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吧 关注:1,113贴子:38,716
  • 30回复贴,共1

宋一民:历史可以这样讲吗?三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可以这样讲吗?||《吕后三篇》之一:皇后之玺与吕后
最近看了一个短视频,还挺火的,题目是这样的:“刘邦杀万人名垂千古,她却因杀一人而遗臭万年”,因为一枚印章引出了史上著名的吕后。这短视频里说,吕后与刘邦同甘共苦,忍辱负重,还生下了嫡长子刘盈,吕后是刘邦的发妻,可后来刘邦宠爱貌美而且多才多艺的戚夫人,甚至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为太子,这才逼得吕后出手帮儿子夺回太子之位,并在刘邦死后掌管天下。这个短视频的结论是:吕后并非阴险歹毒的女人,而是为了天下江山,为了自保和自卫,迫不得已才为之的,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和一个手段高明的女政治家。言下之意,不仅吕后的千古骂名应该平反,甚至还应该向她学习和致敬才对。这么听起来不无道理,下面我就来说说为什么历史不可以这么讲?第一,我们先说玉玺,话题是从一枚刻着“皇后之玺”四个字的玉印引发的。这枚玉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一名中学生在田地间偶然间捡到的。经判断它是汉代的玉玺,但到底是哪一位皇后的,则无从得知,既然是任何一代皇后都可以使用的,那么推测很有可能是第一代皇后,也就是吕后所使用过的玉玺,这是大家公认的推测,但并非确信无误的事实。因为它既不是出土文物,也没有传世文物的踪迹可循,所以不能够武断地判断它一定就是吕后用过的,尽管这枚玉玺已经是“永久禁止出境展出”的国宝级文物,成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了,但严谨的表述应当先声明这只是经推测,是吕后所用之物,至今还不能确实证明。第二,我们来看一看吕后是怎么对待她丈夫刘邦的儿子们的,到底是不是为了“夺天下”才杀掉政治对手的?刘邦总共有八个儿子,《汉书》上说:“二帝六王,三赵不幸”,二帝就是其中有两个是皇帝,一个是汉惠帝刘盈(二儿子),是刘邦与吕后所生的儿子,还有一个是“吕后之乱”被平定之后,被群臣拥立登基的汉文帝刘恒(四儿子)。除此之外,还有六个儿子被封为王,其中三个先后被封为“赵王”,都不幸遭了吕后的毒手。在八个儿子当中,老大刘肥是庶子,其实是非婚生的私生子,是在吕后嫁给刘邦之前,刘邦跟别的女人生的孩子,所以这个身份决定他与皇位无缘。所以刘肥就只剩下吃喝玩乐了,他与弟弟刘盈的关系也很不错,后来在一次非正式的场合,兄弟俩一块儿喝酒,刘肥因为是哥哥,被汉惠帝刘盈让为上座,就这么点儿小事儿,被吕后看到了,就要用毒酒毒死刘肥,幸亏刘盈生性仁厚,兄弟俩要一同敬酒,吕后恐怕害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赶紧打翻了酒杯,这才让刘肥捡回了一条命,赶紧逃回了封地。老三就是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刘邦死前曾想立为太子,没有成功,就封为赵王。刘邦死后,吕后想尽各种办法,才把赵王从封地弄到京城来,还是汉惠帝刘盈,知道母亲想要加害弟弟,就日夜不停地与弟弟厮守在一起,吃住行卧,都形影不离,结果还是有一次疏忽了,惠帝早起了,而年仅十岁的刘如意还在睡懒觉,这个机会被吕后逮到,就把刘如意给弄死了,等惠帝刘盈回来以后,追悔莫及。赵王刘如意是吕后的眼中钉,肉中刺,除掉之后吕雉却并没有罢手。刘邦还有两个儿子,老五和老六,也被先后封为赵王,还特意让他们娶吕家的女孩子为妻,以便监督控制他们,但后来这两个赵王也都遭到了吕后的毒手。老七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的,后来在汉文帝时发动叛乱,在被流放途中自杀了,她倒不是被吕后杀的。还有一个老八刘健也不是吕后所杀,他是自然死亡的,可他死时留下了一个儿子,吕后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派人把老八刘健的儿子他给弄死了。
其实,就连吕后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是汉惠帝刘盈的死,都跟吕后有脱不开的干系,这就要说到戚夫人了。本文开头提到的短视频,说“刘邦杀千万人却名垂千古,而吕后只杀一人遗臭万年”。我们就来看一下她是怎么杀掉这一人的,是怎么对待她的政敌和情敌戚夫人的。因为实在太过于残忍,我不忍心提及细节,只好请大家自己上网或用字典查一下“人彘”这个词全都明白了。简单来说就是割下舌头,剜去眼睛,剁掉手脚四肢,扔进茅厕里,浑身爬满蛆虫。吕后为自己发明了这样的酷刑而得意洋洋,还叫上亲儿子汉惠帝刘盈去看,结果当场就把刘盈吓坏了,从此以后无心朝政,浑浑噩噩,没过几年,只有23岁时就去世了。刘盈当时看到当年美貌的戚夫人变成“人彘”后,留下这么一句话:“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翻译过来就是:这哪儿是人干的事儿,我作为太后的儿子,还能踏踏实实当皇帝,正襟危坐治理天下,怎么可能呢?一个16岁的孩子刘盈都看得明明白白,但是到了今天,竟还有人要给吕后翻案,把她说成是一个女政治家,似乎只要是政治家,杀一两个政治对手,就不算什么了。可是把人做成人彘,能跟普通的杀人划等号吗?把老公的儿子和妃子都当成政治对手,而置于死地,能跟普通的政治斗争划等号吗?不知道这位博主是什么目的,但愿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已。但是这种做法遗祸匪浅,特别是对于孩子们。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8-24 16:00回复
    历史可以这样讲吗?||《吕后三篇》之二:吕后的荒唐(少儿不宜)
    上一篇里面,讲到了吕后的狠毒,刘邦留下来的儿子们,可都是金枝玉叶,基本都让吕后给收拾殆尽,究其原因,还是为了那个皇位,自己当权不是目标,终极目的要让自家的血脉也能在皇家中传承下去,不仅是他们老刘家,她老吕家也要子孙后代永葆江山才行。
    那怎么才能做到呢?太后吕雉想了很多荒唐法子,除了大封吕家宗亲为王,并把持朝政外,还致力于把吕家的女孩子们嫁给刘邦的儿子们,这样在王爷的血脉中,也都能有她老吕家的基因在。所以在吕后害死的三位赵王中,除了第一任赵王刘如意因为是戚夫人的儿子,是眼中钉肉中刺,必须先除之而后快以外,另外两位赵王,都是让其娶吕家的女孩子为后,可吕家的女子,哪里那么容易就娶进门?稍有不慎,就会比刘如意的下场还惨。
    第二任赵王刘友,因为喜欢别的爱妃,这就得罪了吕王后,王后直接到太后面前告了御状,还告的是“赵王谋反”的御状,吕后便把刘友招来长安,既不问罪也不召见,就把他关在房间里,没几天便饿死了。贵为王爷,竟被活活饿死,也算天下奇谈了。
    第二任赵王刘友前脚刚被饿死,第三任赵王刘恢便走马上任,且又被安排一位吕家的女子为后,考虑到这刘恢也已有所爱之人,为绝后患,吕后就派人把刘恢的爱妃毒死了。这刘恢又恨又怕,又无计可施,只好殉情自杀了。
    这些,还只说明吕后的狠毒,要说荒唐,则莫过于对她自己的亲生儿女了。吕后与刘邦,亲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年长,封为鲁元公主,儿子就是汉朝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刘盈即位后,最重要的头等大事,莫过于娶皇后了,那由谁来当皇后呢?
    吕后脑洞大开,想到了自己的亲女儿家,好家伙!
    亲女儿早就嫁人了,而且是被刘邦早早许配给了当时的赵王张敖,这位异姓王对自己的老丈人甚为恭敬,有一次刘邦路过女婿家,张敖就让自己的一位小妾招待老丈人,刘邦也不客气,当晚就让这小妾怀了孕。张敖的属下因为看这刘邦不顺眼,哪里有个开国之君的样子,就密谋造反,结果被发现,刘邦把张敖全家除公主外都抓了起来,其中也包含这位小妾。
    小妾因为怀了龙种,便托关系求到吕后的情夫审食其。对,您没看错,就是吕后的情夫,这还源自于刘邦的安排。刘邦出门在外打了三年的灭秦战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七年间刘邦的家小就拜托给审食其照料,甚至在刘老太公和吕后一起被项羽抓去做俘虏时,也是这个审食其陪伴左右,日久生情,审食其就成了吕后的情夫,审食其因照顾刘邦家人有功,还被封为侯,大汉朝的开国元勋们,都是马上封侯的,只有这一位,并没有战功,是床上封侯的。当了皇帝的刘邦,身边有太多女人,对这些事可能也没太在意。
    审食其为了小妾的事找吕后去求情,吕后妒意大发,更不肯向刘邦求情,这可怜的小妾便在牢狱中生下刘长后,含恨自杀了。刘邦这才知道自己跟女婿的小妾还有个儿子,责怪吕后因为嫉妒竟知情不报,便令她负责抚养刘长,以示惩戒,这使刘长长大以后,幸免于吕后对刘邦诸子的迫害。吕后死后,刘长为了给亲生母亲报仇,直接跑到审食其的侯爷府上,亲手用铁锤砸死了他。
    说这么一大串,一般人捋上半天,都未必捋得清楚,可见这帝王之家的男女关系,有多么混乱。但比起吕后为自己亲儿子谋划的终身大事来,荒唐离奇的程度还差得远。
    鲁元公主早就嫁人了,不可能再许配给自己的亲弟弟,可公主还有一对儿女,女儿名叫张嫣。把自己唯一的外孙女,许配给自己唯一的儿子当皇后,这不是绝配么?不正好让大汉朝的皇位,永远都能流淌着她吕雉的血脉么?
    埃及的法老,视自己为天神后代,为保证血统纯粹,历代都有兄弟姐妹通婚的情况,不过还都是同辈人,似乎没有差着辈份的舅舅和外甥女之间的婚姻关系。
    吕后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打成,反而害了两位年轻人。汉惠帝刘盈娶张嫣为皇后时,张嫣只有十一岁,还没有发育成熟,善良软弱的刘盈面对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外甥女,无论如何也下不了手。
    拥有绝对权威的太后,可以包办婚姻,但包办不了爱情,更包办不了夫妻生活,惠帝夫妇虽然年轻,但还有人之常伦,始终没有突破做人的底线,二人婚后并没有生下龙子龙孙,张嫣始终冰清玉洁,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盈还有其他妃子(估计这个事儿吕后也要管着),所以刘盈只好去宠幸其他宫女,倒也生下了几个子嗣。
    这也没能难倒吕后,既然没有外孙女生的儿子,那就拿刘盈跟其他宫女所生的儿子来冒充,刘盈死后,吕后所立的第一个小皇帝就是这样一位“冒牌货”,冒充就冒充吧,为了冒充得更像,吕后干脆把小皇帝的亲妈给杀死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小皇帝长大一点儿,就听说了自己的身世,愤而扬言长大以后要给亲妈报仇,这位前少帝很快就被吕后废掉杀死了,再立一个,就是后少帝。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8-24 16:03
    收起回复
      2025-09-16 22:50: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吕后还安排吕禄的女儿给后少帝当皇后,还是故伎重演,准备让吕家的血脉在皇族中传下去。这一次,吕后的如意算盘又没打成,因为她自己死了,尽管死之前预料到会有群臣对她吕家发难,并做好了周密的部署,但没想到很快诸吕就被连根拔除,连带汉惠帝刘盈的后代,也因为身体中流有吕后的血脉,而被大臣们全部诛杀。吕后的后代,就只剩下一个惠帝的皇后张嫣,冰清玉洁当了一辈子处女,受到世人同情,一直在冷宫中生活到四十岁时去世,与自己的舅舅丈夫合葬在了一处。这个故事,真是又荒唐,又凄凉。这样荒唐的太后,还会有人给她翻案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8-24 16:04
      回复
        历史可以这样讲吗?||《吕后三篇》之三:吕后——嫁个“流氓”多酸爽?!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史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一些另类的角度,像“流氓史”、“J女史”就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侧面,却没有人做过系统的梳理研究。
        他还举例子,J女有宋代的梁红玉、李师师,明清之际的陈圆圆、柳如是,都或多或少改变了历史走向;而要说到流氓,排在首位的自然要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了。
        刘邦怎么就成“流氓”的鼻祖呢?既然是个“流氓”,黄花大闺女吕雉为什么要嫁给他呢?嫁给“流氓”之后,又是个啥感觉呢?
        刘邦一出场,就带着满身的“流氓”气场,这气场还真够大,生生就把个吕雉的老爹给镇住了。
        吕太公本是山东人,与沛县县令是老友,因为躲避仇家,举家迁居沛县。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听说县令的好友来投奔,纷纷前来祝贺,当然还要随些“份子钱”,依据亲疏远近,多少随意,普通的都是几百钱,过千的就算随“大礼”了,会被专人引入上座。
        刘邦是个亭长,相当于一个农村派出所的所长,也算有点儿头脸,但赶上吃酒席,一般都是“吃白食”的,可他还偏要拿腔摆谱,明明一分钱没带,却要喊出:“刘家老三出贺礼一万钱”的大话来。有人出手这么阔绰大方,惊得吕太公忙不迭下堂迎接,被那掌管收取记录的县吏萧何拦下,萧何深知县里众人的脾气秉性,尤其是这个爱说大话、常蹭吃蹭喝的刘邦,叫吕太公别把刘邦的话当真,也别把刘邦这号人当回事儿。
        可吕太公并不如此看,他会看相,一见刘邦,就发觉此人不一般,将来必成大业,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乘龙快婿”,当天酒席之后,吕太公就把一直不肯轻易嫁人的大女儿吕雉,许配给了刘邦。
        吕雉是个黄花大闺女,遵父命嫁给刘邦之后,才知道,这人不仅身无长技,不事劳作,还居然没结婚就有个儿子,是个私生子,是刘邦和一个来路不明的同居女友曹氏(也许是别人的老婆,司马迁称之为“外妇”)所生的私生子,吕雉一嫁进刘家,就“喜当妈”,当上了后妈。
        不光有个私生子,刘邦婚后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流氓习气不仅毫无收敛,还常常喝酒喝到酩酊大醉。酒醉难免误事。在一次押送囚徒的公差中,刘邦又喝醉了,囚徒逃走一半,追不回来,便也是死罪,刘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给剩下的囚徒发放路费,放他们一条生路,自己回不去家,交不了差,亭长也当不了了,干脆带了十几个愿意追随的人,一起到芒砀山中躲藏起来,后来有些沛县子弟,也来投奔,聚集起“百数十人”,这段故事后来被演绎成“斩蛇起义”,“赤帝子斩白帝子”的佳话。其实就是刘邦喝酒误事,触犯法律,躲入深山的“至暗时刻”,甚至连举兵起事都算不上。
        可这一段时间里,吕雉不离不弃,还不时带着一对儿女到山中给刘邦送食送衣,这奠定了她跟刘邦“同甘共苦”的感情基础,当然原因是吕雉一直“不忘初心”,认定自己嫁了个“贵人”,一定会有出头之日。
        这日子,还真没多久就到了。第二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原因跟刘邦差不多,但这两人更有大丈夫气概,敢于提出“天下苦秦久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敢为人先,揭竿而起,摧枯拉朽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就此拉开。
        直到此时,刘邦也没有马上响应,先响应的反倒是那沛县的县令,为求自保而欲归附起义大军,县令找来手下那个精明强干的主吏掾萧何和狱掾曹参二人商议,萧何出了个主意说:你是秦朝官吏,恐怕不能服众,要反就得把那些逃亡在外的豪杰召回来一同举事才行。
        此时的芒砀山中,已有数百逃亡的人聚集在刘邦周围了,县令同意让吕雉的妹夫、刘邦的连襟、沛县屠夫樊哙去请刘邦。刘邦率众人回到沛县城下时,县令却反悔了,不仅关闭了城门,还下令捉拿给他出谋划策的萧何和曹参,二人逃出城与刘邦、樊哙汇合后,刘邦以箭书发动城中百姓杀掉县令,涌入城中,众人推举刘邦为起义首领和沛县县令,从此刘邦成为“沛公”。
        刘邦在芒砀山中的经历,说是“流氓”,也就是流民,一点儿都不为过;而至于“无赖”则是N多年后他自己说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二哥)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二哥)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其流氓无赖习气,当着群臣及父亲的面,依然如故,跃然纸上。其实,这个“无赖”,就是“无可赖以为生”之意。
        刘邦成了“沛公”,流氓无赖习气,依旧一点儿没改,反有变本加厉之嫌。也许是战争年代,过于残酷,刘邦有时连亲情都弃之不顾。“楚汉战争”时,一次刘邦被项羽兵马追杀,幸亏有发小兼车夫的夏侯婴驾车奔逃,路上遇到吕后为刘邦生下的一对亲生儿女,夏侯婴抱上车来,但人多车子就慢了,刘邦狠心把儿女踢下车,夏侯婴又抱上来,几次三番,夏侯婴终于救下了刘邦和嫡子刘盈与鲁元公主的性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8-24 16:06
        回复
          刘邦作风粗俗,喜欢骂人,尤其轻视知识分子,当了皇帝也没有改,为此还差点儿惹来杀身之祸,刘邦去女婿张敖家做客,张敖是魏国名士张耳之子,汉初的八个异姓王之一,其下属也多有侠义之风和贵胄之气,国相贯高等人就看不惯刘邦态度傲慢,对女婿张口就骂,抬手就打,于是准备谋杀刘邦。计划败露,贯高被抓,但把所有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刘邦一看这人有胆有识、有情有义,而且女婿张敖也确实不知,就势使了一出“真流氓、假仗义”的伎俩,为收买人心,就把贯高给放了,没想到这贯高是真贵族、真仗义,放出来后立马就拔剑自刎了。
          《史记》记载:刘邦身边的人说他,“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小便)其中。与人言,常大骂。”但有人不信邪,偏要以儒生的身份进见,并建言献策,此人就是郦食其,《史记》称之为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倨傲)见长者。’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后来,郦食其真的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出了很多有用的主意。看来,刘邦虽然有轻狂傲慢、喜欢骂人的习气,但也有待人恭敬、知错就改的时候。
          另一个例子是娄敬,刘邦北击匈奴时,先派了十几批探子到北方侦查,回来都说匈奴人牛马瘦弱、不堪一击,只有娄敬回来说匈奴有诈,刘邦不听,把娄敬关押起来,准备得胜回来时处斩。结果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靠贿赂匈奴阙氏才逃过一劫,回来后刘邦把其他探子都杀了,娄敬不仅被放出来,刘邦还给他当面谢罪,娄敬被封了侯。知错能改,赏罚分明,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也能做到这些。
          刘邦也好美色,尤其宠爱戚夫人,戚夫人就撺掇刘邦废掉吕后生的太子刘盈,而把她的儿子立为太子,刘邦也有此意,因为嫌太子刘盈太软弱善良,没有继承他身上那股子草莽劲儿。可有一天,当他看见四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在辅佐太子时,上前询问,竟是刘邦求之不得的“商山四皓”——四位八十多岁的老儒生,也是著名的隐士,因为听说刘邦傲慢,轻侮士人,所以高祖屡次召唤都没有出山,但太子刘盈恭敬仁孝,“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上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竟不易太子"。这太子竟不换了,其实刘邦没有识破,这是吕后做的“手脚”,找张良给出的计谋,但即便识破,以刘邦的个性,还是会这么做的,毕竟“天下”才是大事,这一点他拎得清。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自己也常常总结得失,曾经设宴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出手大方,赏罚分明,知人善任,这是刘邦引以为傲之处,相比于他那些难改掉的流氓习气,就只能算小节了。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除了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度量衡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制度之变,贵族从此走下舞台,平民由此登上舞台,是由秦朝开始的。秦统一之前,我们在书本上,基本见不到平民的身影,就连荆轲、秦舞阳这样的刺客、亡命徒,大小也是贵族出身,而秦之后,从陈胜、吴广开始,平民、贫民、穷苦人、开始“起于微末”,才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苟富贵勿相忘”这些平民“语录”开始流传,刘邦和他那班弟兄,主吏掾萧何、狱掾曹参、屠夫樊哙、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等人,无不是彻头彻尾的平民,跟菜市场里卖鱼的高启强、当安全员的唐小龙、唐小虎兄弟,没有多少分别。
          刘邦之所以胜,项羽之所以败,其实也是平民的胜利,是贵族的失败。平民没有贵族的做派,也没有贵族的包袱,不用表面上装作仁爱,而是想说就说、想骂就骂,何况还可以说改就改呢,做到这一点在贵族中就很难了,一旦错了、败了,贵族的骄傲气质倒是“可歌可泣”,其实不是没有挽回余地,就因为一个“无颜见江东父老”,就拔剑自刎了,在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中,大都是贵族出身,不论是败给楚还是败给汉,也多有自刎的,照这个气量,沛公刘邦恐怕早就自刎十八回了,未必有机会逃得出“鸿门宴”,更未必还有机会开创大汉江山。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8-24 16:07
          回复
            从秦的灭亡,也可以看出区别来,刘邦虽是平民,攻入咸阳后,虽然也被阿房宫的花花世界所迷惑,但至少保住了咸阳城百姓的平安和投降的末代秦王子婴的性命。可项羽进入咸阳就不一样了,《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这气量,这见识,这用人之术,这待百姓之方,项羽虽是贵族,跟平民出身的刘邦又怎么比呢?加上还对刘邦不讲信用,先入咸阳却没做成“关中王”,连“流氓假仗义”这一套都做不来。项羽不仅自己卸不下贵族的骄傲与光环,还要大封诸侯,自己则要当“贵族里的贵族”——诸侯中的霸王,结果十八路诸侯甫一分封,叛乱就随之开始了。夺得天下,真怨不得刘邦,一半是项羽拱手相送的。刘邦是平民,起于微末,没有贵族包袱,反能体察民间疾苦,从流氓转变为帝王的过程中,胸怀和格局都能渐次放大。他开创的大汉王朝,可不是汉唐宋元明清这些大王朝之一,而是之首。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汉语、所写的文字——汉字、多数人所属的民族——汉族,全世界中华圈所尊崇的文化——汉文化,都以这个王朝来命名,所以直到今天,这个文明的基因中,究竟有多少是传承自刘邦身上的呢?这还真值得研究。
            至于吕后,早早就识得刘邦终能成就大事,虽然自己嫁了个流氓无赖,辛酸的“酸”,和吃醋的“酸”,都会时时相生相伴,但最后的结果,却怎一个“爽”字了得,因此而大富大贵,不仅贵为皇后、皇太后,甚至后来还君临天下,直与老公刘邦相比肩。无奈“命比天高,心比纸薄”的吕后,在追求她的基因也在这王朝中传承下去的过程中,却变得越来越刻薄、越来越狠毒,越来越荒唐,最终被刘邦临死前留给她辅国理政的几位老弟兄,在吕后死后,把老吕家一锅儿端,全部铲平了,吕后一族的基因从此在王朝中彻底断绝了。这一切,究竟是权力惹的祸?还是追逐权力的自然归宿呢?为什么到达了权力巅峰的人,还会这么疯狂?因为太少人达到过这个高度,所以也没多少人能回答这个问题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8-24 16:08
            回复
              不应该洗白吕雉罪行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8-26 00: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