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卵期第3天,茧期第22天,4卵2茧。21.9-24.8,空气➕介质湿度。
老娘和小工继续进行那些公式化动作,老娘现在已经产营养卵和受精卵了,小工什么时候下蛋给老娘吃。
昨天下午开的介质保湿分区,昨夜快两点老娘终于选择把两个茧子搬过去了。位置选的是整个巢体中离冷源最近的右上角,毫不犹豫直接放下,没有在分区内拖着去测试别的地方,看来是之前踩好点了。
之后老娘就和小工分居了,小工和卵留在老分区里放卵的老地方,老娘带个两个茧子去更冷的新分区。不时有互相串门的情况但大体上确实是分居了。明确的分工,如此看来小工其实很负责,老娘也很信任它,之前只有茧子时说它不干活看来是冤枉他了。
从老娘负责搬茧子并看茧子这件事上我逐渐能理解小工体型的职责了:照看卵幼,茧期可能更多是搬介质或像我这窝一样在有茧无卵时发呆。
不过我还是不太能理解卵茧如此分开放置的原因,按我以前的理解茧子不是应该更喜欢干燥且温度更高的区域吗?我当时开介质分区的目的是提供低温和高介质湿度来吸引老娘把卵搬过去以防凹蛋,茧子在我的预想里则是留在原地或一并带过去。
但现在这样搞得我的想法很滑稽,仿佛茧子才是需要低温和高介质湿度的那个一样。当然,不排除我给介质模块水加少了,导致新分区其实是低温低湿的状态。老娘认为比起空气分区的高空气湿度,茧子对新分区的极低温耐受能力更强所以才吧茧子搬过去的。
不过搬过去也是放在了分区内温度最低的地方,虽然不排除上面的猜测但终究可能性较小。
其实茧期或卵茧期挺适合像这样稍微开大一点巢室的。没有幼虫和大量成蚁的情况下巢内搞不出那么多有机垃圾,不易长毛的情况下分别为卵茧发育提供更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便是纯纯赚到。
小工定性实在了得,从老娘携茧搬走后就一直在看卵,运动极少甚至连朝向都几乎没变过。相比之下老娘则更活跃一些,更爱边看茧边不停动弹或者频繁串门,一整晚皆是如此。
和对卵一样,老娘对茧子的新放置区域也表现出了极强的固执甚至偏执,茧子永远要放在右上角,即使因为转身之类的动作把茧子碰到别处也要重新堆回去。
上午9点多老娘尝试产卵但失败了。老娘自己主动从介质保湿分区跑到放卵的空气保湿分区,和小工展开触角交流然后开始躬腹(用腹替换掉屁股这两个字),尝试了两分钟但无果,原地休息几分钟后又进行了一次更短暂的尝试但依旧失败。
快中午时老娘炫了6分半钟滴水黄冰糖,肚子那么大了还在吃,真能吃啊。
下午2点半老娘产下了第5颗卵,依旧是公式化的产卵流程,卵直接落地后由小工直接叼起放到了卵堆上。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老娘在定期巡视卵堆情况,没想到是专门跑老地方去产卵。产完卵老娘几乎没停留就回介质分区了,看了眼茧子又返回空气分区继续品尝中午拖回来的杜比亚胸。
小工之前也吃了两口但明显对蛋白质的兴趣没有老娘大,产卵期多补充一些蛋白质不知道会不会对多产卵有帮助,希望这第二批卵的数量能多一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