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09日漏签0天
白山吧 关注:479,870贴子:5,372,696
  • 看贴

  • 团购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101回复贴,共7页
  • ,跳到 页  
<<返回白山吧
>0< 加载中...

回复:请喜欢古诗词的吧友不吝赐教!谢谢!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转载】《史上最有名的三首《咏蝉》诗,被誉为“咏蝉三绝”,李商隐的最好 》
在唐诗中,有三首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就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
有人说,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这三首“咏蝉”诗各有千秋,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是咏物诗的杰作。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自明心志的诗。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博学多才、耿直高洁,常与唐太宗讨论历代政治得失。唐太宗因此称赞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唐太宗还夸赞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就算是这样,虞世南也从不骄傲,从不以鲲鹏自居,而以小小的蝉来类比自己,可见其胸中格局。
冰心有一句小诗:墙角的花儿,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 小了。
心地宽大,天地自然大,心胸不能放开阔,只能看见自己身边有限的天地,那自然小了!当我们自大时,看到的只有自己,当我们自谦时,会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虞世南就是如此。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是一首蒙难时的感慨诗作。
这首《在狱咏蝉》是唐诗中的名篇。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唐高宗仪凤年间 ,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这可能是骆宾王下狱的真实原因。
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比兴,以蝉比喻自己。露重,蝉翅轻,无法高飞;风多风大,难保自身芳香。
没有人知道我像蝉一样高洁清廉的品行,谁会为我表白我清白的内心呢?
人生,总有一个时刻是孤独的,孤独承受着人生的苦难与悲戚。可人总是要有一点坚持的,只要认为这件事值得坚持,那么,受点磨难,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心中自坦荡清白,如此,足矣。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作的“牢骚语”。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这首咏蝉诗,诗人抓住蝉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情思,“为情而造文”。诗中的蝉,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
此句寓意诗人自己品性高洁,因此像蝉一样,难以饱腹 ,发出怨恨的声音。
官职卑微,四处飘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诗人,以蝉起,以蝉结尾,句句说蝉,句句影射自己。
如果保持高洁的品性,自己的仕途无望,你还会继续坚持吗?人生中,我们都在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选择,选择了这一样,就要放弃那一样。李商隐选择了坚持品德,你呢?
这三首“咏蝉三绝”,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十分欣赏李商隐的这首《蝉》,他说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是“咏物最上乘”。
你怎么看呢?
( 源自:诗词世界 2019-08-12 )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涂鸦一首七绝《苏提春》,请吧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过了小年(腊月23)春天的脚步就近了,我想到老家(江南)的春天,想到了苏堤的春天。
传说苏轼修筑苏堤的起因是听了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苏堤春》(七绝 平起平收)
六桥烟柳伴莺啼,
柳绿桃红最是迷。
牵手走来成伉俪,
鹊桥仿佛落苏堤。
(平水韵:“啼,迷,堤”,齐韵)
【注】:据说,情侣牵手堤上走来,99%终成正果。


招商网络
全方位提供白山园区园区简介租售厂房,土地信息.2025白山园区,为入园企业提供招商政策,产业扶持政策
2025-05-09 12:40广告
立即查看
广告
立即查看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img pic_type=1 width=560 height=372]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4223854-2d1fb26e1415ce61.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mageView2/2/w/640/format/webp[/img]
【转载】《苏堤春晓的故事》(作者 好书郎 来源:简书)
杭州苏堤是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期间,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其实苏东坡在任职的三个地方修过堤,现如今都被称之为苏堤,包括杭州苏堤、徐州苏堤和惠州苏堤,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杭州西湖苏堤。
据史料考证,苏东坡主持修筑的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堤上有最著名的六座桥,即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如是说,苏堤之美首先应该感谢杭州这位老市长苏东坡。苏东坡在诗歌中描述了苏堤的修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苏堤修建于宋朝元祐五年,即公元1090年,距今已经近千年,这期间苏堤差点再次毁掉。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北宋靖康年间,也就是公元1127年,即苏堤修好之后三十多年,金兵攻陷宋朝国都东京开封,北宋灭亡。宋朝皇室南迁,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府,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重建赵宋王朝,史称南宋。
南宋皇室在杭州定都之后,未能收复国土,在杭州享受生活,让很多人痛心疾首,其中就包括诗人林升,他在诗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皇室定都临安府,让杭州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苏东坡主持修建的这一条堤岸成了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的,大侠郭靖也没能阻挡宋朝灭亡,南宋在公元1279年终于被元朝所灭。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不但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一直到到明朝中期,也就是当时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
苏堤应该感谢的另一个“老市长”,时任杭州知州的杨梦瑛。1503年,他不顾一切,力排众议,经开创了“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批准,于1508年2月2日开始疏浚西湖,耗时152天,将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使苏堤得到修复,并且修建了另一条堤,也就是西湖三堤之一的杨公堤。其实苏堤之所以能在那时修复,还应该感谢那位明孝宗批准了杨知州的请求,改变了人们对西湖,对苏堤的政治误解。
在那之后的五百多年间,西湖苏堤肯定也是得到历届杭州主政者的不断修葺,才成就了今日苏堤之美,然而还是应该感谢杭州那两位“老市长”,即苏东坡和杨梦瑛。因为苏东坡开创了苏堤,而杨梦瑛让人们正确认识了西湖,修复了苏堤。
如今,我们走在苏堤上,走在杨公堤上,感受着春风吹拂,欣赏着西湖美景,不要忘了那些给我们留在这些美好的先辈,应该努力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大美,爱护我们祖国大好河山!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转载】《杭州西湖苏堤的奇闻趣事》(作者 好书郎 来源:简书)
苏堤南接苏东坡纪念馆,北端是曲院风荷。苏堤春晓更是在南宋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为何叫苏堤春晓呢?简而言之就是这里更早显示春天的到来。明代张宁在《苏堤春晓》诗中写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风趣的历史故事,文人的文墨点缀,使苏堤成了西湖有人必去的景点之一。那么苏堤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苏堤原名苏公堤,这苏公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坡居士苏轼。
话说苏东坡曾经两度在杭州为官,第一次是从熙宁四年(1071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任杭州通判。宋朝时期,朝廷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各州、府设置通判,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涉及到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必须通判连署才能生效,所以通判享有监察官吏之权,号称“监州”。
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年),距离第一次在杭州为官已经十五年,当时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虽然两次都是到杭州为官,也都是被迫离开国都东京开封,然而苏轼的心境是不一样的。苏轼第一次到杭州时,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
第二次,苏轼因为政治上的失策,苏轼当时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不得已再度自求外调。他到杭州,看到西湖因为长期没有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联想到自己的遭遇,那可真可谓是触景生情。
作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苏轼自然不愿意看到作为杭州唯一的淡水源——西湖真的完全干涸,当然不仅是为了游玩,更是为了一方百姓的生计着想,于是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学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
据说苏轼在考察淤泥堆放的问题时,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这里的南山指的是南屏山麓,而北山就是栖霞岭那一带,那首歌的意思就是南山和北山的青年男女因为没有两地交通不便,而不能在适龄时婚配。
苏大学士于是率众20余万民工,疏浚西湖,修筑长堤,这样既解决了堆土问题,也解决了两岸的交通问题,同时为了保证湖水流动,在长堤上修了六座桥,桥下的水可以自由流动。长堤修成后老百姓非常高兴,给它起名为“苏公堤”,后来简称为“苏堤”
苏轼还采纳当地居民的建议,为了既能有效去除湖中杂草,又能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把湖边上的水面租给农民种菱角。农民为了收获更多菱角,就会先把杂草清除,这样解决了杂草在此覆盖水面的问题。
苏轼为了避免农民把种菱角扩展种植到水面上,规定菱角只能种在湖边上那一块,为此用石头建了宝塔竖在那里,这就是一个界标,靠岸可以种,里面不能种。小宝塔现在还留下三座,这就是三潭映月,去过西湖的朋友应该都会看到。
由此也可以看出喜欢兴修工程的散文大家苏大学士在管理上才能,并且将工程实用性和景观观赏性结合了起来,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千年美景。其实苏堤经过后来人的不断修缮,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春天来了,不妨趁着清风拂面,柳吐新芽,邀约三两好友,沿着西湖走走,沿着苏堤走走,欣赏宛如西子的西湖,说不定还会在断桥邂逅那个TA!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涂鸦一首七绝《春天的奇想》,请吧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春天是美好的,春天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古往今来,人们一次次歌颂春天,可是我们能留住春天吗?——
《春天奇想》 (七绝 平起平收)
韶光细柳一时新,
燕子穿梭绿草茵。
玉帝东风如有意,
寰球四季总为春。
(平水韵:“新,茵,春”,真韵)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们这儿的春天,,,,,,】
我们这儿地处长白山腹地,春天来得较晚;三月下旬,麻雀都不大见到,更别说传统文化中经常提到的黄莺了。因此,我们这儿的早春,似乎还不算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春天。
,《诗经 七月》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仓庚又名黄莺或黄鹂。 ”有鸣仓庚” 是说仓庚知春而鸣,一声莺鸣中,一个桃花满天的春世界,转眼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正是这大歌唱家黄鹂一登场,它的百转千回激发了历代诗人的诗兴。于是,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时,吟出“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瞻仰武侯祠时,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发的气息。韦应物在滁州西涧,春潮带雨的夜晚,则信步闲吟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而为黄鹂传神写照最好的还有杜牧,他的《江南春》描绘出一幅绝美的“江南初春图”,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黄鹂喧出了浓浓的春意。......
我们这儿的早春,却听不到富有韵律、非常清脆、十分悦耳动听的莺歌,怕是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早春的吧?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桃红柳绿的春天是最迷人的,,,,,,】
当然,春天不只是黄鹂的歌喉婉转,还有桃红柳绿。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 《诗经》里的春天,也是从桃花开始的。《周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夭夭”,有人解释为“花笑”;“灼灼”,火光也。桃花红艳,望之如火。诗句写春天的桃花盛开,繁盛鲜艳,让人想起正当妙龄的女子,进而联想到她出嫁后的和美生活。闻一多对此就有评论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在《诗经》之后,这样的比喻就更常见了。最有名气的就是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春天,就是这样一个桃花与美人交相辉映的日子。
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消息的还有冲寒而出最富生机的杨柳,初生的柳叶细长如媚眼,随风飘荡,很能触动历代诗人的诗兴。最早的还是《诗经》。
《诗经 小雅 采薇》中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活了春日艳阳里青青柳条随风飘拂,如牵人行色,不忍使其离去之状,开出后世无限诗意。
后世描写柳树最多的诗词当然是唐诗宋词。有人统计过,柳树在《全唐诗》中共出现了3463次;在《全宋词》里共出现3760次,高居植物出现频率的榜首。
譬如杨巨源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描绘,一句“绿柳才黄半均匀”,使人们仿佛看到绿枝上刚刚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还蕴含着作者欢悦和赞美之情。
而写早春二月的杨柳最出名的,当是大家熟知的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别出新意地把杨柳化身为美女“碧玉”,又把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这形象真是太美了!
而这二月早春的美女,在我们白山是见不着的;在我们这儿,二月份夜间平均温度只有零下26度,肯定她不能到的。只有到了晚春她才姗姗而来:“越地炎阳春谢幕,辽东柳树始抽芽。”
唐诗宋词中描写杨柳的诗词举不胜举,大家一定可以举出很多的。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涂鸦一首七绝《晚春遥念亲人》,请吧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晚春遥念亲人》 (七绝 仄起仄收)
越地炎阳春谢幕,
辽东柳树始发芽。
南天赤日亲人苦,
避暑山庄是自家。
(平水韵:“芽,家”,麻韵)


谷川联行(北京)科技
白山园区大力吸引生产型企业,配备先进产业规划,提供宽敞厂房与优惠土地,期待您的加入。
2025-05-09 12:40广告
立即查看
广告
立即查看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涂鸦一首七绝《落花有感》,请吧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往年立夏后有罕见的暴雪夹冰雹,致使有些花卉过早夭折。于是,有人责怪这花“太天真”,“尽展娇颜为路人”;有人则埋怨天气不正常,毁损美景。我以为不尽然,于是吟出以下几句——
《落花有感》 (七绝 平起平收)
雪飞五月落花残,
一片狼藉恨又叹。
不怨天公穷捉弄,
红梅岁尾尚凌寒。
(平水韵:“残,叹,寒”。寒韵)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涂鸦一首《吃年面》(三韵小律),请吧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吃年面》(三韵小律)
遽然嗅得面条香,美味随风诱我肠。
春节厌油馋擀面,过年喜淡利安康。
天上苏陀如九供,人间再不闹饥荒。
(“香、肠、康、荒” 押韵,阳韵)
【注】
“苏陀”:天上的美食,多指面食。如陆游诗句“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描写的就是面条。
上海现有多家“苏陀供”。据说各种面条,料足、味道不错。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面条是一种古老的食物,起源中国,东汉年间已有记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了。大家知道,过生日要吃“长寿面”(面条形状“长瘦”,谐音“长寿”)。
现在有的地方过年过年还有吃面条的习惯。如福建闽南,寓意“年年长久”。
还有不少地方,过年厌吃油腻东西多了,愿意吃面条,清淡一点,调节一下,有利于身体健康。
还有日本,至今还保留着过年吃面条的习惯。面条是荞麦面做的,吃起来好吃,做起来方便,最适合工作的人群。每逢过年,往往忙得焦头烂额,吃面条做起来方便,人们欢迎,就迅速传布开来。
当然,面条除了“长命百岁”的寓意外,还有一种说法:过年吃面条,长得就“苗条”,这是又一种寓意了。


  • shsh珠溪清泉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关赞美面条的诗词】
《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贺陈述古弟章生子》(苏轼 )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饼赋》( 晋 束晳)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强似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垂液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过土山寨》 ( 黄庭坚 )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101回复贴,共7页
  • ,跳到 页  
<<返回白山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