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吧 关注:947贴子:6,787
  • 29回复贴,共1

不只人生来便有原罪,其实九界众生皆有原罪;罪者,自性之杂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罪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三恶道相对于三善道而言,可言有罪;那么三善道,相对于四圣法界而言,是否也是有罪的呢?
【性罪】
瑜伽九十九卷五页云:云何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
----
罪,就是杂染,就是染污,对真如自性的染污,对众生心体的染污。
什么会染污自性?染污真心?不就是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三惑断净,究竟成佛。只有佛界,才是无“原罪”的,没有烦惑染污的,绝对清净。
附:【三惑】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惑者,昏迷不了之义也。
  [一、见思惑],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惟,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着,故名思惑。此见、思惑,亦名通惑者,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断故也。
  [二、尘沙惑],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而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
  [三、无明惑],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卝俢,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乘佛法,对善恶的界定,有极大不同,这与各乘修行境界高低有关。不可能拿菩萨声闻缘觉的标准,来衡量人天乘的善恶。也不可能拿人道善恶的标准,来衡量声闻缘觉的修行。以人界为标准,三恶道属恶;以天界为标准,人界亦属恶,可言罪。依次而论,其它九界相对佛界,皆可言恶,皆有“原罪”!
如《观经》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
极乐有四土,最低凡圣侗卝居土,属于人天水平。最低大乘善人的境界,即可往生。但极乐无恶道,此处“诸罪消灭”,自然是指恶道诸罪而言,非包括人天声闻缘觉等罪。嗵卝过发菩提心,生大惭愧忏悔心,至心念佛转心,令心境提升,达善男子的标准,而绝不再下墮,即可恶道诸罪消灭。(恶道诸业诸习,不再有影响力了,伏惑不现行)
----
名字位修行人,生前之所以忏不净破戒造恶对应的性罪,就是不能真不贰过,无伏惑定力,之后遇缘,可能还会再犯,故而性罪不除。临终忏悔却有大不同,在后期可凭二力渐入宝冥三昧(见《悲华经》),便可修出定善,从而忏净恶道诸罪。并且,忏净恶道诸罪之后,并无后心无后缘再犯,恢复合格大乘善人身份,直接就见佛往生了。
----
临终忏罪属于二力忏。能否得弥陀冥加,非常关键,否则入不了宝冥三昧,就会像普通人一样,在临终后期渐渐糊涂颠倒,或者陷入大昏沉,必入乱心位。并非形式上的口称佛名,就能得佛加持。一定要具足菩提心,或随顺菩提正道的信愿持名,才能感佛。李炳南老居士曾言,助念千亻,只几个有临终瑞相的。什么意思?几乎都没能感佛加持。为何?只能说信愿不具足,俢行有偏。但菩提心真切与否,临终是否有惭愧忏罪之心,这也是个大问题。
----
第一类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者,即前六品,是生前至少已证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的,菩提心真切,能修定善,已忏净恶道诸罪,能转灭定业的(散心念佛虽然也功德殊胜,但难转定业);具足见佛三力,至少可以念佛三昧定心定境中观见化佛的(临终见佛皆是三昧定心定境中见;破事识者可见报佛来迎;上品上生是见琺卝身阿弥陀如来)。《观经疏妙宗钞》判第六品世间善人往生,及第三观地观成(世尊言其初得三昧临终决定往生),对应阶位,皆是观行位初品。
----
忏罪重在转心,与销卝业、了业、偿还业债并不等同,带业往生并不等于带罪往生。有见思惑业,并不等同于有恶道诸罪。观行位初品人,也只能伏惑,一品见思惑未断……。下三品人临终念佛转心以忏罪,只要恶道诸罪忏净,便可恢复合格善男子善女人身份。但见思惑仍或未断,所欠众生业债仍未偿还清净……,但这些并不碍其善人身份的恢复。但是,如果恶道诸罪不忏,那么就算弥陀强行接引,将其送去极乐,恶业众生以自心染污之故,仍只见三途,不见净土……。极乐无恶道,弥陀不能纯他力灭罪,所以,弥陀是不能强行接引不够资格的念佛人!
(题外话:超度佛事,亦是如此,非纯他力超度,更重要的是被超拔亡灵之忏罪转心,若恶道诸罪不忏,任凭释迦再来,也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得他人功德回向对应的福德而已……。)


IP属地:辽宁1楼2025-05-03 21:55回复
    文章中有点不明白,想请教一下,据说未到定以上才可修观,为什么欲界定就能入观行初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5-04 07:51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这个是妙境法师的解释,字有点多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5-04 20:31
      收起回复
        这个是如吉法师的讲解,确实是从通途法门来说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5-04 20:59
        回复
          如吉法师讲解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5-04 21:01
          收起回复
            不过还有种说法,慧力强的利根欲界定也可以修观乃至证初果,普通根性也可能在欲界定修观,但是只能得“乾慧”(对应位小乘七贤的五停心观、别念处观、总念处观),因为定力不够不能达到“性地”(对应七贤的四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至少未到定才能入加行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5-04 21:11
            收起回复
              知礼大师妙宗钞是藕益大师力赞确是权威,但唐代净土宗大德迦才法师所判就略有不同:其中辈三品。多是小乘人也。中品上生者。谓是小乘七方便中。后四方便。谓糯顶忍世第一法位径云。受持五戒。乃至无诸过恶也。此人由得四达分。及未来禅。伏欲界惑。故不起破戒烦恼及恶业也。由破恶业在欲界中也。生到彼土即得罗汉者。一身获得四沙门果。即是现般人也。如远法师判。是须陀洹等三果学小乘得果。虽无定时节。终判太高也。中品中生者。在五停心观已去。前三方便中也。经云。一日一夜持八戒凸至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由此人在散心位中。未得定故。破戒烦恼无有对治。不能长时持戒。威仪小须经一日一夜。后时纵犯小戒。亦得往生也。生到彼土经半劫。得阿罗汉。此亦是现般人。由彼寿命长故世法师释。是糯等四位中。此四中。此四位人。得未来禅。伏欲界惑。云何持戒。唯得一日一夜不犯。此亦太高中品下生者。在小乘五停心观前。受五戒已去。一切趣善凡夫。经云。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既未有入道观行行世仁慈也。余如前判。如远法师判。是五停心观。至总相念处。此三位人。或得闻慧。或得思慧。或得修慧行世仁慈。孝养父母。此亦太高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5-04 21:42
              收起回复
                迦才法师所判中品下生未入观行位,仅是受五戒趣善凡夫,中品中生方才入观行位,中品上生入较高的观行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5-04 21: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