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吧 关注:1,233贴子:13,026

【汾淮】郭子仪 / 李光弼 相关伪考据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美国1楼2020-09-09 15:16回复
    (1)关于《张保皋郑年传》
    先说太长不看的结论:看史料的话应该不是真的。但还是很有意思。他们是,人物自身的性格和行为在历史大背景下所构成的内部张力已经足够精彩,以至于上没上过床就不太重要了=.=
    为啥这个cp冷得很奇怪呢因为安史之乱这段历史名气非常大,资料却是相当混乱和不足,专业研究也远不够多。而且确实对读者不友好。两唐书本传四大篇看得人昏古七都找不到一颗粮……
    所以来挖掘一下看能不能民不加赋而国用足aka 不yy也有粮吃……
    毕竟郭尚父的粮料史可是盐太上皇第五琦~
    今天先来扒我圈创圈第一(雷)文,杜牧的《张保皋郑年传》=.=
    原文附在后面,这里不重复了。先说为什么这个文影响特别大呢,因为第一它特别早,后来人都抄,谎言抄一百遍也抄成真理了;第二杜牧他确实很会写。【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你看他写两人的眼神,就四个字,画面感全出来了~
    但是了生动归生动,这个文就,贵唐人均历死早确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文中称安思顺是安禄山从弟,实际上安思顺开元二年打吐蕃的时候安禄山才12岁,安思顺要是他从弟可就真·带着奶妈上战场。再比如李光弼对郭子仪说【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李光弼当时有妻吗?没有。不然安思顺岂不是要把女儿塞给他做妾。。
    当然最严重的逻辑问题还是通鉴考异里指出的:唐廷诏李光弼分兵东讨,李光弼为啥会认为郭子仪要杀他??他俩关系再紧张,郭子仪敢杀朝廷命官嘛。这又不是杜牧时代的贵唐,节度使说杀就杀=.=
    (要我写的话:【诏至,分汾阳兵东讨。汾阳曰:今只斩兵马使;若宣制命,即斩节帅;若拜宰相,亦斩宰相。竟杀临淮。】
    要按一些学者的做派,一个段子里抓出这么多漏洞,已经足够打成“伪史”“诬词”枪毙掉了。但是我们毕竟不能跟他们一般见识。还是应该本着治病救人的精神,看一下这里面有多少是可信的。
    【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
    这句大体还是可以的。郭李确实曾经同为安思顺部下。他俩的早年履历留到以后再考。"不相能"也是有可能的。颇有学者研究这个问题,主要结论是他们分属不同的派系:王忠嗣哥舒翰李光弼是一派;李林甫安思顺郭子仪是一派。这个说法也挺有道理的,参见郭子仪奏雪安思顺的时候对哥舒翰的刻骨仇恨……
    但其实就,性格不合,工作作风大相径庭,不相能的话一点都不奇怪。完全可能就是,郭觉得李本啥本事就靠爹;李觉得郭没啥本事就靠脸。与此同时身体很诚实地又看了一眼郭的脸。
    눈_눈
    【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
    (O_o)(o_O)
    行吧。确实没有他俩早年对话的记录。你说啥就是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下场要趁早。创圈写手是有特权的。
    【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
    这段整体就比较扯了。事实上天宝末期李光弼为了逃婚一度离开了朔方郡,很可能是在安禄山起兵之后火线返岗的(参见马驰《李光弼》)。不但如此,在李光弼拜河东节度使之前他还在郭子仪手下打过仗:【(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大同兵馬使薛忠義寇靜邊軍,子儀使左兵馬使李光弼、右兵馬使高浚、左武鋒使僕固懷恩、右武鋒使渾釋之等逆擊,大破之,坑其騎七千。】
    所以临淮要跑路和乞保妻子都是扯的。既如此,后面汾阳那一大段家国大义的教导主任语录也就可以省省了。
    总结一下:【常睇相视,不交一言】被他写得这么萌一定是真的。但后来的将将和桥段太尬了,不能是真的=.=
    但是但是,郭子仪荐李光弼应该是真的。留到后面讲。


    IP属地:美国2楼2020-09-10 14:23
    回复
      2025-07-31 20:59: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杜牧《张保皋郑年传》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鬬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
      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新罗海路之要。〉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手?”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 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召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年投保皋,必曰:“彼贵我贱,我降下之,不宜以旧忿杀我。”保皋果不杀,此亦人之常情也。临淮分兵诏至,请死于汾阳,此亦人之常情也。保皋任年,事出于己,年且寒饥,易为感动。汾阳、临淮,平生抗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榷于保皋,汾阳为优。此乃圣贤迟疑成败之际也,彼无他也,仁义之心与杂情并植,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则杂情销。彼二人仁义之心既胜,复资之以明,故卒成功。
      世称周、邵为百代人师,周公拥孺子而邵公疑之。以周公之圣,邵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邵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邵公尚尔,况其下哉。《语》曰:“国有一人,其国不亡。”夫亡国非无人也,丁其亡时,贤人不用,苟能用之,一人足矣。


      IP属地:美国3楼2020-09-10 14:27
      回复
        (2)两唐书传记的史源






        IP属地:美国6楼2020-09-11 12:12
        回复
          (3)
          浅尝辄止地扒一下笔记史料。
          首先我对于(1)新唐书取材笔记就很low;以及(2)孤证不立,这两类论断从逻辑上并不认同。取材笔记不是原罪。孤证成为孤证也不见得是孤证的错。还是就事论事才有意义。
          两唐书李光弼传与神道碑对比,增加了很多作战的内容,很可能来自当时的一些笔记资料。例如河阳之战的大量细节就见于武宗时期的《谭宾录》。当然了代宗实录早于谭宾录,旧唐书不见得抄自谭宾录,可能只是同源(同源不等于有沿袭关系,就好像人和猴子是同源的,不等于人是猴子进化的)。但是如计降高晖李日越的段子独见于新传和通鉴;美马计独见于通鉴,成书较晚,就有可能是抄自谭宾录。类似地,独见于新传的李光弼守饶阳、仆固瑒劫安太清妻;独见于通鉴的仆固怀恩带兵见李光弼、拒火船这一类情节可能也是来自笔记,只是现在找不到原型了。
          Again,笔记不都是瞎话录。比如高晖李日越,之后又在正史中露过脸,确实是降将(还有相爱相杀的狗血虐梗)。相关记载有一定可信度。美马计的话比较跳脱,很难证实或证伪。但是考虑到王忠嗣就特别重视马政,当时军中又有李抱玉这样的养马专家,李光弼搞出这种计策也不稀奇。只能说听着还挺像回事。
          《谭宾录》中也有郭子仪的段子。如旧传点到为止地说【麾下老將若李懷光輩數十人,皆王侯重貴,子儀頤指進退,如仆隸焉。】《谭宾录》中就有更多细节:
          【王夫人、趙氏愛女,方妝梳對鏡,往往公麾下將吏出鎮去,及郎吏,皆被召,令汲水持帨,視之不異仆隸。】
          考虑到旧传【如仆隶焉】有裴垍的署名,不可能抄自谭宾录。这个段子有至少两个独立的出处,应该是有参考价值的。(而且这个段子不是黑郭的。郭爷爷解释说他这么内外不分是为了让家事更透明,降低被诬告的风险。这也确实符合郭的一贯作风。)
          但是谭宾录后面又记辛云景(显然指辛云京)除潭州都督,入郭府谢恩,给赵氏倒洗脸水。这个显然就禁不住推敲了。辛云京根本不是朔方系的,更不是郭子仪故吏;也没做过潭州都督,甚至连潭州都督这个官职都是扯淡的。
          谭宾录的这几个例子大体可以用来illustrate我们该怎么看这一类路边社史料。战争时期的官方史料往往都缺乏细节,夸大战果虚胜隐败什么的更是兵家常事,甚至不见得比民间史料更可信。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一些生动的细节,如高仙芝“啖狗肠高丽奴”;郭子仪单骑退回纥;李光弼美马计;很可能最初都是路边社。
          吃假粮和饿死之间肯定不能选饿死对不对。只能说能考证的尽量考证一下,实在分辨不出来的就,至少可以代餐吧……
          【彩蛋】李光弼逃婚的三种书写
          《神道碑》:思顺慕公信义,请为婚姻。
          《旧唐书》:思順愛其材,欲妻之。
          《新唐书》:(思顺)愛其材,欲以子妻之。
          确实是新唐书最言简意赅。神道碑文雅但不够明确。旧唐书好像一不小心真相了。。


          IP属地:美国7楼2020-09-14 15:05
          回复
            现在用这样的methodology来看一下安史之乱期间的一些笔记资料。应该说当时还是有一个相当可观的书单的:《明皇幸蜀记》、《蓟门纪乱》、《河洛春秋》、《邠志》、《安禄山事迹》、《天宝乱离记》、《汾阳家传》。可惜现在尚存原貌的只剩一个《安禄山事迹》了。
            一个有意思(又有点令人吃惊)的事实是:这些笔记的作者们大部分都不是平叛战争的亲历者。可考者如下:
            - 《河洛春秋》作者包谞,赵州司户参军包处遂之子。包处遂亲历安史之乱,而当时包谞可能还很小。
            - 《邠志》作者凌准,永贞八司马之一。当生于安史之乱后。
            - 《安禄山事迹》作者姚汝能,请大家努力排除一下《XX##时辰》的误导,,他其实是晚唐人。此书大约作于宣宗朝。
            - 《天宝乱离记》作者温畲,穆宗朝官员,应该也生于安史之乱后。
            - 《汾阳家传》作者陈翃,郭子仪僚属,兴元后从浑瑊河中幕,安史之乱爆发时浑瑊本人才20岁,陈翃应该也很年轻,但可能真的认识郭子仪本人,比上面那些强多了。两唐书郭子仪传的史源很可能就是此书;从通鉴考异的引述来看也相当靠谱。***,此书佚了。
            以上除了《安禄山事迹》,其余只能在通鉴考异等书里零星找到一点引用。通鉴里可能也有一些引用但是没有标出处,就没办法了。
            之前扒过很多贵唐人均历死早的翻车实录,所以现在发现这些书不但是路边社,还是道听途说脑补社的时候,我对于很多魔性段子也就感到释然了。。
            下举几个栗子。
            通鉴考异引《邺侯家传》(懂行的小伙伴看到这个标题应该已经会心一笑了……):
            【(背景是肃宗灵武即位之初)上召光弼子仪议征讨计,二人有迁延之言。上大怒,作色叱之。二人皆仆地,不毕词而罢。上告公(李泌)曰:“二将自偏禆,一年遇国家有难,朕又即位于此,遂至三公将相。看已有骄色。商议征讨,欲迁延。适来叱之皆倒。方图尅复,而将已骄,朕深忧之。朕今委先生戎事,府中议事,宜示以威令,使其知惧。”对曰:“陛下必欲使畏臣,二人未见广平,伏望令王亦暂至府,二人至,时寒,臣与饮酒,二人必请谒王。臣因为酒令,约不起。王至,但谈笑,共臣同慰安。酒散乃谕其修谒于元帅。则二人见元帅以帝子之尊,俯从臣酒令,可以知陛下方宠任臣,军中之令必行。他时或失律,能死生之也。”上称善。又奏曰:“伏望言于广平,知是圣意,欲李郭之畏臣,非臣敢恃恩然也。”上曰:“广平于卿岂有形迹?”对曰:“帝子国储,以陛下故亲臣。臣何人,敢不惧。”明日将晓,王亦至。及李郭至,具军容修敬,乃坐饮。二人因言未见元帅,乃使报王。王将至,执盏为令,并不得起。及王至,先公曰:“适有令,许二相公不起。”王曰:“寡人不敢遽就座饮。”李郭失色。谈笑皆欢。先公云:“二人起谢。”广平曰:“先生能为二相公如此,复何忧。寡人亦尽力。今者同心成宗社大计,以副圣意。”既出。李谓郭曰:“适来饮令,非行军意,皆上旨也。欲令吾徒禀令耳。”】
            李蘩蘩你还接郭李单吗?就,俩人一起趴地上那种。嗯?
            另外我给你钱把最后一句改成郭的台词好不好……这边的建议是临淮的情商最好不要超过汾阳呢~
            顺便说这段后面温公的考语也非常高亮:【按肃宗温仁,二公沈勇,必无面叱仆地之事。今不取。】肃宗温仁呵呵……如果说这个段子里ever有任何可取的地方,大概也就是肃宗对郭李的忌刻了。


            IP属地:美国8楼2020-09-14 15:06
            回复
              《安禄山事迹》(这两段不见于通鉴及考异,亦不见于任何其他文献,也是一个孤证):
              【(背景是官军初复洛阳,安庆绪败逃。)慶緒知人心移改,不敢詢問。至相州,離散略盡,疲卒纔一千,騎士三百而已。至滏陽縣界,時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屯卒一萬,軍馬三百在滏陽,慶緒處必死地,謂諸弟曰:「一種是死,不如刀頭取決。」遂與慶和等三人領家童數百,設奇計大破官軍,光弼大潰。澤潞節度使王思禮相去四五里,知光弼敗,一時分散,慶緒遂分八道,曳露布稱:破光弼、思禮兩軍,收斫萬計,營幕儼然,天假使便,無所欠少,況回鶻已走,立功不難。其先潰將士於相州屯集,限此月二十六日前到取,來月八日再收洛陽。諸賊知河東喪師,逆心又固,受其招誘,以十月悉到相州。】
              【(九节度围相州。)思明遂領兵來助,殺我防堰官健,決我隄堰,又破衛尉縣,燒糧車五十乘,驅卻牛萬頭,官健走脫者一半〈六五〉。二月己未,慶緒城中易子而食,屑朽木淘馬糞飼馬。官軍以道路懸絕,往來甚艱,汾陽與光弼所謀不協,遂列大陣於鄴縣南十里韓陵山東潼水上。官軍初勝,生擒、殺傷甚眾。思明於困敗之中,忽生奇計,官軍大敗。】
              先说后一段,【汾陽與光弼所謀不協】hmmm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考虑到姚汝能和杜牧是同时代人,我真的很怀疑他们是不是吃了同一个洗脑包。
              我觉得我肯定是看过论文(或者民科论文)说围相州时不设元帅是因为郭李不和。可以佐证的史料基本上就是这一条,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痕迹。搞这种阴谋论的人大概是不知道郭李搭档还从来没有过败绩,相州之败算是第一次,因为李光弼想再次和郭子仪合作却没能如愿:
              通鉴:【李光弼曰:「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進,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銳掩吾不備也。請與朔方軍同逼魏城,求與之戰。彼懲嘉山之敗,必不敢輕出。得曠日引久,則鄴城必拔矣。慶緒已死,彼則無辭以用其眾也。」魚朝恩以為不可,乃止。】
              这段独见于通鉴的粮真是太珍贵了。四舍五入就算表白了。当时贵唐全国的精兵强将都在场,包括和李光弼同属河陇系的王思礼,但李光弼眼里只认朔方军。还特意重提当年与郭子仪合作的高光时刻(嘉山大捷),撒了鱼朝恩一脸狗粮。
              这里配合“郭李不协”的洗脑包食用甚至风味更佳:我跟郭子仪有很多分歧,但到了上战场拼命的时候我。只。信。任。他。


              IP属地:美国10楼2020-09-15 11:55
              回复
                相比之下前一条,安庆绪于滏阳大败李光弼和王思礼这段,我到现在还是不太确定有几分可信。让人觉得比较可信的地方在于,这则笔记和官修史书都提到安庆绪从洛阳败逃时兵微将寡,十分狼狈。然而【旬日间,……眾至六萬,軍聲復振】,以奇迹般的速度恢复了元气。安庆绪是如何收聚叛军的,正史里没有写,这条笔记里则补充了听上去挺像回事的细节:设奇计打破李光弼和王思礼军,以此为宣传手段,【諸賊知河東喪師,逆心又固,受其招誘,以十月悉到相州】。
                但另一方面,这段补白又有相当多的疑点。首先是它真的是孤证(郭峰峰《安禄山事迹史料价值研究》中也承认这段记载不见于他处)。而且不像端洗脸水这种鸡毛蒜皮的八卦,这是万人规模的战事,官方史料里不应当一点痕迹都没有。须知正史并不讳言败绩。去看看王思礼的传,简直一直都在打败仗,却也仍旧没有一丝半点提到这段。然后推敲一下当时的情况:朔方军收复两京期间,李光弼一直驻守太原,没有主动出击的记录。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史思明在范阳,高秀岩在大同,一直都在窥伺太原。而太原是叛军和唐廷(灵武)之间最重要的一道屏障,防守压力非常大,应该说李光弼能【固守且十月,不能拔】已经非常艰辛了,真的没有精力再往河北出兵了。
                而李光弼入驻太原的时候,【麾下皆烏合之眾,不滿萬人。】又经过艰苦的太原保卫战,期间一直也没有其他部队来补充兵力。就算加上一些临时征兵,整个河东军的规模也不会比万人多太多。而《安禄山事迹》称【時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屯卒一萬,軍馬三百在滏陽】,这等于是把全河东的兵力都调到河北了。这在战略上显然是不合理的。就算李光弼犯傻,史思明高秀岩难道也跟着犯傻,居然没有乘虚攻太原?(为什么后来九节度围邺城的时候李光弼敢带兵出太原呢,因为那时候史思明军的主力已经南下,高秀岩也投降了,太原受到的威胁就小了很多。)
                再者,当时滏阳还是叛军的领地,不可能容忍李光弼带着一万大军轻轻松松入驻。
                最后,从文字上看,上引《安禄山事迹》的两段中颇有一些操纵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前后两次写【設奇計大破官軍,光弼大潰】;【忽生奇計,官軍大敗】,文字雷同然而语焉不详。以数百人破万人,这在军事史上都是不常见的出奇制胜,此书以细节琐碎闻名,到这样关键情节处却一丝细节都没有,跟其他同类资料一比就显得可疑,觉得好像是作者实在编不出来了=.=
                滏阳之战因为缺乏旁证,姑且不论。后面一次史思明“忽生奇計官軍大敗”,就是著名的相州之战,是有很多旁证的。简单说,史思明采取四面袭扰的战略确实很聪明,但在会战当天并没有什么“忽生奇計”。当时天气突变,史思明军和唐军同时溃退,但是唐军溃得比较厉害,一发不可收拾,史思明军则很快回到状态,于是就胜了。
                再一个文字上的痕迹就是,滏阳(邯郸磁县)其实就是相州溃败的战场。相州溃败时九节度中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而退,于是这里就让他俩大败一次找补,显得十分刻意。
                当时王思礼也不是泽潞节度使,甚至当时还没有泽潞节度使这个称呼。
                总之吧,这段我觉得也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它确实解释了一些正史里的留白,也大致符合逻辑,但是细节禁不住推敲。个人的猜测是,当时李光弼和王思礼可能确实有小规模地向河北一带派兵助战,被安庆绪打败。安庆绪以此作为宣传材料召集部曲。但像三百人破万军什么的就不用太当真了。李光弼估计也没有亲自出马。
                就。就到这里吧。总的来说,看一下这些没有被正史采信的笔记,应该说……正史还是有一定门槛的,即便像新唐书、通鉴这样广采笔记的史书,也不是什么乱七八糟逮着就抄,多少还是经过一层筛选,把特别不靠谱的那些都筛掉了。
                但即使筛掉的那些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毕竟……魔性的粮通常也比较有味道……


                IP属地:美国11楼2020-09-15 12:39
                回复
                  2025-07-31 20:53: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令狐峘写王忠嗣传的心路历程:
                  井落在吊桶里啦
                  修国史元相公修不到自己老丈人的传
                  元相公你气不气哦~
                  草这个碑怎么能这么长
                  草元载怎么能怎么能写
                  (而且写的还不好
                  随便删一删算了……


                  IP属地:美国14楼2020-09-26 16:45
                  回复
                    李光弼碑:【能读《左氏春秋》,兼该太史公、班固之学。】
                    浑瑊碑:【雅好《左氏春秋》、班氏史。……又尝慕《太史公自叙》,著《行纪》一篇。】
                    如果不是权德舆无脑抄了颜真卿的话,应该就是……浑瑊是李光弼带大的。。
                    旧唐书浑瑊传:【祿山反,從李光弼定河北,射賊驍將李立節,貫其左肩,死之。】
                    就。多好一个文武双全的孩子呀,后来给郭子仪洗脚去了
                    (XX


                    IP属地:美国15楼2020-10-01 07:49
                    回复
                      啊原来郭子仪单骑退回纥是有原型的~
                      【率兵擊突厥元珍於雲州。突厥問曰:「唐將爲誰?」曰:「薛仁貴。」突厥曰:「吾聞薛將軍流象州死矣,安得復生?」仁貴脫兜鍪見之,突厥相視失色,下馬羅拜,稍稍遁去。】
                      【子儀率甲騎二千出沒於左右前後,虜見而問:「此誰也?」報曰:「郭令公也。」……回紇曰:「謂令公亡矣,不然,何以至此。令公誠存,安得而見之?」……乃傳呼曰:「令公來!」虜初疑,持滿註矢以待之。子儀以數十騎徐出,免胄而勞之曰:「安乎?久同忠義,何至於是?」回紇皆舍兵下馬齊拜曰:「果吾父也。」子儀召其首領,各飲之酒,與之羅錦,歡言如初。】


                      IP属地:美国16楼2020-10-01 14:00
                      回复
                        浑瑊真的是李光弼带大的!
                        【前一日,瑊與防城使侯仲莊揣雲橋來路,先鑿地道,下可深丈余,上積馬糞,深五六尺。次二日,即令爇火,次一日復下柴薪夜燒之,平明,火焰高於城壘。……賊徒至地道所,橋腳偏陷,不能進。須臾,風回焰轉,雲橋焚為灰燼,賊焚死者數千,城中歡噪振地。】
                        【思明為飛樓,障以木幔,築土山臨城,光弼遣穴地頹之。思明宴城下,倡優居臺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駭,徙牙帳遠去,軍中皆視地後行。又潛溝營地,將沈其軍,乃陽約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悅。俄而賊數千沒於塹,城上鼓噪,突騎出乘之,俘斬萬計。】
                        但是浑瑊的儿子都是金字辈,跟郭子仪的孙辈一样。


                        IP属地:美国17楼2020-10-03 08:13
                        回复
                          过去一直记得浑释之死于与吐蕃的战争,刚又看了下通鉴才知道他是被仆固怀恩叛乱杀掉的。
                          天啦噜
                          旧唐书承袭实录,百般回护仆固怀恩也就罢了。新唐书居然也不睁眼看看。
                          旧唐书:【釋之,少有武藝,從朔方軍,積戰功於邊上,累遷至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宁朔郡王。廣德中,與吐蕃戰,沒於靈武,年四十九。】
                          (与吐蕃战是假的。吐蕃当时没有打到灵武。)
                          【及懷恩謀亂,令子瑒與瑊率軍圍榆次,朔方將殺瑒,瑊率所部歸郭子儀。會瑊父釋之戰死,又起復本官,為朔方行營左廂兵馬使。】
                          (到这里还在讳言是谁杀了浑释之。)
                          就是说,榆次兵变的时候浑瑊本应听命于仆固怀恩,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转投郭子仪了。之前李抱真和颜真卿预言的【朔方將士思郭子儀,如子弟之思父兄。】到这里终于在浑瑊身上应验了。
                          然而unfortunately, 饭可以乱吃,爹不能乱认。仆固怀恩后来杀浑释之,与浑瑊的背叛显然是有关系的。浑瑊就这么把自己亲爹赔进去了。。仆固部和浑部同属铁勒九姓,也算同气连枝,到这里竟然为了一个郭子仪就同室操戈了=.=
                          哦对我忽然想起来有学者考证李光颜的爹阿跌良臣可能也是仆固怀恩叛乱被杀的。阿跌部也属铁勒九姓。这么看来怀恩真的是……活该他“蕃部弃儿”啊……
                          新唐书:【父釋之,有才武,從朔方軍,積戰多,遷累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宁朔郡王。廣德中與吐蕃戰沒。】
                          【懷恩反,瑊以所部歸子儀,會釋之喪,起復朔方行營兵馬使。】(和旧唐书一样,只字不提浑释之的真实死因。)
                          通鉴:【時朔方將渾釋之守靈州,懷恩檄至,雲全軍歸鎮,釋之曰:「不然,此必眾潰矣。」將拒之,其甥張韶曰:「彼或翻然改圖,以眾歸鎮,何可不納也!」釋之疑未決。懷恩行速,先候者而至,釋之不得已納之。張韶以其謀告懷恩,懷恩以韶為間,殺釋之而收其軍,使韶主之。】
                          浑瑊最后获得了和郭子仪同谥的殊荣。他爹不知道会不会有点欣慰?


                          IP属地:美国18楼2020-10-05 00:21
                          回复
                            浑瑊的原名,旧唐书是【本名曰进】;新唐书【本名日进】,查了影印本也是这样,当然现在想查比较古的影印本也很难了。。于是就……一笔糊涂账了。。
                            个人倾向于浑进。曰抄成日就比较常见。但是另一方面,新唐书这里提供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信息:【本名日进,稍显改焉。】可见新唐书另有史源,纠正了旧唐书的错误也未可知=.=
                            比较欣慰的一点是【稍显改焉】看上去是浑瑊本人做主改的。不然的话我不得不怀疑是浑释之当年和仆固怀恩关系好的时候结了娃娃亲。。。(怀恩的儿子都是玉字辈,后来浑释之为怀恩所杀)。
                            ***也太狗血了。
                            浑瑊碑里没有改名的记录,但是提到他弟弟叫浑玘。
                            还是新唐书好。。
                            顺便yy一下,确乎郭子仪的部将名字带光的特别多,李光弼included。李光弼这边似乎就玉字辈比较多,李抱玉,郝廷玉,徐潢玉。浑瑊可能是……也想要个玉来着……


                            IP属地:美国20楼2020-10-07 06:12
                            收起回复
                              2025-07-31 20:47: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
                              这次的伪是真的伪。因为要讲一下郭子仪X李白这个事。。
                              有参考阎广勤的文章《李白救过郭子仪吗?》
                              文本是这样的:
                              【初,白遊并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的史源应该是晚唐裴敬所撰《翰林学士李公墓碑》。然后被收入新唐书李白传,官方盖章了。然后再到三言二拍里敷演一下,就生动具体真得不能再真了。
                              我个人其实还挺喜欢这个传说的。非常代表劳动人民的淳朴愿望。即使从学术角度去看也很有意思:《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成书于会昌年间,跟前面扒过的《谭宾录》《安禄山事迹》《张保皋郑年传》时代非常近,近到几个文的作者完全有机会拉群分享洗脑包。
                              for some reason,安史之乱时期的传说,在乱后几十年里似乎都属于冷圈,但在武宣之际忽然热过一把。(而我们都知道圈一热雷文就多。
                              为什么呢?还真有学者研究过这个事(郭峰峰《安禄山事迹史料价值研究》)。但似乎并没有特别有说服力的结论。
                              也许只是偶然。也许是当时距离安史之乱将将一百年的样子,官方可能有过征文活动(X
                              一百年的话,可参考现在对民国“黄金时代”的臆想。这个距离足够过滤掉混乱血腥的那部分记忆,从而产生美。而距离乱世太近的人光记得苦难了,哪有心思编段子。
                              从考据角度讲,两条就够了:
                              - 郭子仪从来没在并州(太原)工作过。他的早年履历参《郭氏家庙碑》。
                              - 郭子仪没有救过李白。李白一辈子结交权贵,但【无一字与子仪往来者。】(赵翼《瓯北诗话》)
                              赵翼论诗不算太出名,但他是《廿二史札记》的作者,考据力是真的没得挑。这一段全文是这样的:
                              【青莲救郭子仪,及坐永王璘事,得子仪救解,此见乐史序中。谓〔白有知鉴,客 并州时,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白坐永王璘事,子仪请以 己官爵赎其罪,上许之,而免诛〕云。《新唐书》本传亦载之。然青莲集中无一字与 子仪往来者。当其系狱时,以诗上崔涣、宋若思求雪。如果有德于子仪,岂无一字乞 援?即或道远不相及,而子仪救释之后,何又无一字述其恩、记其事?则此事之有无 ,未可信也。集中有《赠郭将军》一首,云:〔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此又非子仪履历,当另是一人。】
                              后面之所以说“此又非子仪履历”,因为郭子仪没有在河西工作过。
                              顺便就扯一下。李白虽然没勾搭过郭子仪,但他勾搭过李光弼。下面这个诗是他试图去李光弼那里找工作但身体原因未能成行之后写的: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
                              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趙傾。
                              黃河飲馬竭,赤羽連天明。
                              太尉杖旄鉞,雲旗繞彭城。
                              三軍受號令,千里肅雷霆。
                              函谷絕飛鳥,武關擁連營。
                              意在斬巨鼇,何論鱠長鯨。
                              恨無左軍略,多愧魯連生。
                              拂劒照嚴霜,彫戈鬘胡纓。
                              願雪會稽恥,將期報恩榮。
                              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
                              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
                              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
                              金陵遇太守,倒屣相逢迎。
                              羣公咸祖餞,四座羅朝英。
                              初發臨滄觀,醉棲征虜亭。
                              舊國見秋月,長江流寒聲。
                              帝車信迴轉,河漢復縱橫。
                              孤鳳向西海,飛鴻辭北溟。
                              因之出寥廓,揮手謝公卿。
                              我们可以看到贵唐文人信口鬼扯的风尚根本不用等一百年,当事人还没死就开始了。李光弼去徐州的时候领了多少兵?不知道具体数字但他的监军表示兵太少了好怕怕我们退保扬州吧。。
                              到李白这里就……秦兵百万……了。。
                              虽然但是,这里把李光弼比作周亚夫还是让我非常泪目了一把。
                              李光弼倒是在太原工作过。真是的,为啥不一开始编排李白救临淮呢。
                              (有一说一……李白真去李光弼手下上班可能存活不过三天=.=


                              IP属地:美国21楼2020-10-12 12: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