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恒字无异,但恒无、恒有是异名。你把名理解为名字,自然就错解。五千言严谨得密不透风,不会像解读者那样横跳纵跳乱跳,从上下文的语法承接看,两者显然就是指恒无、恒有。不能因为你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就跳到无、有那里去。正所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自古以来解读者都犯了这个毛病。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五千言诚不我欺!”
他这话说得就有些莫名其妙了!“两者同出异名”之名,当然就是指对象的名字,比如有、无之异名,就是指有、无两个对象名字不同:虽然是同时产生的对象,却要用两个不同的名字代表和区分。其内涵则是代表对立统一体同时诞生的两对立面。难道这个“名”字,不代表两对立面一个叫“有”、一个叫“无”的名字,还会指别的什么东西不成?
另外,恒道,恒德,恒名,恒木,恒无,恒心,恒有,……这里的恒字,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指概念的内涵外延清晰确定且恒定不变。如天道、山道、隧道、岔道等等。因此作者的“字之曰道”,自然就非恒道了,因为它的内涵外延根本就无法明晰确定,因而无法准确定名。只能强名之曰大!但是,强名曰小或微,也可以吧?因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小曰筮,筮曰远,远曰反,也同样成立。所以,道,其实乃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一个对象:“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作者将这个“母”,“字之曰道”!这就是道的由来!而作者认为:世间万物,皆从此道诞生出来。至于这个道,实际上有没有?他也说不准:“道之物,唯望唯忽”,是为无物之象。一直到今天,也没人能够说清楚这个道是否真的存在,其物理特征到底是什么!
不过,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公式:E=M*C^2,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再结合电脑上的虚拟世界的诞生:电能转化而成,基本上可以把道归结为一种创世能量:电脑加电后,诞生了虚拟世界;宇宙加“道”后,形成了现实世界。所以,最终佛学的万物皆空,是符合实际的——现实世界的一切,最终都是道能量的幻化!而能量守恒,一旦断去道能,就象电脑断电,则世界上的一切归零!

他这话说得就有些莫名其妙了!“两者同出异名”之名,当然就是指对象的名字,比如有、无之异名,就是指有、无两个对象名字不同:虽然是同时产生的对象,却要用两个不同的名字代表和区分。其内涵则是代表对立统一体同时诞生的两对立面。难道这个“名”字,不代表两对立面一个叫“有”、一个叫“无”的名字,还会指别的什么东西不成?
另外,恒道,恒德,恒名,恒木,恒无,恒心,恒有,……这里的恒字,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指概念的内涵外延清晰确定且恒定不变。如天道、山道、隧道、岔道等等。因此作者的“字之曰道”,自然就非恒道了,因为它的内涵外延根本就无法明晰确定,因而无法准确定名。只能强名之曰大!但是,强名曰小或微,也可以吧?因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小曰筮,筮曰远,远曰反,也同样成立。所以,道,其实乃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一个对象:“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作者将这个“母”,“字之曰道”!这就是道的由来!而作者认为:世间万物,皆从此道诞生出来。至于这个道,实际上有没有?他也说不准:“道之物,唯望唯忽”,是为无物之象。一直到今天,也没人能够说清楚这个道是否真的存在,其物理特征到底是什么!
不过,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公式:E=M*C^2,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再结合电脑上的虚拟世界的诞生:电能转化而成,基本上可以把道归结为一种创世能量:电脑加电后,诞生了虚拟世界;宇宙加“道”后,形成了现实世界。所以,最终佛学的万物皆空,是符合实际的——现实世界的一切,最终都是道能量的幻化!而能量守恒,一旦断去道能,就象电脑断电,则世界上的一切归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