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吧 关注:1,173,331贴子:13,052,841

回复:【宣传贴】江海明珠,灵秀南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通地区复杂的方言
大约从公元4世纪起,在长江口黄海上相继出现了扶海洲、胡逗洲(壶豆洲)、南布洲、布洲、东洲等较大的沙洲。其中扶海洲约在南北朝后期即与江北大陆涨接,这就是今天的如东 县地。胡逗洲(壶豆洲)即是今天的南通市市区、郊区及通州市西部地;南布洲约当今通州市 金沙镇以东至三余镇五甲苴(jiē) 一带;布洲则约当今启东市北部吕四港镇迤南一带;东洲 在布洲以南,其地已坍没,约当今海门市东南部和启东市西南部。根据文献记载,六朝梁元 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时,壶豆洲上即有流人煮盐为业。所谓流人,大抵指流放人犯。这些沙洲,隋时属海陵;唐初为盐亭场,属扬州广陵郡。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设置盐官,属扬州海陵县,隶淮南道。因此,初期的流人可能来自扬州属地,洲上的方言当为古江淮话无疑。
到了公元8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始在狼山驻军,狼山成为浙江西道管 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胡逗洲及附近岛屿也就成为浙江西道常州辖地了。唐乾符二年(公元 875年),于胡逗洲置狼山镇遏使,设防务机构,属浙西道节度使节制。由于这些岛屿改属常 州管辖,从这时起,流人便多来自江南常州,即今常州、宜兴、无锡、江阴一带了。他们带来了 古代常州一带的吴语,并与原先岛上通行的江淮方言接触、融合,形成了新的具有一定江淮话特色的吴语。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南布洲连成一片,始称静海洲,整个沙洲的范围向 东扩展到大致今海门市包场镇一带。唐末,军阀姚存据静海、东洲(东布洲)二洲,为东洲镇 ·347· 遏使。姚存卒,其子廷硅代之。唐亡,姚转向杨吴,姚廷硅任东洲静海军使,长江口上岛屿即 成了杨吴之地。大约即在此前后,静海洲与北岸砂嘴涨接。长江口上岛屿转属杨吴后,引起 了江南地区吴越国的不安。公元908年、913年和918年,吴越和吴(杨吴)两国曾4次进行 了争夺长江口岛屿的战斗,这些岛屿最终为吴所据,东洲、静海洲也就成为淮南海陵郡(治今 泰州市)管辖地了。


38楼2019-07-15 11:21
回复
    公元937年(吴天祚三年)南唐代吴,立静海都镇制置院,姚廷硅子彦洪 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二月,周师克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 姚彦洪眼看在这儿再无立足之地,便带着家属、军士等一万多人离开静海投奔吴越去了(《十 国春秋》、《资治通鉴·后周纪》)。姚氏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其军士亦多吴兴子弟,姚氏 三代统治长江口上岛屿长达半个世纪,军士和家属人数逾万,因此,古吴兴方言必定对当时 人数并不多的这些岛上的方言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吴兴与常州两地毗连,方言大体相 近,因此,岛上方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 属扬州,旋改为通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由于静海洲与大陆涨接并改属海陵郡管辖, 静海人与江南入的交往日减,而与江北海陵,尤其是与其毗连的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 繁,同时也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有的甚至定居这里。海陵,作为这一带的行政、 经济和文化中心,海陵方言自然也成了这一带的优势方言,因而对静海方言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最终导致了静海方言由吴语向江淮话的转化,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南通方言——一 种具有许多吴语特点的江淮官话。而海门岛直至公元11世纪中叶(宋庆历、皇祐间) 始与通州东南涨接,在古代交通相对闭塞的情况下,其居民与岛外来往比较少,因而方言并未发生 根本的变化,始终保持了吴语的特色。
    公元14—15世纪问,由于地球气候一度转暖,海面上升,长江主泓曾一度北移,引起了北岸的大坍削。公元1350年左右,海门县治地北迁礼安乡 (今海门市刘浩镇与万年镇交界处)。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大潮泛滥,吕四场被 淹,三万余盐丁淹死,盐灶被迫停火,国库收入减少,于是明太祖便将一部分拥戴过张士诚的 江南士民强迁至海门吕四,以补盐丁之不足。这些移民带来了江南地区的方言,使古老的海 门方言有了新的发展。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七月,海潮泛滥,溺死千余人。是年,县治地 迁余中场(今海门市四甲镇余中村)。以后连年海潮侵袭、土地坍塌,死亡人数以万计。嘉靖 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八月,县治地不得不西迁通州金沙场(今通州市金沙镇进鲜港村), 借通州部分地与海门坍剩地,重新建县。以后又连年受灾,至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 海门县大半坍入江中,人口仅剩下2200余人,不得不裁县归并通州,成为通州的一个乡—— 海门乡(1832年改称静海乡)。


    39楼2019-07-15 11:22
    回复
      2025-05-16 21:13:13
      广告
      古海门县废置并入通州后,一直为通州或后来的南通县辖 地,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权始析其地分属启东、海门、南通3县管辖。因此,古海门方言 一直受到通州方言(南通方言)的影响,越往西受到的影响越大,最终导致了方言的分化:随 县治地西迁和被迫流亡至金沙场的海门人,因世代与说通州方言(南通方言)的当地人相处 交往,方言受到通州方言(南通方言)较大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以金沙镇为分布中心的金沙方 言;而居住故土的海门人,因距通州城较远,方言受通州方言(南通方言)的影响相对比较小, 最终发展为今天的通东方言。17世纪末、18世纪初,江流回向南泓,长江北岸开始涨积。
      公元1706年前后,崇明人陈朝玉(1688—1761)与妻刘氏来到这里垦殖,带动了一大批崇明人迁来江北。他们披荆斩棘,辛勤垦殖,不久沿江新垦地渐成村落。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 年)划通州、崇明部分沙屿及通州与崇明间新涨沙,设海门直隶厅,人口达10483人,其中崇 明划入2958人。这些崇明人便是今天海门方言区最早的先民。以后200多年间,续有崇明 ·348· 人迁来海门,所以海门话实际就是崇明话。1928年析置启东县,海门话又有海启话或启海 话之称。海启话与崇明话差别极小,实际上是一种方言。以后随着移民。海启方言又被传播 到今通州市东北部和如东县东南部,海安县东部滨海一些地区,苏南张家港市沿江常阴沙一 带(当地称常阴沙话),甚至传播到盐城市东台、大丰、盐都、射阳、灌云、滨海等县、市沿海地 区,在那里形成零散的海启方言点或海启方言带。 这就是通东方言、金沙方言形成的大致过程以及它们与南通方言的关系。


      40楼2019-07-15 11:23
      回复
        【南通地区的美食】寻味南通(转载自知乎,如有侵权,及时联系)
        南通美食有句口号,叫做"江鲜、海鲜、河鲜,天天有鲜;江鱼、 海鱼、河鱼,餐餐有鱼",总之,南通美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个字:鲜。
        文蛤
        ,“天下第一鲜”即炒文蛤,南通人称其“跳蛼蛾”,系南通名馔。因文蛤肉富含氨基酸与琥珀酸,其味非常鲜美,素有“天下第一鲜”之称,被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所赞颂。


        42楼2019-07-15 11:31
        收起回复
          河豚
          关于河豚,有一句最有名的话叫做“拼死吃河豚”,一直以为这句话是日本人说的,日本人为吃一口河豚肉不顾身家性命。去了南通才知道,南通也可以品尝到鲜美的河豚肉。河豚具备“长江三鲜”的鲜明特点:食肉性、江海洄游、肉嫩味鲜是鱼中极品,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亦相当深厚。其营养丰富,保健功效独特。


          48楼2019-07-15 11:49
          收起回复
            带鱼
            启东吕四渔港是全国四大渔港之一,世界九大渔场之一,地近长江的出海口。冷、暖、咸、淡不同水系在此汇合,处于沿岸低盐水系和外海高盐水系的混合区。加之渔场水浅,紧靠大陆,大、小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丰富、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鱼群十分密集。盛产的吕四带鱼,体大肥美,鳞光闪烁似银,味极鲜美。每当春节刚过,带鱼上市之际,大江南北的渔船在南通江面樯桅如林,捕捉带鱼场景蔚为壮观。南通人在正月里宴请宾朋好友,带鱼是待客的美味菜肴。


            49楼2019-07-15 11:53
            收起回复
              “虎皮肉”、“走油肉”、“跑油肉”
              南通民间传统佳肴。先将初步熟处理过的猪肉,下高油温的油锅炸至肉皮发泡膨松,并排出部分油脂,再经走红、汽蒸,肉皮呈湖皱纹,肉质酥烂而不腻。加淡菜同烹,不仅将淡菜的鲜美滋味渗入肉内,还增加了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成菜酥烂异常,鲜腴干香,皮若琥珀,肉如镶玉,是猪肉中的奇妙制品。


              51楼2019-07-15 11:54
              收起回复
                狼山鸡
                狼山鸡,体态雄壮,行动活泼,昂首翘尾,英姿勃勃,是群鸡中独领风骚者,其肉经专家鉴定,是禽类中最鲜美者。用狼山鸡为原料烹制的菜肴,品种千呈,滋味美不胜收。开国第一宴的大菜--蘑菇鑊焖鸡,馨香腴美,鲜酥异常,其实就是“黄焖狼山鸡”。


                52楼2019-07-15 11:55
                收起回复
                  2025-05-16 21:07:13
                  广告
                  海门羊肉
                  虽然我不是海门当地人,但我也是必须听过海门羊肉的大名。最纯种的海门山羊,不仅是餐桌上一道脍炙人口的地方美食,它身上的羊毛还是制作“文房四宝”之一湖笔的上等材料。据说羊肉最好吃的时候,正是在冬天下霜之后,这时的羊肉吃起来更香、更嫩,膻味几乎没有…


                  53楼2019-07-15 11:56
                  收起回复
                    西亭脆饼
                    西亭脆饼是江苏南通西亭地区汉族名点,始于清朝光绪在位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西亭脆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具有酥甜香脆、美味可口的独特风格。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亭脆饼十八层,层层分明能照人,上风吃来下风闻,香甜酥脆爱煞人。”


                    54楼2019-07-15 11:56
                    回复
                      缸爿
                      ”又名“斜角儿”,属烧饼一类;色泽金黄,外壳香脆,里层棉软,香咸可口,最重要的是经济实惠,在经济不富裕的那些年里,南通人总爱以此为早餐、垫饱的零嘴。因成熟工具是缸炉,且外表呈菱形,成品分两片,所以南通的土话称之为“缸爿”。


                      55楼2019-07-15 12:02
                      回复
                        草鞋底

                        草鞋底比缸爿高一档,可不是咱们红军前辈脚底穿的那东西,而是一种葱花薄饼。因形状象鞋底而得名,饼子薄脆,表面还是一层细细的芝麻,带给外地的同学吃,大家都说好吃哦~


                        56楼2019-07-15 12:02
                        收起回复
                          白蒲茶干
                          据《如皋县志》记载,公元三九七年即隆安元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家已将白蒲置为、白蒲茶干“蒲涛县地”,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白蒲茶干”始制于清朝康熙年间,一门姓屠的湖州人在白蒲北街开的一豆腐干店,店号“三香斋”,又名“屠三香”、白蒲北街是南北交通要道,商业较盛,油饼粮行,京货店,水烟栈,各式菜馆,点心店 ,鱼行、茶馆等店铺林立,来往商人,小贩很多,每日清晨,商民,街坊乡老,小贩等都喜欢坐茶馆,闲谈生意经,山海经,一边谈心,一边买来屠氏的豆腐干佐茶。因其近似茶色,又是名茶配食的佳品,故取名茶干。到康熙丙子年(康熙三十五年,即一六九六年),“屠三香”生产的茶干由于加工工艺精细,用料考究进嘴细软劲韧,美味可口,算得上色、香、味俱佳,茶干上模压店号,很有特色,被誉为白蒲一绝。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地方官特别选择了“三香斋”茶干作为贡品,请皇上品尝,乾隆尝后甚悦,又听该店独家经营的介绍 ,便御笔写下“只此一家”的题字,赐予褒扬。屠氏得此御笔欢喜欲狂,并将“只此一家”制成金字匾额,悬于店堂,自得御笔“只此一家”,“三香斋”茶干驰名大江南北。嗣后“三香斋”茶干店,生意更加兴隆 。


                          58楼2019-07-15 12:08
                          收起回复
                            如皋火腿
                            如皋火腿的生产始于公元1851年(清咸丰初年),清末先后获檀香山博览会奖和“南洋劝业会”优异荣誉奖状,与浙江金华火腿、云南宣威火腿齐名,为全国三大名腿之一。因如皋位置在北,故被称为“北腿”。


                            59楼2019-07-15 12:10
                            收起回复
                              2025-05-16 21:01:13
                              广告
                              火饺
                              南通传统的小吃,其制作比较简单。因制作时要求用正烧着的沸水,炸时用旺火热油,成品同饺子相似,故称火饺。外菜美观,色泽金黄,外香脆,内软糯,馅心鲜嫩,富有卤汁,滋味鲜美。


                              60楼2019-07-15 12: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