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吧 关注:1,173,336贴子:13,052,972

【宣传贴】江海明珠,灵秀南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帖会比较全方位的介绍我的土通。
【近代史上的南通】
【南通地区疆域的形成】
【南通地区的美食】
【南通地区的旅游推荐】


1楼2019-07-15 10:01回复
    南通市位於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的北翼,而与上海市隔海相望。南通市现辖3区2县,并代管3县级市,即: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如东县、如皋市、海安市、启东市、海门市。总人口约为730万,总面积约为8544平方公里。
    南通市是我国成陆较晚的地区,除了西北部海安、如皋一带之外,其他地区在历史上长期都属於海域,因长江奔泻东下的过程中挟夹大量泥沙在入海口淤积,而渐成片片沙洲。随着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众多沙洲越积越大,而渐渐连成片,便与大陆相连接,至满清末期,已基本形成南通如今的境域。


    3楼2019-07-15 10:04
    收起回复
      2025-05-17 06:32:00
      广告
      【近代史上的南通】近代第一城
      尽管南通的发展史较晚,但其却拥有诸多近代中国第一,我国近代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博物馆、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所气象站等等,皆位於南通。因而,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而这些荣誉的获得,都与一位历史人物息息相关,此人便是清末实业家张謇。


      4楼2019-07-15 10:07
      回复
        中国近代第一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专家、清华大学吴良铺教授在对南通的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认真考察后, 经填密研究、反复论证, 提出了南通是“ 中国近代第一城” 的命题。这一命题得到了学术界、理论界、史学界及张謇研究者的共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 中国近代第一城” 的内涵已不局限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范畴, 其经济建设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表明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民国初期的南通,是被聚光灯簇拥下的出名的模范县(西方人更多地称呼为模范城市)。
        《密勒氏评论报》1923年3月17日介绍说:“中国实业发展之动力,初以上海为起点,今已逐渐扩张而及扬子江口岸各城镇。其最显著者,为南通及无锡两处。南通为扬子江北岸之商埠,距上海七十里,有轮船往来其间。此城为完全中国人所经营,无外人营业于此,而居留之外国人,只限于传教士及教育家而已。以其为中国人所经营之商埠,故年来变化之速,革新之进步,实堪为吾人注意也,而有中国模范城之称。观此城,亦可表率中国人建造革新之能力。”

        《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鲍威尔1920年5月22日说:“最为外国游客瞩目的进步是现代的公路,如今大部分由硬质路面铺成。有大约40英里的优良道路,配备现代的桥梁。城里已有大约6部公交车,其中一辆是最近在上海建造的,可容纳20名乘客。这一城市已经拥有超过上海的公路数。”
        1.大约50英里的现代公路。如果愿意的话的话,公交车以每小时50英里的速度行驶。
        2.一所棉业试验站与学校。
        3.334所学校,21382名学生。
        4.一所只上演高品位戏剧的新式剧院,演出许多“现代”形式的剧目。
        5.不存在任何乞丐。
        6.一所拥有126名学生的农科大学,有实验田进行研究。
        7.两所现代纱厂,拥有60000纺锤,500架织布机和4000名雇佣工人。
        8.一家现代棉籽油厂,供应地方需要,富余的远销海外。
        9.五家现代银行与八家钱庄。
        10.一家火柴厂,一所面粉厂,一家丝厂,一所铁厂,一家电灯厂以及一条前往上海及其他地区的航线。
        11.每年产出约100万包棉,其质量属中国之冠。
        12.将来的计划还包括数百英里的优良公路,七家新纱厂,一家新的发电厂,一所煤矿以供应地方工业需要,对成千上万亩滩涂的开发。


        6楼2019-07-15 10:16
        回复
          1895年, 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筹建大生纱厂时, 将厂址定在城西北8 公里唐闸。唐闸横跨通扬运河两岸, 后又建城闸、港闸公路在这里交接, 港闸河与通扬运河在这里交汇, 交通十分便捷; 唐闸周围农户素以纺织土布为副业, 熟谙纺织技巧, 成为大生纱厂良好的技术来源。选址唐闸, 既避免了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 又保护了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此后, 张謇又在唐闸创建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铁厂等企业, 并建置了一些工人居住区, 使唐闸成为布局合理的工业镇。
          在发展唐闸工业区的同时, 张謇选定城西南的天生港作为港口区, 于19 04 年建造码头, 成立大达轮步公司, 其后又创办了通隧火柴厂等工厂企业, 形成了天生港港口镇的雏形。天生港与南通城相距9公里, 有运河和城区相连, 与唐闸一样, 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靠。
          狼山镇位于城南长江边, 距城也是9 公里左右,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等五山沿江而立。张謇结合狼山镇自然风光, 在狼山、军山、黄泥山等处建筑了林溪精舍、赵绘沈绣之楼、东奥山庄、西山村庐、望虞楼等别业和景观, 与这里原有的古刹寺庙融为一体, 遂使狼山镇成为宗教区和游览风景区。
          张謇在旧城的南部开辟了新市区。把学校、文化机构集中于东侧, 开办了师范学校, 建立了博物苑,还创办了图书馆、医院等设施; 在西侧以桃坞路为中心, 开辟了商业街、戏剧场, 建成了一些大型建筑物(如总商会、更俗剧场)。在南嚎河, 修建了东、南、西、北、中5 个公园, 美化了城市的环境, 成为人们游览与休息的好去处。南通城和唐闸、天生镇及狼山镇酷似三鼎护香炉状, 香炉居中, 三鼎均布在外, 彼此之间自然分布着绿色的田园, 城乡相间, 各自可以合理发展, 但又相距不远, 中间有河道及公路联系, 在城市功能上依旧是一个整体, 形成了一城三镇独特的城镇空间布局。到1920年, 南通的城市建设己初具规模。
          南通以老城区为中心形成了一城三镇的城市布局, 一城三镇又与新兴的三余镇、常乐镇、海复镇等乡镇形成了一城多镇、城乡结合、合理布局的多层次城镇格局, 并带动了苏北地区的大中镇、新丰镇、大兴镇、合兴镇、海河镇、临海镇、西团镇等几十个乡镇的建设, 这体现了张謇的城镇总体布局思想。
          这一城市规划理念与城市建设实践和同时期英国莱奇华斯和韦林的城市设计理念是基本一致的。西方工业革命后, 人口聚集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下降, 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规划城市, 探索解决工业发展与生活环境的矛盾。英国著名规划理论家霍华德提出了“ 田园城市” 的理论, 寻求一条工业发展与改进环境、提高生活相协调之路, 并着力经营莱奇华斯和韦林。而张謇只去过日本、韩国, 并未足迹欧洲, 他把“ 一年成聚, 二年成邑, 三年成都” ①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自觉融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这与今天所追求的“ 宜人的人居环境’, 在理念上是一致的。
          南通城市规划和建设与西方近代先进规划理念几乎同步, 而在国内呢?直至1927年上海市政府才提出“ 大上海计划” , 明确提出港口计划和全市功能分区规划等,30 年代“ 国民政府对南京、上海、重庆、无锡作过比较系统的城市规划” ② 。整体、全面的城市规划建设才逐渐在全国展开。
          南通在当时缺乏近代规划理念、经费拮据的情况下, 能系统地集步推进, 并且在不长的时间内形成体系和规模, 这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史和城市建设史上, 实为开创之举。

          南通的城市发展不单单局限于城市。在大生集团发展盐垦业的同时, 也注重对垦区小城镇的建设。各垦牧镇不仅通汽车、轮船、电话, 并建有学校、合作社、卫生所等基础设施。以设在三余镇的大有晋盐公司为例, 在三余镇附近垦区内建公路136公里, 仓库56间, 合作社(所) 8 个, 小学5 所, 诊疗所1 个。大批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垦户入驻带来了这批乡镇的繁荣, 形成与南通城相映的城镇分布网络, 使城市的功能得以延伸。
          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 也留下了丰富的近代建筑遗产, 这些建筑几乎涵盖了所有近代建筑类型, 有行政、居住、工业、交通、邮电、商业、金融、宾馆饭店、医疗、学校、博物馆、影剧院、园林景观、宗教及其他建筑共19 类。这些优秀建筑, 都是南通学校自己培养的人才设计建造的。《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89 幅图照中就选用了南通3 幅, 名列第五位, 这反映了南通近代建筑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9楼2019-07-15 10:22
          回复
            一、棉纺工业
            1899年, 南通大生纺厂投产, 民国时期的经济学者杨锉曾论“此时期有最足纪念之事, 即南通大生纱厂与上海商务印书馆皆于此时期成立也” ⑤ 。大生纱厂创办之初, “ 江、浙、湖北等省蟆丝、纺织各厂, 无不亏折, 有歇业者, 有抵押与洋商者” ⑥ , 当时, “ 1897年杭州之通益众, 苏州之苏纶, 1898年上海之裕通,1899年南通之大生相继开办, 除大生外, 其余三厂先后以经理不善或改租或租办或毁于火” ⑦ 。
            南通大生纱厂的盈利得益于南通是“ 亚洲产棉胜处” , 产量高质量好, 同时南通土布生产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采用外来机纱为原料, 质量大为提高, 销路更为广阔, 需纱量也随之大增, 年需机纱6万余件, 而大生纱厂的十二支纱年产量不满3 万件,因而大生纱厂创办之初处于“ 棉产则供多于求, 纱市则求多于供” 的有利形势, 在高额利润刺激下, 加之清政府的优惠政策, 南通大生纱厂迅速扩张成资本集团, 在崇明建大生二厂、海门建三厂、南通建四厂、如皋建五厂、东台建六厂、盐城建七厂、南通建八厂(后称副厂),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到1 9 2 3 年, 大生只有二厂、三厂和八厂的计划实现, 但是资本增加近16 倍, 纱绽设备增加近7倍, 固定资产增加近18 倍, 南通棉纺织业的纱绽数(生产能力) 在19 13 年占全国华商纱绽的8.4%, 在上海、青岛、武汉、天津等纺织城市中占第三位, 19 3 6年下降为4.1%, 还居第六位。南通的经济地位远远超过省内其他城市。
            二、垦牧业
            为了确保大生纱厂的原料供应, 19 01 年张謇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创办了全国最早出现的农垦公司— 通海垦牧公司, 公司采用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经营农业, 在垦区内大规模修建防洪内堤、防潮海堤、桥涵闸等, 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配套系统。同时引进优良棉种, 备专职管理人员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所生产棉花供应大生纱厂。随后大批农垦公司仿效通海公司, 这些公司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 在200余万亩海滩地上垦荒植棉40余万亩, 每年有40余万担的棉花运往南通、上海、无锡等地, 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原料基地, 也是全国三所棉业实验场之一。


            11楼2019-07-15 10:25
            回复
              社会事业重教扬德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通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教育之振兴, 张謇最尽力” 气大生纱厂创办之初, 技术完全受制于外国工程师和技工, 使张謇认识到“ 求国强, 当先教育” 。在“ 父教育母实业” 、“ 以实业辅教育” 思想的指导下, 张謇力排众议, 在企业所获利润中拿出部分资金来办学。大生纱广曾规定每年提十分之一的利润作为师范资金, 并从垦牧公司拨9 0 0 亩地作为师范的资产。
              南通的近代教育从零开始, 建立起层次齐全的新式大中小学教育体系, 以及门类众多的职业教育体系。据《二十年来之南通》记载; 20 年代初, 南通的高等教育有南通农科大学、纺织专门学校(全国最早) 及医学专门学校; 中等教育有南通师范学校( 全国最早)、女子师范学校、甲种商业学校、南通高级中学农科、江苏省立第七中学, 初级中学7 所(市区5所) ; 还有高级小学60 余所, 初级小学350余所。学校设备之周, 计划之详, 办理之完善在全国范围内亦不多见。学前教育有幼稚园(全国最早) 3 所(市区2所)。特种教育有全国第一所盲哑学校。职业学校有女红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发网传习所、镀镍传习所、伶工学社等。为地方自治之需还举办过法政讲习所、巡警教练所、监狱传习所、宣讲练习所; 另外还有测量讲习所、国文讲习所、小学教员讲习所等。南通的近代教育体系, 紧密配合了南通实业发展的需要, 具有学科完备、层次齐全、由简单到高级、有计划发展的特点。南通成为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地方公益方面, “ 只认定凡自治先进国应有的事, 南通地方应该有”⑩ , 南通有第一座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苑、气象台, 拥有图书馆、公园、体育场、更俗剧场, 兴办了新育婴堂、养老院、医院、贫民工厂、残疾院、公墓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南通增添了文明气息, 提高了南通人的文化素质, 成为南通城市近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 使南通在近代迅速崛起, 从一个不名的小城变为全国的“ 模范县” 之一。
              附一张南通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13楼2019-07-15 10:29
              收起回复
                @我自独自向天哭 @以嘚赴人😘😘 @沨沄 申请加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7-15 10:38
                回复
                  2025-05-17 06:26:00
                  广告
                  近代第一城的短暂辉煌已经过去,历史和现实总是如此诡异,那些曾经的辉煌能够被现实遮掩得一干二净。
                  今天的南通人应该学习,或者铭记张謇的精神,他的坚韧不拔。
                  重塑近代第一城的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愿土通儿女共勉。


                  16楼2019-07-15 10:45
                  收起回复
                    【南通地区疆域的形成】多元文化的碰撞

                    五六千年前,南通大部地区还是茫茫海域,海安西北部青墩一带已经成陆。四五千年前那里曾经被海水侵蚀,后何时出水,于史无徵。如皋一带出水后,其地势高亢,是现代地理学上称之为扬泰砂咀的东端。江海平原是冲积平原,汉代以后到北宋中期,南通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曾有扶海洲、胡逗洲、东布洲等沙洲与大陆连接,清朝末年,又有一批沙洲连上了大陆。四次大规模的长江北岸近岸沙洲的并接大陆,江海平原展现在辽阔的长江三角洲上。


                    17楼2019-07-15 10:50
                    回复
                      汉代,海陵(今泰州)的东方大海中有一片沙洲,史书上称为扶海洲,其位置相当于今南通市的如东县境。扶海洲的名称于正史中不见记载,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中却留下了这个沙洲的名称。对扶海洲的地理位置做出判定的要算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为最早了。他在其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认定,海陵县以东百里,汉时“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洲,今湮”。顾祖禹写其著作时,扶海洲早已与大陆连为一体,说扶海洲“今湮”,就是指这种状况。长洲泽为海陵县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湖沼地带,扶海洲在其东,准确位置于史书中没有记录。对于扶海洲,古代通州(今南通市区一带)的文人曾有过误解,多年来把通州当成扶海洲的所在。因此,许多文人墨客把“扶海”题名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扶海洲与扬泰砂咀(旧称蓼角嘴)间有一条夹江,公元5世纪,扶海洲逐渐发育扩大,夹江在南北朝时期渐渐湮没,沙洲与其西边的大陆连接了起来。这是南通成陆史中的第一次沙洲连陆大并接。这次大并接使扬泰砂咀向东延伸了50多公里,可达今如东县长沙以东。5世纪时,海陵以东曾设立一批县级行政建制,如蒲涛、临江、海安、如皋、宁海等,这些县后又分别裁撤,到唐代并入海陵县。


                      29楼2019-07-15 11:09
                      收起回复
                        南北朝时,海陵县的东南方有一块沙洲,这块沙洲《梁书》上称壶豆洲,《南史》记作胡豆洲,唐代为胡逗洲。按照历史自然地理的测算方法,沙洲在公元1世纪前后就开始在水下孕育了。
                        沙洲阶段的胡逗洲,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南通市崇川、港闸两区及通州区西部一带。沙洲四边环水,洲上水泊、河道交织,封闭的环境与农渔盐生产的自给,使沙洲境内民风淳朴。沙洲的东边还有南布洲、长沙、东社洲等较小的沙洲,胡逗洲先后与这些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
                        唐末五代,胡逗洲上有静海镇,姚氏建立地方政权,先后归属吴国与南唐,其首领有姚存、姚制等。后周显德五年(958)后周军攻占淮南,在这里设立通州与静海县。通州州治驻静海,管辖静海、海门两县。
                        唐时胡逗洲上有许多盐场,居民多数以煎制海盐为生计。这些盐场一直到胡逗洲连陆以后还长期存在。宋初的通州有利丰监管理制盐业,州治东有金沙、西亭场,西有永兴场,东南有利和场,北有石港场,盐场环绕分布在州城四周。
                        胡逗洲与其周围的小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太平寰宇记》称,唐天祐年间(904~907),洲北的横江逐渐淤塞,胡逗洲逐渐与海陵大陆涨连,这是南通成陆史中沙洲连陆的第二次大并接,长江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带。这次沙洲连陆致使黄海海岸线内凹,掘港、马塘、石港、金沙、余西一线连成凹岸,黄海在胡逗洲与海陵大陆间形成一马蹄形海湾。地理学上称三余湾,其西部顶端在今通州区的石港,时下石港的“渔湾”应当是它遗留下来的水道。南宋末,文天祥从石港东出南下的“卖鱼湾”就在这里。这个海湾直到清末才全部淤积,成为陆地。


                        32楼2019-07-15 11:11
                        收起回复
                          宋初海门岛及其组成
                          海门岛的名称首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北宋初长江口诸沙洲的总称。海门岛有两个主岛,一为东布洲,位置偏北;一为顾俊沙,在东布洲的南方。北宋初的海门县就是建立在这些沙洲上的。东布洲的位置在今启东市北部,吕四以东、以南一带。海门岛除这两个沙岛以外,还有一些小沙洲也是它的组成部分,名称失考。因此,从自然地理角度理解,海门岛实际上是群岛。这些沙岛因处于江口海域,成为海盐生产要地。
                          东洲与布洲是长江口的两个较大的沙洲,渔盐业生产基地,这里一度成为五代吴国的重要经济中心。它们雄踞江口,犹如出入江海的门户,控制海上交通,为兵家必争之地。10世纪前期,为姚氏地方军事集团控制,因其处于地理要冲,南方吴越政权经常与吴国发生争战。《资治通鉴》记,后梁贞明四年(918),吴越大举伐吴,吴越战船500艘进抵东洲,吴越水师大败吴军,缴获战船400余只。第二年,两军又在东洲及狼山海一带交战。布洲的开发晚于东洲。五代吴大和年间(929~935),有个蒋司徒到布洲教民煮盐,此后布洲逐渐繁荣,成为吴国盐业生产基地。
                          东洲和布洲的位置比较接近,由于长江对泥沙的搬运作用,两沙洲约在10世纪中期并接,并洲后的大沙洲称东布洲。与史料中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在《五代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均记作“东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则记为“东北洲”。马端临依据宋代资料,对这个洲名做了考订,在其巨著《文献通考》中记作“东布洲”。此后,明清史料中均同此说。
                          长江口的这些沙洲并不稳定,顾俊沙后来坍没,而东布洲则不断扩大。11世纪中期,东布洲与通州大陆连了起来。于是,海门岛由于其主岛的连陆而失去岛的形态,成为历史名词。东布洲与通州大陆连接后,长江北岸砂咀扩展到现在的启东市的东部一带,其东南顶端古称宋蓼角嘴。东布洲的连陆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接。东布洲与通州大陆涨连后,海门岛的名称渐渐被淡忘。清代陆进《海门岛赋》:“烟波杳霭,锦禽籍此以栖迟;浊浪排空,樯乌因之而托寄。戴青山畔,西僧以此安禅;吕四场边,仙侣于兹游戏”,生动地追记了当年海门岛的境况。


                          33楼2019-07-15 11:13
                          回复
                            通崇沙洲群
                            通崇沙洲群泛指18世纪以后通州及崇明县境在长江口的诸多沙洲。其位置约在今海门、启东两市的南半部。
                            宋初海门县是长江口北岸的一个大县,起初有户口120里(明代一里有110户),三乡一镇。宋元以来,海门县沿江地带多次发生水灾,县城屡遭江潮巨涛冲击而多次被迫迁移。从元至正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的300多年间,海门县多次迁移县城,县境除吕四一角外,几乎没有土地了。于是,只得割借通州清干乡部分土地作为辖地,维持残局。清康熙十一年,海门县裁县为乡,并入通州。古代海门县在历史上仅存714年。长江在吞噬海门境土时,通州东部的利和、余中等盐场也被江潮侵蚀殆尽,金沙镇以东到吕四,呈一东西长、南北狭的半岛,凸入海中,蓼角嘴北移到了吕四以东。
                            清代,通州东南、崇明岛以北的长江北支水道中,出现了数十个沙洲,这片水域原为海门旧县范围。新沙出水,通州、崇明县两地以及江南的农民纷纷登陆,进行围垦。新沙变良田,吸引了大批垦民登沙围垦。由垦民争地而引起的纠纷不断,于是江苏巡抚报请清廷设立海门厅,归江苏省管辖以平息争沙纠纷。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通州、崇明两地划天补、南安、裙带、藤盘、日照、复兴、半洋、大安等40个沙洲建立海门直隶厅,这个海门厅就是现在海门市的前身。
                            海门设厅后,东南海口附近又涨出了一些沙洲。这些沙洲接近崇明县,多由崇明人移民开垦,归崇明县管辖,一般称为“崇明外沙”,其中最早出现的是惠安沙。乾隆中叶以后,惠安沙四周又有新沙涨出,如永丰沙、永泰沙、永兴沙、永旺沙等。海门厅诸沙洲及崇明外沙间有较宽的水道相隔,清光绪年间(1871~1908)这些沙洲终于和通州陆地连成一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崇明外沙中的惠安沙、连升沙、杨家沙等沙洲逐渐同大陆相连。1928年,在崇明外沙设立启东县,南通的境域大体形成。


                            35楼2019-07-15 11:16
                            回复
                              2025-05-17 06:20:00
                              广告
                              1)南通地区最初是长江口一带海域中的若干沙洲和浅丘,其绝大部分地区是在历史时期内以这些沙洲和浅丘为依托逐渐成陆的,是长江冲积的结果。海安县一带成陆最早,当是武木冰期海平面上升的产物,距今5 0 0 0~6 0 0 0年。如皋西北部在汉初已经成陆。如东县于汉代原是沙洲,六朝时与大陆涨接。南通市和南通县一带于六朝时也是沙洲,唐末与大陆相连。南通东部地区曾经历过涨坍的剧烈变化。宋代海门县已不存在,现在的启东、海门是近3 0 0年来江中沙洲重涨的产物,启海平原是本地区最年轻的土地之一。江口地壳缓慢上升也对本地区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成陆有先后,海拔高度也略有差异,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微倾斜地势。
                              2)南通地区的成陆存在一定的规律。海安、如皋西北部成陆较早,其余部分是在汉代以来自西北逐渐向东南,由沙洲涨接大陆、长江泓道淤积而形成的。如东、南通、海门与启东都是这样成陆的。海门、启东以及南通三余一带由于泥沙淤积,人类从事围垦,促成其成陆。长江口北岸沙洲的形成与涨接,受地球自转与来自东北方向的合成风的影响,也与长江主流逐渐偏向东南有很大关系。
                              3)公元7世纪和15世纪地球两度气温转暖,海面上升,对本地区有巨大影响。7世纪的一次,曾使长江江口北岸江海岸线后退,这一带于六朝时期增设的县被裁废。15世纪的一次,导致建立于五代后周的海门县大片土地陆沉。历史的教训可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以降低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
                              4)靖江、沙洲(今张家港市)两县的涨起对本地区西部有很大影响。长江江流在这一带南北摆动剧烈,靖江县与沙洲县的涨出又把江流逼向北岸,冲蚀南通西部江岸,引起如皋南境的大坍塌,一座原在北岸的段山移往南岸。护堤防坍成为如皋沿江一带多年来的重要任务。
                              5)由于江海泥沙继续沉积,本地区仍在继续向东发展。如果任凭泥沙沉积,则崇明岛有向北涨连的趋势;如果不作有效的治理,今后几十年内可能连接长江口北陆岸,长江口崇明以北泓道亦将成陆,第二个马蹄形海湾又将出现。三余海积平原和启海平原的成陆都与人工围垦有关。


                              36楼2019-07-15 11: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