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吧 关注:225,823贴子:1,733,483
  • 4回复贴,共1

延安时期老干部王成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成钦老人出生在山东蓬莱,从1938年到延安投身革命开始,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随西北野战军转战至兰州。1983年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退休。王成钦、周效惠夫妇,家住甘肃省兰州市,在近30年的时间里坚持捐资助学,是甘肃省为希望工程捐款持续时间最长的人。
(好象说过是蓬莱大辛店人)


IP属地:山东1楼2010-07-15 16:27回复
    以下是甘肃报纸上的文章:
    30年前,周效惠从兰州市总工会离休,虽然是离休,但作为一般干部,她和丈夫王成钦的收入并不高。30年了,夫妻二人一直在干一件事,默默地资助着全省各地贫困大学生,为他们捐书,捐物,捐钱。
         2009年4月,已91岁的王成钦和89岁的周效惠夫妇,拿出10万元钱积蓄,委托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了“周效惠助学基金”,圆了85个孩子的大学梦。
         两位九旬老夫妇,三十年坚持资助贫困学生,直至捐出10万元毕生积蓄。
         自家用的却是上世纪50年代的床、60年代的箱子、70年代的五斗橱。人对自身的节制竟能达这种程度。
         谁又能想到,他们清贫简朴人生的背后是85个孩子大学梦圆。普通家庭供养一两个孩子上学都很艰难,何况两位仅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
         两位老人对物质生活很知足,又在助人中享受到快乐,能持续几十年,说明始终乐在其中。三乐境界均已达到,难怪幸福。
    


    IP属地:山东2楼2010-07-15 16:40
    回复
      2025-08-08 02:30: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以下是甘肃报纸上的文章:
      91岁老人王成钦每年都要骑自行车到团甘肃省委大楼向希望工程捐款,直到去年实在骑不动车了为止。
           从1991年甘肃省希望工程实施以来的18年间,王成钦的捐款从未间断。其间,改变的不仅有陪伴他的自行车——从永久牌换成了飞鸽牌,再换成了后来的“女式”车型——还有捐款数额,由几十元到几百元,再增长至1000元。
           山村孩子的苦,王成钦是知道的。六、七十年代,他从机关抽调到通渭县、庄浪县,亲眼目睹了孩子们读书的艰难:很多中小学搭一块木板就是一张课桌,学生坐的凳子高高低低。最难的是没纸没笔,孩子们只好拿木棍、炭芯在地上写作业。图书奇缺,除了课本,基本上没有可看的东西。
           一张张皱皱巴巴的捐款单,详细记录了王成钦老人多年来向社会公益捐款的数目和希望工程受资助学生的名单。
           最早的一笔捐款在1985年,金额为500元,用来援助兰州科学馆的兴建。之后的20多年,老人几乎每年都拿出一个月的退休金,用以购买青少年读物,寄给甘肃贫困地区小学和自己的家乡山东蓬莱的农村中小学,以及他曾经战斗、工作过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中小学的学生。二三十、三四百、一两千。
           老人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精心挑选了书目,如青少年百科全书、幽默大师等,希望能给他们打开一扇知识的窗户。
           2009年,老人和老伴又拿出10万元,委托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爱心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
           老人为孩子捐款慷慨,自己生活却很节俭。他的家具基本是旧的:上世纪50年代的床、60年代的箱子、70年代的五斗,一日三餐也极其简单,记者到他家采访那天中午,两位老人的午餐是蘑菇、豆角和胡萝卜。
      


      IP属地:山东3楼2010-07-15 16:41
      回复
        2016年春节快乐!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2-09 08:55
        回复
          gmeva,请问,您是蓬莱人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0-12-13 1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