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了下来 ————开始————
●
他听见铃声,在那样的一场大雨里,微不足道的铃声。
由他自己发出。
从雨湿的山崖坠下后,穆发现自己在毫无印象的地方醒来,无法动弹。视线内能看到很多,譬如屋外的大雨,譬如木门里盘坐冥想的沙加。
他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想到自己可能在哪——一间木屋檐角的一挂风铃上,在风雨里晃出铃声。
尽管匪夷所思,倒也别无他想。
他乍一见到沙加,就知道这个惯独身漂泊的行客又在路上,这或许是江南水乡的哪间寺庙,他偶然投宿于此。沙加行过的地方实在太多,自己可能都记不清,也可能他都已经忘记了高原绒帐里那个束长发的牧民,忘记了他们匆匆相遇,忘记了那时候穆曾送他的佛珠含着怎样的心意。
沙加手上戴的不是那串。
也没办法啊,穆宽慰自己,他们遇见的时间太短,那些也只是无人挑明的心绪,作为世代隐居高原雪峰下的嘉米尔人,和沙加这样自南亚远道而来的背包客无果也是无可厚非的。
何况他已死去,是湖边的坟冢一座,寄居风铃之身,又如何宵想生人。
从恒河平原到此,可是沙加的路还很长啊。
一位僧人走了进来,收起纸伞,对沙加一礼,问他可还习惯。
沙加说江南的雨季早有耳闻,这般寺中听雨也别有禅意。
他睁开眼,向上看,与晃动的风铃,便是穆,遥遥相对。他说,他与这檐头的风铃极有缘分,想问方丈能否相赠。
方丈并无介意,只道既然有缘相赠也无妨。
穆的归属就这么轻飘飘地被定了下来。
方丈开伞重回细密的烟雨里,穆目送他走远,也看见屋里的沙加缓缓起身,赤足踩在地上,一步步走到檐角,站在被打湿的木板上,踮起脚勾住风铃的末梢。
穆是能感觉到那只手指的触碰与温度的,这让他恍惚间产生了一点自己还是个活人的错觉,可那如隔雾花的感知,又警醒他,宣告他的真实。
他看见沙加的眼睛,他们很近。蓝得清澈的眼中什么也倒映不出来,也什么都读不出来,六欲七情,空无一物。
就是这样,从遇见的最初就是这样,沙加平常总闭着眼,穆不知道他如何行走如常。而他偶尔也有睁眼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双蓝眼睛,像他们的圣湖般纯净不可侵犯。
但是当这双眼被沙加用来注视什么的时候,往往是让人心颤的凝视,无端而生,就像此刻穆的思维在这目光里凝滞。
还好沙加取下风铃就闭上眼,继续盘坐冥思。
被放在桌上的穆连赏雨的机会都没了,除了沙加,他再看不见其他。
纷乱的思绪落下,他看过沙加的侧颜,眉心一点红,虽然对男人而言有些柔和,但也是风华绝代的好样貌。他承认他也有半分为色相所迷。
那时候——好几年前了,背着行囊的俗僧像千年前的玄奘那样翻越山河八千里,他从雪山背面而来,孤身一人闯入了帕米尔,敲响穆的房门。
穆收留了大病中的沙加。这个行僧是被上天眷恋的,凶险的一夜过去后次日就好转起来,有余力帮着穆放羊。
那会儿沙加的汉语很生涩,藏语也不怎么样,他们就前言不搭后语地捧着一壶酥油茶谈经讲道,或者穆给他讲高原上流传的王的传说。
这样的日子也不长,而其中某个大风的夜里,穆顶着星光回到毡房,那远离一切风霜的安宁之地,他看见手中卷着一本书的沙加撑着头在桌上睡着,桌上蜡烛的火光照亮他半边面容——小时候穆跟着史昂去远处的一间寺庙,在高山的峭壁上。那峭壁利刃似的,薄,锋利,其后的天空干净透亮。寺庙里香客众多,信徒不绝,他在佛前拜过,抬头时望见莲台上端坐的佛陀金像,塑像在日光中泛出神圣的金光,但穆当时就是想往上添点什么,他望着佛像,直到被史昂叫走。
金色的长发,如果添上一串绿松石会不会更好?
这个念头短暂地出现,被穆收敛进了黑夜里。
沙加在帕米尔停留的时间不长,期间也常与穆行走在山水中。穆问他,为什么离开印度东行?他说不知道,他只是觉得只有走出去才能找到一些东西。
他问,那,找到了吗?
他答道,也许那一天永不到来,也许就是明天。
在他口中明天里,沙加离开了帕米尔。
穆送给他一串自己磨的念珠,一百零八颗,他们就此别过。
不知道现在那串念珠在哪,但反正不在沙加手腕上。
这时候穆在大风雨中的禅房桌案上,不得不又一次对着沙加的面容,无处可逃地想起往事。
其实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他才发现自己动过心,在一个南风吹动经卷的午后,写满梵文的纸卷散落满地,他俯身拾起,撞落了桌上的一只绿松石耳坠。
清脆的一响让他晃了神,他望向门外,是高原的山水,这条路一直往前,他曾注视一个背影走远。
远到八千里山川都望不见,远到至死不重逢。
●
雨停后,沙加拜别方丈,拧着一辆破旧的小三轮上路,风铃被挂在车头。
他有简单的行囊,当时穆见到的也只有这么点,换洗衣物,经书和一些晦涩的哲学书籍。这些都被一层军绿色防水布罩住,不露踪迹。
一天里,沙加会看着树影的变化判断时间,到了时候就拿出干粮混过一顿,累了就停车坐在树荫下看书或打坐。
他居无定所,想来也并非每个风雨夜都有栖身地,那些买干粮的钱也不好得——他这算偷渡,没有身份证。
穆不知道在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里沙加找到的是什么,这对他们这些红尘里打滚的寻常人而言恐怕是一种很难耐的生活,可对沙加,穆无法看出一丝一毫的厌倦或不甘。
很早就听说印度有一种苦行僧,忍受常人之不能忍的痛苦,且就以此为修行。沙加的生活也有几分这种意味。
车在土路上颠簸,风铃也时不时晃出声来,听上去清脆玲珑的,也算解了途中无趣。
傍晚,沙加吃完干粮,向前方的村庄驶去。
这座村子里城市近,建设得也不错,没有特别排外,有一家人愿意收留沙加一夜,他就拎起与背包,道谢住进了。
一家三口人,有个十几岁大的男孩,正开着灯写作业,沙加就和他在一个房间里。
或许怕吵到小孩,他手中把着风铃,却注意没发出一点响声。男孩看了一眼这金发的外国人,问他会不会英语。
沙加当然会——英语在印度地位很重要。
最后作业变成了两个人的故事,沙加让他先写,不会的他再讲。
不仅限于英语,除了汉语和历史,各个科目沙加都能讲上几句,这倒是让穆奇怪,是印度僧侣教育太完备,还是沙加在旅行之余太刻苦。
在男孩写作业的时间,里沙加征询他的同意,抽出书堆里的课外书,是本现代散文集,书名很文艺,封皮还崭新。
风铃被他随手放在桌上,在男孩轻轻地晃动桌子中滚向边缘,穆以为自己就将坠落在地,会否摔坏也不可知,下意识地叫喊。
在落地之前,他被沙加稳稳接住。
沙加突然睁开眼,看向他,转过风铃几圈后发问——是你吗?
穆下意识就答:什么?
沙加问,刚才的声音,是不是你发出?
穆惊讶于自己的声音竟然能被听见,他看向男孩,男孩只奇怪沙加在做什么,并不像察觉到他。
他说,是。
沙加问他是风铃还是人,他说,他曾是人。
难以置信的故事,就这样被沙加轻描淡写地接受,他甚至问他的姓名用以称呼。
回答时,穆还是隐去了自己的身份不愿被认出,他说他叫“景”,是日光的意思。
沙加应下,他们交换姓名,以平淡应对不寻常。
直到风铃被放下,穆才觉得松了一口气。他不看沙加,从被挂在窗台的风铃里看村庄的黑夜,看零落的星子,却不敢回头看身边的人。
那个夜晚,那个在陌生男孩房间里相持的夜晚,他们比灯火都寂静,沉默中只有沙加翻页的声音。
●
沙加什么都不在意。他不在意随身的风铃里住了个来历不明的人,他不在意那个人的来龙去脉,他也不在意饥饿、贫困与死亡,他不在意自己的方向。
一种不在意明天的活法。穆有时甚至庆幸自己是一挂风铃,否则总有一日会困死途中。
在无人的平坦公路上行驶时,沙加偶尔与他聊起来,很偶尔。必须要穆先开口,否则他们无话可谈。
穆说自己也是佛教徒,生活在一片水草丰美的大地上,意外坠崖,睁眼就在风铃身上。
沙加道,既然是远道而来的灵魂,不如就在他车上看看风景。
穆问他,为何不以僧侣的身份行走,或许会轻松一些。
沙加道,信者自明,神佛善缘,不必强求。
不走出梅雨的江南,也不知下一刻是阴是晴。一直阴云笼罩的天空飘下几滴雨来,一滴正落沙加眉心。
前方一直见不到村落,只有树林,而雨更大,细密如织,飘洒若云。沙加道一声得罪,将风铃收入怀中,停车路旁,将防水布罩住整个车。
看来他历多了这样的雨,这块防水布厚实宽大,罩住整辆三轮也有余。他坐入其中,抱着他的行囊。
沙加打起手电,用这点光照亮书页,读随身的书。饿了就吃一口干粮,困了就地躺下。雨珠打在防水布上发出巨大声响,却没什么能惊动他。
睡觉时,他呼吸平稳,起伏很小。在严密的黑暗里,穆无法再看清什么,可他不需要睡眠也无法睡眠,只有做些什么才能熬过长夜。
风撞上树叶的声响,雨滴下又滚落的声音,几乎微不可察的呼吸……这些规律而变化莫测的,足够他望到天明。
大雨没有停。第二日,沙加冒着雨向前,但他们好像迷失在林中,如何也找不到人烟。
沙加一直向前——他们不能回头——一直向前,不论东西南北地向前,沿途仍然一无所获。
但他也不在意,在夜晚拉起他的防水布继续看书,和穆闲谈,说几年前他在乞拉朋齐,碰上洪涝季节,也是这样不停的雨,那时候他也没有车,他除了一包书什么也没有,但还是熬过去了。
穆问他,靠什么熬过去呢?
沙加说他有一定想去的地方,在雪山的那一边,离开乞拉朋齐,翻过山,就到了国界线。
这场雨也一样。他这么认为。
雨积成涝,村庄里的人都搬走了,沙加在能避风雨的屋里歇了一晚,向其它可能有村落的地方行去。
在大雨面前他的路途被迫中止,他坐回车上,可是干粮已经吃完,沙加还有余钱不错,却也花不出去。
穆知道他的困境,却什么样做不出,他无能为力。
沙加收起空荡荡的装干粮的袋子,靠在他的书上,甚至笑起来,说,我给你讲经吧。
穆没回话。
不用去看,沙加躺靠在书上,闭着眼念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间过了很久,应该是很久的,穆说不出时间,但沙加已经念了很多。他想打断他,够了,沙加,不要再念了。
沙加问他不愿听吗?那可以再换别的,吉祥经也可以。
不是不愿听,穆说,已经够了,他应该休息,而不是为了经文耗空气力。
沙加咳了一声,他按开手电,借着光摸索他的行囊,取出一叠衣物,自层层包裹深处牵出一串长长的佛珠。
如果没有认错,那是穆当时送他的。
沙加将佛珠缠在腕上,在指间碾动,笑道,他还有一定想去的地方,还有一定想见的人,所以大雨会停,路会出现。
他低头埋首在珠串中,低声念颂了一段经文。
穆什么也说不出来,什么也觉不出来。伤怀不是,欣喜不是,遗憾不是。
只是觉得有点失落,又不知道何来何去了。
这是否意味着沙加还记得他?那个一定相见的人会是他吗?
或者……穆一时觉得还不如沙加忘了他,他们都是彼此的过客,错肩而过,倘若上天还有点慈悲心肠,就合该这么做,让他的念想埋入坟冢,无疾而终。
沙加抱着那串佛珠,好像睡着了,手电的光照亮他的侧颜,他的嘴角,好像在笑一般。
●
他听见铃声,在那样的一场大雨里,微不足道的铃声。
由他自己发出。
从雨湿的山崖坠下后,穆发现自己在毫无印象的地方醒来,无法动弹。视线内能看到很多,譬如屋外的大雨,譬如木门里盘坐冥想的沙加。
他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想到自己可能在哪——一间木屋檐角的一挂风铃上,在风雨里晃出铃声。
尽管匪夷所思,倒也别无他想。
他乍一见到沙加,就知道这个惯独身漂泊的行客又在路上,这或许是江南水乡的哪间寺庙,他偶然投宿于此。沙加行过的地方实在太多,自己可能都记不清,也可能他都已经忘记了高原绒帐里那个束长发的牧民,忘记了他们匆匆相遇,忘记了那时候穆曾送他的佛珠含着怎样的心意。
沙加手上戴的不是那串。
也没办法啊,穆宽慰自己,他们遇见的时间太短,那些也只是无人挑明的心绪,作为世代隐居高原雪峰下的嘉米尔人,和沙加这样自南亚远道而来的背包客无果也是无可厚非的。
何况他已死去,是湖边的坟冢一座,寄居风铃之身,又如何宵想生人。
从恒河平原到此,可是沙加的路还很长啊。
一位僧人走了进来,收起纸伞,对沙加一礼,问他可还习惯。
沙加说江南的雨季早有耳闻,这般寺中听雨也别有禅意。
他睁开眼,向上看,与晃动的风铃,便是穆,遥遥相对。他说,他与这檐头的风铃极有缘分,想问方丈能否相赠。
方丈并无介意,只道既然有缘相赠也无妨。
穆的归属就这么轻飘飘地被定了下来。
方丈开伞重回细密的烟雨里,穆目送他走远,也看见屋里的沙加缓缓起身,赤足踩在地上,一步步走到檐角,站在被打湿的木板上,踮起脚勾住风铃的末梢。
穆是能感觉到那只手指的触碰与温度的,这让他恍惚间产生了一点自己还是个活人的错觉,可那如隔雾花的感知,又警醒他,宣告他的真实。
他看见沙加的眼睛,他们很近。蓝得清澈的眼中什么也倒映不出来,也什么都读不出来,六欲七情,空无一物。
就是这样,从遇见的最初就是这样,沙加平常总闭着眼,穆不知道他如何行走如常。而他偶尔也有睁眼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双蓝眼睛,像他们的圣湖般纯净不可侵犯。
但是当这双眼被沙加用来注视什么的时候,往往是让人心颤的凝视,无端而生,就像此刻穆的思维在这目光里凝滞。
还好沙加取下风铃就闭上眼,继续盘坐冥思。
被放在桌上的穆连赏雨的机会都没了,除了沙加,他再看不见其他。
纷乱的思绪落下,他看过沙加的侧颜,眉心一点红,虽然对男人而言有些柔和,但也是风华绝代的好样貌。他承认他也有半分为色相所迷。
那时候——好几年前了,背着行囊的俗僧像千年前的玄奘那样翻越山河八千里,他从雪山背面而来,孤身一人闯入了帕米尔,敲响穆的房门。
穆收留了大病中的沙加。这个行僧是被上天眷恋的,凶险的一夜过去后次日就好转起来,有余力帮着穆放羊。
那会儿沙加的汉语很生涩,藏语也不怎么样,他们就前言不搭后语地捧着一壶酥油茶谈经讲道,或者穆给他讲高原上流传的王的传说。
这样的日子也不长,而其中某个大风的夜里,穆顶着星光回到毡房,那远离一切风霜的安宁之地,他看见手中卷着一本书的沙加撑着头在桌上睡着,桌上蜡烛的火光照亮他半边面容——小时候穆跟着史昂去远处的一间寺庙,在高山的峭壁上。那峭壁利刃似的,薄,锋利,其后的天空干净透亮。寺庙里香客众多,信徒不绝,他在佛前拜过,抬头时望见莲台上端坐的佛陀金像,塑像在日光中泛出神圣的金光,但穆当时就是想往上添点什么,他望着佛像,直到被史昂叫走。
金色的长发,如果添上一串绿松石会不会更好?
这个念头短暂地出现,被穆收敛进了黑夜里。
沙加在帕米尔停留的时间不长,期间也常与穆行走在山水中。穆问他,为什么离开印度东行?他说不知道,他只是觉得只有走出去才能找到一些东西。
他问,那,找到了吗?
他答道,也许那一天永不到来,也许就是明天。
在他口中明天里,沙加离开了帕米尔。
穆送给他一串自己磨的念珠,一百零八颗,他们就此别过。
不知道现在那串念珠在哪,但反正不在沙加手腕上。
这时候穆在大风雨中的禅房桌案上,不得不又一次对着沙加的面容,无处可逃地想起往事。
其实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他才发现自己动过心,在一个南风吹动经卷的午后,写满梵文的纸卷散落满地,他俯身拾起,撞落了桌上的一只绿松石耳坠。
清脆的一响让他晃了神,他望向门外,是高原的山水,这条路一直往前,他曾注视一个背影走远。
远到八千里山川都望不见,远到至死不重逢。
●
雨停后,沙加拜别方丈,拧着一辆破旧的小三轮上路,风铃被挂在车头。
他有简单的行囊,当时穆见到的也只有这么点,换洗衣物,经书和一些晦涩的哲学书籍。这些都被一层军绿色防水布罩住,不露踪迹。
一天里,沙加会看着树影的变化判断时间,到了时候就拿出干粮混过一顿,累了就停车坐在树荫下看书或打坐。
他居无定所,想来也并非每个风雨夜都有栖身地,那些买干粮的钱也不好得——他这算偷渡,没有身份证。
穆不知道在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里沙加找到的是什么,这对他们这些红尘里打滚的寻常人而言恐怕是一种很难耐的生活,可对沙加,穆无法看出一丝一毫的厌倦或不甘。
很早就听说印度有一种苦行僧,忍受常人之不能忍的痛苦,且就以此为修行。沙加的生活也有几分这种意味。
车在土路上颠簸,风铃也时不时晃出声来,听上去清脆玲珑的,也算解了途中无趣。
傍晚,沙加吃完干粮,向前方的村庄驶去。
这座村子里城市近,建设得也不错,没有特别排外,有一家人愿意收留沙加一夜,他就拎起与背包,道谢住进了。
一家三口人,有个十几岁大的男孩,正开着灯写作业,沙加就和他在一个房间里。
或许怕吵到小孩,他手中把着风铃,却注意没发出一点响声。男孩看了一眼这金发的外国人,问他会不会英语。
沙加当然会——英语在印度地位很重要。
最后作业变成了两个人的故事,沙加让他先写,不会的他再讲。
不仅限于英语,除了汉语和历史,各个科目沙加都能讲上几句,这倒是让穆奇怪,是印度僧侣教育太完备,还是沙加在旅行之余太刻苦。
在男孩写作业的时间,里沙加征询他的同意,抽出书堆里的课外书,是本现代散文集,书名很文艺,封皮还崭新。
风铃被他随手放在桌上,在男孩轻轻地晃动桌子中滚向边缘,穆以为自己就将坠落在地,会否摔坏也不可知,下意识地叫喊。
在落地之前,他被沙加稳稳接住。
沙加突然睁开眼,看向他,转过风铃几圈后发问——是你吗?
穆下意识就答:什么?
沙加问,刚才的声音,是不是你发出?
穆惊讶于自己的声音竟然能被听见,他看向男孩,男孩只奇怪沙加在做什么,并不像察觉到他。
他说,是。
沙加问他是风铃还是人,他说,他曾是人。
难以置信的故事,就这样被沙加轻描淡写地接受,他甚至问他的姓名用以称呼。
回答时,穆还是隐去了自己的身份不愿被认出,他说他叫“景”,是日光的意思。
沙加应下,他们交换姓名,以平淡应对不寻常。
直到风铃被放下,穆才觉得松了一口气。他不看沙加,从被挂在窗台的风铃里看村庄的黑夜,看零落的星子,却不敢回头看身边的人。
那个夜晚,那个在陌生男孩房间里相持的夜晚,他们比灯火都寂静,沉默中只有沙加翻页的声音。
●
沙加什么都不在意。他不在意随身的风铃里住了个来历不明的人,他不在意那个人的来龙去脉,他也不在意饥饿、贫困与死亡,他不在意自己的方向。
一种不在意明天的活法。穆有时甚至庆幸自己是一挂风铃,否则总有一日会困死途中。
在无人的平坦公路上行驶时,沙加偶尔与他聊起来,很偶尔。必须要穆先开口,否则他们无话可谈。
穆说自己也是佛教徒,生活在一片水草丰美的大地上,意外坠崖,睁眼就在风铃身上。
沙加道,既然是远道而来的灵魂,不如就在他车上看看风景。
穆问他,为何不以僧侣的身份行走,或许会轻松一些。
沙加道,信者自明,神佛善缘,不必强求。
不走出梅雨的江南,也不知下一刻是阴是晴。一直阴云笼罩的天空飘下几滴雨来,一滴正落沙加眉心。
前方一直见不到村落,只有树林,而雨更大,细密如织,飘洒若云。沙加道一声得罪,将风铃收入怀中,停车路旁,将防水布罩住整个车。
看来他历多了这样的雨,这块防水布厚实宽大,罩住整辆三轮也有余。他坐入其中,抱着他的行囊。
沙加打起手电,用这点光照亮书页,读随身的书。饿了就吃一口干粮,困了就地躺下。雨珠打在防水布上发出巨大声响,却没什么能惊动他。
睡觉时,他呼吸平稳,起伏很小。在严密的黑暗里,穆无法再看清什么,可他不需要睡眠也无法睡眠,只有做些什么才能熬过长夜。
风撞上树叶的声响,雨滴下又滚落的声音,几乎微不可察的呼吸……这些规律而变化莫测的,足够他望到天明。
大雨没有停。第二日,沙加冒着雨向前,但他们好像迷失在林中,如何也找不到人烟。
沙加一直向前——他们不能回头——一直向前,不论东西南北地向前,沿途仍然一无所获。
但他也不在意,在夜晚拉起他的防水布继续看书,和穆闲谈,说几年前他在乞拉朋齐,碰上洪涝季节,也是这样不停的雨,那时候他也没有车,他除了一包书什么也没有,但还是熬过去了。
穆问他,靠什么熬过去呢?
沙加说他有一定想去的地方,在雪山的那一边,离开乞拉朋齐,翻过山,就到了国界线。
这场雨也一样。他这么认为。
雨积成涝,村庄里的人都搬走了,沙加在能避风雨的屋里歇了一晚,向其它可能有村落的地方行去。
在大雨面前他的路途被迫中止,他坐回车上,可是干粮已经吃完,沙加还有余钱不错,却也花不出去。
穆知道他的困境,却什么样做不出,他无能为力。
沙加收起空荡荡的装干粮的袋子,靠在他的书上,甚至笑起来,说,我给你讲经吧。
穆没回话。
不用去看,沙加躺靠在书上,闭着眼念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间过了很久,应该是很久的,穆说不出时间,但沙加已经念了很多。他想打断他,够了,沙加,不要再念了。
沙加问他不愿听吗?那可以再换别的,吉祥经也可以。
不是不愿听,穆说,已经够了,他应该休息,而不是为了经文耗空气力。
沙加咳了一声,他按开手电,借着光摸索他的行囊,取出一叠衣物,自层层包裹深处牵出一串长长的佛珠。
如果没有认错,那是穆当时送他的。
沙加将佛珠缠在腕上,在指间碾动,笑道,他还有一定想去的地方,还有一定想见的人,所以大雨会停,路会出现。
他低头埋首在珠串中,低声念颂了一段经文。
穆什么也说不出来,什么也觉不出来。伤怀不是,欣喜不是,遗憾不是。
只是觉得有点失落,又不知道何来何去了。
这是否意味着沙加还记得他?那个一定相见的人会是他吗?
或者……穆一时觉得还不如沙加忘了他,他们都是彼此的过客,错肩而过,倘若上天还有点慈悲心肠,就合该这么做,让他的念想埋入坟冢,无疾而终。
沙加抱着那串佛珠,好像睡着了,手电的光照亮他的侧颜,他的嘴角,好像在笑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