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巧的、具有念与正知的禅修者,透过专注呼吸而提升定力。当定力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禅修者就能够体验到光。光的出现既是好现象,也可能有坏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禅修者定力的提升,光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在刚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禅修者的光都是出现在面前或者头顶,有的出现在右侧或左侧,有些人感觉到像烟、像雾一样。这时只能够称为光,还不能够称为“禅相”。
光是由于心达到一定定力之后,自然而然出现的。至于坏的影响是心可能会去注意它、执著它,甚至玩弄它。光刚出现的时候,心有时会感到好奇而去注意它,或者有些人本来就充满幻想,或者想象力比较丰富,或者由于信仰某一类的神、鬼、佛菩萨等等,当他的定力提升到某一个阶段,可以帮助心变现出一些影像,于是他会认为“我看见了佛菩萨”、“我看到了师父”、“我看到了很多的景象”,这就是不好的影响。
由于定力提升之后,正念不强而变一些影像出来,这是不好的。应该怎样处理呢?光不等于禅相,光是光,禅相是禅相,它们之间怎么区别呢?只要是出现在面前,或者笼罩着全身,或者会飘动、会晃动的,那些只是光;而禅相是出现在鼻头这一带,由呼吸形成的。我们专注的目标是禅相,如果只是光则不用去理睬。
有些禅修者随着定力的提升,会发现面前的光很刺眼、耀眼,他的心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跑到那里去。为什么呢?因为有些禅修者的定力提升,呼吸变得很微细,所缘就不明显了,而光又很亮、很明显,心很容易就去注意明显的对象。由于外面的光是不稳定的,心去注意不稳定的对象而没有守好业处,于是心就飘走了,这也是很危险的。
所以不用去理会光,还是持续地守护好这边,就像看店人在看着自己的店一样,如果店里有很多货物,外面发生了事情,你很想去看,但是如果你跑出去看,店里的东西可能就会不见,所以不用去管他,守好你的店就可以。同样的,如果外面的光吸引了你的心,或者变出一些影像,或者身体随着定力的提升所带来一些很轻安、很殊胜的觉受,都不用去管它,守好自己的大本营就可以了,坚守住自己的呼吸。
随着定力的提升、正念的加强,禅修者会体验到光出现在这里。光刚开始出现在这里的时候,它可能跟呼吸还是若即若离,这时还不用去注意它,还是先专注、守护住呼吸。直到呼吸变成了光、光变成了呼吸,这个时候就叫做“禅相”。为什么会有禅相呢?禅相(nimitta),意思是标记、标志,它是定力提升的标记,又可以说是心透过专注它而证得禅那的标记。
禅相是怎么产生的?禅相是心生色法。很强、拥有定力的心是一种很殊胜的心。通过专注一种特定的所缘,当心得到强化、变得有力,这是一种很强的善心,这种善心能够产生许许多多的心生色法,由很强、很殊胜的心产生的心生色法也很殊胜。心生色法里面的颜色是很明亮的,所以禅修者能够体验到光。
在《增支部》里有四、五部经讲到有四种光:
1. 月亮的光;
2. 太阳的光;
3. 火光——包括了一切人为的光和大自然的光;
4. 智慧之光——透过修习止、修习观,心得到强化之后产生的心生色法形成的光。
在禅修的时候,由于心得到强化而体验到的光是属于由心产生的光。在专注呼吸时出现的禅相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三种禅相,依次是:
1. 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uggaha-nimitta);
3. 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什么是遍作相呢?呼吸本身是遍作相;在专注呼吸的时候,鼻头这一带也称为“遍作相”。
什么是取相呢?随着定力的提升,会感到接触点一带犹如烟、雾一样,或者犹如白云、棉花一样,这时称为“取相”。
什么是似相呢?随着定力的提升,会感觉到接触点的光明已经像太阳光,或者像宝石、珠宝、珍珠、晨星,或者像新闻灯一样,这样的光称为“似相”。
对取相和似相的分别法,在《清净道论》里讲到:取相的光明是不稳定的或者不是非常明亮、晃耀的,而似相是很明亮的,它比取相要明亮百倍、千倍。
对于修入出息念的禅修者来说,每个人的禅相不尽相同。为什么?因为禅相是由心想而生,是概念法,所以不同的人禅相也不同。有些禅修者的禅相是呈现光明的,有些禅修者的禅相是有颜色的,有些禅修者的禅相是蓝色的、有些是紫色的、有些是浅红色的,有些像天空一样的颜色,有些是白色的,有些是黄色的……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不用去分辨禅相,更不要去玩弄禅相,只是专注就足够了。
刚开始的时候,禅相出现在鼻头一带,还不是那么明亮或稳定,就不用去管它,心还是专注在呼吸上,直到发现呼吸就是光,光就是呼吸,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续地专注呼吸,直到不知不觉地心已经专注在鼻前的光,就这样持续专注下去。
在刚开始时,光不是太明亮,可能像白云或棉花一样,只要持续地专注下去,随着定力越持久,光会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这时称为“似相”。禅修者透过专注似相而证得近行定与安止定。
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分界不是太明显。为什么称为近行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