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张保皋郑年传》
先说太长不看的结论:看史料的话应该不是真的。但还是很有意思。他们是,人物自身的性格和行为在历史大背景下所构成的内部张力已经足够精彩,以至于上没上过床就不太重要了=.=
为啥这个cp冷得很奇怪呢因为安史之乱这段历史名气非常大,资料却是相当混乱和不足,专业研究也远不够多。而且确实对读者不友好。两唐书本传四大篇看得人昏古七都找不到一颗粮……
所以来挖掘一下看能不能民不加赋而国用足aka 不yy也有粮吃……
毕竟郭尚父的粮料史可是盐太上皇第五琦~
今天先来扒我圈创圈第一(雷)文,杜牧的《张保皋郑年传》=.=
原文附在后面,这里不重复了。先说为什么这个文影响特别大呢,因为第一它特别早,后来人都抄,谎言抄一百遍也抄成真理了;第二杜牧他确实很会写。【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你看他写两人的眼神,就四个字,画面感全出来了~
但是了生动归生动,这个文就,贵唐人均历死早确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文中称安思顺是安禄山从弟,实际上安思顺开元二年打吐蕃的时候安禄山才12岁,安思顺要是他从弟可就真·带着奶妈上战场。再比如李光弼对郭子仪说【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李光弼当时有妻吗?没有。不然安思顺岂不是要把女儿塞给他做妾。。
当然最严重的逻辑问题还是通鉴考异里指出的:唐廷诏李光弼分兵东讨,李光弼为啥会认为郭子仪要杀他??他俩关系再紧张,郭子仪敢杀朝廷命官嘛。这又不是杜牧时代的贵唐,节度使说杀就杀=.=
(要我写的话:【诏至,分汾阳兵东讨。汾阳曰:今只斩兵马使;若宣制命,即斩节帅;若拜宰相,亦斩宰相。竟杀临淮。】
要按一些学者的做派,一个段子里抓出这么多漏洞,已经足够打成“伪史”“诬词”枪毙掉了。但是我们毕竟不能跟他们一般见识。还是应该本着治病救人的精神,看一下这里面有多少是可信的。
【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
这句大体还是可以的。郭李确实曾经同为安思顺部下。他俩的早年履历留到以后再考。"不相能"也是有可能的。颇有学者研究这个问题,主要结论是他们分属不同的派系:王忠嗣哥舒翰李光弼是一派;李林甫安思顺郭子仪是一派。这个说法也挺有道理的,参见郭子仪奏雪安思顺的时候对哥舒翰的刻骨仇恨……
但其实就,性格不合,工作作风大相径庭,不相能的话一点都不奇怪。完全可能就是,郭觉得李本啥本事就靠爹;李觉得郭没啥本事就靠脸。与此同时身体很诚实地又看了一眼郭的脸。
눈_눈
【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
(O_o)(o_O)
行吧。确实没有他俩早年对话的记录。你说啥就是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下场要趁早。创圈写手是有特权的。
【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
这段整体就比较扯了。事实上天宝末期李光弼为了逃婚一度离开了朔方郡,很可能是在安禄山起兵之后火线返岗的(参见马驰《李光弼》)。不但如此,在李光弼拜河东节度使之前他还在郭子仪手下打过仗:【(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大同兵馬使薛忠義寇靜邊軍,子儀使左兵馬使李光弼、右兵馬使高浚、左武鋒使僕固懷恩、右武鋒使渾釋之等逆擊,大破之,坑其騎七千。】
所以临淮要跑路和乞保妻子都是扯的。既如此,后面汾阳那一大段家国大义的教导主任语录也就可以省省了。
总结一下:【常睇相视,不交一言】被他写得这么萌一定是真的。但后来的将将和桥段太尬了,不能是真的=.=
但是但是,郭子仪荐李光弼应该是真的。留到后面讲。
先说太长不看的结论:看史料的话应该不是真的。但还是很有意思。他们是,人物自身的性格和行为在历史大背景下所构成的内部张力已经足够精彩,以至于上没上过床就不太重要了=.=
为啥这个cp冷得很奇怪呢因为安史之乱这段历史名气非常大,资料却是相当混乱和不足,专业研究也远不够多。而且确实对读者不友好。两唐书本传四大篇看得人昏古七都找不到一颗粮……
所以来挖掘一下看能不能民不加赋而国用足aka 不yy也有粮吃……
毕竟郭尚父的粮料史可是盐太上皇第五琦~
今天先来扒我圈创圈第一(雷)文,杜牧的《张保皋郑年传》=.=
原文附在后面,这里不重复了。先说为什么这个文影响特别大呢,因为第一它特别早,后来人都抄,谎言抄一百遍也抄成真理了;第二杜牧他确实很会写。【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你看他写两人的眼神,就四个字,画面感全出来了~
但是了生动归生动,这个文就,贵唐人均历死早确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文中称安思顺是安禄山从弟,实际上安思顺开元二年打吐蕃的时候安禄山才12岁,安思顺要是他从弟可就真·带着奶妈上战场。再比如李光弼对郭子仪说【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李光弼当时有妻吗?没有。不然安思顺岂不是要把女儿塞给他做妾。。
当然最严重的逻辑问题还是通鉴考异里指出的:唐廷诏李光弼分兵东讨,李光弼为啥会认为郭子仪要杀他??他俩关系再紧张,郭子仪敢杀朝廷命官嘛。这又不是杜牧时代的贵唐,节度使说杀就杀=.=
(要我写的话:【诏至,分汾阳兵东讨。汾阳曰:今只斩兵马使;若宣制命,即斩节帅;若拜宰相,亦斩宰相。竟杀临淮。】
要按一些学者的做派,一个段子里抓出这么多漏洞,已经足够打成“伪史”“诬词”枪毙掉了。但是我们毕竟不能跟他们一般见识。还是应该本着治病救人的精神,看一下这里面有多少是可信的。
【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
这句大体还是可以的。郭李确实曾经同为安思顺部下。他俩的早年履历留到以后再考。"不相能"也是有可能的。颇有学者研究这个问题,主要结论是他们分属不同的派系:王忠嗣哥舒翰李光弼是一派;李林甫安思顺郭子仪是一派。这个说法也挺有道理的,参见郭子仪奏雪安思顺的时候对哥舒翰的刻骨仇恨……
但其实就,性格不合,工作作风大相径庭,不相能的话一点都不奇怪。完全可能就是,郭觉得李本啥本事就靠爹;李觉得郭没啥本事就靠脸。与此同时身体很诚实地又看了一眼郭的脸。
눈_눈
【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
(O_o)(o_O)
行吧。确实没有他俩早年对话的记录。你说啥就是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下场要趁早。创圈写手是有特权的。
【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
这段整体就比较扯了。事实上天宝末期李光弼为了逃婚一度离开了朔方郡,很可能是在安禄山起兵之后火线返岗的(参见马驰《李光弼》)。不但如此,在李光弼拜河东节度使之前他还在郭子仪手下打过仗:【(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大同兵馬使薛忠義寇靜邊軍,子儀使左兵馬使李光弼、右兵馬使高浚、左武鋒使僕固懷恩、右武鋒使渾釋之等逆擊,大破之,坑其騎七千。】
所以临淮要跑路和乞保妻子都是扯的。既如此,后面汾阳那一大段家国大义的教导主任语录也就可以省省了。
总结一下:【常睇相视,不交一言】被他写得这么萌一定是真的。但后来的将将和桥段太尬了,不能是真的=.=
但是但是,郭子仪荐李光弼应该是真的。留到后面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