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吧 关注:2,047贴子:5,543
  • 11回复贴,共1

茯苓(别称: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苓、松木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3-20 10:46回复
    “春而荣,夏而茂,憔悴乎风霜之前,摧折乎冰雪之后。阅寒暑以同化,委粪壤而兼朽。滋固百草之微细,与众木之凡陋……若夫南涧之松,拔地千尺,皮厚犀咒,心坚铁石,须发不改,苍然独立,流膏液于黄泉,乘阴阳而固结,象鸟兽之蹲伏,类黾鼋之闭蛰,外黝黑以鳞皴,中结白而纯密……故能安魂魄而定心志,却五味与谷粒。追赤松于上古,以百岁为一息……。”以上虽只是《服茯苓赋》一部分引文,但已可看出苏辙对茯苓高度赞赏之情。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3-20 10:48
    回复
      2025-10-13 18:04: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颇为有趣者,苏辙之兄苏轼,同样也深信茯苓对人
      体补益之功,特把它和芝麻一道做成养生佳品常食,道:“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令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3-20 10:49
      回复
        茯苓又名茯灵、伏苓、茯菟、云苓、茯苓、松腴、松薯等。茯苓中间天然抱有松根者为茯神。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载述:“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3-20 10:49
        回复
          对于茯苓的药性、保健治病功效及服用宜忌,历代医家、医籍多有论述,诸如,东汉时《神农本草经》记述:“(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南北朝时期医家陶弘景说: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宋代日华子认为,茯苓能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止健忘。寇宗奭说: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金元时期张元素总括茯苓功效,“其用有五:利小便也,开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虚热也,止泻也。”但认为:小便利而数者,多服则损人目;汗多人服之,亦损元气。明代焦竑说:茯苓久服之,颜色悦泽,能灭瘢痕。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3-20 10:50
          回复
            归纳古代中医和医籍对茯苓功效之论述,主要为渗湿利水、和胃益脾、宁心安神,助小便通利、逐水肿胀满,治疗咳逆、呕哕、食少泄泻、遗精、惊悸、健忘、失眠等。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3-20 10:50
            回复
              茯苓既可单独作药用,更能与其他药物配伍成为多种治疗用途的方剂,有的方剂清楚标明茯苓之名,如见载的名方即有茯苓丸、茯苓汤、茯苓散、茯苓丹、茯苓饮子、茯苓四逆汤、茯苓六合汤、茯苓补心汤、茯苓渗湿汤、茯苓导水汤、茯苓佐经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等。
              有的方剂名称,虽然未显示茯苓之名,但茯苓参与配伍,诸如:《伤寒论》里的五苓散、真武汤;《金匮要略》里的肾气丸、酸枣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君
              子汤、十全大补汤、逍遥散、五皮散、茯菟丸;《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六味地黄丸、异功散;《济生方》中的导痰汤;《仁斋直指方论》中的玉泉丸;《丹溪心法》里的保和丸、八珍汤;《外科正宗》里的托里消毒散;《医学心悟》里的安神定志丸,等等。上述方剂之组成及其功效,中医界里众所熟知,毋庸多叙,本文略予举例,主要是藉以说明在众多的方剂中,茯苓被采用的频率之高、治疗用途之广。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3-20 10:51
              回复
                很值得一叙的是,历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茯苓常被作为一种良好的补益食物长期食用,其中有把茯苓研末制成糕点、或与米合煮成茯苓粥、或与粮食酿制为茯苓酒等。历史上,有些文人对茯苓的补益还写诗作赋予以赞颂,例如:唐代贾岛《赠牛山人》诗“二十年中餌茯苓,致书半是老君经”;《赠丘先生》诗“常言喫药全胜饭,华岳松边采茯神”;宋代黄庭坚《鹧鸪天》词“汤泛水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粘出,个个教成百岁人”;清代李汝珍《镜花缘》则有“丸茯苓而霞迈,服胡麻而云骞”之句(《天女散花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3-20 10:51
                回复
                  2025-10-13 17:58: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茯苓的疗病保健作用受到高度重视,还可从清宫医案找到实证。有人根据医案资料统计,慈禧内服的13个长寿、补益方剂里,配伍的药物共有64种,其中,采用茯苓的频率最高,达到78%。据载,光绪六年(1881)慈禧46岁时,因发生“少食不饮,恶心便溏”,众御医会诊后,建议服明代医家陈实功创制的“八仙糕”,此糕是采用茯苓等五种药物及糯米、粳米、白糖和蜜制成,陈实功介绍说:“但遇知觉饥时,随用数条甚便,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慈禧服“八仙糕”数日后,食欲改善,恶心便溏停止,精神转佳。她从此以迄晚年二十余年里,一直以此糕为常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3-20 10:51
                  回复
                    由于茯苓为养生保健佳品,从古代起就发生过不法
                    商贩以赝品充真的骗钱情况。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一次买了茯神,带回家之后,发现是假药,深为怅然地写下了《辨茯神文并序》,其中写道:“呜呼!物固多伪兮,知者盖寡;考之不良兮,求福得祸!”自唐代至今已一千多年了,市面上的假货、假药并未绝迹,因此,当年柳宗元买回假茯神的感慨之言,对当今购买茯苓、茯神者,是很好的提醒。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3-20 10:52
                    回复
                      关于茯苓的植物学知识及其所含成分等,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它和其他若干种中药最先被学者们选择进行科学研究。有些学者采用近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对茯苓进行实验、分析后,取得了一些成果。1909年,中国学者王焕文在日本《药学杂志》发表了《关于茯苓的成分》一文,这是中国近代学者有关中药成分的最早一篇科研论文。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3-20 10:52
                      回复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者报道,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菌核,所含成分主要为茯苓多糖、茯苓酸,还有甾醇、卵磷脂、腺嘌呤、胆碱、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组氨酸、蛋白酶、脂肪酶、树胶等。动物实验发现,茯苓多糖能显著降低动物体内自由基水平,提高动物体内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增强动物耐寒、耐疲劳能力,从而表明茯苓多糖具有较好延缓衰老的作用。茯苓多糖对动物实验性肿瘤具有抗御作用,它能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并提高化疗和药疗效能。茯苓多糖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有防治作用,它能改善肾小球的损伤,降低蛋白尿。茯苓多糖还能提高巨噬细胞功能,提升免疫力。此外,茯苓所含各种成分能产生相应作用,如卵磷脂抗老化功能,等等。随着有关学者对茯苓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它的疗病保健功效,将会得到更全面的阐明。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3-20 1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