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吧 关注:2,221贴子:82,853
  • 8回复贴,共1

经济繁荣的文化动力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引言:在西方强势文明的洗礼中,我们对于经济的理解似乎已然堕入到数字的假象中,资本统治的宿命必然是对贫富统治的尽现,因为这是根植在马太效应上的文化宿命,我们或已忘却了这个古老民族所秉承的经世济民之思,而对世界的审思却也被遮蔽在人们空虚的享乐中,悬置了每个人的价值与意义,进而忘记了唯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IP属地:北京1楼2020-05-27 19:28回复
      经济的内在动力取决于文化的兴盛程度,从人类的历史进程看,有怎样的文化本质即有怎样的社会表象,对奴役文化的认可表现为奴隶制性质的社会,对分封文化的认可表现为封建王权的社会,而资本制实质上是由商业文化所衍生出的牟利性扩张的结果,牟利性的终极形态就是贫富统治。从人类社会的来源说是基于人的理智能力,通过理性与智能建立起了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的维持是利益性关系,这种所谓的利益不单指狭义的私利,同时还指广义的社会整体利益,而文化就是利益实现方式的差异性,如前所述,奴隶制与封建制有着明显的利益主体,也就是身份阶级的二项性: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佃农。在哲学层面的抽象意义来看,利益流向单一且清晰,而资本文化的划分是二重性的,也就是人并不具有身份象征而具有资本积累的二重性,但本质上还是利益流向问题,贫弱向富足聚集,同时这也是符合人道的利益方式。而当财富迷信和金钱崇拜扩张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其意义也就走向了价值迷失。


    IP属地:北京2楼2020-05-27 19:29
    回复
      2025-11-03 20:17: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对于现今的人类社会而言,我们享有了前代所有的文化遗留,也在现代化的冲击中以标准性、增效性、自由解构性等等的意识形态中消弭了旧有的阶层固化,但在自由建构中也自有的形成了金钱迷信,这种迷信是价值固有的表象意义和他者性,财富的表象化是对于每个奋斗者之外的价值假象,本质上而言因为不解才有财富假象的正当性,比如影视明星和科学家的价格差异,深层次原因是认知的浅薄性,虽然大众感到二者的认识水平差距很大,但却忽略了一个量质变的最根本原因受众的问题,量变激发质变,质变通过表象显现,当一个受众群体认知能力有限那么是深入的科学研究更好判断和接受?还是情绪的感官刺激更好接受和选择呢?因此社会现象所表现出的异样本质上是个体认知水平的异化,平心而论娱乐与创业哪个接受度最高?在高强度的创业和工作压力中如果人们没有获得感,趋向娱乐和释放这种低成本的形式难道不是人之常情么?而资本的牟利本质又激化了这种对立,消磨了价值生成。


      IP属地:北京3楼2020-05-27 19:29
      回复
          表象看资本鼓吹财富获取而本质上所施予的就是贫富统治,这种贫富统治实质是极富阶级对其他的资本控制,这种极富是不定向的,而最本质的表现就是垄断和利益独享。这里谈到利益了,如前所言利益是维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而利益独享所谋求的是关系的单向性,或者更本质的来说就是金钱奴役,通过金钱效用肆意扼杀个体意义的增值和命运实现,极富所谋求的垄断和单向利益输送便是社会恶化的开始,但金钱和财富是必然要被实在反对和抵制的存在么?而这就是被数字假象所恶质的结果,一切迷信金钱价值和沉沦于数字假象的行为都因失去了自我独立的审思和价值。


        IP属地:北京4楼2020-05-27 19:29
        回复
            对金钱假象的鼓吹和追逐是因为价值意义的迷失,如同流量、受众数、以及数据,当参照转为目的也就是价值意义需要审思的时刻,意义主体所要传达的是什么?所传达的事物是否具有改正的空间?而资本以增值为目的去介入,或者按照资本目的演变为形式化也就进入到表象主义,由表象恶化为假象。这样便会阻断了主体意义的增值。从获利角度讲,本质上资本获利的主体应该是同样拥有资本的持有者而非贫有者,那样的获利更为丰厚,但人道会促使人去榨取更为弱小的受众,所谓的榨取是指持有价值并不高的物品获取更高的利益,比如价格欺诈、质量欺诈。但分辨是需要成本的而在没有对受众投入教育成本的时候,欺诈是更为有效的获利途径,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以及科技能力的深入,这种分辨成本会越来越高,所以资本的扩张便会与知识垄断相互融合但这里不要误会,资本所垄断的是知识的话语权与操控权,使知识话语和受众自然的隔离,或是用财富能力挑拨知识与受众的对立。而这些都是对整体意义增值以及实质财富增值的恶化,经济的本质能力不是金融象征的挣钱多,而是货币与实在物的互济程度。


          IP属地:北京5楼2020-05-27 19:29
          回复
              从资本和受众两方谈起,如果资本的目的只是盈利那么作为贫有者没有余利,那么资本者所持有的获利物品就是**,当然这是从哲学的抽象角度来看,也就是说经济的动力来源是钱富的多花、钱紧的少花,如果不花经济也就没了动态来源,但经济的恒久之道则是贫富者间的经济互动而非单纯的利益输送和统治,而这互动的根基就是文化的共性培养,因为从哲学的角度看贫富差距是资本统治的根基,抽象的说如果人人拥有百万美元何人会受苦打工受人欺压?但不劳作美元又能换取什么劳动成果?所以说金钱迷信本质上是价值的迷茫。当然这种绝对的虚假富足在民国体现的最为明显,富人垄断穷者赤贫饿殍千里。所以资本财富的扩张不能转嫁到贫者身上,而纯资本的金融虚象看似实在本质虚无无非就是多印的纸币,因此资本所要扩充的是文化意义的实在性,是精神建设的增值,是文化的自信!


            IP属地:北京6楼2020-05-27 19:30
            回复
                在商业市场的构成上存在公共市场和小众市场的区别,也就是两种盈利类型。公共市场就是自由进入的基本盘简单有效,盈利空间是附加服务,但维持公共市场扩张的是价值实现,随着公共空间的扩大基数的增加,自然也要有价值下沉和再分级,而庞大的公共市场重要的是规则和技术性,扩展受众的价值实现。小众市场是基于先天市场的介入性服务,因为针对所以选择服务的受众很关键,这时要清楚受众的集中性和高效性选择高价值服务,当然这种小众市场所具有集中性和精准性要存在长期的市场经验者参与,小众文化是艺术性的市场,要以更为意义的价值去介入,小众市场更适合与知识性产业相结合,在于对公共市场的深耕和建设投入,但本质上倾向于资本者的兴趣,这也是一种共性投资。


              IP属地:北京8楼2020-05-27 19:30
              回复
                  受众本质上是自主的但同时又是被制约的,这种制约即是现实之壁,当我们学习于现实而盲从于现实的时候就已经被遮蔽了,如前所讲资本的本质是财富的扩张和掠夺,但作为被施予作用的对象我们既要抵制压榨也要勇于获得财富,这种获得即是自身意识的充实和对命运的勇于实现,这种取得会有波折和不平,因为平富的价值是不可实现的妄念,人由自身积累的多少而取得相应的财富,我们既不可能奢求每个人生而富贵,也不会错义到与孩童一个标准无所成长,我们每个人与这个世界所共同担负的是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中的道义观,摆脱了王权的霸凌寻找回人自身的道义,“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高尚的道义虽不是每个人大义得伸的一番作为,但也要成为我们内心分辨善恶的内在良知,当每个人心中都放弃良知不再仗义执言,不再信任大道得彰了,我们也就失去了高尚的希望沉沦于弱肉强食的兽行,这是有辱理智的文明倒退。中华民族仰观天象俯瞰万物近察人伦,我们的复兴不是单纯的民族主义复兴,而是长存于这片大地上华夏人民的民族信念复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尚精神的追求。当立此言。


                IP属地:北京9楼2020-05-27 19:30
                回复
                  2025-11-03 20:11: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感谢阅读至此,作为信奉大道、大义的中国人自然要有心中的道义去分辨善恶从善如流,而“建德如偷”所以很多事总要在潜移默化中“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希望有所感悟的人可以转述一下增进共识。文化的自信自然是对文化的深思,但一个人的思考总是片面的需要共同的力量。国家一统是中华民族自古的信念,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向宵小之辈展现人民的意志,因为唯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署名:步社行悟


                  IP属地:北京10楼2020-05-27 1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