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伪·题记
半夜十二点,听完了刘慈欣原著的广播剧《朝闻道》。思绪乱极了,理也理不清。
从前椴曾经证实过,《杯雪》的主题思想之一就是“语言之前”。这个主题由主角骆寒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个孤独的少年,独自居住在教化以外的蛮荒,他所修习的武功需要“仰观星斗”,而他所拥有的书籍,在阅读时会带来那样一种黑夜里乍见满天星斗的感觉。
或许,星空就是椴笔下“天地之初”、“语言之前”的一个具体意象。而每天每夜独对星空独面宇宙的骆寒,已经脱逸于崖山为凭的宋人风骨,上溯到一个更遥远更朴拙的坐标来感触某种文明。这样的文明很难用已有的语言或规律来概括,我猜想那不会是很精致的,但是如果你能触及它,所感知的一切会让你变得更加敏锐。
因为那是终极之美。
就像《朝闻道》里那个自愿殉身的日本物理学家对他的美丽女友所说的话:“宇宙的终极之美就在我的面前,难道我能不看她一眼吗?”有人说,这部小说暗示的“宇宙的目的”其实是毁灭。可我却一厢情愿的认为,宇宙的目的是在展示它终极的美。没有人能为宇宙的终极下一个定义,在很多科幻文字里,这种美体现于和谐,例如《死神永生》中说到创世之初的宇宙有十个维度,光速接近于无限,例如《伤心者》里提到一种理论若要成立,其本身的模型必须是自洽的。
这样的和谐不仅仅代表“自圆其说”,更多的是给人、给予懂行的人某种享受。一切美感到了终极是互通的,就像一个物理公式会让物理学家感觉到音乐般的美妙。包括武侠,文学里武侠的美感,很多并非武侠写手的作家都能感受到。台湾作家张晓风就在散文里提到武侠小说里的招式都与古老中国的文化有着奇妙的呼应。“语言之前”的可贵,在于它脱离了一切文明的束缚,不需要把武功归结于门派,也不需要跟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存在衍生和联系。千年之前那片二维的星空下,骆寒所看所想到的是一切的源头,也是他的本心。
矛盾都是统一的,相背离的东西走得越远,最终反而会在某一点再次相遇。理性的终极和谐和感性的终极美好最终将会统一,正如天地之初和宇宙的目的也会统一,而骆寒,庄子说过“得意忘言”,他从语言之前所得的“意”,和他的本心、他的根骨依然会统一。这样统一之后的美,体现在他武学上的造诣。“九幻虚弧”是美的,像是最刺痛你感觉的那一瞬的颤抖和锐利,书里说这种剑术先己痛而后人痛,它用它的美带来沮溺沉湎,刺伤了那个用半生来追逐它的少年,然后通过这个少年的剑破茧而出,无往不利。
所以我说,骆寒脱逸于宋代,贴近某种更古老更遥远的文明。这种文明粗野,但也因之而本真;狞厉,同时由此而锋锐;稚拙,可是统一于强大。你可以说那是属于先民的汉文明,但也许是超越了汉人的对于世界的最初的汲取。
耿苍怀佩服骆寒这一点,可是我自己却认为,换成袁老大,会对这种武学探寻的方式更有共鸣。记得书中描写“横槊之击”时,说到这种武功的风格悲凉梗滞,跟一般意义上圆融顺滑的招式相反。这种相反恰恰是另一种和谐,是属于袁大的终极之美和语言之前。比较骆袁二人修习武功的过程,会发现那是矛盾统一的两种途径:前者抛弃所有规条的束缚,独探源头而得本意;后者却海纳百川,学得了各家各派的武功后用自己的方法把它们变为自己的招式。可能有人会觉得袁大更加取巧,我却不这么想。要把别人已经和谐完洽的学说整改提炼成自身的一套模型,其难度绝对不下于独立于空茫、凭虚探求自己的思路。而从这一点看来,骆袁的学术路径其实都来自于“语言之前”,只不过是从不同的心境根骨所生发出来的不同的语言之前,而他们生命的本质是相似的,换言之,他们是真正的同类。
《杯雪》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无所谓谁对谁错,也无所谓谁所坚执的就更有意义。其实,真正的成功,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这一点他们都做到了。
木剑客在新版的序言里说,《杯雪》中侠的意义体现于守护。此言似乎略显片面,至少在守护的同时不得不背离一些东西。如萧如为了守护高贵与尊严,背离了她真正向往、托身相许的爱情;耿苍怀为了尘海奔走,背离了故乡街巷的温馨。易敛为了淮上大业,背离了跟朋友朝夕相处的机会;而骆寒呢——我终于说到骆寒了——他不要所有的牵扯与羁绊,要的是自由,是独面荒野、仰望星空,哪怕有那些为一无所得而痛饮自损的夜晚;哪怕有那些怀疑剑术何益寂寞何极的消沉;哪怕有比荒沙扑面更荒凉的期待和守候;哪怕有为了对抗时间侵蚀而独自洗心的痛楚和辗转。
这个千年之前身处异度空间的少年,不知道光速和黑域,不知道时间和维度,但他执拗地将自己放置于绝对孤独的时刻,掀起宇宙的面纱,向那终极之美遥遥相望。
我考证过他的年龄。二十二年的岁月,这一眼却是地老天荒。
他在那一眼凝视中想到了什么呢?会想到——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吗?
有时候我想,骆寒是个沉迷学术的学者,从“语言之前”来寻求某种存在的意义;有时候又想,他是个极度理想的艺术家,面对星空去感受能跟他的心灵共振的东西。武学被他的求索方式同时赋予了理性和感性的特征。甚至我会想象这个少年的思维,会不会如同梵高的那幅画、也就是《三体》里被二维化的太阳系,所有的星星都膨胀着、颤抖着,像是燃烧的火焰,却又散发出酷寒……而这些思维一旦具象到那把剑上,又会是怎样的光芒璀璨?
我想用歌者文明的那首古谣曲来结束这篇文字:
“我看到了我的爱恋
我飞到她的身边
我捧出给她的礼物
那是一小块凝固的时间
时间上有美丽的条纹
摸起来像浅海的泥一样柔软
她把时间涂满全身
然后拉起我飞向存在的边缘……”
对于我来说,如果武侠可以称为宗教,骆寒就是这一宗教意义上的天使,神情清冷,手握利剑,我在凝望他的时候需要跨过微观里蜷缩的整整一个维度,而凝固的千年时间跟在他身后,像是爱恋一样柔软。无穷宇宙都是这个少年的视野,思维覆盖了所有透视和纵深。而当他独返语言之前的时刻,终极之美存在于那双炽热的眼,以及那颗无声跳动的心灵。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伪·题记
半夜十二点,听完了刘慈欣原著的广播剧《朝闻道》。思绪乱极了,理也理不清。
从前椴曾经证实过,《杯雪》的主题思想之一就是“语言之前”。这个主题由主角骆寒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个孤独的少年,独自居住在教化以外的蛮荒,他所修习的武功需要“仰观星斗”,而他所拥有的书籍,在阅读时会带来那样一种黑夜里乍见满天星斗的感觉。
或许,星空就是椴笔下“天地之初”、“语言之前”的一个具体意象。而每天每夜独对星空独面宇宙的骆寒,已经脱逸于崖山为凭的宋人风骨,上溯到一个更遥远更朴拙的坐标来感触某种文明。这样的文明很难用已有的语言或规律来概括,我猜想那不会是很精致的,但是如果你能触及它,所感知的一切会让你变得更加敏锐。
因为那是终极之美。
就像《朝闻道》里那个自愿殉身的日本物理学家对他的美丽女友所说的话:“宇宙的终极之美就在我的面前,难道我能不看她一眼吗?”有人说,这部小说暗示的“宇宙的目的”其实是毁灭。可我却一厢情愿的认为,宇宙的目的是在展示它终极的美。没有人能为宇宙的终极下一个定义,在很多科幻文字里,这种美体现于和谐,例如《死神永生》中说到创世之初的宇宙有十个维度,光速接近于无限,例如《伤心者》里提到一种理论若要成立,其本身的模型必须是自洽的。
这样的和谐不仅仅代表“自圆其说”,更多的是给人、给予懂行的人某种享受。一切美感到了终极是互通的,就像一个物理公式会让物理学家感觉到音乐般的美妙。包括武侠,文学里武侠的美感,很多并非武侠写手的作家都能感受到。台湾作家张晓风就在散文里提到武侠小说里的招式都与古老中国的文化有着奇妙的呼应。“语言之前”的可贵,在于它脱离了一切文明的束缚,不需要把武功归结于门派,也不需要跟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存在衍生和联系。千年之前那片二维的星空下,骆寒所看所想到的是一切的源头,也是他的本心。
矛盾都是统一的,相背离的东西走得越远,最终反而会在某一点再次相遇。理性的终极和谐和感性的终极美好最终将会统一,正如天地之初和宇宙的目的也会统一,而骆寒,庄子说过“得意忘言”,他从语言之前所得的“意”,和他的本心、他的根骨依然会统一。这样统一之后的美,体现在他武学上的造诣。“九幻虚弧”是美的,像是最刺痛你感觉的那一瞬的颤抖和锐利,书里说这种剑术先己痛而后人痛,它用它的美带来沮溺沉湎,刺伤了那个用半生来追逐它的少年,然后通过这个少年的剑破茧而出,无往不利。
所以我说,骆寒脱逸于宋代,贴近某种更古老更遥远的文明。这种文明粗野,但也因之而本真;狞厉,同时由此而锋锐;稚拙,可是统一于强大。你可以说那是属于先民的汉文明,但也许是超越了汉人的对于世界的最初的汲取。
耿苍怀佩服骆寒这一点,可是我自己却认为,换成袁老大,会对这种武学探寻的方式更有共鸣。记得书中描写“横槊之击”时,说到这种武功的风格悲凉梗滞,跟一般意义上圆融顺滑的招式相反。这种相反恰恰是另一种和谐,是属于袁大的终极之美和语言之前。比较骆袁二人修习武功的过程,会发现那是矛盾统一的两种途径:前者抛弃所有规条的束缚,独探源头而得本意;后者却海纳百川,学得了各家各派的武功后用自己的方法把它们变为自己的招式。可能有人会觉得袁大更加取巧,我却不这么想。要把别人已经和谐完洽的学说整改提炼成自身的一套模型,其难度绝对不下于独立于空茫、凭虚探求自己的思路。而从这一点看来,骆袁的学术路径其实都来自于“语言之前”,只不过是从不同的心境根骨所生发出来的不同的语言之前,而他们生命的本质是相似的,换言之,他们是真正的同类。
《杯雪》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无所谓谁对谁错,也无所谓谁所坚执的就更有意义。其实,真正的成功,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这一点他们都做到了。
木剑客在新版的序言里说,《杯雪》中侠的意义体现于守护。此言似乎略显片面,至少在守护的同时不得不背离一些东西。如萧如为了守护高贵与尊严,背离了她真正向往、托身相许的爱情;耿苍怀为了尘海奔走,背离了故乡街巷的温馨。易敛为了淮上大业,背离了跟朋友朝夕相处的机会;而骆寒呢——我终于说到骆寒了——他不要所有的牵扯与羁绊,要的是自由,是独面荒野、仰望星空,哪怕有那些为一无所得而痛饮自损的夜晚;哪怕有那些怀疑剑术何益寂寞何极的消沉;哪怕有比荒沙扑面更荒凉的期待和守候;哪怕有为了对抗时间侵蚀而独自洗心的痛楚和辗转。
这个千年之前身处异度空间的少年,不知道光速和黑域,不知道时间和维度,但他执拗地将自己放置于绝对孤独的时刻,掀起宇宙的面纱,向那终极之美遥遥相望。
我考证过他的年龄。二十二年的岁月,这一眼却是地老天荒。
他在那一眼凝视中想到了什么呢?会想到——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吗?
有时候我想,骆寒是个沉迷学术的学者,从“语言之前”来寻求某种存在的意义;有时候又想,他是个极度理想的艺术家,面对星空去感受能跟他的心灵共振的东西。武学被他的求索方式同时赋予了理性和感性的特征。甚至我会想象这个少年的思维,会不会如同梵高的那幅画、也就是《三体》里被二维化的太阳系,所有的星星都膨胀着、颤抖着,像是燃烧的火焰,却又散发出酷寒……而这些思维一旦具象到那把剑上,又会是怎样的光芒璀璨?
我想用歌者文明的那首古谣曲来结束这篇文字:
“我看到了我的爱恋
我飞到她的身边
我捧出给她的礼物
那是一小块凝固的时间
时间上有美丽的条纹
摸起来像浅海的泥一样柔软
她把时间涂满全身
然后拉起我飞向存在的边缘……”
对于我来说,如果武侠可以称为宗教,骆寒就是这一宗教意义上的天使,神情清冷,手握利剑,我在凝望他的时候需要跨过微观里蜷缩的整整一个维度,而凝固的千年时间跟在他身后,像是爱恋一样柔软。无穷宇宙都是这个少年的视野,思维覆盖了所有透视和纵深。而当他独返语言之前的时刻,终极之美存在于那双炽热的眼,以及那颗无声跳动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