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海门岛及其组成
海门岛的名称首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北宋初长江口诸沙洲的总称。海门岛有两个主岛,一为东布洲,位置偏北;一为顾俊沙,在东布洲的南方。北宋初的海门县就是建立在这些沙洲上的。东布洲的位置在今启东市北部,吕四以东、以南一带。海门岛除这两个沙岛以外,还有一些小沙洲也是它的组成部分,名称失考。因此,从自然地理角度理解,海门岛实际上是群岛。这些沙岛因处于江口海域,成为海盐生产要地。
东洲与布洲是长江口的两个较大的沙洲,渔盐业生产基地,这里一度成为五代吴国的重要经济中心。它们雄踞江口,犹如出入江海的门户,控制海上交通,为兵家必争之地。10世纪前期,为姚氏地方军事集团控制,因其处于地理要冲,南方吴越政权经常与吴国发生争战。《资治通鉴》记,后梁贞明四年(918),吴越大举伐吴,吴越战船500艘进抵东洲,吴越水师大败吴军,缴获战船400余只。第二年,两军又在东洲及狼山海一带交战。布洲的开发晚于东洲。五代吴大和年间(929~935),有个蒋司徒到布洲教民煮盐,此后布洲逐渐繁荣,成为吴国盐业生产基地。
东洲和布洲的位置比较接近,由于长江对泥沙的搬运作用,两沙洲约在10世纪中期并接,并洲后的大沙洲称东布洲。与史料中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在《五代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均记作“东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则记为“东北洲”。马端临依据宋代资料,对这个洲名做了考订,在其巨著《文献通考》中记作“东布洲”。此后,明清史料中均同此说。
长江口的这些沙洲并不稳定,顾俊沙后来坍没,而东布洲则不断扩大。11世纪中期,东布洲与通州大陆连了起来。于是,海门岛由于其主岛的连陆而失去岛的形态,成为历史名词。东布洲与通州大陆连接后,长江北岸砂咀扩展到现在的启东市的东部一带,其东南顶端古称宋蓼角嘴。东布洲的连陆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接。东布洲与通州大陆涨连后,海门岛的名称渐渐被淡忘。清代陆进《海门岛赋》:“烟波杳霭,锦禽籍此以栖迟;浊浪排空,樯乌因之而托寄。戴青山畔,西僧以此安禅;吕四场边,仙侣于兹游戏”,生动地追记了当年海门岛的境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