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向往的梅艳芳吧》说起:
我每次都说来梅吧第一个看到的帖子就是J吧主的《我向往的梅艳芳吧》,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我第一个看到的帖子实际是爱芳心恒的《为什么爱上梅艳芳》,也是在那里面第一次看到了《我向往的梅艳芳吧》这个帖子的信息,应该说,那个时候我依然不知道有百度梅艳芳吧这个地方,因为我从来没有过混贴吧的历史。
我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这个帖子,也是真正的第一次接触,唯一没有预料到的是,这篇文竟然贯穿了我的整个梅吧会员成长史,直至今日仍没有终止,应该还会延续下去。
仔细想来,我已经看过不下于十次了,但每次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尤以四次特深刻:
第一次:也就是刚刚提到的这次,那时的我还是个嘎嘎新的新梅迷,我看到了一种期许,对有着我喜欢的一个人的名字的地方的一种希望,但是,那个时候我在里面感受到的却只是感觉,我记住了这几个字“梅艳芳精神”,仅此而已。同时,我对梅吧也有了第一次憧憬:丰富,神秘,诱惑,藏龙卧虎。。。。。。
和大家讲啊,其实我刚来的时候我的回帖也基本都被删了,而我转来的帖子,后面基本都会附上一句:看过了,不过还是谢谢分享。我当时也很难过,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也想过是不是自己不受欢迎,被针对了。直到后来呆久了,了解了梅吧的一些“规则”,看过梅吧的绝大多数旧帖以后才渐渐明白了,梅吧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网络上充盈着的绝大多数信息、文章、评论等等都被转来过N次,试想,对于新人来讲这些或许是新鲜的,可对于那些长期留守在这里的人呢,在美味的东西吃多了也该如同嚼蜡了吧!更不要说是一些纠结的,负面的,扯得你肉不疼骨头疼的。
第二次:距第一次接触应该算是数月后的事情了吧,当时梅吧的状况和我的最初的印象有了一点出入,我这人是有些理想化的,所以这叫我感到了迷茫。我混沌,我无奈,我去找瑟,她和我讲了很多,并引导我又看了一遍这个帖子。“她的作品本身”,这就是我第二次的体会,从那之后,我开始去看mui的电影,也试着去想,去写。。。 。。。但是,我能力有限,做的不好。
第三次:应该就是3月18日改革之前的时候了,那时候我已经月余没有来过梅吧了,从成为会员以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勤快的回帖的人,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符合我性格的。但是,没有办法,首页帖子虽然很多,也都足够新,可是我却很难找得到一块可以跟帖的地方,每天来了只能是象征性的“梅梅,我们想你”,“梅梅,我爱你”“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三下,就算了事了,不是我自己多么的清高,只是,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连打开的勇气都没有。
后来,我在吧豆那里得知了梅吧有改革的想法,她又把她的想法告诉我,把帖子给我看。这个想法就是2010年3月17日的全部改革措施,帖子就是那篇《静下心,听我说几句话》,大家应该记得吧豆的文里提到《我向往的梅艳芳吧》了吧,嗯,就是这样,我看了第三次。我记下了这段话,贴给大家看看:
“一个公共论坛的地方,成了家里的热炕头,小饭桌,真温暖啊。真自在啊,可是怎么少了让别人正眼相看的敬佩心情,以及想向这个群体致敬的由衷佩服感呢。
不要再让梅吧有喧宾夺主的感觉了。
这个是梅艳芳吧,朝拜的,研究的,敬仰的,维护的,只得她一个。
嘘寒问暖,客套寒暄,亲亲热热,请先对她做完之后,在对这些迷做。
那是一种尊重!!
本末倒置的事让外人看了笑话,让自己人混淆了是非,模糊了焦点。
不如改名叫梅迷联谊吧更自在吧”
就这样,我记住了“尊重”两个字,我记得经常看到有梅迷表达过这样一种心意“怎么说我们梅迷都可以,但是梅艳芳,不行。”
是的,绝对不可以。
第四次:就是前段时间,当我的做法被大家排斥,被大家指责的时候,我感到很累,很痛苦的时候,我又看了一遍,看到了这些:
“你说生活之苦,生计所累,于是,在外面累了,乏了就来这里来找温暖了。那么,在这里得到温暖的源泉也应该是她40年艺术人生创造的那些传奇,是梅艳芳那个人!!!!看她的作品应该会带来快乐,研究她的艺术成就也能获得快乐,重温她的旧作找寻新的发现都是快乐的。我们发现她难得一张照片会兴奋,我们得到她一点沧海遗珠会如获至宝,那种感觉才是最爽的!!!这种感觉会把你的累,把你乏,把你的烦恼抚平的。我喜欢的是这种氛围。向往这种氛围。
这些才这里建成的最初目的和宗旨----我们用缅怀的,崇拜的心情来介绍梅艳芳这个艺术家,发觉整理一些被我们忽略的宝藏,以此来让更多的人爱上她。
你向世人展示你为什么这么疯狂的爱一个人是件勇敢光荣的事,这些事不需要含蓄内敛。
让更多人来分享那份爱你也不会损失什么,相反会获得更多。”
没错,就是这样,我深刻的记得我自己就是因为遇到了困难,遭受了挫折,才喜欢上梅艳芳的,是她的成就,品格,魅力给了我勇气和信心,对她的了解越多,越深刻,这种感觉的就越是强烈,生活啦、精神世界啦自然也就跟着丰富起来,这样的自己又怎会不快乐,感觉又怎能不爽!
而可笑的是,我竟然反而丢掉了这最为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