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21楼:
很抱歉我时间真的有点紧,以下涉及具体数据的试验均只测试过10次左右,如果寒假有空,我可能会通过更具说服力的试验方法或试验次数来支持以下结论。
1.这点应该是我错了,之前我只用漆树和桑树试验,没有试过茶叶,忽略了茶叶生长周期比其余经济作物长。
2.我试了下小麦和桑树,只种一格时小麦有30%几率获得1担收成,桑树是25%。
后一数据远低于0.6的原因应为:总共分两次收割,每次收割时由于成熟度过低均只有很小概率获得收成。
这点是我没考虑到,但每3格会递减的说法我仍然认为不太必要,从3格到6格农夫不过浪费了略多于一次播种的时间而已。在第一个月农夫共计可以播种6次以上(你提出的是8次)。而第一个月全月作物成熟度增长值为22%,也就是说第二次播种的3格比第一次播种的3格平均成熟度低0.03,总平均值降低不到2%。
至于你提出的3k格和3k+1格有较明显产量差异我没时间试验了...
3.这点是最关键的!
你提出了成熟度的计算规律猜想“农作物每个月自身可以成长20%,如果当月获得农民的耕作会使成熟度的增加速度加快25%,即每月成长25%”。
我帮你检验了一下,确认这是错误的!
实际上成熟度的计算规律如下(以小麦为例,卷心菜有相同结论;桑树是经济作物计算更复杂,但规律类似。我只测过这三种作物!!!):
* 每格小麦从获得农民第一次耕种开始生长,获得耕种后成熟度变为1%。
* 每格小麦在前三月(3、4、5月)每月自身可以成长20%左右(前提是月初已经开始生长),在6月自身可以成长10%左右。
* a.如果某格小麦在3月或4月获得农民的第二次耕种,则5、6月时生长加速,具体加速程度是两个月内比自身成长成熟度高0.23左右。
b.如果某格小麦在5月或6月获得农民的第二次耕种,则从获得第二次耕种时间(记为t时刻)起生长加速,加速效果同a述小麦从t时刻起获得的加速效果。
* 小麦只需要两次耕种(卷心菜同),第三次乃至第无数次耕种效果为零!
也就是说:对全部作物都进行两次耕种后就可以关闭农场,等到收获月再打开,并不影响收获结果!
4.你采用的模糊处理:
a.首先说明下作物最高成熟度为97%,并非95%,这与农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农场布局有关(详见贴中53楼:
http://tieba.baidu.com/f?kz=621145739)。
上述原因将导致你的所有理论数据产生2%左右的误差。
b.“由于一农民耕作8格所占的时间约为一个月,则农民每走两步加耕作的时间为1/8月”
似乎你默认把农民从一次耕种到下一次耕种的距离定为2计算,实际上18格布局农民并非一定只走两格!
他可能从最左端走到最右端!也有可能从最左上走到最右下!(前者我可以确定可能发生,后述情况我没有看到过,但目前不能排除有这样的可能)
而步数的消耗将导致多少误差?如果第一次耕种时发生这种情况,误差将会是多少?我想可能大于5%...
至于18以上格数的布局,这个误差真的很难计算...
c.你自己提到的第一点我不补充了,你提到的第二点采用的算法我说了是错的,也不多说了。
最后我必须补充解释一点就是:
我没有贬低你的研究结果的意思!完全相反,我觉得你的思考角度和分析方法都非常奇特,很有创意!我非常佩服!
但是最主要的有两点不足:
就是我在20楼提到的
一是缺乏对算法假设的检验!而你的算法假设是研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所有的计算结果都依赖这个假设!如果它实际上竟然是错误的,可以导致你的大部分结论都被推翻!
二是实测次数太少!无法用实践结果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没有通过实践验证过的理论,谁都不敢保证正确性...
貌似扯得离龙有点远了...
额,很感谢你的精心研究和对我的错误指正(当时提出最大管理格数并没有想过去精确定义。现在认真想想,这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难求出精确数值)!
ps:我印象中有次试验卷心菜灌溉后产量不变,不过刚才测了几组都是增产。没时间再测,寒假有空我再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