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吧 关注:1,173,331贴子:13,052,753

回复:【宣传贴】江海明珠,灵秀南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复楼层满50层给加精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9-07-15 10:52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9-07-15 10:53
    收起回复
      2025-05-16 20:45:38
      广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07-15 10:56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07-15 10:56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07-15 10:56
          回复
            继续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9-07-15 11:02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9-07-15 11:03
              收起回复
                加油,顶帖到50层


                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9-07-15 11:05
                回复
                  2025-05-16 20:39:38
                  广告
                  这样正能量的好帖,居然有阴暗生物点倒赞,还是库非法宣传帖那种机器点倒赞伎俩,支持南通的吧友请点赞,把机器倒赞压下去!


                  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19-07-15 11:08
                  收起回复
                    汉代,海陵(今泰州)的东方大海中有一片沙洲,史书上称为扶海洲,其位置相当于今南通市的如东县境。扶海洲的名称于正史中不见记载,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中却留下了这个沙洲的名称。对扶海洲的地理位置做出判定的要算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为最早了。他在其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认定,海陵县以东百里,汉时“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洲,今湮”。顾祖禹写其著作时,扶海洲早已与大陆连为一体,说扶海洲“今湮”,就是指这种状况。长洲泽为海陵县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湖沼地带,扶海洲在其东,准确位置于史书中没有记录。对于扶海洲,古代通州(今南通市区一带)的文人曾有过误解,多年来把通州当成扶海洲的所在。因此,许多文人墨客把“扶海”题名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扶海洲与扬泰砂咀(旧称蓼角嘴)间有一条夹江,公元5世纪,扶海洲逐渐发育扩大,夹江在南北朝时期渐渐湮没,沙洲与其西边的大陆连接了起来。这是南通成陆史中的第一次沙洲连陆大并接。这次大并接使扬泰砂咀向东延伸了50多公里,可达今如东县长沙以东。5世纪时,海陵以东曾设立一批县级行政建制,如蒲涛、临江、海安、如皋、宁海等,这些县后又分别裁撤,到唐代并入海陵县。


                    29楼2019-07-15 11:09
                    收起回复
                      红莲,继续更,支持你,顶上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9-07-15 11:10
                      回复
                        支持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9-07-15 11:10
                        回复
                          南北朝时,海陵县的东南方有一块沙洲,这块沙洲《梁书》上称壶豆洲,《南史》记作胡豆洲,唐代为胡逗洲。按照历史自然地理的测算方法,沙洲在公元1世纪前后就开始在水下孕育了。
                          沙洲阶段的胡逗洲,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南通市崇川、港闸两区及通州区西部一带。沙洲四边环水,洲上水泊、河道交织,封闭的环境与农渔盐生产的自给,使沙洲境内民风淳朴。沙洲的东边还有南布洲、长沙、东社洲等较小的沙洲,胡逗洲先后与这些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
                          唐末五代,胡逗洲上有静海镇,姚氏建立地方政权,先后归属吴国与南唐,其首领有姚存、姚制等。后周显德五年(958)后周军攻占淮南,在这里设立通州与静海县。通州州治驻静海,管辖静海、海门两县。
                          唐时胡逗洲上有许多盐场,居民多数以煎制海盐为生计。这些盐场一直到胡逗洲连陆以后还长期存在。宋初的通州有利丰监管理制盐业,州治东有金沙、西亭场,西有永兴场,东南有利和场,北有石港场,盐场环绕分布在州城四周。
                          胡逗洲与其周围的小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太平寰宇记》称,唐天祐年间(904~907),洲北的横江逐渐淤塞,胡逗洲逐渐与海陵大陆涨连,这是南通成陆史中沙洲连陆的第二次大并接,长江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带。这次沙洲连陆致使黄海海岸线内凹,掘港、马塘、石港、金沙、余西一线连成凹岸,黄海在胡逗洲与海陵大陆间形成一马蹄形海湾。地理学上称三余湾,其西部顶端在今通州区的石港,时下石港的“渔湾”应当是它遗留下来的水道。南宋末,文天祥从石港东出南下的“卖鱼湾”就在这里。这个海湾直到清末才全部淤积,成为陆地。


                          32楼2019-07-15 11:11
                          收起回复
                            宋初海门岛及其组成
                            海门岛的名称首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北宋初长江口诸沙洲的总称。海门岛有两个主岛,一为东布洲,位置偏北;一为顾俊沙,在东布洲的南方。北宋初的海门县就是建立在这些沙洲上的。东布洲的位置在今启东市北部,吕四以东、以南一带。海门岛除这两个沙岛以外,还有一些小沙洲也是它的组成部分,名称失考。因此,从自然地理角度理解,海门岛实际上是群岛。这些沙岛因处于江口海域,成为海盐生产要地。
                            东洲与布洲是长江口的两个较大的沙洲,渔盐业生产基地,这里一度成为五代吴国的重要经济中心。它们雄踞江口,犹如出入江海的门户,控制海上交通,为兵家必争之地。10世纪前期,为姚氏地方军事集团控制,因其处于地理要冲,南方吴越政权经常与吴国发生争战。《资治通鉴》记,后梁贞明四年(918),吴越大举伐吴,吴越战船500艘进抵东洲,吴越水师大败吴军,缴获战船400余只。第二年,两军又在东洲及狼山海一带交战。布洲的开发晚于东洲。五代吴大和年间(929~935),有个蒋司徒到布洲教民煮盐,此后布洲逐渐繁荣,成为吴国盐业生产基地。
                            东洲和布洲的位置比较接近,由于长江对泥沙的搬运作用,两沙洲约在10世纪中期并接,并洲后的大沙洲称东布洲。与史料中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在《五代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均记作“东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则记为“东北洲”。马端临依据宋代资料,对这个洲名做了考订,在其巨著《文献通考》中记作“东布洲”。此后,明清史料中均同此说。
                            长江口的这些沙洲并不稳定,顾俊沙后来坍没,而东布洲则不断扩大。11世纪中期,东布洲与通州大陆连了起来。于是,海门岛由于其主岛的连陆而失去岛的形态,成为历史名词。东布洲与通州大陆连接后,长江北岸砂咀扩展到现在的启东市的东部一带,其东南顶端古称宋蓼角嘴。东布洲的连陆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接。东布洲与通州大陆涨连后,海门岛的名称渐渐被淡忘。清代陆进《海门岛赋》:“烟波杳霭,锦禽籍此以栖迟;浊浪排空,樯乌因之而托寄。戴青山畔,西僧以此安禅;吕四场边,仙侣于兹游戏”,生动地追记了当年海门岛的境况。


                            33楼2019-07-15 1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