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吧 关注:186,338贴子:9,300,862

乙肝,表面抗原,hbvdna,cccdna相关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个人开始都是大三阳,也叫免疫耐受,抗原和病毒非常高,肝功能正常,定期检查即可,绝大多数会随时间推移免疫缓慢应答会变成小三阳,也叫免疫控制期,抗原不会太高,病毒阴或者低复制,定期观察即可,抗原尝试干扰素。抗原,hbvdna,cccdna这三者是有相关性的,抗原是hbvDNA完整病毒颗粒的外衣,hbvdna穿着外衣接近肝细胞脱去外衣表面抗原进入肝细胞形成cccdna,cccdna在持续转录逆转录一顿操作生成子代hbvDNA释放到血液,然后hbv在进入肝细胞形成cccdna,无限循环。抗病毒恰恰是阻断cccdna生成子代hbvdna其中一个环节。但是之前在肝细胞内形成的cccdna是抗病毒药无法达到的,是要免疫清除才能完成的。或者肝细胞新陈代谢来取代。所以说现在没有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说了,说白了现在抗病毒适合所以表面抗原阳性且病毒阳性患者。大三阳抗原高直接说明肝细胞cccdna数量就多。小三阳抗原和cccdna没有相关性。小三阳抗原高我认为不是hbvdna完整颗粒所为,而是另外两种hbvdna残次品自带的抗原,而不是完整病毒颗粒脱去外衣进入肝细胞形成cccdna的抗原。其实小三阳不要刻意盯着表面抗原,只要高敏hbvdna持续保持20以内,就放宽心吧。以上有些东西我自己的理解,欢迎讨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2-01 00:00回复
    核苷(酸)类似物的药物原理是在逆转录过程中破坏病毒DNA合成,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并抑制新的cccDNA分子的形成,但对已建立的cccDNA库或新感染细胞cccDNA的形成影响不大。因此降低HBsAg的效果并不理想。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2-02 09:42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干扰素α具有多种抗病毒作用,但目前还不完全清楚。除免疫调节外,IFN-α还能抑制病毒DNA复制。虽然在用IFN-α治疗的HBV感染者中有少数HBsAg阳性转为阴性的病例,但这种药物并非没有缺点。药物较贵是一方面,其还也有较严重的副作用。此外,IFN-α是HBV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禁忌证。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2-02 09:43
      收起回复
        * 第1种:强烈的免疫反应
        这种情况,出现的免疫清除反应过于强烈,一般见于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的范围比较广,基本上大部分的肝细胞都受到了感染。可能会出现由于免疫攻击导致的大片肝细胞坏死,甚至导致肝衰竭的表现,既往叫做重症肝炎。
        急性乙肝发生重症肝炎者是比较少见的,有一部分患者会导致死亡。但是,如果患者能够度过生命的危险期,预后是比较好的,大多数乙肝病毒能够被清除。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2-03 13:34
        回复
          * 第2种:中等的免疫反应
          中等免疫反应的主要表现,是典型的急性黄疸型肝炎,也有一部分表现喂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这类肝炎,就是我们平常最常见的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或者急性肝炎。肝功能可表现为中度到中度的异常,多个指标出现升高或下降。
          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经过适当的抗病毒治疗、休息,大多数能够在6个月内恢复正常的肝功能。
          急性肝炎,如果是成年人,95%以上可以在六个月内获得自愈,仅有少部分会转为慢性肝炎,表现为病毒没有被彻底清除。
          乙肝病毒没有彻底清除,还可能会造成肝炎反复发作,使用强有力的抗病毒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2-03 13:34
          收起回复
            *第3种:免疫反应比较弱
            这种情况下,由于患者免疫力比较低下,清除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比较弱,一般症状不明显。
            肝功能可表现为轻到中度的异常,这部分患者比较隐蔽,像有一些人,谷丙转氨酶长期徘徊在一倍到两倍正常值之间,就属于这种情况,也叫做亚临床型肝炎。
            这种情况要特别引起注意,需要抗病毒治疗,因为由于病毒没有被彻底清除,又激发了免疫,所以肝细胞会持续的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造成持续的损伤,也是潜在发生肝硬化的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2-03 13:34
            收起回复
              *第4种:没有激发免疫反应
              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多为在出生时,或者母体子宫内已经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虽然也入侵了小孩的干细胞,且血液中也有大量的乙肝病毒DNA存在,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完善,完全不能识别乙肝病毒。
              就好像前面所举的例子,乙肝病毒在那个房子里面,都是些没有经验的哨兵,是认不出谁是好人和坏人的。
              既然不能识别,也就不能发生免疫清除反应,表面上看来,乙肝病毒和人体是和谐共处的一个状态,肝细胞也不会受到损害。
              所以,绝大多数小孩虽然有乙肝,但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冒然去治疗,不但抗病毒药可能对小孩会有不良反应,同时也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给小孩的身心带来而意想不到的损害。
              有一个比较常用的词,叫免疫耐受期。免疫耐受期也有很多状态,其中一部分属于无症状的乙肝病表面抗原携带者,能够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但也存在发作肝炎的可能,多为乙肝大三阳;一部分属于非活动性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也叫健康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这部分人的乙肝病毒量很少,多为乙肝小三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2-03 13:35
              收起回复
                > 小结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到现在为止,对于怎样激发免疫系统对病毒展开清除,以及如何掌握这个时机,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态,肯定是有利于免疫系统正常运行的。
                此外,对于乙肝患者来说,如果在需要治疗的时候,一定要积极治疗,给乙肝病毒以“致命一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2-03 13:37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大三阳”和“小三阳”是在进行乙肝血液检查时,根据三种抗原、抗体结果的不同提出的两种俗称。
                  “大三阳”一般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三项指标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水平较高,传染性较强;
                  “小三阳”则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这三项指标阳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1-02-03 13:39
                  收起回复
                    在一般人观念里,“大三阳”比“小三阳”病情更重,预后更差,但其实,两者的区别只是血液中HBV-DNA的含量大小。临床上确定肝炎的存在,主要还得看肝脏是否受到损伤,也就是说,是否出现了持续的转氨酶异常,有无可监测的肝硬化、肝衰竭趋势。
                    “小三阳”且血液中DNA呈阳性的患者,较“大三阳”、但DNA阳性、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危害更大。当然,这基于“小三阳”患者已出现肝损伤的前提下。也就是说,若患者是处于病毒性肝炎发病状态的人群,而非健康携带者时,“小三阳”是一个比“大三阳”更可怕的状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1-02-03 13:40
                    收起回复
                      乙肝病毒其实对肝细胞无损害?
                      肝细胞在上述过程中被破坏后,细胞里的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所以在查肝功能时,就会出现患者血液中转氨酶(主要是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的情况。
                      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机体会开始修复肝脏组织,但免疫系统又不断损伤,所以就出现了不断损伤、不断修复的过程,这其实就是肝纤维化的过程。
                      这就像刀片划伤皮肤后会流血,然后身体结疤修复,肝脏也是如此,也会结疤而出现疤痕。
                      虽然开始时疤痕并不会影响肝脏的结构,但长年累月不断损伤和修复,就会使肝脏布满疤痕,严重影响到肝脏的结构。
                      一旦肝脏的结构发生变化,患者就进入了肝硬化阶段。所以,肝硬化其实是在长期慢性损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1-02-03 13:41
                      收起回复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急、慢性肝病,也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疾病[1,2]。由于感染的肝细胞核中存在共价闭合的环状DNA(cccDNA),慢性乙型肝炎无法完全根治。cccDNA定量因侵入性、缺乏标准化检测方法等局限,而乙肝核心相关抗原(HBcrAg)作为CHB的疾病监测和预后的替代标志物,可反映肝内病毒复制活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1-02-03 13:45
                        回复
                          血清或肝内HBV DNA水平
                          HBcrAg浓度随着肝内HBV DNA水平变化而改变,且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也能直接反映血清HBV DNA浓度,与HBeAg状态无关。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1-02-03 13:45
                          回复
                            肝内cccDNA水平
                            研究发现,血清HBcrAg水平与血清HBV DNA和肝内cccDNA水平均的相关性均良好。78%的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经常无法检测到血清HBV DNA,却可检测到血清HBcrAg,因此,血清HBcrAg可作为评估肝内cccD-NA水平的病毒学标志物[9]。有团队建立了FBS-cres评分公式[3.1686-(0.0148×FBS)+(0.1982×HBcrAg)+(0.0008168×HBeAg)+(0.1761×log10 HB-sAg)]预测CHB患者中cccDNA水平,该公式通过对未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的患者的多元分析,FBS-cres得分显示HBcrAg与cccDNA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证实了其预测的准确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1-02-03 13:4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乙肝表面抗原
                              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HB-sAg-HQ水平、HBV DNA、HBsAg和HBcrAg水平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P<0.001)。血清HBcrAg水平与血清HBV-DNA和HBsAg水平也显著相关(P<0.001),这些结果表明HBcrAg与HBsAg-HQ的相关性比传统的HBsAg检测更为敏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1-02-03 13: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