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 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筹建大生纱厂时, 将厂址定在城西北8 公里唐闸。唐闸横跨通扬运河两岸, 后又建城闸、港闸公路在这里交接, 港闸河与通扬运河在这里交汇, 交通十分便捷; 唐闸周围农户素以纺织土布为副业, 熟谙纺织技巧, 成为大生纱厂良好的技术来源。选址唐闸, 既避免了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 又保护了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此后, 张謇又在唐闸创建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铁厂等企业, 并建置了一些工人居住区, 使唐闸成为布局合理的工业镇。
在发展唐闸工业区的同时, 张謇选定城西南的天生港作为港口区, 于19 04 年建造码头, 成立大达轮步公司, 其后又创办了通隧火柴厂等工厂企业, 形成了天生港港口镇的雏形。天生港与南通城相距9公里, 有运河和城区相连, 与唐闸一样, 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靠。
狼山镇位于城南长江边, 距城也是9 公里左右,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等五山沿江而立。张謇结合狼山镇自然风光, 在狼山、军山、黄泥山等处建筑了林溪精舍、赵绘沈绣之楼、东奥山庄、西山村庐、望虞楼等别业和景观, 与这里原有的古刹寺庙融为一体, 遂使狼山镇成为宗教区和游览风景区。
张謇在旧城的南部开辟了新市区。把学校、文化机构集中于东侧, 开办了师范学校, 建立了博物苑,还创办了图书馆、医院等设施; 在西侧以桃坞路为中心, 开辟了商业街、戏剧场, 建成了一些大型建筑物(如总商会、更俗剧场)。在南嚎河, 修建了东、南、西、北、中5 个公园, 美化了城市的环境, 成为人们游览与休息的好去处。南通城和唐闸、天生镇及狼山镇酷似三鼎护香炉状, 香炉居中, 三鼎均布在外, 彼此之间自然分布着绿色的田园, 城乡相间, 各自可以合理发展, 但又相距不远, 中间有河道及公路联系, 在城市功能上依旧是一个整体, 形成了一城三镇独特的城镇空间布局。到1920年, 南通的城市建设己初具规模。
南通以老城区为中心形成了一城三镇的城市布局, 一城三镇又与新兴的三余镇、常乐镇、海复镇等乡镇形成了一城多镇、城乡结合、合理布局的多层次城镇格局, 并带动了苏北地区的大中镇、新丰镇、大兴镇、合兴镇、海河镇、临海镇、西团镇等几十个乡镇的建设, 这体现了张謇的城镇总体布局思想。
这一城市规划理念与城市建设实践和同时期英国莱奇华斯和韦林的城市设计理念是基本一致的。西方工业革命后, 人口聚集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下降, 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规划城市, 探索解决工业发展与生活环境的矛盾。英国著名规划理论家霍华德提出了“ 田园城市” 的理论, 寻求一条工业发展与改进环境、提高生活相协调之路, 并着力经营莱奇华斯和韦林。而张謇只去过日本、韩国, 并未足迹欧洲, 他把“ 一年成聚, 二年成邑, 三年成都” ①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自觉融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这与今天所追求的“ 宜人的人居环境’, 在理念上是一致的。
南通城市规划和建设与西方近代先进规划理念几乎同步, 而在国内呢?直至1927年上海市政府才提出“ 大上海计划” , 明确提出港口计划和全市功能分区规划等,30 年代“ 国民政府对南京、上海、重庆、无锡作过比较系统的城市规划” ② 。整体、全面的城市规划建设才逐渐在全国展开。
南通在当时缺乏近代规划理念、经费拮据的情况下, 能系统地集步推进, 并且在不长的时间内形成体系和规模, 这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史和城市建设史上, 实为开创之举。

南通的城市发展不单单局限于城市。在大生集团发展盐垦业的同时, 也注重对垦区小城镇的建设。各垦牧镇不仅通汽车、轮船、电话, 并建有学校、合作社、卫生所等基础设施。以设在三余镇的大有晋盐公司为例, 在三余镇附近垦区内建公路136公里, 仓库56间, 合作社(所) 8 个, 小学5 所, 诊疗所1 个。大批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垦户入驻带来了这批乡镇的繁荣, 形成与南通城相映的城镇分布网络, 使城市的功能得以延伸。
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 也留下了丰富的近代建筑遗产, 这些建筑几乎涵盖了所有近代建筑类型, 有行政、居住、工业、交通、邮电、商业、金融、宾馆饭店、医疗、学校、博物馆、影剧院、园林景观、宗教及其他建筑共19 类。这些优秀建筑, 都是南通学校自己培养的人才设计建造的。《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89 幅图照中就选用了南通3 幅, 名列第五位, 这反映了南通近代建筑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