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吧 关注:781,070贴子:15,511,408
  • 33回复贴,共1

蜀地语言的历史流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宋官员范成大在《石湖诗集》卷十七《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注中有如下记载:“蜀人乡音极难解,其为京洛音,辄谓之'虏语’。或是僭伪时以中国自居,循习至今不改也,既又讳之,改作'鲁语’。”
这段记载很有名,研究语言的学者都知道。
范成大试图教川人说京洛音,
川人说:——不学,京洛音是虏语。
虏语就是胡语,这句话激怒了范成大,
僭伪时以中国自居——造谣,托伪,以中国自居。
范成大这个记载,首先明确了古代有通语,这个通语就是京洛音。
那么范成大在蜀地听到的是什么语?归属到哪个语系?


IP属地:河南1楼2023-06-23 17:18回复
    神秘的古蜀语——之一
    今天的四川话不是古蜀语的传承,
    蜀地语言经过两次巨变,两个时间点,把蜀语分成3个时间段,3个时间段语言不同,
    第一段——东晋之前,
    第二段——东晋到宋元时期,
    第三段——明以后。
    范成大处于第二时间段,
    范成大在蜀地听到的是什么语系?
    肯定不是吴语,范成大就是吴人,
    鉴于川人把京洛音判定为胡语,那么此时蜀语肯定不是无声调多音节语,而是多声调单音节语。而且以宋元这么早的时间,此时蜀语很可能接近15个声调,或者干脆就是15个,其声调没有经过流变和衰减,保持了原始状态。
    蜀地语言巨变的第一个时间点是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虽然发生在洛阳与金陵,不在四川,但是产生了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展动翅膀,千里之外出现了暴风骤雨。
    西晋永嘉年间,一批河洛儿女跟随皇帝南渡至宁镇扬一带,建立东晋。
    朝庭无暇南顾,中原已经大乱,
    此时僚人趁机入川。
    西晋永嘉五年(302年)后,四川南边的犍为郡、僰道县有大批僚人入住。
    从公元338年(东晋咸康年间)开始,居住在贵州牂牁的几十万僚人开始北上入蜀。
    据统计成汉时入蜀的僚人就有约十余万户,五十八万多人。
    西晋时所设置的15郡,即蜀、犍为、汶山、汉嘉、江阳、朱提、越雟、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郡、巴西、巴东、建平。除新都一郡外,其余14郡有僚人,
    蜀郡成都自然也不例外。
    据《华阳国志》记载:“蜀土无僚,乃是始从山出,自巴至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大为民患。”
    汉晋之间,在今贵州及云南地区居住着大量的僚人。
    至成汉后期,贵州境内僚人又大规模北迁人蜀。
    关于此事,记载较早、较详细的是梁朝李膺的《益州记》:“ 从牂牁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蜀本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渔,布在山谷,十余万家。僚遂挨山傍谷。 在深山者不为编户。种类滋蔓,保据岩壑,依林履险,若履平地。性又无知,殆同禽兽,诸夷之中,最难以道义招怀也。”
    从牂牁入蜀的僚人有10余万家。每家以5口计,即有五六十万人。一次迁徙有这样大的规模,这在中国民族迁徙史上并不多见。
    至南北朝,僚人更是迅速繁衍。
    北魏孝明帝时,在今巴中、通江、南江一带设置巴州以统诸僚,管下岁输租布的僚人既达20万户。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陆腾在今荣县一带一次招降“铁山僚”3万户。
    又隋文帝仁寿初资州(今资阳)刺史卫玄招抚僚人,“前后归附者十余万口”。
    由此推测,蜀中僚人最盛时可能达到三四百万口。
    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在四川控制的人口少则仅五六万户,多亦不过20余万户。而獠人达到300——400万户,僚人数目远远超过了本土蜀人。
    入蜀后的僚人遍布于盆地内部及沿边各地:
    南‘至巴郡、涪陵、江阳、英道,西至汉嘉、越肖,
    北至议山、梓渔以至甘肃南部,
    东北至宕渠、汉中,
    几乎无处无僚。
    就连距成都仅百余里的临邓亦“为僚所侵”,
    又以氓、沱二江中下游及渠江上游地区,即晋之键为、巴西二郡,分布最为密集。


    IP属地:河南2楼2023-06-23 18:53
    回复
      2025-09-01 01:09: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唐初的很多唐朝大臣也都听不懂蜀地语音,词汇都是不一样的,颜师古读书多,帮着解释了不少词汇。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6-23 22:05
      回复
        汉藏语系汉语族的语言
        秦汉时期的西北方言的分化结果,元代就灭绝了,类似的参考现在的白语、蔡家话、瓦乡话


        IP属地:加拿大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6-23 22:23
        回复
          四川有些地方的话是一句也听不懂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6-24 04:57
          收起回复
            神秘的古蜀语——之二
            僚人入蜀是大事件,导致原初蜀人成了少民,獠人成了主流,
            来自贵州的矮小僚人,在蜀地开始洞穴生活,他们翻山越岭如履平地,野蛮而不开化, 蜀地成了野蛮人的天下。
            落后的僚人还保持着氏族社会特征,他们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落后。
            不仅如此,僚人入蜀还带来了蜀人体格的改变,矮小的僚人,最终导致了蜀地居民身高偏矮,后来则被蔑称为“川耗子”。
            僚人喜战,而且习惯山地生活,自僚人入蜀后,以前少见的山贼也在蜀地横行起来,以至于在后来的唐宋时期,中原朝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清剿。
            后来湖广填四川,湖广人所及之处,川人身高有所增长,但是川人普遍矮小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一直持续到今天。
            如此众多的僚人入蜀,必然带来语言的改变,
            蜀地有很多“思”,“都,“多”,“赖””,“罗”等地名,不能用汉语解释,这些难以解释的地名在史籍种并不存在,
            眉山有“思濛江”,井研有“思棱井”,眉州有“思濛镇”“,”思溪峡“,”思量坎“,蓬溪县有”思蓬溪“,巴中有“思赖水”,营山县有“思营镇”,
            雅安有”多切镇“,璧山县有“多昆镇”,乐至县有“多叶镇”,眉山有“多悦镇”,
            “都”,“多”,是典型的壮侗语词汇,在广西的地名种中有反映,蜀地此类地名都是獠人所留下。
            以“赖”字起头的地名,广泛分布于川南,川中,
            蜀地存在大量僚语地名,均不能用汉语解释,皆为僚人遗存。


            IP属地:河南7楼2023-06-24 17:01
            回复
              神秘的古蜀语——之三
              僚,最早出现于西晋张华(232—300)所撰的《博物志·异俗篇》,记载“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
              这是最早记录,古文献一律记载为“獠”,现代都改为“僚”。
              这么改的原因,不难猜。
              综合现有资料,“僚”是魏晋以来,汉史学家对以骆越和夜郎为代表的族群的新称呼,
              僚语是何种语言?
              早年民国语言学家芮逸夫写过一篇《獠为仡佬》论文,
              后来张济民写过一篇论文《古獠人语词今证》,论证了古獠语是仡佬语、拉基语、拉哈语、羿语的祖语,
              这这正好落入了仡央语支,
              仡央语支属于侗台语系,仡央语支包含8种语言——仡佬语、拉基语、拉哈语、羿语、布央语、巴哈语、普标语,越南恩语 。
              那么流行于蜀地的主流其实就是仡佬语,
              有些学者认为仡佬语不应属于仡央语支,应该单列,称为仡佬语支,包含4种语言,稿语、阿欧语、哈给语、多罗语。这是题外话,此处按下不表。
              仡佬语虽然只有4种,但是细分下来极多,
              这种情况类似闽语,闽语虽然分为5种——闽南语,闽北语,闽东语,闽中语,莆仙语,
              但是5种个细分下来,有900多种,而且不能互通。
              自西晋獠人入蜀以后,蜀地语言已经改为獠语,
              宋朝范成大听到的,就是仡佬语的一支。
              而此后蜀地语言又出现巨变,时间在元末明初。


              IP属地:河南10楼2023-06-25 18:40
              回复
                很乐,你是和抢江南的南蛮同时出现的?巴是武陵文化,是吴文化和三苗的结合;蜀是黄帝文化的后代。黄帝有名的后代颛顼、禹都生活在四川,打败的蚩尤族实际是衡山以南的三苗人,不是冀州之野的东夷人,这个衡山实际上泛指武陵山。周人是黄帝后代,后来又拔高了黄帝的功绩。
                “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文山实际上就是云南那个,彭蠡并非南蛮所说鄱阳湖,而是彭水澧水一带,洞庭之水则指洞庭上游的沅水。三苗是华夏的客臣而非主人,客人以东为右。只有武陵山区,才能叫险峻。
                这个地方有城头山古城,历史长过蜀中和南蛮地区。三皇风皇伏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风皇和炎帝擅长文攻,成功混入蚩尤东夷族地区;文化较落后的黄帝一族只能以向西南开拓为目标。周人来自朝那湫,朝那古音朱傩,周与蜀都是朱之音转。因为朝那湫即吴人所说雷泽,祖源神话里吴族华胥氏和周族姜嫄氏都是踩巨人脚印繁衍出族群。
                山海经“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原始巴人是伏羲的后代,但是人数不多被武陵土著同化。舜陵又叫零陵,其实就是细雨(零雨)之陵的意思,因为伏羲族自认雷泽之神的后代,是大雨(雷雨),远迁武陵之地的虞舜自然只是小雨。巴文化崇拜巫、崇拜虎,就是受伏羲吴文化的影响。巴渝舞实际上也学自东夷虞舜的类南岛战舞。


                IP属地:江苏11楼2023-06-25 19:35
                回复
                  2025-09-01 01:03: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亚也有汉名其实是突厥带过去的,突厥有条记载是平凉杂胡,吴人和周人的始居地朝那湫不就在平凉?所以真突厥也会用kara来表示乌黑,还有伟大的意思。其实就是周人表记的昆仑,吴人表记的混沌,是最早的天下之中,万物之祖。三族之间也互相借用了一些词,周族有时把剑叫作轻吕,类似突厥语;真突厥里有姑苏部落,即哥舒翰的部落。但是周吴二族就是汉之核心,轮不到一些蛮夷来质疑,毕竟黄帝也有生西戎、生北狄的记载。


                  IP属地:江苏12楼2023-06-25 19:54
                  回复
                    巫鬼文化也不是从南蛮发源的,南蛮就没这种思想基础。巫其实就是无,是先民想象中最初始的素材;鬼其实就是归,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在当时的宇宙观里,西方是虞渊,天倾西北;东方是归墟,地陷东南。潍、淮之地,不就是四渎江淮河济入海之处?所以根据归墟命名为淮。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就是他对先祖商文化的感慨,“商人禘舜”,舜是有虞氏,是东夷里的伏羲族后代。伏羲造八卦,才是巫鬼文化的起源。
                    吴人后来又把海里的越人命名为夔,实际上也是归的意思,又觉得吴极西越极东肯定法力相当互为对应物,把越人的皮和腿骨借给黄帝当战蚩尤的战鼓,代替自己作战。“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IP属地:江苏13楼2023-06-25 20:55
                    收起回复
                      神秘的古蜀语——之四
                      闽蜀同风
                      何谓“闽蜀同风”?
                      同风就是同源,
                      最早提出闽蜀同风的是北宋,
                      北宋人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说:"朝中有语云:闽蜀同风,腹中有虫."
                      北宋人王得臣《麈史》说:"世言闽蜀同风."。
                      宋诗人释惟一的《雪峰化士请赞》——“从来闽蜀本同风,相逢自有知音者。”
                      古闽和古蜀有同源性,闽蜀二字都有虫。古人造字自有其道理。
                      宋人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但是无法解释。
                      今人也说闽蜀同风,也是人云亦云,不知其所以然。
                      闽蜀同风在基因学没有诞生之前,是无法解释的。
                      闽蜀同风的本质是什么?
                      宋代的观察者看到的,并不是原初蜀人,而是西晋入蜀的獠人,
                      獠人的本质是古越,不是古濮,
                      据《华阳国志》记载:“蜀土无僚,乃是始从山出,自巴至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大为民患。”
                      蜀地本来无僚,
                      僚是骆越和夜郎,
                      而骆越和夜郎不是濮人,是越人,语言是侗台语系,归属仡央语支,
                      闽人虽然居住在东越沿海,但属于西越人,是从西越之地东迁,
                      闽人基因的傣含量非常高,这个族群来自傣含量最高的西越之地,这个地区在南亚东南亚,
                      而这个地区也是骆越和夜郎的起源地,
                      这就是同源性,起源地同源,
                      语言也同源,
                      闽语属于侗台语系侗水语支,
                      僚语属于侗台语系仡央语支。
                      原初蜀人是什么人种?
                      是百濮之蛮,
                      有蜀地学者想把古蜀人和陕西关中人牵连起来,认为是关中人南渡蜀地,这是攀附北人,
                      最起码西晋以后,蜀地被僚人覆盖,僚人属于高纯度的百越人,
                      而在西晋之前,蜀地也不是关中人,
                      《华阳国志》对巴国境内居民的记载,日:“其属有濮、贲、苴、共、奴、猿、夷茧之蛮。”
                      西汉杨雄《蜀都赋》:“东有巴賨,绵亘百濮”;
                      西晋左思《蜀都赋》:“左绵巴中,百濮所充。”
                      那么原初蜀人的语言其实就是古濮语。
                      百濮人与百越人不是同一个人种,
                      百濮语与百越语也不是同一种语言。
                      那么西晋之前,蜀地都是百濮之蛮,和中原诸夏没多少关系。
                      李白有诗:“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予秦塞通人烟”。
                      闽语和僚语有同源性,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祖语,也就是原始侗台语,15个声调,
                      原始侗台语后来裂变为上万种百越语言,吴语,赣语,粤语,都是其裂变后的语言。
                      后来民国期间,闽越神棍制造了闽越人是古洛阳人,闽语是古河洛语,这令洛阳人十分尴尬,
                      客家神棍罗香林,制造了客家人是唐宋洛阳人南迁的谣言,也令洛阳人尴尬不已。
                      蜀地的三种语言,
                      第一段——东晋之前——古濮语,属于南亚语系,
                      第二段——东晋到宋元时期——仡佬语,属于侗台语系,
                      第三段——明以后——四川话。属于汉藏语系。


                      IP属地:河南15楼2023-06-26 09:31
                      回复
                        现在的河南人和古时的中原人 河洛人完全是两回事 现在的河南人多是些鲜卑种 金人 契丹种 河南一大堆圆头圆脑那种北蛮长相。 明明祖上是北蛮鞭奴,都是提光头,留几条辫子,喜欢在头发上做文章的蛮夷,非要攀附汉人,装得不累吗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3-09-03 03:06
                        收起回复
                          明末清初川盆土著基本都被图了,谁踏马还知道他们以前说的什么方言。


                          IP属地:重庆18楼2023-09-04 11:29
                          收起回复
                            蜀语如果延续至今,应该是和粤语、吴语这些地位相当的方言,但历史原因,比如湖广填川等,蜀语并没有延续下来,现在的四川话属于“官话”一支。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1-24 2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