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瑞赛斯吧 关注:7,400贴子:50,455
  • 7回复贴,共1

罗生门与白骨观,我思故她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关于本吧吧友@虫卡兹(真的识字!) 提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其他的事件里面得到无数的例子:管人痴对管人心碎和痛苦的根源就是,在美好的二次元外表下,褪开皮相一看,内在面目可憎,这种心碎与反差,是他们痛苦的原因,但如此她们也能安慰自己,也许本来就是这样,不过是当初眼瞎了错付了。
但是纸片人很不一样了:
我们可以以《全员恶玉》为例,某些角色的前后人设转变巨大+生硬的人物退场+难以理解的价值观,大伙对这部动漫的评价不用多说,一旦说白,说的十分残酷,纸片人本身就是被操控的工具,一言一行都是造物主的意志,意识到这一点,才是痛苦与清醒的开始;意识不到这点,只能永远的无助与迷茫,最后衍生成为滔天的恨意,我们从友商与某些常来石涧本吧的朋友身上常常能看到这些。
但正如我的标题:罗生门,白骨观,以及我思故她在,对于塑造的角色以及塑造了角色的篇幅之间如何取舍,前人给了我们无数的智慧与经验。
晚上下班再细嗦,嘟嘟哒嘟嘟哒。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5-08 14:01回复
    “罗生门”是一个源自日语的词汇,原指日本京都罗城门(罗生门)这个地方。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尤其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中,这个词被用来描述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情境。用来形容类比这个情况,是十分合适的,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高成本二游这个体裁,本身就是由“封闭”企业集中进行创作形成的产物,普通的御宅族无法参与到实际创作之中。御宅族在面对二游这个庞大体系的时候,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没法把创作权与评价权放在自己手里。
    第二,其实国内目前的创作者,比如我们的安哲拉先生,本质就是“圈内人”出身,他们对于ACG文化、二次元圈子、抽卡手游、御宅族剧情的理解,都来自于古早国内日漫圈花十几年解读日漫积累而成的“二次元婆罗门”价值评判体系,而受到圈子感召所形成的创作者群体,又会把这一套价值评判输出在自身的创作之中。所以无论是安哲拉还是拥簇在安哲拉身边的人,他们的价值观与固有理念,会与御宅族的诉求形成一种束缚与堕落。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5-08 20:58
    回复
      2025-10-02 01:21: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至于角色的塑造,不同的美少女就是对不同人群的性欲望投射的一种精准捕获,比如像绫波丽之所受欢迎是因为她本身的空洞性,从无到有的过程惹人怜爱。以及病娇的诞生就是为了针对所谓食草系宅男,正因为现实不存在,所以才会有病娇这样被精心设计好的“商品”,实际上病娇如果在现实存在,那一定是对于自己内心所认定的爱情具有狂热信仰的狂信徒,这种狂热放大了她的伤害性和破坏性,在现实里难以找到,而且非常不美妙。不过我们总是能找到一些类似的存在,比如某些天天视奸本吧的朋友。所以作为从业者更重要的是捕获到这种需求和性欲望的投射,斋藤环的《战美精神分析》也指出过:绫波丽的空洞在某种意义上大概能缓解御宅族对于迷茫和焦虑的投射。痞子非常敏感地捕捉到了九十年代末经济泡沫破裂后迷茫空虚躁动的年轻人们的内心投射,当然他自己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就是把自己的迷茫诚实的投射了出来。但也是这种诚实与诚挚才能够激起受众的共鸣。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5-08 21:14
      回复
        然后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塑造了角色的篇幅,这个时候可以参考嘟嘟哒嘟嘟哒了,《杂阿含经》里提到佛陀教导比丘们通过观想白骨来对治贪欲。西游记里,白骨精的故事也对应了“贪慎痴”三毒,皮囊下的白骨才是真实,前人的智慧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透过现象看本质。抛开常见的泰拉大地上张嘴哲学闭嘴哲学的高级恋词癖,以及对于职业写手来说最不该犯的前后吃书设定,一个故事的基本就是谁在哪里做了什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也是在这个过程里,人物就会随着第一次的塑造,形成一个基本的骨骼,之后再给嘟嘟哒嘟嘟哒补充钙质(描写润色),投射自我诉求与欲望,以及人物侧写,还有自由填充,我们就会对一个人物产生最基本的认知。这个过程其实可以用八个字总结,始于欲望,忠于灵魂。在这部分里,我们即是这个角色的倾心者,也是这个角色的创作者。对应白骨观的最后修炼过程,白骨生肌观,也就是想象出白骨生长的血肉琉璃之体。套用过来就是,我们通过自己对于角色的喜爱,比如我们把对于我们普普的爱,去自发的把爱投射出去。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5-08 21:38
        收起回复
          插一点题外话,YJ写的哲学与理想就像是有种硕士学哲学学了一半就来写脚本的美,还是水硕,他有一种很在急于证明自己的实力的美,属于是文案假装自己有文化想玩哲学概念,同样的,某些搞解析的也很热衷于把哲学与伟大理想塞入自己的理解里,除了忽悠没读过几本哲学的高中生与大学生,你好意思骗人家孩子吗你?唯物不唯物对哲学来说都不重要了,自然哲学更是原始到,主要讨论时期在公元前后,正经的近代那群小胡子研究的哲学也和马哲不相关。在这种条件下,能玩什么呢?那不就是哲学恋词癖。正经的哲学探讨类似家谱论(如图),把你那一支派系寻根溯源,形成属于你的一个逻辑链,达到这个程度,才有资格在自己的文学创作里大谈特谈哲学。具体的原理和发展完全不懂,编剧与解析里塞大量哲学的UP人均卡布达,都能启动超级变换形态,上下颠倒,代替思考。🐎的扶她自还在追我。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5-08 21:54
          回复
            剩下的明天再说,bro要睡了,不然会骨质疏松,嘟嘟哒嘟嘟哒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5-09 00:29
            回复
              突然想起来这个还没写完,不好意思。今晚补上。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5-17 11:56
              回复
                文娱作品的角色脱胎于最初的创作者,但会超越最初的创作者,当角色被奉予世界,供大众所欣赏的那一刻,角色的形象就不在囿于一人,大众的眼光与自己的创作会赋予其独特的灵魂。角色的灵魂必然是会引起共鸣的,不然要如何为大众所喜爱?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6-14 18: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