋寮开基。
                              建宁刘氏家族
                              宋太平五年(980)由福州迁居客坊龙门,其后裔播迁泰宁、黄埠、黄坊。
                              刘氏祖茔
                              西城上源刘氏始祖刘五九墓上源刘氏始祖刘五九墓座落于上楼林口田头,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
                              刘氏祠堂
                              洋中龙洋刘氏祖祠龙洋村刘氏祖祠原有两幢,上下祖祠,因兵灾匪患,全被烧毁,现存的下祖祠于民国24年(1935年)重建,上祖祠重建于民国36年(1947年)。
                              西城玉池刘氏祖祠玉池刘氏祖祠,土木结构,座落于玉田口,坐乙兼辰,占地面积450平方米。二祖祠座落于玉池村新路边,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后因开发被拆,只保留“文魁”牌匾。


                              IP属地:江苏284楼2019-05-29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