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吧 关注:31,273贴子:76,198
  • 1回复贴,共1

《莫扎特之魂》——莫扎特和贝多芬比较研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赵鑫珊、周玉明/著
第三篇 从大文化背景去鸟瞰莫扎特音乐
莫扎特音乐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莫扎特和贝多芬比较研究
    只要这个星球上有人,有人的存在,有生老病死,有孤独、烦忧、焦志、压抑和苦闷,就会有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下去的理由。
    这种哲学是人生存于斯在月光底下的阴影。它是抹不掉的。 毕竟这种哲学不坏。它能增加人的深沉度。我们指的是真深沉,不是玩深沉,假深沉。莫扎特和贝多芬音乐里头因为都有存在主义,所以才特别深沉。
    当然,两个人的哲学程度有所不同。贝多芬身上的哲学味浓些,深些,更自觉些。莫扎特身上的存在主义只是在他的后期作品才渐渐增强起来。如果莫扎特活到57岁贝多芬那样的年纪,他身上的哲学味恐怕不会淡于贝多芬。
    贝多芬明显成为一个进行哲学思考的作曲家当是在1803年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的时期,那年他33岁。其实莫扎特在33岁左右的时候,也已经达到了、进入了哲学思考的境界。1789年前后四年是他创作“天鹅之歌”的时期。就存在主义哲学味而论,莫扎特的最后几部交响曲(还有《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十六和第二十三等几首钢琴协奏曲)便足以同贝多芬的《英雄》和《命运》相匹敌。(当然这两个人的音乐语言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促使莫扎特和贝多芬变成存在主义作曲家有不少共同原因。两个人疾病缠身便是其中一个原因。第二个便是对死亡的自觉意识。不过,在探讨这两个原因之前,笔者想先交待下面这个课题:存在主义暂学是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



1楼2010-03-15 17:37回复
    《莫扎特之魂》
    http://tieba.baidu.com/f?kz=520159858


    2楼2010-03-15 17: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