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3日漏签0天
李俊基吧 关注:707,502贴子:22,336,507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 283回复贴,共19页
  • ,跳到 页  
<<返回李俊基吧
>0< 加载中...

回复 :回复 :回复 :【爱学】╬8.30╬中国哲学简史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法家和道家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的观念,也是法家的观念。韩非和法家认为,君主必需 
 
具备一种大德,就是顺随无为的过程。他自己应当无为,让别人替他无不为。韩非说:君主 

 
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 
 
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换言之,君主具有种种工具和机器,用来进 
 
行统治,有了这些,就无为而无不为了。 
 
 道家与法家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法家认为,人 
 
本来完全是邪恶的。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可是在无为的观 
 
念上,两个极端却遇合了。这就是说,它们在这里有某些共同之处。 
 
 法家的治道,也是后期道家所主张的,只是词句上稍有不同。《庄子》里有一段讲“用 

 
人群之道”。这一段既区分了有为与无为,还区分了“为天下用”与“用天下”。无为,是 
 
用天下之道。有为,是为天下用之道。君主存在的理由是统治全天下,所以他的功能和职责 
 
是自己无为,而命令别人替他为。换句话说,他的统治方法是以无为用天下。臣子的功能和 
 
职责,则是接受命令,遵命而为。换句话说,臣子的功用是以有为为天下用。这一段里说: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天道》)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庄子》这一段接着说:“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 

 
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同上)君主一定要这样,因为他万一考虑某件事,这就 
 
意味着别的事他没有考虑,可是他的功能和职责是考虑他治下的“一切”事。所以解决的办 
 
法,只有让他不自虑,不自说,不自为,但是命令别人替他虑,替他说,替他为。用这种方 
 
法,他无为,而无不为。 
 
 至于君主“用天下”的详细程序,这一段里说:“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 
 
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 
 
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 

 
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同上) 
 
 很清楚,这个程序的后部分正与法家相同。这一段还继续说:“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 
 
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 
 
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 
 
一曲之人也。”(同上) 
 
 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家对法家的批评。法家的治道。需要君主公正无私。他一定惩罚应当 
 
受惩罚的人。即使这些人是他的亲友;他一定奖赏应当受奖赏的人,即使这些人是他的仇 

 
敌。只要他有一些时候不能这样做,他的整个统治机器就垮了。这样的要求是一个仅有中等 
 
智力的人远远不能胜任的。真正能实现这种要求的还只有圣人。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2025-08-23 05:16: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法家和儒家 
 
 儒家主张,治理百姓应当以礼以德。不应当以法以刑。他们坚持传统的治道,却不认识 
 
当初实行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在这个方面,儒家是保守的。在另一方面,儒家同时又是革 
 
命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传统上只按出身、财产划分的阶级区别,儒家不 
 
再坚持了。当然,孔子、孟子还继续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但是在他们看来,这种区别在于 

 
个人的道德水平,没有必要根据原来的阶级差别了。 
 
 本章一开始就指出,在早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以礼治贵族,以刑治平民。所以,儒家 
 
要求不仅治贵族以礼,而且治平民也应当以礼而不以刑,这实际上是要求以更高的行为标准 
 
用之于平民。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是革命的。 
 
 在法家思想里,也没有阶级的区别。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法家不是把平 
 
民的行为标准提高到用礼的水平,而是把贵族的行为标准降低到用刑的水平,以至于将礼抛 
 
弃。只靠赏罚,一视同仁。 
 
 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正由于这个原故,所以在中国历 

 
史上,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二章 说过,《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到后来,儒家为它作出了宇宙论的、形 
 
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构成了“易传”,附在现在通行的《易经》后面。 
 
 “易传”的宇宙论学说已经在第十二章 讲到了。往后在第二十三章 还要讲到。这一章 我 
 
们只限于讲“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学说。 
 
 《中庸》是《礼记》的一篇。传统的说法是。《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是实际 
 
上它的大部分是较晚的著作。“易传”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上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它 

 
们的形上学兴趣确实很大,所以公元三、四世纪的新道家把《易》当作思辨哲学的三部主要 
 
经典之一,另外两部是《老子》、《庄子》,合称“三玄”。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 
 
本人是佛教徒,也为《中庸》作注。公元十世纪和十一世纪佛教禅宗的和尚也作过这样的 
 
注,标志着新儒家的开端。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事物的原理 
 
 “易传”中最重要的形上学观念是“道”的观念,道家也如此。可是,“易传”的道与 
 
道家的道,完全不同。道家的道是无名,不可名。“易传”的道,不但是可名,而且严格地 
 

讲来,正是道,也只有道,才是可名。 
 
 为了区别这两个概念,不妨把道家的道加上引号“”,“易传”的道则不加。道家的 
 
“道”是统一的“一”,由此产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易传”的道则相反,是多样 
 
的,是宇宙万物各类分别遵循的原理。惟其如此,它们就很有点像西洋哲学中“共相”的概 
 
念。我们已经知道,公孙龙以“坚”为坚之类的共相,因为正是这个坚的共相使物质世界具 
 
体的物成为坚的。在“易传”的术语中,使坚物成为坚者可以称为坚之道。这个坚之道,可 
 
以与各个物体的坚分离、构成一个可名的形上学原理。 

 
 有许多这样的道,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它们是君、臣、父、子所应该成为者。 
 
每一类的道各以一个名表示,每个人都应该合乎理想地依照这些不同的名来行动。我们在此 
 
看出了孔子的正名学说。这个学说当初在孔子那里只不过是伦理的学说,现在在“易传”里 
 
就变成又是形上学的学说了。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们已经知道,《易》本来是占卜的书。用摆弄蓍草的方法得到某卦某爻,再从《易》 
 
里查出它的卦辞、爻辞,据说可以知道所卜的吉凶。所以这些卦辞、爻辞可以应用于实际生 
 
活的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况。“易传”的作者们由这种程序而悟到公式。从这个观点来看 

 
《易》,他们认为卦辞、爻辞都是公式,每个公式代表一种或多种道。也就是一种或多种共 
 
相原理。全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爻辞,因而被认为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的道。 
 
 卦、爻,都被看作这些共相的道的图象。“易传”的《系辞传·下》说:“易者,象 
 
也”。这样的象,如符合逻辑中所谓的“变项”。变项的作用,是代替一类或若干类具体事 
 
物。一个事物,按某种条件归人某类,就可以代入含有某变项的公式;这就是说,它可以代 
 
人某卦、某爻的卦辞、爻辞,这些卦、爻都是象。这个公式代表着这类事物应该遵循的道。 

 
从占卜的观点看,遵之则吉,违之则凶。从道德的观点看,遵之则是,违之则非。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举例来说,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据说是刚健之象;第二卦,坤卦,是柔顺之象。 
 
凡是满足刚健条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乾卦卦象出现的公式里;凡是满足柔顺条件的事 
 
物,都可以代入有坤卦卦象出现的公式里。因此,乾卦的卦辞、爻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一 
 
切刚健事物的道;坤卦的卦辞、爻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一切柔顺事物的道。 
 
 所以坤卦《缘(无此字:ocr)辞》说:“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坤封《文言》 

 
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 
 
终也。” 
 
 乾卦正好与坤卦相对,是天之象,夫之象,君之象。乾卦的卦辞、爻辞代表着天道,夫 
 
道,君道。 
 
 因此,谁若想知道如何为君为夫,就应当查阅乾卦所讲的;谁若想知道如何为臣为妻, 
 
就应当查阅坤卦所讲的。所以《系辞传·上》说:“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 
 
矣。”又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孔颖达 

 
《周易正义》卷首引)第一个意义是:容易,简单;第二个意义是:转化,改变;第三个意 
 
义是不变。转化、改变是指宇宙的各个事物;简单和不变是指事物的道或遵循的原理。事物 
 
变,而道不变。事物是复杂的,而道是容易和简单的。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万物生成的“道” 
 
 除了各类事物的道,还有万物作为整体的“道”。换句话说,除了特殊的多样的道,还 
 
有一般的统一的万物生成变化所遵循的“道”。《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 
 
‘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这样的生成是宇宙的最大成 

 
就。所以《系辞传·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了某物,必有能生此物者,又必有生此物所用之质料。前者是主动成分,后者是被动 
 
成分。前者是刚健的,是阳;后者是柔顺的,是阴。生成万物,需要二者合作。所以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每个事物在一个意义上是阳,在另一个意义上又是阴,这要根据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 
 
定。例如,一个男人对于其妻是阳,对于其父又是阴。可是,生万物的形上学的阳只能是 
 
阳,生出每物的形上学的阴只能是阴。所以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讲形上学的话 

 
里,所说的阴、阳都只有绝对意义。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2025-08-23 05:10: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易传”和《老子》一样认为,要取得胜利,就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分地胜利;要避免丧 
 
失某物,就一定要在此物中补充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所以《系辞传·下》说;“危者,安 
 
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 

 
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还和《老子》一样认为,谦卑是美德。谦卦《象辞》说:“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中和 
 
 “中”的观念在《中庸》里充分发展了。“中”很像亚力士多德的“黄金中道”的观 
 
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为做事不要彻底,这就完全错了。“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 
 
不不及。比方说由华盛顿去纽约,停在纽约为恰好,走过去停在波士顿为太过,没走到就停 
 
在费城为不及。公元前三世纪宋玉描写一位美女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文选》卷十九)这番描写是说她的身 
 
体、容颜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儒家所谓的“中”。 
 
 时间,在”恰到好处”的观念中是个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袄是恰好,夏天穿皮袄就不是 
 
了。所以儒家常常将“时”宇与“中”字连用,如“时中”。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 
 
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万章下》)。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 )情感完全没有发生 
 
的时候,心的活动就无所谓太过、不及,而恰到好处。这是中的一个例子。情感发生了。而 
 
无所乖戾,这也是中,因为和是中的结果,中是来调和那些搞不好就会不和的东西的。 
 
 以上是就情感说,所说的也适用于欲望。在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中,都有些适中之点, 
 
作为满足欲望和表现情感的恰当的限度。一个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达到恰当的限 
 
度,他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在精神上很健康。一个社会也同样,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的一切欲 

 
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现到恰当的限度,这个社会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安定而有秩序。 
 
 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卒于公元前493年)一 
 
段话,其中区分了“和”与“同”。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 
 
鱼肉”,由这些作料产生了一种新的滋味,它既不只是醯(醋)的味,也不只是醢(酱)的味。 
 
另一方面,同,“若以水济水”,“若琴瑟之专一”,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同,与异是 
 
不相容的。和与异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几种异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时才有和。但是要达 

 
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种异都要按适当的比例,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达到和。 
 
 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在其中,各种材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适 
 
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地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突。《中庸》说:“万物 
 
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第三十章 ) 
 
 这种和,若不只是包括人类社会,而且弥漫全宇宙,就叫做“太和”。易乾卦《象辞》 
 
说;“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贞。”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庸常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 

 
离,非道也。”(第一章 )我们在此接触到“普通而平常”的重要性的思想,这是《中庸》的 
 
另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就是《中庸》的“庸”宇,意思是普通或平常。 
 
 每个人都知道天天要吃要喝。所以吃、喝是人类普通而平常的活动。它们普通而平常, 
 
正由于它们重要,没有人能够没有它。入伦和道德也是如此。它们在有些人看来,简直普通 
 
而平常得没有价值。可是它们之所以如此,正由于它们重要,没有人能够离开它。吃饭,喝 
 
水,维护人伦,实行道德,都是“率性”,即遵循天性。这不是别的,就是“道”。所谓 

 
“教”不过就是“修道”。 
 
 既然“道”是人不可离的,事实上也没有离的,为什么还需要修道。需要教呢?回答是 
 
这样:虽然所有人实际在某种程度上都遵循“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充分觉悟到事实是 
 
如此。《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四章 )教的作用。就是使人们了解 
 
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实际遵循“道”,使他们对于自己正在做的觉悟起来。 
 
 还有一层,虽然所有人由于实际需要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遵循“道”,但是并不是所有 
 
人都能完全地遵循之。所以固然没有人能够完全不顾人伦而在社会中生活,可是同时也只有 

 
极少数的人能够完全符合这些人伦提出的条件。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 
 
地在做的事,做完全。 
 
 所以《中庸》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 
 
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二章 )所有的人,即使有的愚而不肖,都在某种 
 
程度上遵循“道”,虽然如此,教仍然需要,才能使人觉悟而完全,也就是明而诚, 
 
明诚 
 
 在《中庸》里,诚和明是联在一起的。《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 

 
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 
 
平常的活动的一切意义,诸如饮食人伦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 
 
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义。如果不完全明白其意 
 
义,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中庸》还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 
 
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第二十五章 )这段话的意义很清楚,我倒是怀疑,“仁”字、 
 
“知”字是不是该互换一下。 

 
 《中庸》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第二十二章 ) 
 
 成己的同时,一定要看到还要成人。不管成人,也就不能成己。这是因为,只有通过人 
 
伦,即在社会领域内,才能尽其性。这就回到孔子、孟子的传统了,就是为了成己,必须行 
 
忠、恕,即行仁,这就包含着助人。成己,就是尽其性,即尽其受之于天者。助人,就是赞 
 
天地之化育。完全明白了这些意义,就可以与天地参。完全明白了意义,就是《中庸》所说 

 
的明;如此与天地参,就是它所说的诚。 
 
 为了达到与天地参,是不是需要做非常的事呢?不需要。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 
 
做得恰到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合内外,这不仅是人与天地参, 
 
而且是人与天地合一。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出世,而同时仍然人世。后来的新儒家发展了这 
 
个思想,并且就是用这个思想攻击佛教的出世哲学。 
 
 这就是儒家的方法,这种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它与道家的方法不同,道 
 
家的方法是通过否定知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人世间的“彼”此”分别。儒家的方法不 

 
是这样,它是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寻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别。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有句话说:“历史决不会重演”。又有句话说:“日光之下无新事”。这两句话结合起 
 
来也许含有全面的真理。从中国的观点看,在国际政治的范围内,当代的世界史以及近几百 
 
年的世界史就像是重演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史: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国人说“天下”,意思是想说“世界”。不过当时对世界的了解还没有超出中国的范围。 
 
 从孔子时代起,一般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政治思想家,就开始考虑世界范围内的政治 
 
问题。所以秦朝的统一中国,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就好像是今天在我们心目中的统一全世 

 
界。秦朝统一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国人一直在一个天下一个政府之下生活,只有若干短暂的 
 
时期是例外,大家都认为这些例外不是正常情况。因此中国人已经习惯于有一个中央集极的 
 
机构,保持天下太平,即世界和平。但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又被拖进一个世界,其国际政治 
 
局面,与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局面相似。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已经被迫改变其思想和行 
 
动的习惯。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一方面又是历史的重演,造成了现在的深重的苦难。(参看 
 
章末的注): 
 
《大学》 
 
 作为中国哲学的国际性的例证。我们现在举出《大学》的某些观念。《大学》和《中 

 
庸》一样,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宋朝(960一1279),新儒家把《大学》、《中庸》 
 
和《论语》、《孟子》放在一起、称为“四书”,作为新儒家哲学的基本经典。 
 
 新儒家说《大学》是曾子所作,曾子是孔子的得到真传的学生。不过说它是曾子所作, 
 
并没有实际证据。新儒家认为《大学》是道学的重要的入门书。它的第一章 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些话又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照后来的儒家说,三纲领实际上只 
 
是一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是“明明德”的方法。“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 
 
最后完成。 
 
 同样,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 
 
都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至于齐家,治国,治天下这些步骤,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 

 
和手段。所谓达到最后完成,就是“止于至善”。人只有在社会中尽伦尽职,才能够尽其 
 
性,至于完成。如果不同时成人,也就不可能成己。 
 
 “明明德”与“修身”是一回事。前者是后者的内容。于是几个观念归结成一独个观 
 
念,这是儒家学说的中心。 
 
 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当了国家或天下的元首,然后才能作治国平天下的事。他仅仅需要作 
 
为国家一分子,为国尽力而为;作为天下一分子,为天下尽力而为。只要这样,他就是尽到 
 
了治国平天下的全部责任。他如此诚实地尽力而为,他就是止于至善了。 

 
 按本章的要求,只要指出《大学》的作者是为世界政治和世界和平着想.也就够了。他 
 
并不是第一个为此着想的人,但是很有意义的是,他竟做得如此地有系统。在他看来,光是 
 
治好自己本国,并不是为政的最后目的,也不是修身的最后目的。 
 
 也不必在这里讨论,格物怎么能够成为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这个问题到以后讲新儒家的 
 
时候再来讨论。 
 
《荀子》的折中趋势 
 
 在中国哲学的领域里,在公元前三世纪后半叶有一个强大的调和折中的趋势。杂家的主 
 
要著作《吕氏春秋》就是这时候编著的。但是这部著作虽然把其时的各家大都涉及了,偏偏 

 
没有对于折中主义自己的观念予以理论的根据。可是儒家、道家的著作家都提出了这样的理 
 
论,它表明两家尽管备有不同之处,然而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拆中精神。 
 
 这些著作家都同意有一个唯一的绝对的真理,名叫“道”。各家大都有所见于“道”的 
 
某一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对于“道”的阐明都有所贡献。可是儒家的著作家主张,唯有孔子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见到了全部真理,所以其他各家都在儒家之下,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儒家的补充。道家的 
 
著作家则相反,主张只有老子、庄子见到了全部真理,因而道家应当在其他各家之上。 

 
 《荀子》有一篇题为《解蔽》,其中说: 
 
 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 
 
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欲谓之,道尽慊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 
 
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 

 
 荀子又在《天论》篇中说: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 
 
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照荀子的看法,哲学家的“见”和“蔽”是联在一起的。他有所见,可是常常同时为其 
 
见所蔽。因而他的哲学的优点同时是它的缺点。 
 
《庄子》的折中趋势 
 
 《庄子》最后一篇《天下》篇的作者,提出了道家的折中观点。这一篇实际上是先秦哲 
 
学的总结。我们不能肯定这位作者是谁,这并不妨碍他真正是先秦哲学的最好的历史家和批 
 

评家。 
 
 这一篇首先区分全部真理和部分真理。全部真理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对于它的研究 
 
称为“道术”;部分真理是全部真理的某一方面,对于它的研究称为“方术”。这一篇说: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圣有所 
 
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这个“一”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一篇继续在“道”内区分本、末、精、粗。它 
 
说:“古之人其备乎!……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 
 
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 

 
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因此《天下》篇以为儒家与“道”有某些联系。但是儒家所知的限于“数度”、而不知 
 
所含的原理。这就是说,儒家只知道“道”的粗的方面和细微末节,而不知其精,不知其本。 
 
 《天下》篇继续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 
 
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 
 
遍,一曲之士也。···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 

 
 《天下》篇接着作出了各家的分类,肯定每一家都对于“道”的某一方面有所“闻”, 
 
但是同时尖锐地批评了这一家的缺点。老子和庄子都受到高度地赞扬。可是很值得注意的 
 
是,这两位道家领袖的道术,也和别家一样,被说成“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也只是“道 
 
术”的一方面。这是含蓄的批评。 
 
 由此看来,《天下》篇的含意似乎是说,儒家知道具体的“数度”,而不知所含的原 
 
理;道家知道原理,而不知数度。换句话说,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 
 
本,而不知其末。只有两家的结合才是全部真理。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 
 
 这种折中的趋势一直持续到汉朝。《淮南子》,又名《淮南王书》,与《吕氏春秋》一 
 
样具有折中性质,只是更倾向于道家。除了《淮南子》。还有两位历史家司马谈和刘歆,本 
 
书第三章 曾提到他们,也表现出折中的趋势。司马谈是一位道家。他的《论六家要指》说: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 
 
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史公自序》)他往下指出了六家的 



2025-08-23 05:04: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狗苟╃字JUN团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孟子说过,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孟子。梁惠王上》)。他似乎说错了,因为 
 
数百年后.正是秦国统一了全中国。秦国在“耕战”两方面、也就是经济上、军事上,都超 
 
过其他国家。当时秦国是出名的“虎狼之国”。它全靠武力、又加上法家残忍的意识形态, 
 
胜利地征服了一切敌国。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 283回复贴,共19页
  • ,跳到 页  
<<返回李俊基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