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77,292贴子:16,936,094

关于康德哲学的困惑与请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康德认为主体赋予对象以形式,因此存在即被构造。这是否意味着,主体不仅决定了现象运动的显现方式,而且也决定了现象根本上能够有运动这件事?
倘若运动只是被主体构造出来的,那么怎么解释当你看见我跑步时,我若不动,那么我在你眼中立马会是静态的;而我若跑动,那么我在你眼中立马会是动态的?——在这里,我在你眼中的动态表象,不只是取决于你单方面的表象构造机能,也同时取决于我这方面是否现实地做出了运动行为。
倘若表象的运动不仅取决于主体这方面,也同样取决于表象自身的方面,那么就没理由说“运动只是由主体构造出来的”,而只得承认主体之外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运动不以主体的表象构造机能为转移,正如我是否打算跑步是不以你的眼球能否把我构造成直观表象为转移的。也就是说,我们只得承认运动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是表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都具有的,主体充其量只是为这些运动的显现方式披上了直观的外衣,使之从“隐在”转为了“显在”。总之,物自体世界必然也在运动变化着。
而由于运动变化本身必然预设了时空,于是只得承认时空不只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并不只是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时空也同样在物自体世界里现实地存在着。也唯有承认了物自体世界里有时空和运动,那么“物自体刺激主体感官,并且形成主体的原始感性材料”这件事才是合理的、可解释的,不仅符合直觉,也符合物理学。而这样一来,就必须承认物自体具有现实的本体论存在,且是部分可知的。
但是物自体一词在康德那里,又只具有消极的意义。他认为物自体只是逻辑上的必然预设,只是为了保障主体的感性材料有最初的刺激来源,而不具有本体论的存在。物自体在他看来完全不可知。因之,物自体对主体感官的“刺激”是如何发生的,也不可知,不可谈论。这种刺激是“非时空性的”。正如物自体是“非时空性的”。任何关于物自体和物自体刺激的谈论,都只是陷入了“理性的幻相”。
康德认识论的出发点是悬置本体论不谈,只讨论认识可能的条件。但是,一旦把这种认识论推究到极限之处,必然遭遇本体论的诸多现实困境和问题。康德认为这些问题本身毫无意义,回应它们也毫无意义,它们纯粹只是理性的幻相。但是我们每个人首先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这个世界首先有着本体论的存在,是我们肉体和情感上的家园,其次才是一个可供主体去反思的认识对象。当我们带着对这个家园的本体论关切,去重新审视康德先验认识论,并发现这种认识论存在许多避无可避的现实问题时,倘若直接把这些问题斥为“无意义的幻相”而后拒绝考虑,这样的态度和问题定性是不合理的,也是无法服人的。
抑或是我的推论和理解有问题?欢迎交流指教!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11 16:39回复
    康德断言"物自体存在但不可知",并非在描述物自体的属性,而是在分析认知结构的必然结论。物自体的存在是通过对感性直观和知性范畴的批判推导出的,而非直接认知。这种存在是一种"否定性知识"(知道其存在,但不知其如何存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11 17:14
    收起回复
      2025-10-03 08:01: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康德可能回应说,若物自体存在于时空中,则时空成为物自体的属性,但时空同时又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这将导致逻辑矛盾。——我的回应是:当且仅当我们把时空视为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时,才导致这样的逻辑矛盾。按照我的逻辑推演,清除这种逻辑矛盾的办法就是:不承认时空是主体的先验形式,而是世界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形。
      主体对世界的时空存在的感知,是物种在漫长的认知神经系统演化和生存实践的过程中一点点建构出来的。正如任何生物的反应模式在漫长的演化实践中都会自然地趋于稳定而有效(否则它只能被大自然冷酷无情的生存现实所淘汰)那样,时空感知模式一旦建构出来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认知神经系统和生存实践的高度近似性,保障了所有主体对于时空感知的高度共通性。如此这般建构出来的时空感知模式,就是康德所说的先天直观形式。这样我们就把先天认识结构,打回了某种固定的生物感知模式的原形。
      显然,生物感知模式具有演化实践性,是实用性的。唯有用生物感知模式来取代康德的先天认识结构,才能更合理地解释何以先天盲人没有任何空间直观能力而仍然能够以某种方式而整合、认识和把握他生命世界里的种种感觉刺激,并且最终形成某种较稳定而有效的生存反应模式。而倘若严格根据康德认识论,认识必须以时空形式为前提才可能,那么为了解释先天盲人的生存反应模式,我们只好硬凑一些生词,比如说先天盲人虽然没有视觉能力,但是他的认识方式仍然具有“潜在的空间性”。但事实上,他的感知方式完全和正常人迥异,我们把他的感知方式形容为具有“潜在的空间性”,这只是把我们的视角强加给他罢了!
      任何人,只要闭上眼睛,他就知道,感觉此时只有强弱、快慢和性质差异,没有空间性。我们闭上眼后,之所以能够准确辨知声音方位,不是因为我们的空间能力不依赖于视觉,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的空间经验起初是由视觉提供的,已经沉淀成了我们的记忆本能和感知本能。作为佐证,我们可以试着闭上眼活动一下自己的脚指头,那么在活动的一瞬间,我们立刻就很自然地建立起脚指头和我们身体的视觉表象——尽管这种视觉表象此时是我们的内在想象。
      蝙蝠通过声呐来识别空间也是一样。首先,蝙蝠的眼睛提供了原始的空间直观。对于先天没有眼睛的蝙蝠来说,它只能依靠声音来把握周围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在声音中建立起某种空间关系。事实上,当这声音信息反馈到蝙蝠耳朵中时,这声音对蝙蝠仍然是非空间性的,蝙蝠以某种方式整合这些声音信息,把不同的声音信息进行辨别和归类,并对每一类相似的信息都做出某种相似的行为反应。换言之,对这蝙蝠而言,只存在声音信息之间的结构关系,不存在视觉意义上的空间关系。这先天没有眼睛的蝙蝠一旦能够稳定而有效地把握这些声音信息的结构关系,就在外观上制造了能够表象空间的错觉。
      不同的生物有各自不同的感知模式。由于所有生物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现实环境具有许多方面的相似性,因此各种生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把握在许多方面也具有某种和谐一致的对应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先天盲人或先天无眼的蝙蝠能够一致地顺利绕开身边的许多障碍物,就声称他们也具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空间直观能力。
      若时空感知是演化的偶然产物,如何保证欧几里德几何的先天必然性呢?回答是欧基里得的几何不具有先天必然性。比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并不具有先天必然性,而是依赖于主体所处的时空环境。在经典时空的框架之内,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倘若主体生活在黎曼几何空间中,并且能够明确的感知到黎曼几何空间的情形,那么主体根本不会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视为是先天的必然。再比如在时空扭曲的环境中,倘若测量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时,尺子变短,那么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的长度就要明显的长于两点之间的曲线的长度。倘若主体生活在这种扭曲的时空中,并且现实地直观地经历着在测量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时尺子变短,那么主体根本不会把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视为是先天必然。总之欧基里德的几何的先天必然性,并不是由康德所谓的先天直观形式担保的,而首先是由主体所生存的现实环境担保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11 19:41
      收起回复
        你可以去看看斯特劳森对康德的解读(他算学界里权威的康德学家)物自体并非一个可谓“实在”的存在,而仅是表明人类认知必然受限的“界限概念”只有依靠这个这个理解康德物自体才会消解掉比如现象反推到物自体这个问题上。物自体在康德那不是一个对象概念而只是一个认知边界的概念。不能弄混!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4-11 20:13
        收起回复
          整这么多语言游戏的装修,真的没用的。
          物质体其实就相当于说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路人甲不可知,但是存在。
          真传一句话,假言万卷书。
          为了概念而概念,刻舟求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4-11 20:37
          收起回复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 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 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 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 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 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 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意 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 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4-11 21:58
            回复
              “人并非一开 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法定要受物质 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 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 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 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②。凡 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 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 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 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注意!我要与自己交往,或者说我要抵达自己,就需要与自己交往,就需要把自己视作那个他人,那个最初的迫切要求。我、主词,通过社会交往而实现出来,通过社会交往才在谓词,才在关系中实现为有着充实内容的主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4-11 22:12
              回复
                人与自己的关系,是最原始的社会关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4-11 22:12
                回复
                  2025-10-03 07:55: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断言我“从无中”把我自己例如作为“说话者”创造出来,这是 绝对不正确的。这里作为基础的无其实是多种多样的某物,即现实的个人、他的语言器官、生理发育的一定阶段、现存的语言和它的 方言、能听的耳朵以及从中可以听到些什么的人周围的环境,等 等。因此,在任何一种特性的发展中,某物是通过某物从某物中创 造出来的”(这里非常巧妙,某物,如“我”,是通过某物,如”关系“,从某物,如“原初他者”、”迫切要求”中创造出来的。“关系”显然只能是为“我”而存在的,但如果没有现实存在着的非关系、非我的异在他者,那我就没法在与我的交往中存在。异在他者是在现实关系的范围内的否定性,这个否定性对于现实关系而言其实就是肯定性,是现实关系的自我否定,并因此构成了交往,现实关系失效的地方,我作为交往的起始点和终点在同他者的交往中完全概观了他者,并将其在现实关系中肯定为我。)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4-11 22:31
                  回复
                    “一切关系表现在语言 里只能是概念。相信这些一般性和概念是神秘力量,这是这些一 般性和概念所表现的实际关系获得独立存在以后的必然结果。”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4-11 22:36
                    回复
                      “对哲学家们说来,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是最困难的任务 之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 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王国。 这就是哲学语言的秘密,在哲学语言里,思想通过词的形式具有自 己本身的内容。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的问题,变成了从语言降 到生活中的问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4-11 22:39
                      回复
                        “我们已经指出,思想和观念成为独立力量是个人之间的私人 关系和联系独立化的结果。我们已经指出,思想家和哲学家对这些 思想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也就是使这些思想系统化,乃是分工 的结果;具体说来,德国哲学是德国小资产阶级关系的结果。哲学 家们只要把自己的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通语言,就可 以认清他们的语言是被歪曲了的现实世界的语言,就可以懂得,无 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 表现。”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4-11 22:40
                        回复
                          “好歹都要跟着哲学家们走的桑乔,必然不得不去寻找哲人之 石、方圆法和长生不老药,寻找一种本身具有能够从语言和思维的 王国引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神奇力量的“词”。由于桑乔长期和堂吉 诃德打交道,他深深地受了堂吉诃德的感染,以致没有看出:他的 这个“任务”、他的这个“使命”只不过是信仰他的大本哲学骑士小 说的结果。”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4-11 22:40
                          回复
                            “由于思辨曾“寻找”桑乔在从前称之为使命、职责、任务、类等 等这样的宾词,所以现实的人们在这以前都会“在词、逻各斯、宾词 中”“寻找”自己(第153页)。直到现在为止,人们总想在语言范围 内把一个个人和另一个个人只作为同一的人加以区别,人们就要 用名字。但是桑乔并不满足于一些普通名字;既然哲学思辨给他提 出一项任务,要他寻找一个普遍得包括每一个作为主词的人在内 的宾词,所以桑乔去寻找哲学上的一个抽象名字,一个超越一切 名字之上的“名字”,即一切名字的名字、作为范畴的名字;这个 名字既能够确切地把桑乔和布鲁诺,把他们两人和费尔巴哈区别 开来,正如他们自己的名字把他们彼此区别开来一样;同时,这 个名字又可以适用于所有他们三个人以及所有其他的人和生物, 这是一种新的做法,它能够使一切票据、婚约等等混乱不堪,也 能把一切公证所和户籍登记处一举消灭。这个创造奇迹的名字,这 个意味着语言灭亡的神奇的词,这条通向生活的驴桥①,这一中国天梯的最高级,就是唯一者。”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4-11 22:43
                            回复
                              2025-10-03 07:49: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下面几段诗句中赞美了这个词的 奇异的特性: “唯一者只是说出你来和说出我来的最后的、趋于寂灭的言表,只是变为 意见的言表: 不再是言表的言表, 无言无声的言表。”(第153页) “其中〈唯一者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是最主要的东西。”(第149页) 唯一者是“无规定的”(同上)。 “唯一者指出自己的内容是在概念之外或在概念的彼岸。”(同上) 唯一者是“无规定的概念,其他任何概念都不能使他有所规定”(第150 页)。 唯一者是世俗名字所受的哲学“洗礼”(第150页)。 “唯一者是一个无思想的词。 唯一者没有任何思想内容。” “唯一者表达的是一个不会第二次存在因而也无法加以表达的人; 因为,如果他能够被真正地完全地表达出来的话,那末他就会第二次存 在了,就会体现在表达中了。”(第151页) 他在这样地赞美了这个词的特性以后,又用下面几段对唱歌 词来庆贺那些由于发现了这个词的创造奇迹的力量而获得的成 果: “有了唯一者,绝对思想的王国就完成了。”(第150页) “唯一者是我们的词句世界的最后一块砖。”(第151页) “唯一者是一种作为词句而告终的逻辑”(第153页) “在唯一者之中,科学会化为生活, 因为科孝中的 〔这个〕就变成 〔某某和某某〕, 某某不再在词、逻各斯、宾词中寻找自己。”(第153页)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4-11 22: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