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昼之光吧 关注:11贴子:1,841
  • 8回复贴,共1

中华民国自研的第一种直升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图:1945年
共轴双旋翼,水平不低啊!哈!


IP属地:山东1楼2005-12-31 21:57回复
    下图:CJC-3
    串列式双旋翼


    IP属地:山东2楼2005-12-31 21:57
    回复
      2025-09-03 04:53: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起步阶段的创造力是最强的——因为没人知道这东西“应该”是什么样


      IP属地:山东3楼2005-12-31 21:58
      回复

         又据朱将军自述表示,一二八事变後航空署迁南昌,但朱将军奉令留杭州担任保险伞制造所监督制伞工作,於是将身上所馀数千元在上海购买器材,并觅工人一名在杭州个人住所从事零件制造及次组合,接著由於面积实在不足,乃将所有半成品搬回苏州家中,还好苏州家中房子宽敞,大厅上勉强可容一架飞机的装配,经检视发动机完好无恙,飞机制造是可行的,但两万元开办费,扣掉发动机一万三千五百元,被炸毁於北站的器材花了几千元,所剩无几了,尔後之器材补充及工人工资,就得自己张罗,朱将军表示他极愿意试试,并测试自己可否学以致用,有无能耐造出飞机来,不过得要苦了家人,全家都要陪同来过清苦日子了。

         於是朱将军在苏州之「家庭式工厂」正式展开了飞机制造工作,朱将军每周周末,则返回苏州家中审察工作进展,问题处理以及安排次周之工作,工作人员有时一位,有时二位,最多时三位,而朱将军之薪资待遇,除维持家用外,尚可勉强维持支付一位工作人员薪水,当工作人员增加及需购买器材但经费不足发生困难时,则商请朱将军夫人变卖结婚时的陪嫁金饰补贴,根据资料第一年即已变卖黄金30两,飞机制造工作才得以不间断的持续进行,如此千辛万苦,历经六年飞机终於完工,朱将军全家可说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艰苦耕耘後成长出来的果实特别甜美。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月,飞机组装完毕,朱将军开始将设计之飞机蓝图及各技术资料汇整成一大册,并亲赴南京军事参议院晋谒陈雪轩院长(前山东省主席),陈院长见到朱将军,深感讶异,朱将军表示六年前,山东省政府欲办航空,并拨款国币两万元造飞机,虽後来大环境改变,兴办航空作罢,但款项已领,因此飞机制造虽面临万分困难,仍一一克服并将之制造完成,并特来呈献,所有的蓝图、技术资料等均完成并已备妥携来,陈院长非常高兴,并问飞机在那裏?朱将军答称在苏州家里,陈院长也问到飞机制造之过程、困难,额外经费来源等,朱将军也一一据实以告,陈院长最後特别嘉勉朱将军,但表示军事参议院拥有这架飞机,用途不大,不如由军事参议院转送航空委员会。

         航空委员会获得这架飞机後,当即指派留德航空工程师汪柱臣先生到苏州针对这架飞机作各项技术鉴定检测,结果为均符合设计需求,接著在空军甄选自愿到苏州试飞飞机的试飞员,当时担任航空委员会作战科科长的罗机中校(字之纲,为朱将军好友)获悉此事後,自告奋勇表示不必再徵求甄选试飞员,他本人极愿意试飞这架飞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18日,罗机科长亲赴苏州试飞,本次试飞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朱将军而言,多年努力端视此举,罗科长在360度检查飞机後认为满意,罗科长即将全身上下凡有金属饰物如胸章、领章、甚至皮带领、针头等均取下,主要目的在万一飞机发生事故时,不致伤到身体,在场人员也渐感受紧张气氛,朱将军乃提出要求,希能同乘,因本机为朱将军亲自设计督造,应有义务共同参与首飞,但罗科长坚持其个人先飞,否则取消任务,当然彼此都了解互相之用心与好意,最後朱将军让步,罗科长单独进入前座,扣妥安全带,测试各操纵面後,开始滑行,先经低速、高速再缓回低速,当觉满意後,随极调转飞机,加大油门高速滑行,并顺利离地升空,大家见历尽千辛万苦的自制飞机终於飞上青天,均高兴万分,罗科长在空中飞行了一个大圈子後,平安的作了一个三点落地,在场人员都迫不及待奔到飞机旁,争问情形如何?罗科长表示一切OK,但觉右翼稍「软」,可能是有一处透布油乾得不匀,但不影响大局,飞行是不成问题的。当时朱将军建议,这架飞机在苏州不宜久待,若飞行无问题,可否次日同乘共飞赴南京,罗科长答覆为当然可以。

         当天晚上,一行人在苏州青年会餐厅餐叙小酌,以示庆祝试飞成功,席间朱将军仍请教罗科长为何不让其同乘参加首飞,罗科长乃解释道:我国飞行员虽然不多,但比起飞机工程师要多得多,如果不幸试飞失事牺牲,还可以有人继续担任试飞工作,但胆敢自制飞机的人太少了,所以要朱将军留在地面,好作改良工作,此语一出令朱将军万分感动,也感佩罗科长不愧为革命军人。
        


        IP属地:山东5楼2005-12-31 21:59
        回复

           翌日清晨,该机由苏州机场准备起飞,前座为罗科长,後座为朱将军,罗科长特别说明,在飞行时,如果罗科长举起右手拳头,请朱将军立刻跳伞---,等一切准备妥当後顺利起飞,经太湖上空特别兜个大圈子,便直飞南京平安降落在大校场机场,大功告成,圆满达成任务。因此机的成功,航空委员会颁发给朱将军奖金1,500元,罗科长500元,并将此机命名为「苏州号」。朱将军尊翁当时仍健在,并担任福建漳州专员,朱将军幸不辱命,达成当初学习飞机制造之愿望,「白日梦」得以实现,当年领取两万元开办费,也有了一个圆满交代,其尊翁高兴及愉快的心境可以想像。

           朱将军後来奉调洛阳担任第三飞机修理厂厂长,未久即发生七七事变,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因此继「苏州号」之後之造机计画全部中止,殊属可惜。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朱将军奉派为第一飞机制造厂厂长,驻地在昆明,该厂主要任务为制造「新复兴甲」,「新复兴丙」仿制俄式I-15机之「忠二十八乙式」驱逐机,另邹文耀副厂长负责的贵阳厂区之「研驱一式」(XP-1),「研驱二式」(XP-2),而朱将军亲自主持督导的为「研驱零式」(XP-0)以及直升机研制。

           朱将军有感於日本飞机之不断改进,性能凌驾我国各式飞机之上,为了迎头赶上,乃主导研制「研驱零式」(XP-0),机身机翼均采用木质层板制造,经二年多研制完成。在各项功能测试完成後,随即试飞,地点就在昆明附近的杨林机场,试飞官为驻厂试飞官王中校,该机在设计上大体均无问题,但在细节及各功能配合上,有无缺点则不得而知。当王中校将该机升空後,发现该机尚属正常,但降落时速度较一般飞机快速,该机在空中绕场飞行一周後,开始降落,原拟作三点降落,仓促间,左轮先著地,结果失事,整架飞机摔毁,只剩飞机中段座舱区倒卧地面,但奇迹似的,王中校由残骸中爬出丝毫未伤,後来大家仍不气馁,再接再励,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完成2架,经试飞性能尚佳,与同等级外购飞机性能接近,但对新的材料运用,仍是边飞边测试,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再完成2架,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於已抗战胜利,作战部队需求降低,乃将库存馀料使用制造,再完成5架,因此此型机共完成9架。

           朱将军对於空中特种交通工具,尤以能随时随地起落之直升机素存幻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朱将军在昆明首次见到第一架美制塞考斯基(Sikorsky)直升机翱翔於昆明滇池上空,更加激发其对直升机之研究动机,并因此醉心於直升机之制造,在其空军生涯後段17年当中,不断研制,改良直升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在空军当中研发直升机者,当以朱将军为最先驱者,责任重大。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直升机之研究发展及生产制造,推陈出新,有关直升机之各种技术资料渐公诸於世,也渐传入我国,在朱将军亲自主持之下,运用第一飞机制造厂现成物料及产能,积极展开设计制造工作,首架名称为「蜂鸟式甲型单座直升机」,事实上在这之前,於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朱将军已设计套轴式(或称共轴式)(Co-Axial)并制出十分之一尺寸的模型乙具,从事各种实验及测试工作,而且获得部份宝贵技术资料,这些资料则运用到「蜂鸟式甲型单座直升机」,该机就是采双叶(旋翼)共轴式,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完成,并作离地试飞(Tie Down Test),该试飞工作为将前轮及左右两轮用绳索松系於三个埋在地内之铁钉(桩)上,但首次试飞该机时,当旋翼开始高速旋转,攻角(冲角)慢慢增加到8度时,该机离地约1 尺,突然系绑右轮之铁钉(桩)因部份泥土松软而松脱,使该机整个向左前方倾倒,造成旋翼触地损坏及部份相关零组件受阻,试飞员幸有安全带紧扣在座椅上,并未受伤。

           朱将军并未因此而灰心,将该机所获得之经验、心得予改良,试制「蜂鸟式乙型单座直升机」一架,於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完成,该型机从外型看来,较甲型为小,且更为流线形,该机只作地面试车,并测试旋翼低、高速旋转之离心力以及相关零阻件受震情形,未作Tie Down Test也未作试飞工作,同年9月朱将军奉令调台湾台中担任空军第三飞机制造厂厂长,「蜂鸟式乙型单座直升机」签呈上级欲运台湾继续研究,空军当局以该机非个人也非第三飞机制造厂财产,而是属於昆明空军第一制造厂而未予核准。因此仍留昆明,後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由昆明迁到台湾宜兰,未见该机随厂搬迁,该机则不知所终,万分可惜。
          


          IP属地:山东6楼2005-12-31 21:59
          回复
            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先驱者 冯如
            (1884—1912)
            关中人 郑泽


            IP属地:山东8楼2005-12-31 22:02
            回复
              冯如,我国从事飞机研制、设计、制造和飞行的第一人,为我国动力载人飞行史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享誉世界,被美国报纸赞为“东方莱特”。他提出
              航空救国主张并为之奋斗,卒至以身殉职。冯如殉职后,被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追授陆军少将军衔,遗体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立碑纪念,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冯如,原名冯九如,乳名冯珠九,字鼎三,号树垣。1884年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童年仅读过几年书,便辍学牧牛了。他从小心灵手巧,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他对神话故事,特别是飞天故事,更十分向往。

                1895年,腐败的清廷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当时年仅12岁的冯如,虽然不懂国事,但也尝到了家庭窘困的滋味。就在当年,他不得不挥泪告别父母,随亲戚远涉重洋,去美国三藩市谋生。

              身在异乡心怀祖国

                冯如到三藩市后,经乡亲介绍,在耶稣教会做童工,日工夜读,生活十分艰苦。通过学习英语和科技知识以及目睹日新月异的先进机器,他认识到:国家富强,必有赖于机器,于是更加发愤学习,专攻机器制造。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大肆烧杀,震惊世界。冯如为了救国,决心去纽约学习机器制造技艺。他先后在船厂、电厂和机器制造厂当学徒和工人,历时近7年,备受种族歧视和失业的折磨。但他强忍屈辱,发愤图强,节衣缩食,购买书籍,半工半读,并经常转换工厂和工种,终于学会了多种机器制造技能,也增进了机器制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冯如在纽约学习期间,出现了两件轰动世界也震动冯如的大事。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首创动力载人飞机飞行成功,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在我国东三省厮杀,我同胞惨遭蹂躏。这两件事,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冯如的爱国热忱,而且也使他更加明确奋斗方向。1906年,冯如发誓说:“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他又说:“日俄战争大不利于中国,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与其制一战舰,费数百万之金钱,何不将此款以造数百只之飞机,价廉工省。倘得千数百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微特足以固吾固,且足以摄强邻矣!”“中国之强,必空中全用飞机,如水路全用轮船。”冯如上述言论表明,他不仅是第一个提出航空救国主张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中国人,而且也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军事航空思想家。

              成一绝艺归飨祖国

                1906年,冯如在纽约学习机器制造之后,重返三藩市,开始招徒制造机器,同时也开始收集有关设计、制造和驾驶飞机的资料。

                10年的发愤学习和工作实践,使冯如终于成为一名精通机械和电器技术的专家。他先后研制了抽水机、打桩机、发电机、有线电话和无线电报机等先进机电设备,在当地颇负盛名。《三藩市呼声报》称他为:“很有名气的机械师和发明家”《三藩市考察者报》更赞誉冯如为“奥克兰市天才的发明家”。当时曾有华侨富商集团邀请他主持一项发展祖国电力工业计划,但他认为,兴办飞机制造工业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因此,他婉言谢绝邀请,并于1908年5月集资在奥克兰市东九街359号创办了以制造飞机为目标的“广东制造机器厂”。当时仅有黄杞、张南和谭耀能3人参股,他们尽倾所有,连工具、材料折款在内也不过1000余元。尽管人少力薄,但他们却在近7.5平方米的厂房里研制飞机,这正体现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发展航空事业的精神。

                为了研制飞机,冯如读了许多航空书刊,特别对杜蒙、法曼、莱特和寇蒂斯等著名飞机设计师的设计资料进行认真研究。经过3年努力,冯如终于在回国后的1909年9月,即世界第一架飞机问世不到6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从而路身于早期世界航空之林。
              


              IP属地:山东9楼2005-12-31 22:02
              回复

                  冯如这架飞机称为“冯如1号”,与莱特型飞机相似,也是双翼、构架式机身,发动机安装在下翼中央的推进式、鸭式操纵面布局的飞机。其方向舵也像莱特型飞机,但改进了着陆装置,起落架末端安装着4个轮子。

                  1909年9月16日,冯如和助手黄杞、张南、谭耀能把飞机部件运到奥克兰南郊皮德蒙高地的典梓农场进行装配。9月17日傍晚,冯如为检验其装配是否得当,亲自驾机升空,却因发动机故障而坠落,摔坏一个机轮。冯如只好回厂找来轮子更换。

                  1909年9月21日傍晚,“冯如1号”正式试飞。冯如驾机迎着强风起飞,升至4.5米高,环绕一个小山丘飞行,飞行了约800米,显示了他的飞机具有良好的性能,从而为我国动力载人飞行史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当时中西报刊竞相报道。美国《三藩市考察者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冯如的大照片,赞誉冯如为“东方的莱特”,并惊呼“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了!”

                  但是,由于装配上的失误(螺钉拧得过紧),冯如这次试飞并没有取得完全成功。当飞机飞行了约20分钟之后,螺旋桨机轴突然断裂,飞机失速坠落,尾部机轮与崎岖不平的地面碰撞,冯如被抛出机外,幸未受伤。事后,他的助手都为他的飞行安全担心,但冯如却坦然说:“若想绝对安全,那只好仰首看鸟儿飞了。要想飞上天,只能通过飞行实践,飞行哪能不担风险呢?”由此可见,冯如早就立下为发展祖国航空事业而献身的决心。

                  尽管“冯如1号”在试飞中受损,但它能飞上蓝天,也大大鼓舞了华侨投资航空事业的信心。1909年10月28日,冯如联合黄梓材、刘一枝、朱竹泉等人,把广东制造机器厂扩充为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并公开招募优先股东和股金。从1909年11月3日至1910年2月19日,仅3个月时间,就招得优先股东67人,股金5875元。

                  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在三藩市成立后,冯如任总机器师,随即购置制造飞机的成套设备,并重新研制大功率的飞机。不久,新飞机制成,并经过4次改进,但在试飞中仍一再失败。冯如并不气馁。当时他父母多次来信催他回国与家人团聚,他周围亲友也劝他回来。冯如婉谢了亲友,并发誓说:“飞机不成,誓不回国”。

                  1910年2月下旬,奥·莱特与亚屈在洛杉矶表演飞行,冯如专程前往参观,然而只能在5千米以外观看,令他大失所望,但也激发了他奋发向上、自力更生研制飞机的决心。

                  冯如回到奥克兰后,继续研制飞机,但又两试两败。先后6次受挫,而冯如始终奋斗不止。

                  1910年5月,正当冯如研制飞机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奥克兰东九街359号的厂房突然失火焚毁。冯如只好到奥克兰以南的哥林达镇的麦园搭起临时架棚继续研制飞机。

                  经过连续6次失败和厂房失火,公司已耗去资金5384元,超过公司资本的90%,冯如面临极大的经济困难。在这关键时刻,公司决定扩股,虽所得甚微,也是雪中送炭。在认真总结历次失败教训,并吸收当时先进经验后,终于在1911年1月研制成功了一架新型飞机,称为“冯如2号”,并于1月18日试飞成功。

                  “冯如2号”这架飞机是参考寇蒂斯A型飞机设计的,但燃油箱改装在上翼面中央,机翼与尾翼连接的撑架间多架一副小撑杆。主要技术数据:翼展9米,翼弦1.37米,机高2.44米,螺旋桨直径约1.83米,自重328.86千克;动力75马力(1英制马力=745700瓦),为寇蒂斯V型8缸发动机。

                  1911年1月18日早上,冯如驾驶着“冯如2号”飞机,在奥克兰琼斯街终端,靠三藩市海湾的艾劳赫斯特广场公开试飞。飞机在地面滑行了约30.5米,即凌空而上,升至约12米高,环绕广场飞行了约1600米后,向三藩市海湾飞去,然后返回,飞越奥克兰郊区的田野,徐徐降落在起飞的广场上。飞行历时4分钟。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飞行,冯如的助手们一齐拥上去向他祝贺。中西报纸再一次争先恐后地报道。美国《三藩市星期日呼声报》竟用整版通栏大标题刊出“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并以巨龙、冯如飞机和冯如像作为套题照片,详细介绍了冯如其人其事。
                


                IP属地:山东10楼2005-12-31 22:02
                回复
                  2025-09-03 04:47: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911年1~2月期间,冯如驾驶飞机在海湾多次环绕飞行,其最高时速为104千米,飞行高度达200余米,性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前往观看飞行的中西人士不可胜数。欧、美各报交口称道:“君之名誉时已飞腾于世界矣。”

                    冯如的飞行成就已誉全球,他为中国龙添了飞翼,为中华民族、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当时美国曾有人以重金聘请他教授航空技术,冯如婉言谢绝了,却毅然应两广总督张鸣岐电邀,携机回国效力,以遂“成一绝艺,归飨祖国”的宏愿。

                  表演飞行以身殉国

                    冯如回国前夕,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召开了股东会议,决定把公司更名为广东飞行器公司,并确定以“壮国体、挽利权”为宗旨,迁回祖国,致力发展中国航空事业。

                    1911年2月22日,冯如率助手朱竹泉、司徒壁如和朱兆槐携带飞机和设备乘轮船回国。3月22日抵达香港,两广总督派“宝壁”号军舰前往迎接冯如一行回广州,并在燕塘划定飞机制造厂的厂址和飞行场地。

                    冯如回广州不久,就接连出现震撼清廷的大事件。4月8日,比利时飞行家云甸邦在广州燕塘表演飞行,清廷广州将军孚琦前往观看,归途中被革命党人、华侨温生才刺杀。接着,4月27日,孙中山领导黄花岗起义,清廷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由于广州局势动荡,冯如无法施展抱负,同时也失去对清廷的信赖。

                    1911年6月21日,冯如为了检查从美国长途海运回国的飞机是否完好,在燕塘作检验性试飞。果然,机件锈蚀,运转失灵,飞机刚起飞即坠毁,幸冯如安然无恙。

                    1911年10月10日,震撼世界的武昌起义爆发,全国沸腾。11月9日,广州光复,广东革命政府成立,冯如毅然率助手参加革命。冯如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除了他的爱国思想和受革命风暴的激励外,主要是因为他对满清朝廷所抱的幻想已经破灭,认识到他的航空救国主张和发展祖国航空工业的抱负只有“入民国后或可实行之”。

                    冯如参加革命后,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长,成为中国第一个飞机长。他立即在广州燕塘建立广东飞行器公司,这是中国国内的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当时清朝廷尚在北京,冯如以虏巢未破,终为后患,遂结合同志,组织北伐飞机侦察队,准备北伐,并加紧制造飞机,以供北上参战,推翻清王朝。经过3个月的努力,于1912年3月,制成一架与“冯如2号”相似的飞机,这也是中国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史的第一页。因此,冯如也是我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1912年3月,清朝廷已经垮台。冯加呈请陆军司定期为民众表演飞行,以开通民智,普及航空知识,宣传航空救国思想,来发展祖国航空事业。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公开进行飞行表演。那天风和日丽,前来参观者甚众。冯如先向到场的各界人士介绍情况,包括飞机如何利用、如何制造、如何驾驶等内容,听者无不鼓掌称善。接着,冯如驾驶自制飞机凌空而上,高约36米,东南行约8千米。当时飞机运转正常,操纵自如,鼓掌之声,不绝于耳。但冯加急于升高,操纵过猛,致使飞机失速坠地,机毁人伤。医院抢救无效,冯如以身殉国,时年仅29岁。在弥留之际,冯如犹勉励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可见,冯如为开拓和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奋斗一生,至死不渝,犹嘱后人,继续进取,实可敬佩。

                    冯如牺牲后,广州各界纷纷举行追悼会。当时中西报刊亦迅速报道冯如失事消息和评论盛赞中国飞行家冯如的丰功伟绩。

                    冯如遗体,“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左,从其志也”。冯如墓碑正面篆刻“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背面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优照少将阵亡给恤”的命令,两旁刻冯如墓志铭。事后,广东军政府陆军司下令表彰,又按陆军少将阵亡例拨款抚恤其家属,并将事实宣付国史馆,以教育后人,流芳百世。

                    冯如的一生是短暂而光辉的。他是一位富于创造精神并勇于实践的爱国科技专家,更是一位开创和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并为之献身的航空先躯。在他殉难10余年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赞誉的口吻说:“比方最新发明的大机器,是飞天的机器,也是一种很危险的东西,最初发明的时候,不知死了多少人。像从前广东的冯如,他是什么人呢?就是创造飞机的人,就是驾驶飞机跌死了的人”。

                    冯如又是一位具有航空救国思想并参加革命的民主革命志士。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鼓舞着不少爱国华侨和飞行家回国效力,启迪着更多国人和青少年为振兴祖国航空事业而奋斗。

                    (作者:关中人 郑泽尧)

                  简历

                    1884年1月12日 生于广东省恩平县。

                    1895 年随亲戚赴美谋生。

                    1895—1899年 在美国三藩市耶稣教会做童工,日工夜读,学习英语。

                    1900-1906年 在纽约工厂当学徒和工人,晚上学习制造机器的书籍。

                    1906年 回三藩市招徒设厂制造机器,并开始收集研制飞机的资料。

                    1908年 在三藩市附近的奥克兰市与人合伙集资设立广东制造机器厂,制造飞机。

                    1909年9月21日 制成第一架飞机,在奥克兰试飞,未获完全成功。稍后,广东制造机器厂改组扩充为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冯如任总机器师。

                    1909—1910年 先后研制修改飞机6次,未获成功,又遭受厂房失火挫折,但冯如并不灰心,继续奋进。

                    1911年1月18日 制成第二架飞机,在奥克兰试飞完全成功。后又连续在奥克兰附近的海湾进行了多次成功飞行,性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1911年2月21日 广东制造机器公司更名为广东飞行器公司,并决定迁回广州,致力发展祖国航空事业。次日,冯如应清廷两广总督之召,与3名助手携带飞机及设备乘船回国。

                    1911年3月22日 冯如一行抵达香港。两广总督张鸣岐派“宝壁”号军舰迎回广州,并在燕塘划出飞机制造厂的厂址和飞行场地。

                    1911年6月21日 亲自驾驶携回之飞机作检验性试飞,因机件锈蚀,刚起飞即坠毁,幸冯如无恙。

                    1911年11月9日 广东革命军政府成立。冯如率助手参加革命,被任命为广东革命军政府飞机长。随即在广州燕塘建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开始制造飞机。

                    1912年8月25日 在燕塘表演飞行失事,机毁人伤,不治殉难,时年29岁


                  IP属地:山东11楼2005-12-31 2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